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k likes | 1.57k Views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湖北省行政学院. 副校(院)长 博导 陶良虎教授. 中国共产党对 “ 生态文明 ” 的理论创新. ◆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 : 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E N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湖北省行政学院 副校(院)长 博导 陶良虎教授
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党的十八大报告独立成篇阐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认识更加全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进一步拓展认识更加全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进一步拓展 地位更加凸显:十八大报告首次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同时将其写入《党章》,强调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 路径更加清晰: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等发展到“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等”
四个问题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特征 一 中特生态文明理论的基本框架 二 三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政策 四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主要特征 1.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 生 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9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还可进一步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则可以分为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海洋生态系统 张家港市 生态系统 比利时Hamois农区的夏季景观 赛达伯格湖 人工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能量流动:如太阳能 食物链、食物网、营养极 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沉积物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磷循环)物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沉积物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磷循环) 氮循环 硫循环 磷循环
信息传递:物理信息传递,声、光、温度、湿度、磁力,通过眼、耳、皮肤等器官传递;化学信息传递,化学物质如生物碱、有机酸、沼气等通过鼻等器官传递;行为信息传递,动物的行为、植物的形态。信息传递:物理信息传递,声、光、温度、湿度、磁力,通过眼、耳、皮肤等器官传递;化学信息传递,化学物质如生物碱、有机酸、沼气等通过鼻等器官传递;行为信息传递,动物的行为、植物的形态。
文明的含义 •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 《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 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 “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 • 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代称
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是指人与物的共生共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明,其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是指人与物的共生共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明,其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 广义的生态文明:涉及到社会发展各方面,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与文明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的内涵
全面理解广义生态文明所包含的四个层次 第一,融入到经济建设领域,引起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变化,生态问题往往交织着经济利益诉求 第二,融入到政治建设领域,引起民主权利和政治模式的变化,生态问题往往掺杂着政治权利维护 第三、融入到文化建设领域,引起思想观念和文化价值的变化,生态问题往往折射着文化价值碰撞 第四,融入到社会建设领域,引起行为模式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生态问题往往反映着社会管理瓶颈
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工业文明经济发展很快,却忽视了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文明仍然强调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建立在生态系统永久支撑能力的基础上 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工业文明强调以人类文明为中心,把人类看作是自然的主宰,在对自然征服、索取和统治的过程中,造成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生态文明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关注自然存在的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社会的公平性: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更关注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和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自然界是属于全人类的,当代人及后代人都应公平的享有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共同承担起在生态系统中生存和发展的道德责任,从而创造高度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 从历史维度看 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关联的文明形态之一 从现实维度看
3.生态文明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绿色文明)(黄色文明)(黑色文明) 相同点: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 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物质生活水平。 不同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 须尊重和爱护自然。
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原始时代:自然力异常强大,人类崇拜自然,畏惧自然,形成图腾文化。(人与自然:依赖自然、崇拜自然) 农业时代:人类崇拜土地,开始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能,有了一些工具,出现了“愚公移山”的思想,也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 (人与自然:开发自然、适应自然) 工业时代:发明了机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出现“人类中心主义”, 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 (人与自然:改变自然、征服自然) 信息时代:人类注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人与自然:尊重自然、和谐共生)
方 向 再生力 生态文明 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 工业文明 机械力 农耕文明 人畜力 生 态 文 明 原始文明 时 间 百万年 300年 21世纪初 5000年
知识、智力和具有创新能力人才 生态文明 看重资金和设备 工业文明 看重土地 农业文明 文明转型
4.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共同点:生态文明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要求人们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生态文明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要求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树立生态观念,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 区别点: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联系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联系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二、中特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 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现状:20世纪70年代可持续发展开始受到普遍关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生态文明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外理论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早期的马列主义生态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完善和创新的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开始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1)实践基础 (2)理论来源 (3)主要内容 • (4)历史地位 (5)重大意义
1.实践基础 美国多诺拉 马斯河谷 • 西方国家公害: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爆发的“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环境污染事故,震惊世界,人们开始了对工业文明的反思
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 伦敦烟雾 • 1930年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 1943年的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 • 1948年的美国多诺拉事件 • 1952年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 1953—1968年日本水俣病事件 • 1955—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 1955—1968年的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 • 1963年的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 日本水俣病
蕾切尔•卡逊 :1962 《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书中通过农药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的揭示,说明了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指出这些农药对许多生物的威胁,使原本生机勃勃的春天变得寂静了,进而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指出:“人类的许多活动不仅危及了许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在危害人类自己。” “《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 ——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
《寂静的春天》问世之初即充满争议,作者蕾切尔·卡逊女士也受到空前的诋毁和攻击。其关于农药严重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受到了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评击,也强烈的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 该书首次提出“环境保护”的问题,试图将自远古岁月持续到20世纪长达数千年之久的“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的意识扭转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保护意识 时隔多年,事实证明作者在此书中的许多警告是估计过低,而不是说过了头,许多环保组织由此应运而生,环保事业逐渐受到国际广泛关注
“现今对于自然资源和服务的占用早已超出了地球的长期承载能力……如果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享受与北美同样的生活标准,那么在目前技术水平下我们就需要3个地球来满足总的物质需求……为了可持续地适应未来40年人口和经济产出的预期增长,我们就需要另外6到12个星球。”“现今对于自然资源和服务的占用早已超出了地球的长期承载能力……如果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享受与北美同样的生活标准,那么在目前技术水平下我们就需要3个地球来满足总的物质需求……为了可持续地适应未来40年人口和经济产出的预期增长,我们就需要另外6到12个星球。” —罗马俱乐部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1972) • “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100年中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 —罗马俱乐部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1972)
《只有一个地球》( 1972)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芭芭拉·沃德(经济学家),勒内·杜博斯(生物学家)著的《只有一个地球》是受联合国人类环境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为此次大会提供的一份非正式报告。报告的许多观点被会议采纳,并写入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成为世界环境运动史上一份由重大影响的文献 《只有一个地球》不仅论及最明显的污染问题,而且还将污染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艺技术影响、发展不平衡,以及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困境等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环境问题。
会议召开期间正值我国十年动乱,对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人们差不多是采取“事不关己,幸灾乐祸”的态度。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派遣代表团参与此次国际大会,代表团回国后又筹备了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召开期间正值我国十年动乱,对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人们差不多是采取“事不关己,幸灾乐祸”的态度。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派遣代表团参与此次国际大会,代表团回国后又筹备了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与此同时,我们着手整理和编译从会上带回来的资料,从前只能内部发行供批判用的书,如今堂堂正正成为“绿色经典”,这中间包含了多少思想观念方面的转变。今天,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本书为唤起国民的环境意识继续发挥作用。
国际社会行动 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 自然资源与环境是有限的 1972 人类承担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 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 1972 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 阐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987 巴西里约世界环发大会, 《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 环境与发展成为 全球共识和各国政治承诺 1992 南非约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 落实“实施可持续发展” 2002 美国纽约,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 《进一步执行21世纪议程》 为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热身 2010 巴西里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我们憧憬的未来》 后危机时代全球绿色发展趋势 2012
2009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十大“负面”事件评出 (中国产业报协会和中国环境报道网) 一、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去年,湖南武冈市、陕西凤翔县、广东清远市等地先后发现有数十乃至数百名儿童血铅超标。二、由于给市区供水的水厂受到挥发酚类化合物污染,江苏盐城水污染事件责任人以“投毒罪”论处,这在国内尚属首次。三、成都市出现近5年首次重度污染。四、内蒙古赤峰市发生自来水污染事件,千余市民在饮用自来水后出现腹泻、呕吐、头晕、发热等症状。五、环绕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的群山,因长期无序开山采石,导致山体遭到严重破坏,泥石流时有发生。 武冈 赤峰
偃师 • 六、河南省洛阳市万山湖风景区林木连续多次遭非法砍伐,造成山林大面积被毁,地质环境严重破坏。 七、2009年,此起彼伏的干旱贯穿了全年灾害的始终。中国气象局有关专家称,除3月份,2009年每个月全国至少有一个区域出现明显干旱。八、河南省偃师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影响重大。九、职业病鉴定引发社会关注。为证明自己得了尘肺,河南新密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以悲壮的方式证明自己确实患的是尘肺。 十、中国多城市遭遇垃圾围城。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600座城市已堆放或填埋各类垃圾80亿吨,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5亿平方米,有2/3城市被垃圾群包围。
中国环境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和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环境与 发展十大对策》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1992 中共十四大 市场经济和环境保护列 入 改革和建设的十大任务 1992 《中国21世纪议程》 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的21世纪 行动计划 1994 《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确定了“一控双达标” 目标 1996 加入WTO 在世界环境与贸易 领域 发挥建设性作用 2001 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 为内涵的科学发展观 2005 <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绿色发展与创新 2010 中共十八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 共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 2012
动物解放/权利论 : 彼得·辛格: 《动物解放》 汤姆·雷根: 《动物权利研究》 2.理论来源 来源之一:西方社会环保和生态理论
生物中心论 : 施韦泽(史怀哲):《敬畏生命》 泰勒:《尊重自然》 史怀哲语录: (1)我的生命对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旁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要别人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须尊重其他的生命。 (2)有思考能力的人一定会反对所有的残酷行径,无论这项行径是否深植传统,只要我们有选择的机会,就应该避免造成其他生物受苦受害。 (3)在我心中一股坚守的信念油然而生,除非有不可避免的理由,我们没有权利在其他生物(人、动植物)身上加诸痛苦和死亡。我们应该觉得在无心之下造成其他生物的受害和死亡是件非常可恶的事。
自然价值论: 利奥波德: 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 《 《沙乡年鉴》 《环境伦理学》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环境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1988年)一书,没有从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的“人类中心论”出发,也没有附和“动物解放/权利论”以及“生物中心论”等这些较为激进的理论,而是从传统的价值伦理学出发,提出了他的“自然价值论”,即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物)拥有内在价值,它不仅全力通过对环境的主动适应来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协同进化使得自然生命朝着复杂性多样化和精致化的方向进化。大自然不仅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而且创造出了具有评价能力的人。因此,维护和促进具有内在价值的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人所负有的一种客观义务。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认为人是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为人的利益服务。 近代的人类中心主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是一种带有强烈的利己性、自私性,或者说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在这种文化观中,以人类为中心只是以个人、集团、阶级、民族或国家为中心,而并不是以整个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中心。人们的视线中只有自我,没有他者,没有未来,没有子孙后代,更没有自然的内在价值。
征服 人与自然 平等 人比自然 渺小 人 自然 掠夺 人类中心主义 的不断强化 人与自然关系 的紧张和冲突
生态社会主义:坚持一种弱(有限制) 的人类中心主义。 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 岩佐茂:《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 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 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 人类社会之所以要走向这种真正的社会主义,一方面是为了实现社会公正,另一方面则旨在消除生态矛盾。佩珀强调指出,在一个“没有过度生产、没有过度需求循环的、非消费主义的稳态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需求要比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更多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人们在进行生产时将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生产什么与不生产什么将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因素” 生态社会主义
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两者是内在统一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自然环境一起发展的。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劳动(或社会实践):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中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和自然之间通过劳动实践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的变换,“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途径。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破坏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来源之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违背生态规律将受到自然的惩罚。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违背生态规律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恩格斯就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来源之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 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 中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03年4月,中国社会爆发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引发了全社会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主张。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这对我国多年来在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的总结,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取得的认识成果的集成和发展。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迈入了新时期。 来源之四: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 消灭荒山、绿化祖国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 义务植树、环保国策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 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第四代 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 党的四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
3.理论框架 • (1)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哲学基础无疑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结合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具体表现为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一是生态整体论的世界观。作为整体的大自然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共同体。任何个人只是生态“大自我”中的“小自我”,人的自我利益与生态利益是相同一致的 • 二是生态平等论的价值观。超越人们以往把自然物、非人类的生命体看作是人类的“工具”或“资源”狭隘认识,肯定所有自然物、生物物种具有内在的、固有的、平等的价值 • 三是生态和谐论的道德观。马克思指出,道德是人类以“精神—实践”的方式把握世界的特殊手段。和谐道德观就是要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或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重视自然界的权利和内在价值,尊重地球上生命形式的多样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理论框架 • (2)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这一发展理念的确立,是我们党对过去发展中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是对传统粗放发展方式的有力反拨,是对工业文明种种弊端的坚决扬弃,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准确校正,顺应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要求。
一是尊重自然,就是要求在发展理念上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对等互惠的思想。人是自然之子,要对自然保持必要的尊重,既不能走向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更不能肆无忌惮地把自己凌驾在自然之上一是尊重自然,就是要求在发展理念上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对等互惠的思想。人是自然之子,要对自然保持必要的尊重,既不能走向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更不能肆无忌惮地把自己凌驾在自然之上 • 二是顺应自然,就是要求在发展决策上坚决恪守遵循和顺应自然规律的方针。在决策中把自然规律作为认真衡量的要素,主动遵循、积极契合 • 三是保护自然,就是要求在发展实践上坚定秉持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准则,重经济轻环境、重增长轻保护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带来了惨痛教训,只有通过保护环境,才能为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不竭动力
3.理论框架 • (3)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是发展性原则。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中心,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实现人的需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包括影响持续发展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也需要通过发展才能解决。而且要从长远的和整体性的观点来看待发展,也就是今天的发展不能损害生态潜力,当代的发展应为后代的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