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 likes | 1.21k Views
第 3 章 电路分析中的常用定理. 3.1 叠加定理和齐次性定理 3.2 置换定理 3.3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3.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3.1 叠加定理和齐次性定理. 3.1.1 叠加定理 对于线性电路,当电路中有多个激励时,总响应同样是各个激励分别产生的响应的线性叠加。 1 、叠加定理的含义和应用 以图 3-1-1 ( a )所示电路为例,介绍叠加定理( superposition theorem )的含义和应用。 . 图 3-1-1. +. u. /. R. i. R. R. R.
E N D
第3章 电路分析中的常用定理 3.1 叠加定理和齐次性定理 3.2 置换定理 3.3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3.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3.1 叠加定理和齐次性定理 • 3.1.1 叠加定理 • 对于线性电路,当电路中有多个激励时,总响应同样是各个激励分别产生的响应的线性叠加。 • 1、叠加定理的含义和应用 • 以图3-1-1(a)所示电路为例,介绍叠加定理(superposition theorem)的含义和应用。
+ u / R i R R R = = + S 1 S 3 1 3 v u i A s s + + + 1 / R 1 / R R R R R 1 3 1 3 1 3 v 1 R = = + A 1 i u i 3 s s + + R R R R R 3 1 3 1 3 • 在图3-1-1(a)所示电路中,有两个激励源(us和is)同时作用于电路,我们用节点电位法(也可以用支路电流法或回路电流法)来计算R3支路的响应(电流i3)。以B点为参考点,A点的节点电位方程为 • 解方程得 • R3支路电流i3为
式(3-1-1)的正确性是毫无疑问的。分析式(3-1-1)可以发现:第一项仅与us和电阻R1、 R3有关。若us=0,则第一项为零(但并不能说明R1中的电流i1=0, 读者可自行推导出 i1的表达式,即能说明i1≠0);第二项仅与is和电阻R1、R3有关,若is=0,则第二项为零(但并不能说明电流源端电压u=0,同样可以推导出u的表示式, 即能说明此时u≠0)。在此, 令 则有
式(3-1-2)中的i′3可以看做仅由us作用而is不作用(即is=0,将之开路)时R3上的电流,其电路相当于图3-1-1(b)所示; i″3可以看做is作用而us不作用(即us =0,将之短路)时R3上的电流, 其电路相当于图3-1-1(c)所示。此例告诉我们R3上的响应(电流i3)可以看做独立激励源1(理想电压源us)和独立激励源2(理想电流源is)分别单独作用时,分别在R3上所产生的响应(i′3和i”3)的代数和。响应和激励之间的这种规律是具有惟一解的线性电路的共同规律,这种特性被总结为叠加定理。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出电压u为
2、叠加定理 • 在任何由线性元件、线性受控源和独立激励源组成的线性电路中,任一支路的响应(电压或电流)等于各个独立激励源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所产生的响应的代数和。 (3-1-3)
3、叠加定理应注意的问题: • (1) 定理中所说的“独立激励源单独作用”的含义是: 一个独立电源作用时,其它独立电源“置零”。含有内阻的实际独立源置零时,仅对理想电源置零,而内阻保持不变, 同时电路其它元件参数也保持不变。 在具体应用这一点时,对理想电压源,去掉后短路,对理想电流源, 去掉后开路即可。
(2) 叠加时应注意各个响应分量是“代数和”,即响应分量的参考方向与总响应参考方向一致取正号,相反取负号。 • (3) 受控源不要单独作用,任一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受控源均要保留。 • (4) 由于叠加定理仅适用于线性电路,因此只能用来计算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等一次函数关系的物理量, 不能计算功率、电能等二次函数关系的物理量。 • (5) 叠加的方式是任意的,一次可以是一个独立源作用, 也可以是两个或几个独立源同时作用, 这要根据电路结构的复杂程度而定。
例3-1-1 已知图3-1-2(a)所示电路中, Us= 10 V, Is = 2 A, R1 = 5 Ω, R2 = 3 Ω, R3 = 3 Ω, R4 =2 Ω,应用叠加定理计算各支路电流。 图 3-1-2
解:该电路有两个独立激励源(Us和Is),设各支路电流参考方向如图3-1-2(a)中所标,将电路分解成图3-1-2(b)和(c),注意在图3-1-2(c)中,个别支路电流参考方向与图3-1-2(a)一致。在图3-1-2(b)中有解:该电路有两个独立激励源(Us和Is),设各支路电流参考方向如图3-1-2(a)中所标,将电路分解成图3-1-2(b)和(c),注意在图3-1-2(c)中,个别支路电流参考方向与图3-1-2(a)一致。在图3-1-2(b)中有
在图3-1-2(c)中,注意Us置零后,R1与R2并联,R3与R4并联,故可以用电阻并联分流的关系计算各支路电流。在图3-1-2(c)中,注意Us置零后,R1与R2并联,R3与R4并联,故可以用电阻并联分流的关系计算各支路电流。 •
根据叠加定理计算各支路电流 • I1=I′1+I″1=1.25+0.75=2 A • I2=I′2+I″2=1.25+(-1.25)=0 A • I3=I′3-I″3=2-0.8=1.2 A • I4=I′4+I″4=2+1.2=3.2 A • I=I′-I″=3.25-0.05=3.2 A •
例3-1-2 已知图3-1-3(a)所示电路中,Us = 1 V,Is= 2 A, R1 = 3Ω,R2 = 6Ω, R3 = 7 Ω,R4 = 2 Ω, 求电流I和电压U。 图 3-1-3
解:Us单独作用的电路如图3-1-3(b)所示,在该电路中, 要计算I′和U′, 应用回路电流法或节点电位法较方便,这里选用回路电流法。 设各网孔回路电流的参考方向如图3-1-3 (b) 所示。 • 根据KVL列方程为 • iA(R1+R2)+iBR2 = Us • iB(R2+R3+R4)+iAR2+iCR3 = 0
代入iC= 3U′, U′=-(iA+iB)R2和已知条件,整理方程得 • 9iA+6iB = 1 • 120iA+111iB = 0 • 解方程得 • iA=0.4 A • iB=-0.43 A • 即I′=-0.43 A, U′=-R2(iA+iB)=0.18 V
Is单独作用的电路如图3-1-3(c)所示,这里选择节点电位法计算, 以D点为参考点, 则vA=U″, vB= 0, 列出节点A和C的节点电位方程即可求解。 • 根据KCL列方程为 • iA(R1+R2)+iBR2 = Us • iB(R2+R3+R4)+iAR2+iCR3 = 0 • 代入iC= 3U′,U′=-(iA+iB)R2和已知条件,整理方程
得 • 9iA+6iB = 1 • 120iA+111iB = 0 • 解方程得 • iA=0.4 A • iB=-0.43 A • 即I′=-0.43 A, U′=-R2(iA+iB)=0.18 V • Is单独作用的电路如图3-1-3(c)所示,这里选择节点电位法计算, 以D点为参考点,则vA=U″,vB = 0,列出节点A和C的节点电位方程即可求解。
根据KCL列方程为 • 代入U″= vA和已知条件, 整理方程得 • -33vA-7vC = 28 • 40vA+9vC = 0 • 解方程得 • vA=-1.16 V, vC=5.16 V
即 • 根据叠加定理有 • I =I′+I″=-0.43+2.58=2.15 A • U =U′+U″=0.18+(-1.16)=-0.98 V
3.1.2 齐次性定理 • 对图3-1-1 (a)所示电路,我们已经求得i3为 • 对于线性电路,上式可表示为 • i3 =k1us+k2is (3-1-4) • 在式(3-1-4)中, k1、k2为比例常数。若us或is变化,i3按比例变化,这是线性电路的又一重要特性,称为齐次性(或比例性、均匀性)。该特性被总结成线性电路的另一重要定理——齐次性定理(homogeneous theorem)。
齐次性定理:在线性电路中当所有独立激励源同时增大k倍时, 响应也同时增大k倍。 • 比较式(3-1-2)和式(3-1-4)知:i′3= k1us,i″3= k2is,把叠加定理和齐次性定理综合考虑,当每一个激励变化的比例倍数不相等时,响应也按不同的比例倍数变化。令各激励为xj(t),其变化的比例倍数分别为kj,响应为y(t),则响应可表示为 • 式(3-1-5)中j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代表激励的序号,n为激励源的个数。 (3-1-5)
例3-1-3 图3-1-4中的NR为一个内部结构未知的纯线性电阻网络, 当us= 1 V, is= 1 A时, 响应u =0; • 当us = 10 V,is = 0时, 响应u = 1 V。问:当us = 30 V, is = 10 A时, 响应u为多少? • 解:根据叠加定理和齐次性定理有 • u = k1us+k2is • 代入两组已知条件得到两个方程: • 0 = k1×1+k2×1 • 1 = k1×10+k2×0
联立求解可计算出k1和k2分别为 • k1 = 0.1,k2 = -0.1即 • u = 0.1us-0.1is • 代入us = 30 V, is= 10A,得 • u= 0.1×30-0.1×10 = 2 V •
例3-1-4 图3-1-5电路为一个链形、梯形网络,已知R1 = 2Ω, R2 = 20 Ω,Us = 120V, 求电流I8。 图 3-1-5
解:先假设一个I′8,从右向左逐节推出响应为I′8时的激励U′s,再按齐次性定理求出I8。 • 设I′8=1 A, 以E为参考点, 则 • vD =I′8(R1+R2)= 1×(2+20)= 22 V • I′6=I′7+I′8=1+1.1=2.1 A
vC=I′6R1+vD = 2.1×2+22 = 26.2 V • I′4=I′5+I′6=1.31+2.1=3.41 A • vB =I′4R1+vC = 3.41×2+26.2 = 33.02 V • •
I′2=I′3+I′4=1.651+3.41=5.061 A • vA=I′2R1+vB=5.061×2+33.02=43.14 V • I′=I′1+I′2=2.157+5.061=7.218 A • U′s=I′R1+vA=7.218×2+43.14=57.58 V • 故
小结 • 1.线性电路具有的叠加性质被总结为叠加定理, 即响应等于各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所产生的响应的代数和。 2.在应用叠加定理时应注意五个方面的问题。 • 3.齐次性质是线性电路的另一重要性质,将之总结为齐次定理。 使用齐次性定理分析电路时应注意与叠加定理的结合应用。
3.2 置换定理 • 1、置换定理的基本含义 • 以图3-1-1(a)所示电路为例,介绍置换定理的含义和应用。为了方便, 将其画于图3-2-1(a)。 图 3-2-1
(3-2-1) • 在上节已经推导出i3和u的表达式为 • 在图3-2-1(a)中, 若用数值为u3 = i3R3的理想电压源代替R3,则电路为图3-2-1(b),在该图中用叠加定理再计算电压u。us、is共同作用(u3电压源不作用)的电路如图3-2-2(a)所示,u3单独作用时的电路如图3-2-2(b)所示。 (3-2-2)
在图3-2-2(a)中 • u′=isR2 • 在图3-2-2(b)中 • u″=u3 • 因为 所以 故 (3-2-3)
式(3-2-3)与式(3-2-2)完全相同。 若在图3-2-1(b)中计算电流i3, 其结果必然与式(3-2-1)相同。 • 同理,若用数值为i3的理想电流源代替R3, 则其等效电路如图3-2-1(c)所示, 在该电路中计算u,其结果与式(3-2-2)也相同。 • 2、置换定理 • 具有惟一解的电路中, 若已知某支路k的电压为uk,电流为ik,且该支路与其它支路无耦合关系, 则无论该支路是由什么元件组成的,均可以用下列任一元件置换:电压为uk的理想电压源,电流为ik的理想电流源,阻值等于uk/ik的电阻。置换后其它支路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均保持不变。
3、置换定理的图示 图 3-2-3
例3-2-1 已知图3-2-4(a)所示电路中, Is= 1 A, Us = 2V,R1= 5 Ω, R2 = 3Ω,R3 = 4 Ω,R4 = 12Ω, 求R4上流过的电流I。 图 3-2-4
解:将该电路图改画成图3-2-4(b)所示形式,则其连接关系没有发生变化, R4支路的电流也保持不变。 由于虚线框内的电路与电流源串联,因此,流入的电流为Is,流出的电流也为Is,应用置换定理将其等效成图3-2-4(c)形式,故
4、置换定理的四点说明: • (1) 定理中所讲的“无耦合关系”,指的是被置换的支路中不含受控源和与受控源有关的控制量。 • (2) 与理想电压源并联和与理想电流源串联的任意电路, 对其它支路的电压、电流、电功率均不产生影响, 仅影响理想电压源支路的电流和理想电流源两端的电压, 以及它们的功率。 • (3) 理想电压源串联可被置换成一个理想电压源, 如图3-2-5(a)所示。理想电流源并联可被置换成一个理想电流源, 如图3-2-5(b)所示。
(4) 若电路中任一支路的电流等于零,则断开该支路不影响其它支路的电压、电流和功率;若电路中任意两点间的电压等于零,则短路该两点不影响其它支路的电压、 电流和功率。 图 3-2-5
例3-2-2 已知图3-2-6(a)所示电路中,i1=i2=1A,求us。 • 解:该电路可以改画成图3-2-6(b),其连接关系不变,进而应用置换定理等效成图3-2-6(c)。由图3-2-6(c)知,us支路电流为零, 故 • us = i2×3+3=3+3 = 6 V 图 3-2-6
例3-2-3 求图3-2-7(a)所示电路中的电流I和电压U。 图 3-2-7
解:该电路可以将24V电压源和4 Ω电阻以外的电路等效成一个电阻R, 然后在原电路中求出I1和UAB, 进而求出I和U。设在图3-2-7(b)中, A、 B间电压为U′B, 则
小结 • 1.置换定理是集总参数电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定理, 适用范围较广。 • 2.掌握置换定理的基本内容和应用条件的使用范围。 3.掌握关于置换定理的四点说明。
3.3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 有关概念: • 1、有源二端线性网络 • 在线性电路中,待求支路以外的部分电路若含有独立电源就称做有源二端线性网络 (active twoterminal network) ,用字母N表示。
2、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含义的图示 在线性电路分析中,往往只需计算某一支路的电压、电 流、功率等物理量。此时,可以把待求支路以外的部分电路 等效成一个实际电压源或实际电流源模型, 这种等效分别称 做戴维南定理 和诺顿定理。 图 3-3-1
3.3.1 戴维南定理 •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图3-1-1所示电路, 该电路我们在前两节已经用两种方法计算了R3支路电流i3。 为了分析方便, 我们将其重画于图3-3-2(a), 并用电源等效变换的方法求i3。 图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