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672 Views
第 三 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一 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 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的属性 第三 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第四节 相对 剩余价值生产与企业制度的演进 第五 节 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背景资料. 通过 本章的学习,掌握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与途径,认识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内涵;了解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一般性质及在不同所有制下的特性,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和新特点;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理解企业制度的演进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规定性;了解工资的一般概念及在不同所有制下的经济关系实质,认识工资的各种具体形式。.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E N D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的属性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第四节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企业制度的演进 第五节 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背景资料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与途径,认识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内涵;了解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一般性质及在不同所有制下的特性,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和新特点;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理解企业制度的演进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规定性;了解工资的一般概念及在不同所有制下的经济关系实质,认识工资的各种具体形式。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LOGO设计方案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二 劳动力的买和卖 三 人力资本 四 公有制经济与劳动力商品
W G W G W G 卖 买 买 卖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可以货币形态、实物形 态存在。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态。 • 资本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区别: 货币流通公式:W-G-W 资本流通公式:G-W-G 循环形式不同:
W G W G W G W G W G W G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运动目的不同: 为卖而买,追求交换价值本身,为了增值 为买而卖,追求使用价值 价值所处的地位不同: 价值是运动主体,商品和货币只是价值的存在形式,运动无止境。 使用价值是运动主体,货币(价值)是媒介,获得使用价值后运动结束。 • 资本总公式:又称资本的一般公式,是资本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运动形式。即: G’=G+△G 能够带来价值增殖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不只是商业资本所特有的运动形式,也适用于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后两者的资本运动公式如何?)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 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 生。”即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 解决矛盾的条件: 1.“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A.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B.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2.“资本又离不开流通”:货币不进入流通进行买卖活动不会增殖。 解决矛盾的关键: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 • 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者有完全人身自由 •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 • 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生产和再生产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和再生产所耗费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量 =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劳动力的恢复、保持和延续。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耗费的生活资料价值包括: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A 维持劳动者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 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C 劳动力价值 : Z = A + B + C • 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点: (1)包含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2)有个最低限度。(3) 劳动力的价值量的变化:受劳动生产力变动而呈现双重性。 •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劳动创造价值,而且创造出超 • 出自身以上的价值。
三、公有制经济与劳动力商品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由于劳动力具有双重身份,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 1.劳动者作为公有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并通过市场型 按劳分配等来体现。 2.由于公有资产不能量化到个人,劳动者在一定的期限内 将自己的劳动力的支配权转让给企业。 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资源的关键因素。 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资源的关键因素。
四、公有制经济与劳动力商品 •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是商品 •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双重身份: • 1、劳动者作为公有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是公有企业和社会的主人,并通过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的受益来体现; • 2、由于公有资产不能量化到个人,劳动者只能通过劳动合同的形式与企业发生劳动交易关系,劳动者在一定的期限内就自己的劳动力的支配权转让给企业。 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资源的关键因素。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的属性 一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 二 总体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三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四 资本特征与属性
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 • 市场经济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 劳动过程:劳动者借助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 • 出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 • 它包括人类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要素的有机结合。 •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1.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 2.劳动产品为资本家所有 • 价值形成过程:生产过程既转移了旧价值又包含了劳动者新创造的劳动力价值,没有剩余价值。 预付资本:(10+2)c+3v=15(元) 产品价值:(10+2)c+3v=15(元)
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 创 造 劳动过程 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 小商品的 生产过程 旧 价 值 转 移 价值形成过程 形 成 抽象劳动 价 值 •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劳动时间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 预付资本:(20+4)c+3v=27(元) 产品价值:(20+4)c+3v+3m=30(元) 剩余价值: 30-27=3(元)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投资 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 创 造 劳动过程 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 市场经济生产过程 旧 价 值 转 移 价值增值过程 再生产 抽象劳动 劳动力价值 剩余价值 工人的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为私人、集体或国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剩余价值: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从生产资料作用看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增值)过程的区别。
二、总体劳动者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劳动过程考察: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是生产 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概念会扩大。 商品生产过程考察: 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 这属于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劳动:只揭示了它的物质规定性。 生产关系角度考察: 为资本家生产或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 生产劳动。
二、总体劳动者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 总体劳动 • 概念:一切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 • 动、管理劳动、服务作用于生产过程的科学研究劳 • 动等。 • 意义:判断一个人所从事的活动是否为生产劳动,只要看 • 这种活动是否属于生产物质产品的总体劳动的一部 • 分。
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中的作用,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不变资本:是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 • 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原有的旧价值, • 并没有改变自身的价值量。如机器、厂房、设备、 • 原材料等。 • 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 • 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 • 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值。
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 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 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的真正 • 源泉来自于工人的剩余劳动。 • 思考: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出现对资本划分的 • 影响。
四、资本的特征与属性 •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 • 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相结合,性质是带来私人剩余价值的价值, • 体现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 • 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结合,由国家或集体所有,是由公有企 • 业占有的能带来增值的价值, 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四、资本的特征与属性 • 垫支性 • 运动性 • 增值性 • 一般属性: • 资本的本质:资本不是物,而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一种社会关系,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 • 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 • 成为资本。”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一 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二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四 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 五 剩余价值规律
一、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 商品价值构成:不变资本 c、可变资本 v和剩余价值 m。 z = c + v + m •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实际使用 • 的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通常用m’可来表示。 • 剩余价值率的其它表示: 剩余价值率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 剩余产品/必要产品
一、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 剩余价值量取决于两个因素:剩余价值率与可变资本总量。 • 增加剩余价值总量的两个方法: • 一是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使用更多的工人; • 二是提高剩余价值率。 •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数量界限: “小业主”要转化为资本家,可变资本的最低限额能够保证 工人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足以使投资者基本脱离生产劳动。 • 思考: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
工作日(小时) 6小时 0 100% 6 12 = m' = 6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劳动日的绝对延长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3 6 9小时 0 6 12 15 = = 150% m' 6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 劳动日的最低限度:(1)生理界限;(2)道德界限。
工作日(小时) 0 6 12 6小时 m' = = 100% 6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8 8小时 0 m' 4 200% 6 12 = = 4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整个劳动日长度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在于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在于提高相关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或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形成相对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降低劳动力价值 前 提 提高社会 劳动生产率 降低生活资料价值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单个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来获取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相对剩余 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如何理解?) 由于竞争,超额剩余价值会消失,而形成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举例: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2.前者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后者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 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 3.前者使劳动者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后者使劳动者实际上隶 属于资本。
四、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 提供剩余价值的部门大为扩展; 提供剩余价值的主体有所变化; 提供剩余价值的手段更文明。
五、剩余价值规律 • 概念: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进行生产的目的 • 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 • 尽可能地增加对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占有。 • 剩余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 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 1、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实质 2、决定着社会资本运行的各个环节 3、决定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矛盾发展全过程
第四节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企业制度演进 一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 二 企业制度的演进 三 企业管理及其性质
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 简单协作:生产发展的初级阶段。 工场手工业:欧洲16世纪末叶至18世纪末叶。 机器大工业:工业革命以后。 • 使用机器的一般界限: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要少于使用机器 • 所替代的劳动。 思考: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使用机器的界限如何?
二、企业制度的演进 • 企业制度:在一定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企业的组织形 • 式和企业管理制度,构成企业制度的整体。 • 业主制:出资人是所有者和经营者,按自己意愿经营并获得全 • 部收益。为自然人企业,不是法人企业。 • 合伙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投资者共同投资,并分享 • 收益、共同监督和管理的企业制度。为自然人企业。 • 合作制:劳动群众自愿组合、共同出资,使用共同占有的生产 • 资料进行合作劳动的经济形式。
二、企业制度的演进 • 股份合作制:是股份经济和合作经济相互融合、渗透而成的一 • 种新的组织形式和企业制度。 • 公司制:随着大规模资本联合、协作生产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 • 企业制度。 • 有限公司:不通过公开募集股份,也不发行股票,而由为数不 • 多的股东集中组成的公司。 • 股份公司: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 • 的全部股份;或由发起人认购一部分股份,其余部 • 分由社会公开募集。
三、企业管理及其性质 • 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 一是传统管理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亦称经验管 • 理阶段; • 二是科学管理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 三是现代管理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 企业管理具有二重性
第五节 工资的本质与形式 一 工资的一般现象与本质 二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工资 三 工资的形式及其变动 四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其它转化形式
一、工资的一般现象与本质 •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 • 或价格。 • 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原因: 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就无法计算; 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不能作为商品出卖; 把劳动看成商品,不是违法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
一、工资的一般现象与本质 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才是商品。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 转化形式。但工资往往又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工人出卖的是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但是,看起来好象是一定时间的劳动。 工资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才支付的,所以被误认为是劳动的价格。 工资形式的劳动的时间和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不同工资也不同。 劳动是工人谋生手段,工资往往被看作是劳动换来的。
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工资 •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 社会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在公有制经济内部是社会主义市场性按劳分配的结果和实现形式,反映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的经济关系。
三、工资的形式及其变动 • 主要形式 计时工资:是按照劳动时间支付工资的形式。 计件工资:是按照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的数量支付工资的形式。 • 其他形式 名义工资:是劳动者实际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劳动者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消费资料的数量。 • 变动趋势 名义工资呈上升趋势,实际工资呈曲折上升趋势。
四、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其它转化形式 • 奖金:对劳动者超额劳动支付的价值。 • 津贴:对特殊条件下工作的劳动者额外劳动和某种艰苦劳 • 动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