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538 Views
§3.4 非均匀成核. 一、非均匀成核的意义 均匀成核在实际中不存在,外界影响不可避免,都是非均匀成核; 成核催化剂:能有效降低成核位垒,促进成核的物质; 避免多核生长的例子:单晶生长;飞行; 利用成核催化剂的例子:多晶铸铁;人工降雨 ( AgI 催化剂). 图 3.4.1 接触角示意图. 二、相界交接处的接触角. 浸润:与固液性质有关 例如: 水 水银. 荷叶 玻璃. 玻板 铅板. 接触角 :在 S 、 L 、 V 三相交接处,作液体表面的切面,此面与固体表面在液体内部所成的角度。.
E N D
§3.4非均匀成核 一、非均匀成核的意义 均匀成核在实际中不存在,外界影响不可避免,都是非均匀成核; 成核催化剂:能有效降低成核位垒,促进成核的物质; 避免多核生长的例子:单晶生长;飞行; 利用成核催化剂的例子:多晶铸铁;人工降雨(AgI催化剂)
图3.4.1 接触角示意图 二、相界交接处的接触角 浸润:与固液性质有关 例如: 水 水银 荷叶 玻璃 玻板 铅板 接触角:在S、L、V三相交接处,作液体表面的切面,此面与固体表面在液体内部所成的角度。
图3.4.2 不浸润 图3.4.3 浸润示意图 图3.4.4 浸润 若:≥90°,不浸润 =180°,完全不浸润内聚力附着力 若: 90°,浸润 =0°,完全浸润附着力内聚力
图3.4.1 接触角示意图 图3.4.5 催化成核示意图 的大小取决于各相界面能: 由力学平衡: ∴ 在催化剂表面: (1) (1’)
图3.4.5 催化成核示意图 三、催化作用一降低成核的表面能位垒 1.非均匀成核过程中系统自由能的变化 在C上球冠状的胚团:r, h (2) 若: 则: 极端情况,成核能够自发进行。
令:cos=m, 则: 球冠面积:Asf=2rh=2r(r-rcos)=2r2(1-m) Asc= (rsin )2=r2(1-cos2)= r2(1-m2) 球冠体积:Vs= h2(r-h/3)=……= (3)代入(2): (3) (4)
(4) 2. 临界半径与成核功 [r非*, G非(r*)] 令: 临界半径: 成核功: 催化因子: (5) (6) (7)
讨论: 1) ∵都是由弯曲界面的相平衡得到。 2) G非的特点: (1) =0°,m=1, f (m)=0, G非(r*)=0 催化剂是晶核 ——完全浸润 (2)=180°,m=-1, f (m)=1, G非(r*)= G均(r*) 无催化作用 ——完全不浸润 (3)0≤≤180, -1≤m≤1, 0≤f (m)≤1 G非(r*)= G均(r*)·f (m) < G均(r*) ——降低了成核位垒 ∴催化剂使临界胚团的形成能降低, 即催化剂能降低成核的热力学位垒。
3. 成核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能够发展成为晶体的晶核数。成核率的计算方法与均匀成核过程中的计算方法相同。 (1)气相生长系统 (8)(3.69)
图3.4.6 汽-冰系统中I=1/cm-3·sec-1时的饱和比与接触角θ的关系曲线 (2)熔体生长系统 (9) (3.70) (3.60) (3)对I非讨论: Ⅰ.∵ 0≤f (m)≤1,∴I非>I均 催化剂提高成核率; Ⅱ.↘,催化作用↗,P/P0↘ =0°时,成核位垒消失; Ⅲ. ↗,催化作用↘, P/P0 ↗; =180°时, I非=I均 与fig.3.3.3结论一致。
图3.3.3 冰晶的汽相成核率与 饱和比的关系曲线 例:冰晶气相生长系统,I~ 关系如图3.3.3所示。 当:=4.4 时,I≈1.0 =4.5 时,I≈10 =4.65 时,I≈100 可见: I与g成指数关系,单晶生长中应严格控制g。 通常将: 将成核率I=1cm-3sec-1时对应的饱和比(或过冷度)称为临界饱和比(或临界过冷度)
四、催化剂颗粒度对成核率的影响 将催化剂看成半径为r的球体,类似地计算可得: (10)(3.71) 式中:
图3.4.7 临界饱和比与粒子半径的关系曲线 对汽相生长系统,每颗催化剂上的成核率,其一级近似为: (11) (3.75) 图3.4.7 冰—汽,I=1个/scm3时 P/P0~r曲线 要有效催化一个晶核, r↗,↘, (→0,m→1)
五、提高催化剂效率的途径——降低 ∵ ∴提高催化效率→f(m)↘→m=cos↗→cs↘ 而: 化学↘,选择Φcs与(Φc+Φs)/2接近的催化剂 由错配排列引起 结构↘,选择共格、准共格界面
六、成核率的控制 1.设计合理的非均匀驱动力场 2.控制“催化作用”,采用高纯原料
本章小节 • g定义、表达式 • P的概念、Laplace equation • Kelvin 关系 • 均匀成核 • 非均匀成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