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likes | 691 Views
陕西城镇化发展战略. 一、 城镇化概述 二、陕西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三、加快陕西城镇化进程的总体思路. 战争产生城,交易产生市. 一、城镇化概述. 1 、 城镇化涵义及其实质. 农业人口. 城市人口. 农村地域. 城市地域. 城市生活方式. 农村生活方式. 传统的自然经济. 社会化大生产. 城镇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传统落后的乡村生活向近现代城市生活全面转型的变迁过程。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通常用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 城镇化:乡村社会 现代社会. 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向农村渗透.
E N D
陕西城镇化发展战略 一、城镇化概述 二、陕西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三、加快陕西城镇化进程的总体思路
战争产生城,交易产生市 一、城镇化概述 1、城镇化涵义及其实质 农业人口 城市人口 农村地域 城市地域 城市生活方式 农村生活方式 传统的自然经济 社会化大生产
城镇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传统落后的乡村生活向近现代城市生活全面转型的变迁过程。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通常用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城镇化:乡村社会 现代社会 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向农村渗透 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 过程
▲城镇化内容: • 人口的城镇化 • 产业的非农化 • 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 地域范围的城镇化
▲城镇化实质: 城镇化不是形式上讲的人口,本质更应该理解为是随人口转移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全方位的变化过程,体现在经济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阶层结构调整,反映一国经济发展状况,城镇化水平实际上是讲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阶段。
2、城镇化发展阶段性规律 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低于30%,与前工业化社会阶段相对应; 加速阶段:城镇化30%——70%,与工业化中期阶段相对应; 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达到60%-70%以后,与现代化发展阶段相对应。 提示: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因果,城镇化水平是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主导产业从农业转为工业再转为服务业而提高。
▲目前,世界城市化水平超过50%,发达国家在70.9%以上,欠发展国家50%。▲目前,世界城市化水平超过50%,发达国家在70.9%以上,欠发展国家50%。 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将会是影响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两大重要事件 __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3、城市化与城镇化 中国的城镇化=国际通称的城市化 城市化侧重于: 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转移的城市化过程。 城镇化侧重于: 农村人口向农村区域内的小城镇转移和积聚的过程 不同点:
▲98年我国确立了重点发展小城镇的道路 ▲我国城市化发展最根本的问题: 农村剩余人口转移压力 与城市承载力有限 ★矛盾 对能源,建筑,土地,粮食,环境等资源需求不断扩大 资源约束严重 ★矛盾
★按工业化国家5%农业人口的标准计:有约7亿人口需要离开农村。 ★按工业化中期相对应发展水平测算:现有2-2.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4、城市化道路的涵义、内容 城市化道路:指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途径和模式。 ▲城市化机制:政府主导型的和市场主导型 ▲城乡关系:城市化是城乡两端点间的产业相互衔接、要素双向流动、生活方式相互渗透、市场相辅相承协调发展过程 。 ▲城市发展方针:处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间关系. ▲城市化模式:英美模式,日韩模式,德法模式
5、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特点与发展战略 城市化的起点 1949年: 城市化率10.6% ①起步晚,起点低。 ②典型的政府推动型模式 . ③以户籍管理为核心,实行了严格的城乡分离体制。 ④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城市化的特点
▲49-78年城市化发展水平: 从1949年的10.6%增长到1978年的12.5%,30年间只增长不到2个百分点,我国城市数量由132个增加到193个,只增加61个;
改革以来: • 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2.5%上升到1999年的30.98%,平均每年上升0.81个百分点, 2000—2005年,年均增长1-1.2百分点。 2005年达43%,有25000个建制镇,城市数量快速增长1000个。2008年为45.7%,2009年为46.6% ,2010年为49.68% ,2011年为51.27%(但扣除近1.59亿还没有成为真正市民的农民工,真实的城镇化率约为34%~35%)。
“小城镇论” “大城市论” “中等城市论” “大中小论” 我国城市化道路怎么走? ★争论 要坚持大中小城市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提出
1980年召开的“城市规划工作会议” ,明确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学术界为此展开了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重点发展何种规模的城市才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最佳选择。 • 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将城市化方针修改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 2001年3月国家“十五”计划中关于城市化提出的总纲是“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提出要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
坚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强调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强调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012年11月8党的十八大报告
二、陕西省城镇化的现状 2010年全省城镇人口达1761.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46.5%,分别较2005年增加了376.2万人和9.3个百分点;关中、陕北、陕南城镇化率分别达46.6%、43.9%和34.7%,较2005年增加了3.6、10.6和7.9个百分点,且三大区域城镇化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各地市城镇化水平均超过30%,整体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陕西省共有地级区划数10个,县级区划数107个,乡镇级区划数1745个,建制镇918个,共有城市13个,地级城市10个,县级市3个。 陕西受历史、地理条件影响,关中、陕南、陕北城镇分布差异明显。关中占全省总面积的26%,却占了城镇总人口的60%、城镇非农人口的73%。全国平均每省城市数为21.13,陕西省是13个,而且8个在关中。建制镇总数中,关中占44%。关中城镇密度为74.58座/万平方公里,为陕南的1.55倍、陕北的3.14倍。
主要特点: 1、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大中小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5个增加到2010年的13个,另有杨凌农业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城市化水平为1978年为17.8%,2007年为40.6%。2008年为42.1%,2010年为45.7%。
陕西城镇化率(%) 工业化率(%) 60 54.3 52.9 50.3 50 49.1 47.3 45.5 44.1 44.3 40.6 40.6 40 39.1 37.2 36.4 35.8 34.6 33.5 32.3 30 25.4 20 10 0 2001年 2004年 2006年 2007年 1995年 2003年 2000年 2005年 2002年 陕西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比较
2.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聚集效益较为明显,主体地位日益突出。2.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聚集效益较为明显,主体地位日益突出。 城镇化的经济效应进一步显现。2005年以来城镇化率平均每增加1个百分点即可增加居民消费约24.3亿元,拉动GDP增长约81.1亿。 城市聚集优势: ★我国城市占2/3以上GDP和税收,集中了 90%以上科教力量,二三产业创造产值占87%。 ★我国最强的50个城市土地面积不足全国的0.9%,人口约占10%,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0%,大多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创造了占全国40%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有量达1.5万多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国的40%。 ★陕西全省GDP总量和财政收入中,以城市为主的二三产业贡献额89.5%。
▲西安发展是全省最大亮点 • 2010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3241.49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510.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50元。 • 五大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0.3%。
▲西安城市建设 • 二环路全线贯通并实现立交化,三环路主线贯通,地铁二号线运行通车, • 城市运动公园、丰庆公园、文景公园、唐延路唐城墙遗址公园等一大批园林公园、街心绿地、城市广场建成开放 • “唐皇城复兴计划”全面启动,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北广场、西大街改造等项目相继完工,城墙连接贯通,顺城巷、护城河、环城西苑改造、火车站广场及周边整治取得成果。
2010年,延安市全年生产总值达885.42亿元,人均6198美元。财政总收入336.5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73元。2010年,延安市全年生产总值达885.42亿元,人均6198美元。财政总收入336.5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73元。 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县域经济总量平均规模为陕北74.5亿元、关中50.1亿元、陕南27.2亿元,生产总值超过百亿的县市七成在陕北。 2010年神木生产总值604.94亿元、府谷265.97亿元、靖边240.39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神木26.86亿元,吴起18.11亿元、府谷17.6亿元、志丹15.45亿元、靖边12亿元、定边10.7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神木8672元、府谷7786元、靖边7599元。 ▲陕北成为全省经济 一个新增长极 2009年,全省经济总量达到8186.65亿元,增长13.6%,三大区域中,关中、陕北和陕南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14.5%、12.8%和14.6%,关北中和陕增速同比减缓1.1和6.8个百分点,陕南增速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
经对全省83个县(市)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30多项指标进行综合监测和排位,2011年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前10位的县先后是:府谷县、神木县、靖边县、高陵县、吴起县、志丹县、彬县、凤县、韩城市、安塞县。经对全省83个县(市)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30多项指标进行综合监测和排位,2011年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前10位的县先后是:府谷县、神木县、靖边县、高陵县、吴起县、志丹县、彬县、凤县、韩城市、安塞县。 (2010年:府谷县、神木县、靖边县、吴起县、高陵县、志丹县、黄陵县、凤县、彬县和安塞县。)
2010年度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陕西的全国百强县:神木(36)、府谷(69)2010年度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陕西的全国百强县:神木(36)、府谷(69) • 陕西的西部百强县:神木、府谷、靖边,吴起、志丹、定边、韩城、安塞、高陵,黄陵、子长、凤县入围西部百强。 • 西部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内蒙古准格尔旗、四川双流县、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陕西神木县、新疆库尔勒市、陕西府谷县、四川郫县、四川西昌市、内蒙古鄂托克旗、内蒙古霍林郭勒市。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 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九五、十五以来陕西城市设施水平比较
4、小城镇发展速度较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明显。4、小城镇发展速度较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明显。 全省县以下建制镇、集镇数量统计表
主要问题: 1、城市化水平较低,区内差异较大。 陕西受历史、地理条件影响,关中、陕南、陕北城镇分布差异明显。关中占全省总面积的26%,却占了城镇总人口的60%、城镇非农人口的73%。全国平均每省城市数为21.13,陕西省是13个,而且8个在关中。建制镇总数中,关中占44%。关中城镇密度为74.58座/万平方公里,为陕南的1.55倍、陕北的3.14倍。
▲ 2009年陕西地市城镇化水平: 杨陵为40% 西安为68.8% 铜川为61%(2010) 汉中为37.02% 安康为35%(2010) 榆林 40.5%(2010为42%) 渭南为36%(2010为38%) 咸阳41% 宝鸡45% ……
2009年,全省城镇化率43.5%,较全国46.6%的水平低3.1个百分点。浙江为57.9%,河南为37.7%,内蒙达到53.4%。特别是与浙江、内蒙相比,大部分县域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优势产业支撑,县城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功能不完善,带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有限,中小城镇数量少、层次低,转移农业人员的作用不明显。其中83个县(市)城镇化率为34.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有14个县(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个县(市)超过50%,比上年增加2个。2009年,全省城镇化率43.5%,较全国46.6%的水平低3.1个百分点。浙江为57.9%,河南为37.7%,内蒙达到53.4%。特别是与浙江、内蒙相比,大部分县域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优势产业支撑,县城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功能不完善,带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有限,中小城镇数量少、层次低,转移农业人员的作用不明显。其中83个县(市)城镇化率为34.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有14个县(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个县(市)超过50%,比上年增加2个。
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全国仍显落后。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98个百分点,与福建、广东、吉林等东部省份差距较大,与内蒙古、重庆等周边省(市)相较也存在一定差距。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全国仍显落后。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98个百分点,与福建、广东、吉林等东部省份差距较大,与内蒙古、重庆等周边省(市)相较也存在一定差距。 • 城镇规模总体偏小。全省10个地级市市辖区平均人口规模为125.7万人,比全国平均规模少5万人。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为4851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4。83个县城(县级市)中超过10万人口的只有19个,其余838个建制镇中,人口不到1万的小城镇占到城镇总数的90%;与人口规模相似,城镇空间规模也明显偏小。全省接近80%的县城建成区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7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
2、城镇结构不合理, 城市等级分布差异较大。 一个国家或地区应当形成如下城市等级:A级城市1个,B级城市2个,C级城市6~12个,D级城市42~54个,E级城市118个。 ——法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
超大城市:城镇人口在800万以上; 特大城市:城镇人口在100万以上; 大城市:人口在50万—100万间; 中等城市:人口在20—50万之间; 小城市:5—20万; 小城镇:2—5万人。 ——建设部规定
2005年:全 省 3720万人08年3762 西安市 807万人 铜川市 83万人 宝鸡市 376万人 咸阳市 498万人 渭南市 547万 杨凌区 16万人 延安市 212万人 榆林市 330万人 汉中市 348万人 安康市 265万人 商洛市 238万人 西安市:本级和周边10区4县占全省人口的21`7%,城市化水平为56.14%,杨陵最高为93.7% 关中:152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40`9%城市化水平为51.2%. 陕北:542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4.6%城市化水平榆林 27%,延安33.3% 陕南:851万人,占全省人口的22`9%,城市化水平商洛仅为16.55%,安康为18.9% 陕西人口区域分布:
3、产业结构不合理,非农产业发展缓慢。 我省三次产业结构表 ▲重规模和速度而轻产业发展与质量提高.
4、城乡 “二元”结构明显, 人口转移与就业压力突出。 全省130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按照土地保有量计算,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只需约450万人,现在常年在外务工人员有220万左右,乡镇企业就业人数为400万人,全省需要转移和输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300万。最有潜力的西安近年来的城市人口年增加量也不足10万人。
三、加快陕西城镇化进程的总体思路 1、发展战略和模式: 坚持城乡统筹,加强产业集群与城镇群的协调发展,以工业化为动力,以区域城镇群建设为突破口,走城市和农村统筹兼顾、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市场推进和政府引导并重的适合我省省情的城市化道路。
▲主要对策: 以加快城市扩容建设为基础,实施抓两头、促中间战略,即重点发展大城市和小城镇 从而带动中小城市快速发展,构筑起完整的城市体系。
2、发展目标 到2015年,转移600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使城镇化水平达到57%,城镇化发展进入快车道;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市建设整体迈上新台阶;人口规模达20万人以上的县城达到10个,标准化重点示范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县城和重点镇建设达到新水准;“一核四极、两轴两带”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省域城镇体系呈现新格局。
3、发展格局:构筑“一核四极、两轴两带”的城镇空间新格局3、发展格局:构筑“一核四极、两轴两带”的城镇空间新格局 全省城市等级
宝鸡市。主要发展机床制造业、重型汽车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业、商贸旅游业。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120万人,面积控制在130平方公里,建成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国家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生态园林城市。宝鸡市。主要发展机床制造业、重型汽车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业、商贸旅游业。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120万人,面积控制在130平方公里,建成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国家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生态园林城市。 • 铜川市。主要发展能源、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业。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55万人,面积控制在60平方公里。 • 渭南市。主要发展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业,适度发展煤化工产业。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75万人,面积控制在80平方公里。 • 商洛市。主要发展现代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加工以及生态旅游等产业。2020年,基本实现商(州)丹(凤)一体化,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50万人,面积控制在68平方公里。 • 杨凌区。主要发展现代农业示范、现代农业科教和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与农资等产业。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30万人,面积控制在35平方公里,建成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三级城市:包括韩城、彬县、蒲城、华阴、礼泉、蔡家坡、洛南、柞水、凤翔、陇州、长武、甘谷、秦安、武山等中小城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促进企业集中布局和配套生产,提高经济发展的集约化水平,大量吸纳周边农村富余人口,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的中小城市。——重点镇:靠近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等基础较好的中心镇,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采矿业和旅游业,实施“关中百镇”建设工程和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建设工程,合理安排重点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庄分布、生态环境等空间布局。——一般镇:其他建制镇,重点提升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能力,促进城镇发展。三级城市:包括韩城、彬县、蒲城、华阴、礼泉、蔡家坡、洛南、柞水、凤翔、陇州、长武、甘谷、秦安、武山等中小城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促进企业集中布局和配套生产,提高经济发展的集约化水平,大量吸纳周边农村富余人口,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的中小城市。——重点镇:靠近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等基础较好的中心镇,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采矿业和旅游业,实施“关中百镇”建设工程和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建设工程,合理安排重点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庄分布、生态环境等空间布局。——一般镇:其他建制镇,重点提升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能力,促进城镇发展。
城镇发展体系:“一核四极两轴两带” • “一核”即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核心; • “四极”即以宝鸡、渭南、榆林、汉中为省域次核心城市; • “两轴”即以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为东西向主轴,以西包—西康铁路和包茂高速公路为南北向主轴; • “两带”即陕北长城沿线城镇带和陕南十天高速沿线城镇带。
关中地区——构筑“一核两副、一轴三走廊”的城镇空间格局。关中地区——构筑“一核两副、一轴三走廊”的城镇空间格局。 一核”即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两副”即宝鸡、渭南两个大城市;“一轴”即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沿线城镇发展轴;“三走廊”即沿福银高速和西安至银川铁路为轴线的城镇发展带、包茂高速沿线的城镇发展带、西禹高速沿线城镇发展带。 • 陕北地区——构建“一轴一带、两心六区”的城镇空间格局。 “一轴”即西包铁路沿线城镇发展轴;“一带”即长城沿线城镇发展带;“两心”即榆林、延安两个中心城市;“六区”即按照“城园分工、产居分离”原则,与城镇布局相协调的府谷火电工业区、榆神煤电化工业区、榆横煤化载能工业区、榆米绥盐化工业区、定靖吴志石化工业区、延安石化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