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走向“研究性教学”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走向“研究性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张 华 教授、博导 E-mail: hzhang@kcx.ecnu.edu.cn.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走向“研究性教学”. 一、传递性教学与研究性教学 二、观念的诞生: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基础 三、合作创造知识:研究性教学的认识基础 四、研究性教学与教师的解释智慧 五、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六、研究性教学与体验课程. 一、传递性教学与研究性教学. (一)什么是传递性教学? 1 。人的发展是一个外铄过程,人的个性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

carys
Download Presentation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走向“研究性教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走向“研究性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张 华 教授、博导 E-mail: hzhang@kcx.ecnu.edu.cn

  2.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走向“研究性教学” • 一、传递性教学与研究性教学 • 二、观念的诞生: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基础 • 三、合作创造知识:研究性教学的认识基础 • 四、研究性教学与教师的解释智慧 • 五、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 六、研究性教学与体验课程

  3. 一、传递性教学与研究性教学 • (一)什么是传递性教学? • 1。人的发展是一个外铄过程,人的个性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 • 2。知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是外在于人的; • 3。教学是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的过程。

  4. (二)什么是研究性教学? • 教学即研究,而不是现成知识技能的传递,哪怕所传递的知识技能是最好的。

  5. 二、观念的诞生: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基础 • 1。没有观念,就没有生命。 • “一个民族到不会表现观念时就没有了生命(no idea therefore no life)。”——牟宗三

  6. 2。观念是思想,观念是生命。 • 教学本质上是催生新观念的过程,而不是传递现成知识技能的过程。学生不是装知识技能的“袋子”,教师也不是“装袋人”。

  7. 3。学生的观念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 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发展水平的任何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观念进入教学过程的,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倾听学生自己的观念。 • “如果我们倾听学生,他们会听到他们自己的答案。” ——Lisa Schneier

  8. 教学当然并不局限于学生已有的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倾听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教学当然并不局限于学生已有的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倾听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 • 在一次讨论班上,一个学生问道:“24除以8,究竟什么意思?”另一个学生回答说:“24除以8意味着你有24个东西,你把它们平均分成8堆,看每堆有多少个东西。” 又一个学生回答说:“不对,不是这样。它意味着你有24个东西,你每堆放8个,看你一共能获得多少堆。”

  9. 4。教师的观念是教学的关键。 • 教师新观念的诞生是学生不断诞生新观念的条件。

  10. 5。学生的观念和教师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被尊重是其“生来的权利”5。学生的观念和教师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被尊重是其“生来的权利” • 学生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11. 6。生成性是教学的本质特点 • 观念在不断诞生出来,教学永远是鲜活的和生长的。 • “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 ——Lawrence Stenhouse

  12. 7.观念的诞生不是意念造作 • 教育中的观念是智力、创造性与道德的结合,它所体现的是“道德的创造性”(moral creativity)。 •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中庸》

  13. 8。还能简单地把“明确的预定目标以及对预定目标的达成”作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吗?8。还能简单地把“明确的预定目标以及对预定目标的达成”作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吗? • 根据预定目标而“装配”的教学是100年之前兴起的“教育即生产”的观念的余续,它必然导致学生心灵的物化和精神生命的枯萎。 • 当教师在课堂上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不断诞生精彩观念,宛如姹紫嫣红的鲜花在春天绽放一般,他或她就开始际遇教学的本质、体验教学的神圣。

  14. 三、合作创造知识:研究性教学的认识基础 • 1。对“必然性”的膜拜导致人在知识中的迷失 • (1)存在一种“最好的”理解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写在教科书里,等待着老师去告诉学生; • (2)学生不按我们的方式去理解,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因此,强化他们掌握这种“最好的”方式是理所当然的,是对他们的前途负责; • (3)人的智力本来是有差异的,有些学生天生是学不好的; • (4)学生不理解我们的方式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学生的问题。

  15. 2。在教学中,观念诞生的过程即是师生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2。在教学中,观念诞生的过程即是师生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 • 三种知识观: • 知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 知识是时过境迁的; • 知识既具有确定性的一面,又具有不确定的一面,其意义需要被不断建构出来。

  16. 3。学生知识的来源 • (1)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 • 花鸟虫鱼、山川湖泊、同伴交往、师生关系、母子孺慕、个人遐思、社会问题、环境危机、自然灾害……学生生活世界中的一切具有无尽的教育价值,是学生生活意义的源泉。教学的重要使命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心灵直接面对和际遇生活世界,在“司空见惯”和“理所当然”中产生有意义的问题,在探究问题中产生自己的观念。生活世界的本质并不储存于教科书中,而存在于学生的体验、反思与探究中。生活即课程。

  17. (2)以学科知识的形态所体现的文化世界 • 教学的另一使命是引导学生直接面对和探究文化,并把文化探究和生活探究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己对生活世界的理解。 • “你不要想着去覆盖(cover)一门学科,你要想着去揭示(uncover)它。” ——David Hawkins • “开发教科书的全部目的在于教师和儿童开始产生并遵循他们自己的观念。” ——Eleanor Duckworth

  18. 4.教师知识的来源 • (1)生活世界 • (2)文化世界 • (3)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的心灵世界

  19. 5。教学即合作研究 • 人既是具有独特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

  20. 四、研究性教学与教师的解释智慧 • 解释的过程,即人与世界融为一体的过程,亦即意义建构过程。 • 教师发挥解释智慧的过程即创设问题情境并将问题情境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

  21. 1。教师需尊重自己的经验与风格 • 教师即课程。 • 走向“自传”。

  22. 2。教师需将教科书人格化 • 将教科书还原为自己的经验 • 将教科书还原为学生的经验 • “战争与偏见”

  23. 3。教师需倾听、理解并解释学生的观念 • “月亮小组”的故事

  24. 五、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 1。教师的“研究性学习”是教师的“研究性教学”的前提 • 2。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25. 六、研究性教学与体验课程 • 研究性教学过程,即“班级本位的课程开发”过程 • 研究性教学过程即体验世界的过程,创造意义的过程。

  26. 结 语 • 走向研究性教学是使学生摆脱被奴役地位、获得个性解放的基本出路。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