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5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主讲 : 阳光宁 ouygn@126.com.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 课程标准和教材. 一、中学历史课程演进 1. 什么是“课程” ( 1 )“课程”( curriculum )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 ( 1859 年)中; ( 2 )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 ( 3 )在我国 , “课程”始见于唐宋时。唐孔颖达.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 课程标准和教材.

catri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主讲:阳光宁 ouygn@126.com

  2.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一、中学历史课程演进 1.什么是“课程” (1)“课程”(curriculum)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中; (2)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 (3)在我国,“课程”始见于唐宋时。唐孔颖达

  3.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维护课程”,但涵义宽泛;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其涵义指功能及其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与现在对课程的理解基本相似。 (4)我国学术界对课程的定义繁多,影响较大的一种认为,课程即学科或教学科目,这是最普遍也是狭义的课程定义。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包括学习者的学习经验或体验。

  4.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2.中学历史课程演进 (1)清末中学历史课程 ①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1862年,京师同文馆及到19世纪末所办新式学堂大多属于中等层次的学校(但没有中学的提法),其中有“读各国史略”的课程; ②1904年“癸卯学制”,历史课为中小学必修课程;中国史多于外国史,突出忠君爱国教育。

  5.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2)民国时期中学历史课程 ①1913年公布“壬子癸丑学制”,中学本国史和外国史课程各占一半,课程目标和教学重点是学生对民主共和政体的认识; ②1922年“壬戌学制”,有两个变化:一是分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二是课程采用选科制(必修和选修)。初中为必修,采中外合编的方法;高中普通科文理分科,文化史是必修,

  6.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也采中外文化史合编的方法。 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避免重复,在民国课程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③1929年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中外历史,课程设计由民初的直线式变为循环式;后在三四十年代做了多次修改,总体上在课程设置、内容和课时方面基本稳定;40年代的标准有一定的战时色彩。

  7.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④就课程内容而言,经历了从通史到专史再到通史的嬗变,但是一种螺旋式上升过程;世界史教学受到削弱;课程实施效果不理想。 (3)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 建国初,受苏联影响,中学历史先教世界史,再教中国史;初中讲授中外古代史,高中讲授中外近代史;世界史内容照搬苏联体系。 1956年,制订了新中国第一个完整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恢复了螺旋式设计,内容上开始

  8.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有自己的体系和特色,但分量过重、内容偏深。 1958年后, 历史课程受政治冲击影响,课时一再削减,甚至以”三史”(家史、村史、厂史)代替通史,以访问“四老”(老干部、老红军、老工人、老贫农)取代正常教学。1963年,历史课重新改为直线式设置。 十年浩劫期间,历史课程遭受严重破坏,一度“暂停开设,”后虽恢复,但课程内容主要是“

  9.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农民起义史“、“儒法斗争史”、“党内斗争史”和“国际共运史”,课时没保证。 “文革”后,历史课程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制定了新时期第一个《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初高中未分层开设,采取直线式的设计,内容有“左”的痕迹。 1990年《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课程恢复了螺旋式设计,且高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10.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1992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在全国推行,1996年又公布了与之相衔接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基本框架基本形成,历史课程进入改革发展的新阶段。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 第一,逐步形成了初高中双循环、螺旋式设置

  11.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历史课程的基本思路,增强了课程内容的层次性; 第二,改变了只有必修课的单一结构,高中出现了选修科目,课程类型趋于多样化。 由于文理分科教学,高中的历史选修课程实际变成了文科学生的必修课;课程变动过于频繁(缺乏研究及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如何科学设计中学历史课程尚在进一步探讨之中。

  12.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3.新世纪中学历史课程改革 (1)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变化 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历史课程标准》取代了《历史教学大纲》,成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据此,初中开设历史或历史与社会两门选择性必修课程。历史课学习从古至今的中外历史,不

  13.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求系统完整,按学习主题编排史事,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以反映学科特点。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型综合性文科课程,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内容,2001年出台了两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只有一个),其中历史占有很大比重。 高中历史按模块和专题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分必修和选修两种。

  14.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高中必修有三个模块,即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实际上分别是政治史、经济和社会生活史、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史。 高中选修有六个模块,即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高中实行学分制管理,文科方向学生至少选修三

  15.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个模块。 (2)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第一,基础性。不再沿袭大学的目标和内容,重构中学历史课程体系,削减大量繁琐内容。 第二,时代性。内容有时代气息,吸收新成果,照应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和兴趣点。 第三,综合性。历史和历史与社会选用,特别注

  16.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重内容、方法和技能的综合。 第四,选择性。高中在必修外,设置了真正意义上的体系灵活、富有弹性,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选修课。初高中历史课程中设计了大量具有选择性、个性化的学习活动。 第五,多样性。课程类型有必修和选修;教材有多个版本,选用权逐步下放,促进质量竞争。

  17.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3)改革的几个亮点 第一,提倡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如讨论、参观考察、采访、编撰等;要求运用多样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第二,建立发展性历史学习评价体系。评价不仅

  18.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等方面是否达到了《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提倡综合采用课堂观察、历史习作、学习档案、历史调查、制作、考试等多种方法。评价主体由单纯的教师评价改为教师、家长、学生等共同参与。 需提及:一是引入档案袋评价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西方许多国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质性评价

  19.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方法之一),它记录学生成长的”故事”,内容包括考试成绩、历史习作、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教师的评语等;二是注重实践性和社会性。它将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等社会性、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之中,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 第三,《历史课程标准》有一定“弹性”。它关注的是课程目标、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等较为

  20.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宏观的内容,不规定具体的教学顺序及各部分内容的课时数。初中的虽有一定的时序性,但可对内容重新建构,编写出专题史、中外合编史等不同体例的教材,教师上课也可随机处理。高中课标规定的各部分内容本来就相对独立,更有灵活性。 (4)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考 成效:从知识观角度看,新课程重视程序性知识

  21.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学习,有利于养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从课程设计看,新课程注意初高中内容的衔接,又避免简单重复。 从学习方式看,新课程体现那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特点,历史教学面貌有了大的改观。 问题:有些新理念,如部分新的评价方式并没有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本土经验,教师难以适应。

  22.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教学资源贫乏,教师缺乏专业指导,出现了过去是满堂灌而现在是满堂跑,过去是口灌而现在是电灌,过去是教师灌学生现在是学生灌学生的现象; 历史课程标准笼统,缺少层次,难以把握;大量探究性活动,需要学生花时间,实施难度较大;教师对教材使用仍缺乏应有的自主权等。

  23.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二、中学历史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 有不同的阐释,但都认为它是课程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 2.中学历史课程目标反思与重构 (1)建国以来中学历史课程目标沿革及特点: 建国初期到1978年,核心强调基础知识传授和历

  24.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培养,尤其是阶级斗争的观点。 1978年到1986年,拨乱反正,逐步纠”左”,恢复。 1986年到2001年,最大亮点是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强调学科能力培养和公民素质的养成。 (2)新世纪对中学历史课程目标反思与重构 反思:要给学生留出空间,使之体验“过程”,

  25.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获得经历;把非智力性因素看作课程的目标而不是促进掌握知识的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扩广,代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名。 重构: 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将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 初高中《课标》基本精神一致,但程度上有差别。

  26.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关于知识目标: 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 高中:要求“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 高中课程更注重理性、宏观知识的学习。

  27.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关于能力目标: 初中:将技能目标和能力目标整合在一起。一方面要求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另要求学生具备五种能力: 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陈述历史知识的能力; 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

  28.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 独立思考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 高中:明确提出”历史思维能力“目标,在初中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简略有两条: 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

  29.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初中: 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民主与法制意识;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30.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高中:增加了人文主义教育的要求。主要从历史文化认同、人文主义、世界意识三个层面提出要求: 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

  31.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关于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初高中都提出探究式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习等目标,都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培养。 不同的是,高中对历史学习基本方法的表述更为具体,归纳有几条: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2.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注重探究式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会同他人,尤其是与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中学历史知识目标及其教学实践 (1)基本的历史知识

  33.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标没有具体说明,人们也有不同看法: 一种认为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都是基本的历史知识; 一种认为常识性的、公认的、没有争议的历史知识是基本的历史知识; 一种认为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也不一定完全是基本知识。 从学理上说,不能简单把基本的历史知识与课程

  34.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标准或教科书上的知识划等号(课程标准选择内容不当及弹性问题) 从实践操作上看,课程标准编制中确实考虑了基本知识,即选择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一线教师可以将课程标准及据此编成的教科书上的内容视为基本的历史知识。 (2)陈述性历史知识及教学实践

  35.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A.陈述性历史知识的含义及分类 a.知识的类型: 陈述性知识(事实性知识),“知什么”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知如何”的知识 b.历史学科陈述性知识分两类: 史实性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加工过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历史结论)

  36.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c.历史事件,是历史上发生的、具有明确起讫时间、人物、经过等全过程的大事情,如一场战争,一次重要会议等 d.历史现象,则是对人物、时间、地点的等要素无严格要求,它是历史上较广泛地域、较长时间内发生的,带有普遍性、共同性的社会现象,如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宗教改革、丝绸之路、文字狱等

  37.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B.历史概念的教学问题 a.历史概念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具有概括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概括性即指它反映的内容是概括的、抽象的; 层次性是指它不仅包括时间、空间、人物、特征等要素,而且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各种历史概念上下左右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网络。

  38.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b.学生掌握概念需经历一个由模糊到精确、由片面到全面、由浅入深的过程 常见错误有:以今度古;相互混淆,区别不开概念中的主要特征和非主要特征;表达时用语不够确切 c.概念教学: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导历史概念教学: 第一,历史概念教学只有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

  39.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有知识相互作用,并被已有认知识结构“同化”,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如“辛亥革命”(孙中山等革命家活动、资产阶级革命组织的建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等历史事件为基础) 第二,由于历史概念内涵丰富,且不断变化,因此当原有认知识结构不适应新的认知要求时,就需要对之加以重新组合,使之产生新的意义。如中国古代的“屯田”

  40.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如何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第一,运用变式组织感性材料。感性材料是形成概念和理解概念的基础。 第二,重视历史概念的相互比较。 从属关系的概念比较。如“氏族”(上位概念)与“母系氏族”(下位概念),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及思维能力的训练。 并列关系的概念比较。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41.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构成概念的时空因素及历史特点等方面有不同的“量”的表现,比较了,清楚了“质”的规定性,又明白了“量”的界限,学生掌握的准确、深刻。 矛盾关系的概念比较。如“中央集权”与“藩镇割据”,揭示其矛盾关系,有利于学生弄清概念和培养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 不同情境下同一概念比较。如历史地理概念“印

  42.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度”; 再如,原始农耕“文化”(广义的,指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与秦汉“文化”(主要指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在本质内涵上有区别 比较可以避免概念模糊和混淆 第三,建构系统化的历史概念体系。教师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揭示概念的共性和个性、联系与区别,根据因果、包容并列、递进等关系,组成一定层次性的

  43.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概念体系。如“革命”等 形成有序的概念体系,能使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明确概念间的差异,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概念 (3)程序性历史知识及教学实践 是关于历史这一门知识是如何而来的知识; 历史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包括:

  44.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第一,向学生介绍历史学家所用的方法,分析证据,并用证据建立“事实”; 第二,使学生学习一些历史逻辑思维及一些关键概念,如“变迁”,“发展”,“原因和有序”等 具体来说,是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史料、辨别史料、诠释史料并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认识过去 程序性历史知识及教学问题,历史教育界有必要

  45.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进一步探讨。 4.中学历史能力目标及其教学实践 (1)历史学科能力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成果很少;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论述能力问题,但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一些历史学习技能,对历史学科特殊能力研究尚欠深入; 20世纪90年代后,历史学科能力研究得到关注;

  46.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白月桥、赵恒烈、金相成、聂幼犁等的研究值得重视; 赵恒烈从历史认识角度,将历史学科能力归纳为: a.历史事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b.历史材料的搜集、鉴别能力; c.历史材料的领会、诠释能力; d.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

  47.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e.历史知识的鉴往知来能力。 金相成、聂幼犁从考试评价的角度,将历史学科能力分为四个层次: a.识记鉴别能力; b.领会诠释能力; c.分析综合能力; d.评价辨证能力。

  48.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后提出了历史思维能力 白月桥:翻译了前苏联莱特《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扎波罗热茨《历史学科培养能力与技巧的方式与方法》;在专著《历史教学问题探讨》专门讨论历史思维问题,重点探讨了历史思维的独特性及创造性历史思维的特点 赵恒烈:在《历史思维能力研究》中提出了历史

  49.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思维的三个时态:共时态思维、昔时态思维、即时态思维。 现在一般认为,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 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以再认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 于其他能力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它渗透在各种

  50. 第二讲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历史学科能力之中,对各种学科能力起着统帅的指向性作用,从而也将历史学习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区别开来。 (2)历史学科能力内容及其教学实践 A.历史阅读理解能力 是学生从史料、教材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的关键是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