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 likes | 599 Views
我国的能源供需形势与节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能源研究所 戴彦德. 主要内容. “ 十五 ” 能源、经济形势 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能源问题与挑战 实现中、长期既定目标下的能源需求 中、长期的能源对策 “ 十一五 ” 节能形势与任务.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连续第四年 GDP 增速超过了10% 06年 GDP 增速10.7%,其中二产的增速超过了12.5% 重化特征明显,工业超高速增长 第二产业增速超过全国增速2个百分点,工业连续四年增速超过15% 投资持续保持高位增长
E N D
我国的能源供需形势与节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能源研究所 戴彦德
主要内容 • “十五”能源、经济形势 • 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能源问题与挑战 • 实现中、长期既定目标下的能源需求 • 中、长期的能源对策 • “十一五”节能形势与任务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连续第四年GDP增速超过了10% • 06年GDP增速10.7%,其中二产的增速超过了12.5% • 重化特征明显,工业超高速增长 • 第二产业增速超过全国增速2个百分点,工业连续四年增速超过15% • 投资持续保持高位增长 • 连续五年投资增长速度超过24%,06年全社会投资总额10万亿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0% • 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贸易顺差较大 --06年进出口总额176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出口9691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亿美元,增长20.0%。顺差达1775亿美元 • 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 全社会零售额9796亿美元,出口9691美元.
“十五”以来能源需求增长超出人们的预料 2001年以来,中国能源供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能 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 • 能源消费的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是改革开放初期20年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 • 能源消费总量由2000年的14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05年的22.33亿吨标准煤,短短的5年时间能源消费的增量超过了过去20年的总和。其中 • 煤炭产量由9.8亿吨翻了一番多接近22亿吨,06年接近23.8亿吨 • 石油进口由2000年的0.7384亿吨增加到1.4275亿吨 • 电力装机容量3.19亿千瓦增加到5.08亿千瓦,06年达到6.2亿千瓦 • 2006年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为9.3%,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24.6亿吨标准煤 2001年前后国际、国内的许多机构预测中国2020年能源需求为24亿吨标准煤,实际比预测结果提前到来了14年
“十五”能源、经济形势“十五”时期过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十五”能源、经济形势“十五”时期过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十五”能源、经济形势“十五”时期工业增速飞快,重化工业过程明显“十五”能源、经济形势“十五”时期工业增速飞快,重化工业过程明显
“十五”我国的能源、经济形势------固定资产投资与增长速度“十五”我国的能源、经济形势------固定资产投资与增长速度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规模大,但经济发展水平低 • 人均GDP为1750美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高收入国家的10% • 城市化率仅为43%,农村人口近7.5亿 • 千人汽车保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0% • 人均住房面积只有发达国家的60% • 人均电力消费只有OECD国家平均水平30% •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25年,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 • 经济总量(按汇率计算)已达到22500亿美元,居世界第 4位。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超过10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2005年人均GDP比较(美元/人,2005年价)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2006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东北地区 人口:1.1亿; GDP:1.7万亿; 能源消费量:2.9亿tce 汽车:286万辆; 电力消费:2044亿度 东北地区 西部地区 人口:3.6亿; GDP:3.3万亿; 能源消费量:6.6亿tce 汽车:649万辆; 电力消费:5338亿度 东部地区 人口:4.6亿; GDP:11.0万亿; 能源消费量:11.5亿tce 汽车:1672万辆; 电力消费:12638亿度 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人口:3.5亿; GDP:3.7万亿; 能源消费量:5.7亿tce 汽车:553万辆; 电力消费:4737亿度 中部地区 数据来源: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
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北京 人口:1538万; GDP:0.69万亿; 能源消费量:0.55亿tce 汽车:210万辆; 电力消费:571亿度 北京 人口:1538万; GDP:0.69万亿; 能源消费量:0.55亿tce 汽车:210万辆; 电力消费:571亿度 新疆 人口:2010万; GDP:0.26万亿; 能源消费量:0.55亿tce 汽车:56万辆; 电力消费:310亿度 天津 人口:1043万; GDP:0.37万亿; 能源消费量:0.41亿tce 汽车:68万辆; 电力消费:385亿度 山东 人口:9248万; GDP:1.85万亿; 能源消费量:2.36亿tce 汽车:247万辆; 电力消费:1912亿度 山西 人口:3355万; GDP:0.42万亿; 能源消费量:1.23亿tce 汽车:107万辆; 电力消费:946亿度 宁夏 人口:596万; GDP:0.06万亿; 能源消费量:0.13亿tce 汽车:16万辆; 电力消费:303亿度 上海 人口:1778万; GDP:0.92万亿; 能源消费量:0.81亿tce 汽车:95万辆; 电力消费:922亿度 上海 人口:1778万; GDP:0.92万亿; 能源消费量:0.81亿tce 汽车:95万辆; 电力消费:922亿度 河南 人口:9380万; GDP:1.06万亿; 能源消费量:1.46亿tce 汽车:152万辆; 电力消费:1353亿度 重庆 人口:2798万; GDP:0.31万亿; 能源消费量:0.44亿tce 汽车:47万辆; 电力消费:348亿度 贵州 人口:3730万; GDP:0.20万亿; 能源消费量:0.64亿tce 汽车:47万辆; 电力消费:487亿度 广东 人口:9194万; GDP:2.24万亿; 能源消费量:1.78亿tce 汽车:373万辆; 电力消费:2674亿度 数据来源: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
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能源问题和挑战 能源消费总量大,但人均能源消费量低 能源消费总量居世界第二,占世界能能源消费总量10%以上 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19吨标准油,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0%,不足美国的六分之一。 人均装机容量不到0.4Kw,人均电力消费不足2000Kw.h,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仅为200Kw.h
能源消的现状和问题 世界能源消费量 2003年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为96.15亿吨标准油,能源消费量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依次是: ★美国22.81亿吨标准油,占23.7% ★我国11.90亿吨标准油,占12.4% ★俄罗斯6.34亿吨标准油,占6.6% ★日本5.17亿吨标准油,占5.4% ★德国3.47亿吨标准油,占3.6%
我国经济发展面中临的能源问题和挑战 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脱离了世界能源消费的主流 世界 我国
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能源问题和挑战 能源消费引起的环境污染,以使环境不堪重负 • 能源消费引起的SO2和烟尘的排放量超过了总排放量的80%; • 2005年SO2的排放量超过2500万吨; • 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 煤炭开采累计造成40万公顷的土地塌陷; • 煤矿开采每年污水排放量约30亿立方米; • 矿井废气排放量(主要成分CH4)90~120亿立方米;
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能源问题和挑战 能源系统效率同国外的差距
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能源问题和挑战 能源资源匮乏,自有资源难以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2002年化石能源的产量及年末探明可采储量 • 可再生能中,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容量378.5GW,经济开发容量294GW。风能资源:陆上和海上的技术可开发容量分别为250GW、750GW • 化石资源人均储量煤炭只有世界人均储量60%,石油10%,天然气只有10% 2005 年 消费量 世界排名 生产量 世界排名 年末可采储量 世界排名 储采比 21.4 1 21.9 1 1145 3 52.2 煤炭 亿吨 3.0 2 1.8 5 23 11 12.8 石油 亿吨 450 18 450 16 22300 21 49.5 天然气 亿立方米
能源消费的现状和问题 世界人均能源资源探明可采储量 截止2004年末世界人均能源资源探明可储量 • 煤炭:145.6t(88.1) • 石油:26.0toe(1.8) • 天然气:26.5toe(1.5) 同期我国探明的人均可采储量煤炭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60%,石油约为10%,天然气约为10%。
世界能源资源概况(2004年末) • 全世界探明煤炭可采储量9090亿吨 • 按2004年的产量计算,可供开采164年 • 主要分布在美国、俄罗斯,我国、澳大利亚61.3% • 全世界探明石油可采储量1619亿吨 • 按2004年产量水平还可开采40.5年 •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OPEC),占74.9% • 全世界探明天然气可采储为179.5万亿立方米 • 按2004年产量水平计算最少可以开采67.7年 • 主要分布在前苏联国家和中东地区,约占总量的72.8% • 油、气资源的分布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了很强不均衡性
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能源问题和挑战 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能源安全问题突出
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能源问题和挑战 面临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能源问题将被国际化 • 能源消费的大国 • 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 • 外交问题 • 贸易的绿色壁垒
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目标 • GDP总量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 GDP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年均增长 7.2% •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 • 2030年基本完成工业化 • 城市化达到相当的程度,基本完成基础设的施建设 • 高耗能产业的产量逐渐下降 • 205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生活舒适 • 交通便利 • 碧水蓝天
我国中、长期能源需求展望 我国如果实现了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 按美、加的方式我国的能源需求量将达到120亿吨油当量 按能源效率水平最高的日本、德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70亿吨油当量 发电装机总将达到22.5亿千万以上(EU平均水平)
长期能源政策制定的基点 应对的问题: 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 污染严重、效益不佳 政策基点: 保障供应、节能优先、结构多元、 环境友好、市场推动
经济-能源-环境 (3E/4E/3R) 经济 经济 效率 环境 能源
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的途径 • 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 • 进一步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还是着手开始发展战略的逐步转型 • 外汇储备1万亿美元,贸易顺差预计1500亿美元 • 农村部分地区缺乏劳动力,新农村建设需要劳动力 • 新的经济增长点 • 知识经济 • 文化创意 • 品牌经济 •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 终端基础设施的质量(设计规范/设计标准) • 城市化及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发展模式 •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技术进步 • 减量化(节能) • 再利用(资源综合利用) • 资源化(物质的循环利用) • 消费模式的引导
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 1、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约能源制度和措施。 2、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实行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 3、能源工业的发展,要兼顾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综合考虑能源生产、运输和消费合理配置,促进能源与交通协调发展。 4、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立足于国内能源的勘探、开发与建设的同时,积极参与世界能源资源的合作与开发。
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 5、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无论是能源开发还是能源节约,都必须重视科技理论创新,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强化科学管理。 6、加强环境保护,充分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的承载力,努力减轻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7、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8、制定能源发展保障措施,完善能源资源政策和能源开发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对能源的投入力度。
目前我国节能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节能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节能优先的方 针没有落到实处 2、节能法律法规不完善 3、缺乏有效的节能激励政策 4、尚未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新机制 5、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 6、节能监管和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滞后
未来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指导思想应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能优先的方针,以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以法治为保障,以提高终端用能效率为重点,健全法规,完善政策,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强化宣传,加强管理,逐步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企业和社会自觉节能的机制,加快建设节能型社会,以能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坚持把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坚持节能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相结合;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坚持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
节能的中、长期目标 宏观节能量指标:到2010年每万元GDP(1990年不变价,下同)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25吨标准煤,2003-2010年年均节能率为2.2%,累计形成的节能能力为4亿吨标准煤。2020年每万元GDP能耗下降到1.54吨标准煤,2003-2020年年均节能率为3%,累计形成节能能力14亿吨标准煤。 主要产品(工作量)单位能耗指标:2010年总体达到或接近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中型企业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2010年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汽车、电动机、家用电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宏观管理目标:2010年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监督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
节能工作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 • 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高耗能工业、交通运输和建筑、商用与民用领域等三大方面。其中重点工业包括电力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石油石化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煤炭工业以及机械工业。交通运输领域包括公路运输、新增机动车、城市交通、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上运输以及农业渔业机械等几个方面。建筑、商用与民用领域包括建筑物、家用及办公电器和照明器具等几方面。 • 重点工程:主要包括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区域热电联产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电机系统节能工程、能量系统优化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绿色照明工程、政府机构节能工程以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十项工程。
推动节能工作的主要保障措施和政策手段 • 一是坚持和实施节能优先的方针 • 二是制定和实施统一协调促进节能的能源和环境政策。 • 三是制定和实施促进结构调整的产业政策 • 四是制定和实施强化节能的激励政策 • 五是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 • 六是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 • 七是推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 • 八是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 • 九是强化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 • 十是加强组织领导,推动规划实施。
“十一五”节能形势与任务2010年实现既定经发展目标和节能目标下的能源需求(7.5%;20%)“十一五”节能形势与任务2010年实现既定经发展目标和节能目标下的能源需求(7.5%;20%)
“十一五”节能形势与任务----“十一五”节能任务“十一五”节能形势与任务----“十一五”节能任务 ““十五””与“十一五”相比 • 经济增量分别为:5.7、6.8 万亿元 • 能源消费增量分别为:9.2、3.26亿吨标准煤 • 增量GDP单耗分别为:1.61、0.49 • 能源弹性系数为:1.04、0.37
“十一五”节能形势与任务----“十一五”节能目标“十一五”节能形势与任务----“十一五”节能目标 • GDP能耗由2005年的1.43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1.14,下降20%,年均节能率为4.4% • 按GDP能耗定比计算的节能量 6 .5亿吨标准煤
“十一五”节能形势与任务-----节能目标的分解“十一五”节能形势与任务-----节能目标的分解 • 初步分析“ 八五”、“九五”期间GDP能源强度的下降,大约70%以上为广义的结构变化所致,直接节能的影响不超过30% • 若“十一五”能保持3/7的比例关系,则完成20%的节能任务: • 结构节能的目标4.55亿吨标准煤 • 直接节能的目标1.95亿吨标准煤
“十一五”节能形势与任务-----结构节能的途径“十一五”节能形势与任务-----结构节能的途径 • 三产结构变化对能源需求的影响 • 产业结构调整:三产相对于二产提高1%,能耗下降0.25亿吨标准煤(2004年) • 工业内部高能耗的冶金、建材、化肥等行业比重下降1%,能耗约下降0.3亿吨标准煤 • 依靠一、二、三成结构的变化,完成结构节能的任务几乎没有可能,原因预计今后五年二产的比重还将上升或持平 • 结构节能将主要靠调整二产内部的结构来实现
“十一五”节能形势与任务-----直接节能途径 • 节能的目标:1.95亿吨标准煤 • 直接节能的潜力 • 技术潜力5.5亿吨标准煤 • 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节约潜力3.5亿吨标准煤以上 • 投资需求6000亿人民币以上 • 能效煤矿(钢铁厂、水泥厂系统全面地改造) • 能效电厂(宾馆、大型公用建筑) • 技术节约潜力巨大,理论上只要投资到位,可实现,但工程巨大需要时日
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能源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刚性关系,我国目前人均能耗约1.2为吨标油,OECD国家均在4吨以上,因此,从长远看,实现富民强国的目标,能源消费成倍增长将是难以改变的事实。 • 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升级难以扭转 • 道路、桥梁、港口、水利等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 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需求增长点 • 重化工业阶段GDP能耗强度上升,也是必然的趋势
世界工业化国家单位GDP 能源强度变化工业化过程中,单位GDP能耗大幅上升后大幅下降
2007年经济工作的任务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 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 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 • 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007年发展改革的主要任务 三个务必: 务必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避免出现大的起伏 务必 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上有更大成 效,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务必 在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上有新举措,构建 和谐社会取得积极进展。 • 着力做好“一抓三促”和自主创新工作,努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 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抓手,促经济结构的转变、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 强化目标责任、突出重点领域、严把源头关、健全体制机制、改进调度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污染治理
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的措施 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多管齐下,既要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更要着眼于建立应对长期问题的长效机制 (一)远近结合、上下联动 (二)立法建制、借力市场 (三)抓住源头、强化基础 (四)加强监管、狠抓落实
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的措施 (一)远近结合、上下联动 • 鉴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节能降耗和环保目标的落实要分时段、分步骤推行,要远近结合,中央地方上、下联动,既要解决当前突出矛盾,更要注重长效机制的建设。建议中近期以调整和完善制度入手,尽快将节能环保目标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制度,扭转“十五”以来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势头;中远期则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的跨越以及重大领域内的技术创新等措施,推进节能环保工作。“上下联动”就是要落实中央和地方以及中央各部门的节能降耗责任,既要将国家节能环保目标落实到地方政府,也要避免责任简单下移,中央政府的相关措施必须尽早到位。
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的措施 (二)立法建制、借力市场 • 通过立法激励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研究制定抑制过度消费的《消费税法》、尽快出台《循环经济法》。加快对《节能法〉的修改完善,增加有关制定节能降耗定量目标的条款,明确实施各种节能条款的财政和组织保证。明确各级政府对节能工作的具体职责范围。根据节能、环保目标要求,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做到节能、环评、审批、监管责任到人。全面推行重点耗能行业的能效准入制度、调整贸易政策限制高载能产品出口、实施强制性标准标识、提高污染物排放费用,完善推进节能环保的宏观调控手段和方式。 • 借力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推进节能环保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行市场节能、环保机制,着力培养节能、环保市场。近一阶段,要尽快较大幅度调整能源矿产资源税、环境税;尽快调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价格体系,积极推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程;制定鼓励节能省地型建筑的税收政策;加快出台燃油税改革;要继续研究扩大对奢侈性高耗能产品的消费税开征范围等等,合理运用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充分发挥政府节能管理资源效用。
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的措施 (三)抓住源头、强化基础 • 对新增生产能力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从源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水平。对已有的生产能力和设备,要制定阶梯推进式的能源标准,严格执法,限期达标。针对当前钢铁、电解铝等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时机,应尽量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把淘汰、改造、兼并和新建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 • 加强节能和环保的组织体系和机构能力建设,强化节能环保基础性工作。建议近中期成立高层节能工作协调机构,负责跨部门、跨地区节能降耗具体任务的协调、落实及节能目标检查、评价和考核;尽早成立国家节能中心,统筹安排和实施全社会节能工作。中远期则考虑整合各方行政资源,成立综合性能源管理部门。强化基础还包括夯实能源统计工作、完善重点用能企业和地区的能源消费、环境排放的监控网络等等推进节能环保的基础性工作。
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的措施 (四)加强监管、狠抓落实 • 近期应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的批复》精神,进一步明确各省(区、市)年度主要节能降耗、污染物控制的目标和任务,并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中。依据已经出台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政府、排污企业、节能、环境监管部门的责任及其考核办法。要加强监管,狠抓落实,长抓不懈;杜绝假账真算,将节能环保变成政治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