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 likes | 784 Views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第一节 导论 合适材料的选用 遗传学的发展 一、微生物遗传学 1. 概念 2. 发展 1940 年下列 5 个方面的工作使之成为独立学科 1 ) 1941 年 Beadle 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的发现 2 ) 抗性突变 3 ) 细菌重组的发现: 1947 , Leaderberg , J. ( E.coli ) Tatum , E.L. 4 ) 转化子化学本质的鉴定: 1928 : Griffith :肺炎双球菌转化
E N D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第一节 导论 合适材料的选用遗传学的发展 一、微生物遗传学 1. 概念 2. 发展 1940年下列5个方面的工作使之成为独立学科 1) 1941年Beadle 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的发现 2) 抗性突变 3) 细菌重组的发现:1947,Leaderberg,J. ( E.coli ) Tatum,E.L. 4) 转化子化学本质的鉴定: 1928:Griffith:肺炎双球菌转化 1944:Avery:转化子是DNA 5) 噬菌体遗传学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一、噬菌体是一类病毒 病毒(Virus):超显微、无细胞、活细胞专 性寄生的大分子(微生物) • 特点: • 个体小:通过Davis滤器 • 专性寄生:脱离活体无生命,无代谢 • 无细胞:蛋白质+DNA(RNA) • 繁殖方式简单
2.分类: 动物:球形、卵圆形 寄主: 植物:杆状、丝状 细菌:蝌蚪状 双链DNA:λ,T2、4、6 单链DNA:ΦX 类,动物病 毒、噬菌体 单链RNA 双链RNA 遗传物质: 植物病毒、艾滋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腺病毒 T4 噬菌体 爱滋病病毒 RNA DNA DNA RNA
二、噬菌体分类 概念:原指细菌为寄主,后来推广 到真菌的病毒。 • 烈性噬菌体:P2、P4、P6、T系列(T1-T7) 2. 温和性噬菌体: λ和P1
1. 烈性噬菌体 (1)形态结构(T偶列)
(2). 繁殖和感染周期(营养繁殖:噬菌体DNA不整合;150 噬菌体/Cell) 吸附 细菌染色体降解 蛋白质外壳包装DNA成 子代噬菌体颗粒 细菌裂解 释放出子代噬菌体颗粒
2. 温和噬菌体: (1)形态结构
(2)繁殖和感染周期: 细菌裂解 吸附 溶菌周期 UV 诱导 溶源周期 噬菌体 P1噬菌体 (原噬菌体)
几个相关的概念 • 溶原性:噬菌体外壳蛋白的合成以及溶菌功能受到抑制。 • 溶原性细菌:“携带”原噬菌体的细菌。 • 原噬菌体:溶原性细菌中的噬菌体DNA分子。无外壳;无侵染能力。
λ噬菌体DNA的插入 attλ
三、噬菌体遗传的研究方法 • 获得突变株:处理营养期细菌或者游离噬菌体 四类突变株: 1)寄主范围突变株(host range mutant) 2)噬菌斑(plaque mutant) 3)温度敏感性: 野生型:37C、43 C均可繁殖 突变型:43ts:仅37 C繁殖 4)溶菌酶:e+e
1)寄主范围突变株(host range mutant) • 寄主范围:指噬菌体感染和裂解的菌株范围 。 某种噬菌体只能侵染某一种菌的个别菌系,突变后寄主范围变宽或变窄。 T2: • h+ 噬菌体:只侵染 E.coli B株; • h 突变株: E.coli B & B/2
2)噬菌斑突变株(plaque mutant) • 噬菌斑形状:噬菌斑的大小、边缘清晰度、透明程度。 例如:T噬菌体 rA r1 r+ r(rapid lysis) rB r13 ( 噬菌斑小、边缘模糊) (速溶型,噬菌斑大、边缘清晰 ) rC r7 m+ m 小型(minute) c+ c 透明(clear) t+ t 半透明(turbid)
二点测验 E.Coli B (1) E.Coli B+B/2
基因型 噬菌斑 • h+r+ 半透明、小 • h-r-透明、大 • h+r-半透明、大 • h-r+ 透明、小 • 重组值 • = ×100% 重组型 亲型 1+2 1+2+3+4
rb-rc rb-h h在中间 rc-h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 一、细菌遗传的研究方法 二、遗传分析 • 转化(Transformation) • 接合(Conjunction) • 性导(Sexduction) • 转导(Transduction)
一、细菌遗传的研究方法 • 理化诱变: • 生化突变:lac+ lac-(乳糖) gal+gal- (半乳糖) • 抗药性: str+str- (链霉素) azi+azi- (叠氮化物) 3.抗噬菌体:T2s(+) T2r(-) tonAs tonAr(T1) 4.营养缺陷型:ade+ ade-
细菌生活条件: • 基本培养基(Basal Medium): 无机盐:SO42-、NO3- 、Ca2+、Mg2+ 糖 :葡萄糖、蔗糖 维生素:生物素、Vbs • 完全培养基: BM+全部营养物质 • 选择培养基: BM+某一种(营养)物质
二、遗传分析 • 转化(Transformation) (1)发现: 1928,Griffith: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944,Avery:转化子-DNA 转化是细菌基因重组的方法之一。 (2)概念: 细菌吸附游离态的双链DNA,将单链DNA分子吸收进入细胞后,不经过复制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并发生遗传重组。
转化子数目 (3)转化DNA(转化子)的特点: a. DNA浓度与转化子数目的关系 饱和:50/cell, 原因:在细菌的 细胞壁或细胞膜上有固定 数量的DNA接受座位,故 一般细菌摄取的DNA分子 数小于10个。 b. DNA片段大小: 不能太小: 肺炎双球菌转化:DNA片断至少有800个碱基对; 枯草杆菌的转化:DNA片断至少有16000个碱基对。 c. 双链吸附:单链DNA不被转化 d. 单链进入细菌。 DNA浓度
(4)受体细胞的特点 a. 感受态: DNA合成刚刚停止、蛋白质合成继续活跃,活跃合成的蛋白质可使细菌细胞壁易于接受转化DNA。只有感受态的受体细胞才能摄取并转化外源DNA,而这种感受态也只能发生在细菌生长周期的某一时间范围内。 b. 感受态的本质: 部分原生质化:10/cell 酶受体:
(5)转化过程: ①.双链结合与单链穿入: 双链DNA分子结合在接受座位上。可逆,可被DNA酶降解,接受座位饱和性; 单链DNA摄取,不可逆,不受DNA酶破坏。穿入后,由外切酶或DNA移位酶降解其中一条链。 ②.联会: DNA片段与细菌染色体部分联会。亲缘关系越远,联会越小、转化可能性越小。 ③.整合(重组):单链的转化DNA与受体DNA对应位点的置换,从而稳定地参入到受体DNA中。
(6)转化成功: 感受态、吸附、整合。 (7)转化与基因重组作图:
2、接合(Conjugation) (1)概念: ♂♀ (供体 donor) (受体receptor) DNA 接触
(2)发现与证实: a. 发现: J. Leaderberg & E.L. Tatum (1946) (营养缺陷型)
b. 证实 • 转化作用的排除: A(杀死)+B 或者 A+B(杀死) Davis U型管试验 DNase处理 • 回复突变突变的排除: 单个基因回复突变频率=10-6 两个基因同时回复突变的频率 =10-6×10-6=10-12< 10-8 B A 可通过:生物大分子、噬菌体 不能通过:细菌
(3)F因子: a. 发现 1952年: W. Hayes 试验证明: 接合过程中,遗传物质单向转移, 供体(donor)-♂ 受体(receptor)-♀ 1953年: Hayes,Leaderberg & Cavalli: ♂有F因子 ♀ 无F因子
b. F因子的遗传结构 质粒:旧称附加体,是指 独立于细菌染色体的 可以独立、整合、环出、丢失 含有少量基因的 双链DNA环状分子 F 因子 ( 致育因子、性因子) :是一种感染性质粒,由于F因子存在与否决定是否接合,又称为致育因子。 F因子的遗传结构:图7-12 根据F因子存在的方式,E.Coli 可以分为4种菌株
配对、交换 整合 准确环出 准确环出 F+ F+ Hfr 不准确环出 丢失 携带1个基因~半条染色体 F- F’
c. 接合过程 • F+×F- F++F+ • Hfr×F- Hfr+F- 复制:滚环模式
d.部分二倍体、交换与遗传重组 c b+ a+ c+ b a 单交换I 降解
(4). E.coli 染色体的遗传作图 • 中断杂交实验法:(Wollman & Jacob,1950) g b c d e f F+ d h a 1 f e 3 c 2 2 2 1 3 e d 1 a h 3 g b g f c b a h II III I g c f b d e Hfr h e d f a c a g d h e b b g h c f a
b f e a f e g d h c g h I II III 横座标:接合时间(分钟) 纵座标:重组体中Hfr基因的频率。
根据上图,可以得到直线连锁图;Hfr菌株足够 多,可以获得整个E.coli染色体连锁图。 例子: thi thr pro lac pur gal his gly thi thr pro lac pur O O O O O
HfrAB312 小结(作图步骤): (1)作直线连锁图,确定基因间距离及其染色体全长(分钟)。 (2)画圆,根据染色体全长标示刻度,按照基因间距离标示基因。 (3)标示 Hfr 起点、终点、菌株号。
Hfr lac+ade+(Strs) × F- lac-ade-(Strr) c.重组作图法: 两基因转移时间间距小于2分钟时,中断杂交法的图距不精确,应采用传统的重组作图法。 例:紧密连锁二基因: lac-(乳糖不发酵) ade-(腺嘌呤缺陷型) 完全培养基混合培养 基本培养基 (无腺嘌呤、加Str) F-ade+ 菌落 加乳糖 F-ade+lac-,则说明基因间发生交换 F-ade+lac+,则说明未发生交换
基因间重组频率 两个位点间的时间约为1分钟,大约相当于20%的重组值。
3. 性导(Sexduction) • 概念:接合以F’因子为媒介将供体菌染色体DNA转移到受体细菌,形成部分二倍体的过程。
F’菌株的突出特点: ⑴ F’因子转移基因的比率极高,如同F+因子的转移比率; ⑵ F’因子的自然整合率极高,但是整合不是随机的,需要 经过配对整合到特定的座位上。
应用: (1)确定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上图)。 (2)绘连锁遗传图: 原理:F+ 不同的Hfr 不同的F’ 距离近的基因容易环 出到同一个F’因子上“并发性导”详尽的连锁图. 方法:同 “并发转导”
4. 转导(Transduction) (1)概念: • 转导:是指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菌DNA导 入到受体细菌并发生遗传重组的过程。 1/1000
转导颗粒: 溶菌噬菌体末期,噬菌体装配过程中,外壳蛋白识别一定长度的DNA分子,形成成熟的子代噬菌体时,把寄主细菌的DNA片段“错误”地组装到外壳蛋白中而形成。由于感染细菌的能力决定于噬菌体外壳蛋白,所以转导颗粒具有和正常噬菌体相同的侵染能力。 转导体: 转导颗粒将供体细菌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受体细菌,重组后的受体细菌叫作转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