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likes | 227 Views
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研究情况综述. ● 成都理工大学附小语文组. 一、如何让学生敢问 1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稚化”
E N D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研究情况综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研究情况综述 ●成都理工大学附小语文组
一、如何让学生敢问 •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稚化” •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适当“稚化”。所谓“稚化”,就是教师注重塑造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对学生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通俗地讲,就是教师把自己的外在权威隐蔽起来,成为大孩子,亲近学生,接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适当学生化,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心、同样的求知欲、同样的认知兴趣、同样的学习情绪、同样的行为来完成教学的和谐共创。教师“稚化”,能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动画书,我们要看;孩子们玩游戏,我们要参与其中;孩子们会的歌曲,我们要会……
2、提倡课堂教学七个允许 • 教学民主要求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以自己为中心,要和学生建立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自主性的发展。教师惟有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伙伴性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到真正的教学民主。我们在课堂教学提倡七个允许,即: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由于老师实行教学民主,学生心里感到安全、自由,具有了心理优势,因而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
3、贯彻教学的“无错原则” • 同样是30厘米宽的“路”,为什么人们敢于在运动场骑自行车而不敢在独木桥上骑自行车呢?那是因为在独木桥骑自行车的人心里感到不安全,怕出错后跌入万丈深渊。联想到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不敢质疑问难,不敢提问题,也是怕问错了惹人笑话,或者挨老师的批评。 • 贯彻教学的“无错原则”,就是要认识到学生是成长过程中尚不成熟的个体,要从正面引导学生提问和质疑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将重点放在弄清出错的原因和如何纠正错误,让每个敢于提问的学生不因提问错误而感到遗憾。我们向学生反复一种观念——课堂提问没有错误!因为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个提问都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是思考的力量。
4、让学生插嘴,使学生感到心理自由 传统的教学,讲究课堂纪律和秩序,追求教学的精确有效,学生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即使允许学生提问,也得先举手,获准后才可以发言,未经允许就提问则被斥之为“插嘴”。可以说,学生的心理一点也不自由,致使许多学生有问题不敢问也不想问。4、让学生插嘴,使学生感到心理自由 传统的教学,讲究课堂纪律和秩序,追求教学的精确有效,学生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即使允许学生提问,也得先举手,获准后才可以发言,未经允许就提问则被斥之为“插嘴”。可以说,学生的心理一点也不自由,致使许多学生有问题不敢问也不想问。 • 心理自由是指表达思维和感觉的自由,塑造自我的自由。要让学生感到心理自由,就得让学生在教学中有自我表达、自我塑造的自由。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上课时,学生任意插嘴,正是学生自我表达思维的表现。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态,教学时我们允许学生插嘴,学生插嘴正是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良好表现,应该肯定和赞扬。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偏离了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把问题暂时放一放,留到课外去解决。
二、如何让学生会问 •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并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读有所思,思中生疑,疑中求答,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1、教给质疑方法,引导学生会问 • (一)、“扣眼”——从课文的题目质疑。 课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抓课题质疑,能够纲举目张。因此,在教学一篇课文时,我们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从课题入手质疑。如《穷人》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穷人”这个题目质疑:课文中穷人主要写了哪些穷人?什么样的人可称为“穷人”?文中怎样写他们穷?穷人虽穷,但他们心灵怎样?带着疑问读课文,学生可以总体上领悟穷人共有的高尚品质:勤劳、善良。课文讲读后,可引导学生再次审题质疑:那样勤劳善良的穷人本该不穷,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穷呢?使学生理解当时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
(二)、“点穴”——从内容的关键处质疑 课文内容的关键处,是升堂入室理解课文的锁钥,是牵一发动全身之所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便抓住内容的关键处质疑,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一夜的工作》写到“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我们引导学生抓住这个中心句质疑:周总理工作怎样劳苦?生活怎样简朴?具体表现在哪里?让学生联系全文理解周总理的高尚品质。
(三)、“牵藤”——从课文的反复处质疑 有些课文,作者为了强调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文中重复出现。可引导学生循着线索,牵藤取果,充分体验作品的感情内涵。如《林海》一文中三次出现“亲切与舒服”。我们便引导学生质疑。先提问题: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使人感到亲切与舒服?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第一次是作者首次走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写景;第二次是联想到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写物;第三次是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把兴安岭和兴国安邦联系起来,写人。再让学生反复读有关的句子,顺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
四)、“比较”——从内容的对比处质疑 有些课文的内容,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内容对比之处,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信对比处质疑,使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匠心,文章的精华。如《草船借箭》一文,开头写“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妒忌他”,因此,周瑜用三天内造十万支箭陷害他。而末段则“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周瑜内心由妒忌转为心服口服。我们抓住这两个地方比较质疑:周瑜为什么思想有那么大的变化呢?周瑜长叹表达了什么感情?这样使学生深入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的思路也自然清晰。
(五)、“揭意”——从内容的含蓄处质疑 文中某些句子含蓄,含义深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内容的含蓄处质疑,有利于攻破难点。如《开国大典》一文中最后一句:“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表面看来,只是写游行队伍散会后的情景,灯笼火照亮了北京城。但细细品读,这光明不仅是光亮,还是人们群众心里的光明。这个句子比较含蓄,我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领悟光明的另一层意思:中国人民推翻了黑暗的旧中国,迎来了光明的新中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并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读有所思,思中生疑,疑中求答,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提供相关资料,诱导学生有问 • 要想使学生有问题,我们首先加强学生预习环节的指导。让他们对学习的课文有初步的认识,了解相关的背景材料,他们才能对其中有疑惑的地方发出问题。 • 为此,我们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学校的图书资源,以及为学生开出《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和《古诗推荐篇目》,让学生横向对比,开阔视野。有了比较,有了开阔的视野,就可以使学生的提问成为有源之水,永不干涸。
1、语文教学的各种类型全面的贯彻实施研究的策略1、语文教学的各种类型全面的贯彻实施研究的策略 • 语文教师十分注意在语文教学的各种类型中贯彻实施课题研究的策略,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利用谜语、儿歌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假设,训练他们的问题意识;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背景材料,放胆让学生提问。在作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作文写得详细、具体,引进新闻写作中的“五W” ,语文教师交给学生“步步追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