1.03k likes | 1.32k Views
第 12 章、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 —— 孙中山、毛泽东. 主要内容. 二元结构 刘易斯模型 拉尼斯 —— 费景汉模型 托达罗模型 促进我国二元劳动力转移战略. 一、二元结构. 概述 基本内涵 不同的工资水平 农业剩余劳动力 三元结构. 1.1 概述.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市场是统一的,每种生产要素只有一个价格 但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刚刚发育,零碎且相互分割,一种要素往往有几种乃至更多的价格 1954 年,刘易斯提出二元结构理论对此进行了概述,并因此获得 1979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1.2 基本内涵. 二元结构 传统部门
E N D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 ——孙中山、毛泽东
主要内容 • 二元结构 • 刘易斯模型 •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 托达罗模型 • 促进我国二元劳动力转移战略
一、二元结构 • 概述 • 基本内涵 • 不同的工资水平 • 农业剩余劳动力 • 三元结构
1.1 概述 •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市场是统一的,每种生产要素只有一个价格 • 但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刚刚发育,零碎且相互分割,一种要素往往有几种乃至更多的价格 • 1954年,刘易斯提出二元结构理论对此进行了概述,并因此获得197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1.2 基本内涵 • 二元结构 • 传统部门 • 现代部门 • 二元的泛化与深化
1.2.1 二元结构 • 传统的占优势的农业部门与刚刚起步的现代工业部门并存 • 前者位于农村 • 后者主要集中在城市
1.2.2 传统部门 • 以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 • 特征:自给自足;以土地和劳动为主要投入;落后的生产技术并长期不变;受土地数量的限制,边际收益递减;小农经济
1.2.3 现代部门 • 以现代化的工业为主 • 特征:以资本和劳动作为主要投入;一般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使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产品主要用于销售;生产组织形式是现代企业;长期的总产出和人均收入可持续增长
1.2.4 二元的泛化与深化 • 城乡之间 • 教育 • 文化 • 制度 • 产业二元结构是基础
1.3 不同的工资水平 • 传统部门的工资水平 • 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
1.3.1 传统部门的工资水平 • 农业部门主要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因此可以视为自我雇佣,农业部门的工资就是其收入 • 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很低,仅能维持生存,因此又被称为生存工资 • 原因:一是李嘉图的土地收益递减规律;二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规律,即只要人均收入水平超过最低生存费用水平,就会刺激人口增长
1.3.2 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 • 传统部门的工资水平决定了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的下限 • 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一般高于传统部门30-50%
传统部门的工资水平决定了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的下限传统部门的工资水平决定了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的下限 • 发展中国家最初都是传统部门农业经济 • 建立和发展现代部门需要从农业部门吸引一部分劳动力,因此工资水平不能低于传统部门
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一般高于传统部门30-50% • 城市生活费用高于农村(房租、交通等) • 让人们离开熟悉的环境,由自由、散漫的工作和生活变为高节奏、受约束的生活和工作,必须提供足够的引诱 • 工人能够以工会的形式组织起来,要求提高工资水平 • 人们在工业部门的贡献率高于农业部门
1.4 农业剩余劳动力 • 159页图 • 最优工人数 • 剩余劳动力 • 伪装失业 • 结论 • 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质疑
1.4.1 最优工人数 • MP=MC=W • MP平行于W切TP于A点 • L=L*时农业生产利润最大化
1.4.2 剩余劳动力 • MP=0,L≥Lo • 由于此时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等于0,工人人数的增加对产出没有任何贡献,刘易斯称Lo至Lt之间的劳动力为剩余劳动力(Surplus Labour) • 原因:土地数量有限;同时以家庭是主要生产单位,家庭是无法解雇家庭成员的 • 虽然Lo至Lt之间的劳动力对产出没有贡献,但参与分配 • 大量存在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特征
1.4.3 伪装失业 • L*----Lo之间的劳动力,虽然边际生产力大于0,但MP<W • 因此他们处于伪装失业状态
1.4.4 结论 • 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农业中存在大量的伪装失业和剩余劳动力,资源闲置 • 工业部门不受土地有限性的限制,如果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够向工业转移,其边际生产力将提高,社会总产出也将增加
1.4.5 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质疑 • 农业中真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吗?劳动力减少以后,产量会发生变化吗? • 舒尔茨(1964)的质疑 • 森(1967)的解释
舒尔茨(1964)的质疑 • 舒尔茨研究了1918-1919年印度在发生了全国性的流感前后的农业生产情况 • 发生了全国性的流感以后的农业劳动力减少了8.3%,产量同时下降了3.8% • 死亡率高的地区,产量下降的幅度也很大 • 那是不是印度并没有以前所说的那么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森(1967)的解释 • 流感影响的是全家人,劳动力成户地减少,于是土地成块地撂荒 • 劳动力无法轻易地进行流动和替代,导致产量成比例地下降 • 此时的产量下降并不能说明印度的农业中不存在剩余劳动力 •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我国的农村,由此提出了土地在经营权承包的情况下转租或转让的必要性*
1.5 三元结构 • 除了农业与工业的二元结构以外,还存在其他的主要部门 • 托达罗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存在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的区分,下文将有专门介绍 • 胡必亮(1998)认为我国的农村中存在农业部门与农村工业部门的区分
我国的农村中存在农业部门与农村工业部门的区分我国的农村中存在农业部门与农村工业部门的区分 • 农村工业原先是农业的一个附属部门,如农具生产加工,农产品生产加工等 • 改革开放以后,增量改革使农村工业(后称乡镇企业)在原有体制外发展迅速,实力迅速超过农业,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 • 乡镇企业的发展将有利于克服二元结构 • 苏南模式的质疑(产权?中间技术?集聚效应?)
二、刘易斯模型 • 主要思想 • 劳动力转移的第一阶段 • 劳动力转移的第二阶段 • 对刘易斯模型的评述
2.1 主要思想 • 二元结构中传统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 现代工业部门工资高于生存工资,吸引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工业部门 • 工业部门规模随着生产发展和资本积累不断扩大,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雇佣 • 劳动力从传统部门不断流向工业部门,直到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最终消失
2.2 劳动力转移的第一阶段(164页图) • 水平的劳动供给曲线 • 向下倾斜的劳动需求曲线 • 均衡 • 生产规模扩大
2.2.1 水平的劳动供给曲线 • OA是生存工资水平 • W是工业部门工资水平 • W>OA,当L<Ls时,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 • 不比提高工资水平就可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进入工业部门 • 于是这一段劳动供给曲线是水平的
2.2.2 向下倾斜的劳动需求曲线 • 当资本量为K1时,逐渐加大劳动投入 • 由于边际报酬递减,劳动的边际产品将下降,如曲线D1K1 • 形成向下倾斜的劳动需求曲线
2.2.3 均衡 • WS与D1K1交于L1 • 此时均衡产出是OD1FL1,工资支出OWFL1,利润是D1FW
2.2.4 生产规模扩大 • 如果利润全部用于投资,扩大再生产 • 资本将增加到K2 • 劳动需求曲线移动至D2K2 • 与水平的劳动供给曲线相交形成均衡劳动L2 • 利润扩大至WD2G • 如果这样的生产规模扩大继续下去,劳动力将源源不断流入工业部门,直至L=Ls
2.3 劳动力转移的第二阶段 • L>Ls,传统部门没有剩余劳动力 • 此时农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将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收入也将提高 • 劳动力将与资本一样成为稀缺的要素 • 工业部门要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将不得不提高工资水平 • 于是劳动的供给曲线将向上倾斜(164页图)
2.4 对刘易斯模型的评述 • 积极意义 • 缺陷
2.4.1 积极意义 • 首创经济发展研究的二元结构分析法,开辟了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新思路 • 将经济增长与工业化和人口流动相结合,对发展中国家现实的解释更有合理性 • 强调了资本积累和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必须保证资本积累的速度快于剩余劳动力增长的速度,否则经济就达不到第二个发展阶段)
2.4.2 缺陷 • 忽略了农业的发展 • 三个假设的不合理
忽略了农业的发展 • 将农业仅仅视为劳动力的供给部门,忽视了农业本身的发展及对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 事实上,农业部门落后,粮食供给将低于就业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农产品价格将上升,工资上升,利润下降,积累下降,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减缓,而且很可能无法消除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
三个假设的不合理 • 假设一:农业有失业,城市不存在失业。与现实不符,这也是托达罗模型努力改进的地方 • 假设二:暗含假设工业部门的劳动与资本的比例是固定的。与现实不符 • 假设三:工资不变,利润全部用于投资。与现实也不符
假设二 • 暗含假设工业部门的劳动与资本的比例是固定的,因此DK曲线是平行的,资本积累和就业机会增加同步。但事实上,如果资本积累增加,资本密集型的技术更多的被采用,就业机会的增加将不会同步,如下图
假设三 • 工资不变,利润全部用于投资 • 但事实上城乡的收入差距2-3倍,远远大于刘易斯的估计,并且还在扩大 • 利润也并非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性开支不断加大
三、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 概述 •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 • 政策含义
3.1 概述 • 1961年,拉尼斯和美籍华人费景汉在美国经济评论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以后被称为“Ranis-Fei Model”的模型 • 刘易斯模型仅描述了工业部门的扩张过程,而R-F模型描述了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之间的发展关系 • R-F模型指出农业的发展对工业部门的扩展及劳动力转移具有决定性意义 • R-F模型指出经济发展过程有三个阶段(165页图)
3.2 第一阶段 • 结论同刘易斯模型 • 一部分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为0,因此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农业总量不变 • 工资不变,劳动力无限供给
3.3 第二阶段 • 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工业吸收,农业中存在伪装失业者,0<MP<W • 由于MP>0,因此伪装失业者转移到工业,农业总产量将下降 • 于是,能够供给给工业部门的农业剩余将下降,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价格将上升 • 为维持工业工资的购买力不变,工业工资上升,劳动力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 工资上升,一方面利润下降进一步使工业的扩张减慢,同时就业水平也将下降
3.4 第三阶段 • 当农业中的全部伪装失业者转移到工业部门,农业将与工业一样,劳动力也按边际产出取得报酬 • 农业部门告别传统经济,进入商品化阶段 • 于是二元变成一元,劳动力的配置不再受部门限制,而是在整个经济中按最优化原则配置*
3.5 政策含义 • 劳动力的转移在第二阶段将遇到障碍 • 如何消除障碍?
3.5.1 劳动力的转移在第二阶段将遇到障碍 • 粮价上涨和导致的工资上涨如果过快,工业劳动供给曲线将变得非常陡峭 • 有可能在伪装失业者全部被转移到工业部门以前,即农业的商业化到来以前,工业的扩张过程就会停下来
3.5.2 如何消除障碍? • 促进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的平衡发展(包括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 • 控制人口增长,使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快于人口增长的速度
中国 • 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中国现代化的最大难题 • 中国进入第几阶段了? • 民工荒出现的启示 • 农业的贡献
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中国现代化的最大难题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中国现代化的最大难题 • 中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将近60%,近几年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大概能够达到60%。现在中国就业人口有7亿,比所有发达国家就业人数的总和还要多。7亿就业人口中,城市2亿以上,农村将近5亿。现在农村好多地方还是手工劳动,即使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农村也还有1/3以上的剩余劳动力,随着技术进步会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中国现代化的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