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likes | 215 Views
教师提问的艺术. 2010-10-15. 阅读活动 《 礼物 》. 【 镜头回放 】 在某中班阅读活动 《 礼物 》 中,教师 T 拿出事先用包装纸包好的读本,当作礼物出示给小朋友。 T( 问 1) :小朋友,这是什么 ?C :礼物。 T :对,礼物。 T( 问 2) :你们想要吗 ?C :想。 T :无回应。 T( 问 3) :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礼物 ?C :想。 T :那老师就赶快打开它了 !(T 打开了礼物,露出了要讲的读本。 ) T( 问 4) :哇,是什么礼物啊 ?C :书。 T :对,是书。
E N D
教师提问的艺术 2010-10-15
阅读活动《礼物》 【镜头回放】 在某中班阅读活动《礼物》中,教师T拿出事先用包装纸包好的读本,当作礼物出示给小朋友。 T(问1):小朋友,这是什么?C:礼物。T:对,礼物。 T(问2):你们想要吗?C:想。T:无回应。 T(问3):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礼物?C:想。T:那老师就赶快打开它了!(T打开了礼物,露出了要讲的读本。) T(问4):哇,是什么礼物啊?C:书。T:对,是书。 T(问5):书上有什么?C1:有绳子。T:很好。C2:有树。T:树,还有什么呢?C2:有叶子。T:无回应。C3:有猴子。T:这个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他说他看见了一只猴子。 T(问6):小猴子拿着礼物去做什么?C1:回家。C2:玩。C3:上幼儿园。C4:送人……T:哇,送人啊。你说得真好。 T(问7_):猜猜小猴子会把礼物送给谁呢……
教师T的教学提问共有7个,但是开放性和有效性的提问只有2个,其余5个都属于低效提问或无效提问。有效性提问是具有思考性、铺垫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如问题6和问题7。低效提问则是过于简单或困难的、表达含糊不清的、无意义重复的提问,如问题1、问题3和问题4 。无效提问则是问与不问一个样,如问题2,教师无需思考就知道小朋友的答案是“想”。另外,教师T对幼儿的回应过于单一,要么不作评价,要么简单肯定,要么就是重复幼儿的答案,不能及时归纳提炼。这样的提问和应答使得教学活动显得低效而无趣。
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提问和应答呢? • 第一、提问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要求,又不能过于艰深,让幼儿难以捉摸,无从下手。问题的难度最好以幼儿经过思考、讨论或稍加点拨就可以答出为准。比如,“小朋友,这是什么?”“你们想要吗?”“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问题对于小朋友来说,既过于简单又显得多余。教师不妨把前四问合为一问:“你在书的封面上看到了谁?”从而把封闭而繁杂的提问变得简洁和开放,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提问和应答呢? • 第二、提问要有明确的问题指向。教师切忌提“漫谈式”的问题,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比如,教师T想让幼儿观察封面说出“猴子想送礼物给好朋友”,那么,其设计的问题最好是“你在书的封面上看到了谁?”而不是“你在书的封面上看到了什么?”这两问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具体和更有目标性。而后者则显得随意,有可能使幼儿的观察面扩充到无效的信息上去,既耽误了时间,又分散了观察重点。在提了前问之后,当幼儿回答“看到了小猴子”时,教师T不妨再追问“猴子手上拿的什么啊?”从而继续引导幼儿思考:小猴子想要给谁送礼物?为什么?……这样的提问过程实则是为幼儿搭建了一个阶梯,让幼儿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在循序渐进中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提问和应答呢? • 第三、提问要面向全体幼儿,合理分配教师的注意广度。由于幼儿能力不同,反应速度有差异,教师提问时要放慢语速,放缓节奏,以期待的目光让更多的幼儿举起手来,从而给更多幼儿发言的机会。而不是教师一提完问就把期待的眼光放在个别能力强、喜欢发言的幼儿身上,致使胆小的幼儿欲言又止。比如,教师可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采取自由讨论的形式,鼓励幼儿之间相互启发,等等。
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提问和应答呢? • 第四、教师提问后要针对幼儿的回答给予合理的回应。对幼儿的回答,教师不能置之不理或简单地以“是”或“好”应对,而应针对幼儿不同的回答作出不同的回应。对幼儿偏离预设目标的回答,教师应尽可能地通过启发性问题将之引导到预设目标上来。比如,教师T问:“书上有什么?”,是想让幼儿回答有小猴子,但幼儿回答“有绳子。”“有树。”这就偏离了其预设目标。倘若教师T在幼儿答出“有树”时,接下来这样问:“树旁有什么小动物呢?”那么幼儿的回答就有可能贴近预设目标了。对幼儿符合预设目标的回答,教师在回应时或表扬赞赏或诱导追问或归纳提升或鼓励质疑,以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培养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语言活动中提问“点”与“序”的设计策略 • 一、“点”的设计 • 教师应根据语言活动目标与进程以及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来设计提问的“点”。 • 1.在新旧知识联系处设点。幼儿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助于幼儿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全面地理解新知识。比如,在语言活动《小猴卖“O”》中教师出示“O”形状,问:“你看到过和它形状一样的东西吗?”这一问,教师就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他们有的说是鸡蛋、有的说是游泳圈、也有的说是月亮……接着,教师又提了一个问题:“小猴卖‘O’,谁会来买?买来做什么呢?”这就引起了幼儿对新知识的思考。 • 2.在幼儿思维转折处设点。人的思维总是受到现实生活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所以常规思维大多是顺向思维。而事物本身往往具有多面性。有时需要幼儿用逆向思维来考虑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思维转折时,予以点拨。比如,在语言活动《乌鸦喝水》中,幼儿一致认为用投石子的方法喝到水是惟一的答案。为了引导幼儿进行换向思维,教师问:“如果乌鸦身边没有石子,它该怎么办呢?”从而促使幼儿思考其他方法。
“点”的设计 • 3.在易引起想象处设点。幼儿的艺术天分和创造能力,都是从想象力开始萌发的。在易引起幼儿想象处设点,不仅顺应了幼儿喜欢想象的心理特点,而且能够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比如,在语言活动《小鸡和小鸭》中教师讲到小鸭不小心掉入一口枯井时,问:“小朋友们,谁能想出个好办法将小鸭子救出来?”孩子们纷纷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出各种帮助小鸭子的办法:“让小鸡去把小鸭的妈妈找来。”“打110电话让警察叔叔来帮忙。”“在枯井里灌满水,小鸭子就会游上来。” • 4.在幼儿疑问处设点。“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幼儿有了疑问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组织语言活动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疑惑或帮助幼儿梳理问题。或提供一些材料辅助幼儿思考问题。比如,在语言活动《动物的伞》中有幼儿问:“小鸟和蚂蚁都找到了伞,动物园的其他动物的伞呢?”教师先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确认和补充:“对呀!我们来帮其他动物找找伞,好吗?”然后在活动区提供了一些“伞”状的材料,以利于幼儿寻找。
二、“序”的设计 • 语言教学中提问的“序”的设计,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原则,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其所提的前后问题之间相互关系的设计安排。一般来说,教师应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以及语言教学规律,设计出既适合幼儿需要又符合教学目标的“序”。 • 1.掘进式提问。这种类型的提问就像一根链锁,每个问题都是链锁上的一个链环,前后勾连,环环相扣,不断拧紧幼儿思维的发条,加深幼儿对思维对象的认识。比如,在小班语言活动《太阳感冒了》中,教师连续提了三个问题:(1)这两天太阳公公都没有出来,它怎么了?(2)太阳公公怎么会生病的?(3)太阳公公病好了以后还敢吃冰激凌吗?这些步步深入的问题,促使幼儿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思考,有助于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
“序”的设计 • 2.拱月式提问。这种类型的提问主要是让许多小问题环绕一个大问题,一个大问题统领许多小问题。比如,在诗歌活动《粗心的小画家》中教师问:“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学诗歌《粗心的小画家》。在诗歌里面有好多小动物,但是这些小动物与我们平时所看见的小动物们有些不一样。请小朋友们仔细听,等会儿老师有问题要问你们哦。”教师绘声绘色地读完诗歌后,开始提问。 • 师:“丁丁画的螃蟹有几条腿?”幼:“四条。”师:“螃蟹有几条腿?”幼:“八条。” • 师:“丁丁画的小兔耳朵是什么样的?”幼:“圆的。”师:“小兔子的耳朵应是什么样的?”幼:“长长的。” • 师:“丁丁画的鸭子的嘴巴是什么样的?”幼:“尖的。”师:“鸭子的嘴巴应该是什么样的?”幼:“扁扁的。” • 师:“大家为什么笑他?”幼:“他画的螃蟹四条腿,画的小兔圆耳朵,画的鸭子尖嘴巴…… • 师:“丁丁为什么会把小动物们都画错了?”幼:“他太粗心了。” • 前面的几个小问题是并列的关系,都是为了烘托后面的一个大问题:“丁丁为什么会把小动物们都画错了?”
问题与思考: • “你认为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提问?” • “举例说明你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是如何精心提问的?”
请收集有关教学提问的理念名句,并把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推荐给大家,谢谢!请收集有关教学提问的理念名句,并把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推荐给大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