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likes | 224 Views
非洲豆漿之父 ─ 郭惠二. 製作人 : ♀★ 李矞淇☆♂★郭定昇☆♀. 在民國六○年代,一般國人對非洲國家還很陌生,專長於化學研究的郭惠二教授就隻身前往非洲,以一位非醫護人員的身分,深入非洲奈及利亞,自費服務八年,改善奈及利亞人民長久以來的蛋白質缺乏症。 郭惠二於民國八十五年榮獲第六屆醫療奉獻獎,現在退休了,仍然四處奔波,努力推動並呼籲台灣各界重視海外醫療工作,即使碰了一鼻子灰,他仍相當熱衷,堅持到底,不願放棄。. 夫妻推動海外醫療.
E N D
非洲豆漿之父─ 郭惠二 製作人: ♀★李矞淇☆♂★郭定昇☆♀
在民國六○年代,一般國人對非洲國家還很陌生,專長於化學研究的郭惠二教授就隻身前往非洲,以一位非醫護人員的身分,深入非洲奈及利亞,自費服務八年,改善奈及利亞人民長久以來的蛋白質缺乏症。在民國六○年代,一般國人對非洲國家還很陌生,專長於化學研究的郭惠二教授就隻身前往非洲,以一位非醫護人員的身分,深入非洲奈及利亞,自費服務八年,改善奈及利亞人民長久以來的蛋白質缺乏症。 郭惠二於民國八十五年榮獲第六屆醫療奉獻獎,現在退休了,仍然四處奔波,努力推動並呼籲台灣各界重視海外醫療工作,即使碰了一鼻子灰,他仍相當熱衷,堅持到底,不願放棄。
夫妻推動海外醫療 今年六十七歲的郭惠二,從奈及利亞回到台灣後,任教於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並開始推動國人認識及重視國際醫療。退休後,郭教授仍四處奔走、投書,包括外交部、內政部及衛生署等地都有他的足跡。對於郭惠二的執著,他的太太林瑪莉醫師心疼的說,郭教授個性十分執著,做事不管別人的眼光,也從來不會想到自己的利益,只要是對的事,即使很多人對他的做法不同意,他還是會不顧一切的努力去做。對於郭惠二不計一切的為海外醫療奔波,以及面對寄出的信多次石沈大海的沮喪,她也曾經相當不捨的勸他放棄,林瑪莉笑著說,因為每次勸都無效,最後反而是她被丈夫的執著感動,進而以行動支持郭惠二推動海外醫療工作。
缺乏熱帶醫學人才 對於台灣近年來積極爭取重返WHO等國際組織,郭惠二語重心長的說,世界各國其實都知道台灣存在,但為何台灣爭取多年還進不了WHO呢,他認為,主要是因台灣仍缺乏善盡國際義務的誠意。郭惠二說,WHO的會員國有百分之八十五都是落後國家,要獲得他們的支持,就是要去協助改善貧窮落後國家的醫療衛生問題,「而這正是台灣最缺乏的具體行動」。郭惠二表示,許多國家包括鄰近的日本都是派遣優秀的人才到貧窮落後國家,而台灣除了有少數由民間團體所組成的醫療隊,偶爾到非洲等偏遠地區義診十天、半個月或一個月之外,外交部非洲司官員就坦承,我國派到非洲醫療隊的人員相當有限,主要原因除了醫護人員意願低外,就是落後國家絕大多數位於熱帶地區,疾病大部份為寄生蟲等熱帶病,而寄生蟲學科這幾年在台灣是最冷門的學科,熱帶醫學人才嚴重缺乏,值得政府相關單位重視,也是他多年來致力推動的工作。
蒙神呼召前往非洲 郭惠二教授出生於基督徒世家,祖父郭希信牧師是台灣第一代的基督徒,也是台灣北部第一位加拿大宣教師馬偕的得意門生,郭希信後來也成為台灣早期知名的牧師。郭惠二教授的父親郭馬西牧師則是台灣第一位擁有外國學位的本地牧師,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那年(西元一九一八年),經日本政府甄選以公費留學美國七年,先後在紐約協和神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研修神學,與名佈道家宋尚節博士在協和神學院是同學。
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郭惠二教授出生後不到十天就與父母遠赴日本,十二歲時回到台灣,大學考上中原大學的前身中原理工學院,服完兵役後進入台北醫學院生化科擔任助教,兩年後前往加拿大留學,西元一九六七年取得University of Toronto化學碩士。對於為何在七十年代時隻身前往非洲國家,虔誠基督教徒的郭惠二說,完全是蒙神呼召。他說,在加拿大第四年時,歷經各種挫折失意後,他開始聽到神的呼召,要他到落後地區服務,於是他開始轉行去學習可能在第三世界用得上的學科,到Toronto大學研習教育、醫事技術,以及在Alberta大學研習遺傳學,得到教育學士,並取得生物、物理、化學及音樂教師的資格,一直到第七年,他開始到各教會和加拿大政府援外單位申請到第三世界服務。郭惠二回憶指出,因為他沒有神學文憑,所以教會拒絕他的申請,加上他不是加拿大公民,加拿大政府也不受理。最後,唯一的機會就是參加加拿大大學海外服務團(CUSO),因為他有加拿大永久居留權,所以CUSO接受了他的申請。
缺蛋白質營養不良 奈及利亞為世界第七大產油國,其他資源如可可、樹木、橡膠及油椰子產量也很豐富,是熱帶非洲最重要的國家,人口眾多與稠密居全非之冠,有一億一千五百萬人(一九九七年七月),境內部族就有近二百五十個,其中以Ibo、Yoruba和Hausa為三大族群,分佈在東部、西部和北部。 Yoruba和Hausa的土地肥沃,農事方面由家中父兄負責,所以吃飯時,得按長幼勞動順序進食,母親和小孩,只能吃到殘羹剩餚,且多為澱粉類的食物,因此,嬰幼兒營養不良和蛋白質缺乏的問題相當嚴重,加上雨林地區的居民長期以只含澱粉質的樹薯為主食,普遍缺乏蛋白質,健康情況惡劣,約有一半的幼兒未滿一歲就夭折,即使存活下來,也多患有蛋白質缺乏症,從外觀看起來呈現腳細細的,肚子大大的。
研究豆漿改善營養 郭惠二說,他因為不是學醫的,所以在發現當地民眾普遍缺乏蛋白質症後,他開始利用所學的生物、遺傳學的專長,研究如何協助居民改善蛋白質缺乏的問題。他說,其實在他研究之前,奈國天主教的神父Johnson Ojiako就曾將所有的財產用於救援內戰後更為嚴重的蛋白質缺乏症,最後因財產耗盡不得不停止。 由於當時有人提及把黃豆與當地的育嬰用的玉米粉,一起製造高蛋白的育嬰食物,不過加工過的產品價格昂貴,對貧困的奈國人民根本無法普及。 不過,郭惠二還是決心投入研究黃豆,甚至研發出讓所有窮人家庭的原始廚房也能做出來的豆漿。郭惠二說,在研究黃豆食品前,他對豆漿、豆腐的做法根本就一竅不通,於是他寫信給當時日本駐奈及利亞大使,請大使安排他的廚師教他豆漿、豆腐的做法,最後成功研發讓非洲民眾能接受黃豆,並成為他們主食的一部份,進而改善奈國人民營養不良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