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 大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 大趋势. 9.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  段成荣 杨舸 张斐 卢雪和. 数据来源和口径. 数据来源: 1982 年三普 1987 年 1 % 1990 年四普 2000 年五普 2005 年 1 % 口径;可比性. 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 九 大趋势. 流动人口的普遍化 流动原因的经济化 流动时间的长期化 流入地分布的沿海集中化 年龄结构的成年化. 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 九 大趋势. 性别构成的均衡化 女性人口流动的自主化 流动方式的家庭化 学业构成的“知识化”. 趋势一: 流动人口的普遍化.

Download Presentation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 大趋势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 大趋势 9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  段成荣 杨舸 张斐 卢雪和

  2. 数据来源和口径 • 数据来源: 1982年三普 1987年1% 1990年四普 2000年五普 2005年1% • 口径;可比性

  3. 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 • 流动人口的普遍化 • 流动原因的经济化 • 流动时间的长期化 • 流入地分布的沿海集中化 • 年龄结构的成年化

  4. 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 • 性别构成的均衡化 • 女性人口流动的自主化 • 流动方式的家庭化 • 学业构成的“知识化”

  5. 趋势一:流动人口的普遍化 1982~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趋势

  6. 流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

  7. 趋势一:流动人口的普遍化 • 流动人口随处可见 • 流动人口来自五湖四海

  8. 趋势二:流动原因的经济化

  9. 趋势三:流动时间的长期化

  10. 趋势四:流入地分布的沿海集中化

  11. 趋势四:流入地分布的沿海集中化

  12. 趋势五:年龄构成的成年化 年龄结构金字塔的成年化

  13. 我国流动人口年龄构成指标

  14. 趋势六:性别构成的均衡化

  15. 流动人口中育龄妇女的比重不断升高

  16. 流动育龄妇女规模不断扩大,计生任务日益加重流动育龄妇女规模不断扩大,计生任务日益加重

  17. 趋势七:女性人口流动的自主化

  18. 趋势八:流动方式的家庭化 1. 流动人口中的女性比例和规模均逐年升高 2. 流动人口的已婚比例不断提高

  19. 流动人口举家迁移的比例不断提高

  20. 趋势九:学业构成的“知识化” • 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程度构成不断升级

  21. 趋势九:学业构成的“知识化” • 流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提高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22. 趋势九:学业构成的“知识化” • 较高受教育水平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 目前,全国流动人口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已经超过15万人,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更是高达300多万人。

  23. 讨 论 • 重新认识我国的人口城市化道路问题,把流动人口问题纳入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战略高度加以认识。 • 以改革的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改革我们对于流动人口的认识。 • 流动人口将长期扎根在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将是一个长期性问题。

  24. 讨 论 • 要认识到我国流动人口仍有较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 • 要及早重视来自城镇的流动人口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端”流动人口。

  25. 讨 论 • 要为更多儿童和老年人口作为流动人口的到来做好必要的准备。

  26. 我国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分布变动趋势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段成荣 杨舸

  27. 数 据 1982 2005 1987 1990 2000 •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 • 1987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数据 •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 •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200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数据 27 1

  28. 研究内容:流动人口流入地分布的变动规律 曲线外推 • 东中西三大区域 • 八大综合经济区 区域层面 集中 趋势 • 省级分布的集中趋势 • 分布集中省份的转变 省级层面 • 排名前50城市的份额 • 流动人口集中的城市带 城市层面 28

  29. 流动人口分布越来越集中 流动人口流入地分布的集中指数 C=∑ Fi为i地域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重;Pi为i地域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 在区域、省份、城市三个层面得到印证

  30. 域 层 面 流动人口向东部地区集中

  31. 域 层 面 流动人口向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集中 东北 西北地区 黄河中游 北部沿海 东部沿海 西南地区 长江中游 南部沿海

  32. 省级层面 流动人口向广东、江苏、浙江、 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集中 • 前五个流动人口最多的省份吸纳的流动人口比例从1982年的31%上升到2005年的49%; • 流动人口的分布由传统工业省份、资源丰富省份转向东南沿海省份集中。 32

  33. 省级层面 33

  34. 市 层 面 流动人口向极少数城市集中 不同排名段城市的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例 % 排名1-5名 排名1-10名 排名11-20名 排名41-50名 34 排名31-40名 排名21-30名

  35. 市 层 面 1982年和1900年流动人口最多的前50城市 1982年 1990年 35

  36. 市 层 面 2000年和2005年流动人口最多的前50城市 2000年 2005年 36

  37. 结论——集中趋势,集中指数提高! 区域层面 省级层面 城市层面 • 流动人口越来越向东部地区的集中; • 流动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集中。 • 流动人口越来越集中流向少数省份; • 前五个流动人口最多的省(市、区)吸纳了全国一半的流动人口。 • 流动人口越来越集中流向少数主要城市,表现出突出极化特征; • 正在形成一个由35个左右城市构成的沿海城市带,它们吸纳了全国半数以上的流动人口。

  38. 讨 论 流动人口的规模仍有较大幅度增长的可能,制定相关政策要从长期和全局的角度出发。 一 在过去20-30年中,流动人口分布呈现出的集中趋势是确定的,难以发生根本改变。 二 解决流动人口问题要突出重点地区。 三 部分重点地区和城市要做好更多流动人口到来的充分准备。 四

  39. 留守人口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   段成荣 39

  40. 留守人口 留守儿童 留守老人 留守妻子(丈夫) 留守家庭 40

  41. 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0-17周岁儿童。 41

  42. 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42

  43. 1.规模大,增速快 留守儿童规模(万人) 增长了199.9% 43

  44. 2.未来还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 城市化和现代化是必然趋势,人口将向城镇聚集,劳动力将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 • 现行户籍制度下,流动人口还会大幅度增长。 44

  45. 3.公共服务需求也会随之大规模增长 • 留守儿童都将呈现规模增长,这将带来公共服务需求的大幅度增长。 • 儿童是社会福利依赖性很强的群体,他们需要接受教育、享受基本医疗、有娱乐场所和家庭照料,这些是他们成长不可缺少的。 45

  46. 4.三个“重点关注” 重点关注农村儿童 92.45%的留守儿童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 76.5%的流动儿童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 重点关注中部省份的留守儿童 四川(13.0%) 安徽(9.9%)广东(8.03%) 河南(7.3%) 江西(6.7%) 湖南(6.5%) 前6个省占57.7% 46

  47.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47

  48. 48

  49. 1.关注留守儿童的照料、情感依赖的缺乏 • 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占53.56%。 • 关注独自留守儿童。800万人 49

  50. 2.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 规模达1983万人 科学喂养和卫生保健存在问题 0-2岁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接受机构教育的机会少,早期发展受局限 家庭早期教育质量偏差,影响认知发展 隔代抚养的祖父母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36年和3.85年 50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