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第四章 休閒與社會變遷

第四章 休閒與社會變遷. 第一節 農業與工業時期的轉化 第二節 工業與後工業時期的轉化 第三節 全球化資訊年代與新世紀休閒. 前 言. * 20 世紀 — 工業與資訊年代。 * 社會變遷( social change ),是人類社會 的既存結構,隨者時間的改變受到內外在 各種因素衝擊,以漸進或激烈的方式促成 部份或整體的變化。 * 三個歷史時期區分 - 農業與工業時期、工 業與後工業時期以及當代資訊型態。. 第一節 農業與工業時期的轉化. ※ 19 世紀末英國的工業革命,蒸汽機取代水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休閒與社會變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休閒與社會變遷 第一節 農業與工業時期的轉化 第二節 工業與後工業時期的轉化 第三節 全球化資訊年代與新世紀休閒

  2. 前 言 * 20世紀—工業與資訊年代。 * 社會變遷(social change),是人類社會 的既存結構,隨者時間的改變受到內外在 各種因素衝擊,以漸進或激烈的方式促成 部份或整體的變化。 * 三個歷史時期區分-農業與工業時期、工 業與後工業時期以及當代資訊型態。

  3. 第一節 農業與工業時期的轉化 ※ 19世紀末英國的工業革命,蒸汽機取代水 力。電力、重工、化工等創新發明。 社會階級-資本家與勞工、都市與鄉村、有 錢與無錢、有閒與無閒。 *都市生活方式和自由時間的運用: 農業社會時代,配合時令作息。年度的休 閒 活動和收成和信仰。

  4. 第一節 農業與工業時期的轉化 * 根據Schwab(1982)都市 1.城市規模變大-人口流動。 2.城市密度變高-人口密集。 3.城市裡聚集複雜而異質的人口。 * 都市的機能-擁擠和分工。應付各種議 題。例如:休閒的政策 * 時代產物和休閒活動的結合。收音機和時 間支配。

  5. ※ 台灣經濟起飛和休閒型態的改變 *1966年國內製造業生產毛額首次超過農林 漁牧業之後正式邁入新興工業化國家。 *1982年國民生產毛額超過3,000美元。 *1975年突破200萬人。至今約260萬人。 ※ 恩格爾係數下降 *育樂項目所佔的比例逐年增加 (參考圖4-1)

  6. 第一節 農業與工業時期的轉化 ※ 小汽車和電器產品快速成長 *第一量車子由福特汽車所製造。台灣目前 汽車輛數已經超過一千萬以上。 ※ 都市休閒型態出現 *都市化發展-連鎖店的設立。例如:新東 陽、麗嬰房。 *階級意識抬頭-社交活動的增加。

  7. 第二節 工業與後工業時期的轉化 ※ 後工業社會變遷 * 美國社會服務業人口在1960年首度超過 60%。工業年代-福特工業。後工業年代- 後福特工業。 * 後工業社會特色-從事服務業人口超過工 業人口。 * 後工業特徵:經濟方面、社會地位變化和 控制技術發展。(表4-1)

  8. 第二節 工業與後工業時期的轉化 *後工業的休閒生活內容是追求更好的生活 質量。就是先前所言,自我充實和為了美 好生活而工作。 *Ury (1990)去工業化有兩個觀光方式: 1.城市的觀光。2.懷舊之旅。

  9. 第二節 工業與後工業時期的轉化 ※ 後工業年代台灣休閒型態轉變 * 1988年台灣地區服務業產質首度超過50 %,1995年則達到60%。後工業社會, 此時休閒行業開始受到矚目。 * 休閒產業-運用行銷、異業或同業結盟等 方式逐漸轉變成而成。 * 購物、飲食、娛樂、教育和文化交替 重疊。

  10. 第二節 工業與後工業時期的轉化 *1987年-1990年台北市出現770家KTV。 1990年大型主題樂園例如:劍湖山、月眉 等陸續開發,同時新興的連鎖健身休閒館 也改變國人的運動習慣。 * 購物休閒活動也歷經巨大的改變。1989年群豐 集團與荷商SHV合作,引進台灣地區第一家量販 店萬客隆開始,十年之間包括家樂福、愛買吉 安、IKEA居家生活用品量販店、英國B&Q量販 店、好市多與大潤發等。

  11. 第二節 工業與後工業時期的轉化 * 2000年大型購物中心也陸續成立,包括 京華城、微風廣場、ZOO MALL以及台北 101和美麗華。 * 1990年代新興旅遊型態 ○ 生態旅遊:國家公園。 ○ 古蹟和文化體驗:本土文物、老街等古蹟 文物。 ○ 休閒農業:竹仔湖、貓空、大湖。 ○ 出國觀光:1990年出國數約300百萬人次,至 1999年達655萬人次。

  12. 第三節 全球化資訊年代與新世紀休閒 ※ 全球化與資訊社會 *全球化是當代最主要的討論議題與最受 關切的焦點。 *Rosenau(1997)全球化是一種疆界擴張的過程。有六種元素: (a boundary-broadening process) 1.貨物和服務;2.人員;3.理念與資訊;4.資本;5.價值:6.行為模式和實踐。

  13. 第三節 全球化資訊年代與新世紀休閒 *休閒型態的轉變所帶來最顯著的影響,便 是時間上的變化。 *網路世界是無方向、無中心的連結。 *休閒私有化,利用網路科技可以實質在家 中購物。 *Sassen(1994)認為全球化最重要特色在於『空見的離散與全球整合(spatial dispersal and global integration)』。訂房間、安排行程等事項同時可以發生。

  14. 第三節 全球化資訊年代與新世紀休閒 ※ 全球化年代台灣休閒型態改變 *網路是運用迅速普及,網路休閒活動興 起:資策會資料顯示1995年網路使用率 0.8%,2001年躍升到34%,到了2005年 已經達到50%。結合其他產業像是:餐 廳、咖啡廳、PUB等。

  15. 第三節 全球化資訊年代與新世紀休閒 * 週休二日,國民旅遊蔚為風潮:2001年 台灣地區開始全面實施週休二日。各種旅 遊型態因應而生。 * 一日生活圈休閒與觀光政策願景:全球化 使得國際間的文化和資訊以及各項技術交 流更加方便而頻繁。 *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 1990年代全球10大摩天樓有7座在亞洲。

  16. 第三節 全球化資訊年代與新世紀休閒 *2008年觀光客倍增計畫希望來台客突破 500萬人次。計畫新景點及路線。 *2008年台灣博覽會計劃展覽主題-文明西 視野、科技最前線。吸引旅客行銷台灣的 目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