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 likes | 958 Views
第四讲第三篇 (英国)经验论. 回放:. ◣ 认识论是 17 世纪初以来的哲学著作的重点与核心。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笛卡尔、莱布尼茨、洛克、贝克莱、休谟、康德都把认识论作为论述的核心主题。. 回放:经验论与唯理论.
E N D
回放: ◣ 认识论是17世纪初以来的哲学著作的重点与核心。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笛卡尔、莱布尼茨、洛克、贝克莱、休谟、康德都把认识论作为论述的核心主题。
回放:经验论与唯理论 在近代哲学之初,一些哲学家认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所谓科学知识--主要是实验科学--乃是对于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而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由于感觉经验是相对的和个别偶然的因而是不可靠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不可能建立在这样的不可靠的基础之上,如果有科学知识,它就不能以感觉经验为基础,而只能是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唯其如此,我们才能说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这两种观念,前者被称为经验论,以培根、洛克、巴克莱和休谟为主要代表,后者被称为唯理论,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主要代表。
回顾:唯理论代表人物 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经验论主要代表人物 培根 洛克 贝克莱 休谟
一、培根( 1561-1626/伦敦)经验主义、英国近代唯物主义、科学实验方法的创始人
思想简括:自然科学照拂实验室中的团队,而不是坐在太师椅上单个的人。思想简括:自然科学照拂实验室中的团队,而不是坐在太师椅上单个的人。 • ◣ 术业: 自然科学 • ◣ 师承:德谟克利特、柏拉图 • ◣ 影响:狄德罗、霍布斯、休谟、哈克 • ◣ 出身:诗书望族,其父曾任伊丽莎白一世掌玺大臣,母是皇家塾师的女儿 • ◣ 著作:《论说文集》、《学术的进展》、《新工具论》
培根具有多种才华,集法学家、政治家、评论家于一身。莎翁专家甚至认为,以莎翁为名的戏曲和十四行诗其实是培根的作品。培根具有多种才华,集法学家、政治家、评论家于一身。莎翁专家甚至认为,以莎翁为名的戏曲和十四行诗其实是培根的作品。 • 培根作为系统思想家,以为当时新科学建立方法论基础为重任,著有《新工具论》。和哥白尼日心说一样,相对于亚里士多德《工具论》,《新工具论》也是一部革命性著作。 • 马克思、恩格斯称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是“整个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科学方法基础 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16世纪末到17世纪,日心说与地心说,何者为真?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撼动了知识界。他主张太阳位于星系中心而不动,行星围绕太阳运行。 而布拉赫与开卜勒天体运行论更具革命性,主张行星以椭圆形而非圆形轨道环绕太阳运行。 伽利略在自己的书中力挺日心说。 日心说无疑引起了激烈争论。没有现代望过镜和太空交通工具,日心说与地心说真假难辨。 因此,在澄清科学事实的过程中,科学方法的问题起着重要作用。 • 英国培根在此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归纳法是一种科学式探究的体系,是一种 发现世界真理的方法。 • ◣ 科学探究的秘密在于系统搜集对世界观察的结果,然后通过列表与整理,我们才能发现隐藏在这些现象中的本质。 • ◣ 当时没有像今天的精密科学仪器,肉眼胜过不可靠的仪器,因此,观察与搜集资料是认识世界的方法。
◣ 培根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探究和发现真理的方法: 一是从感官与特殊事例飞跃到最普遍的公理,而从这些其真实性大家公认是固定且无法动摇原理出发,着手中间公理的判断与发现; 一是从感官与特殊事例中推衍出公理,经由逐步与不断提升的过程,最后获致最普遍的公理。 ◣ 前者在当时颇为流行,后者是真正的方法,却未被尝试。
◣ 培根精心构思了一个例子,用来科学地理解热能: • ◣ 培根相信自然界存在着一定的形式,比如热、光线、白色、重量、硬度等性质。 • ◣ 一旦我们完成了搜集之后,可以将所有关于热能的例子列成一份清单,与另一份不具有热能的例子清单进行对比:冰块、冷空气、冷风、冷泉等。
◣ 检视这两清单(正负面清单)是否与事实相符。 • ◣ 设计培根增损表:一边是较热(增热)的事例,一边是较冷(减热)的事例。 • ◣ 热多少与事物缩涨有关。
关于热能理论,培根认为, 假如你能引发任何自然界物体膨胀或扩张的运动,那么你也就能够抑制这个运动,让这个运动不再能温和地持续,而回复原先的状态,但是某一种方法能被其他方法所抵消,那你将可以真正来制造热能。
据此存在着三大重点: • ◣ 第一、科学探究其本质的形式是我们可以用五官来掌握的日常事物的特质:热能、重量、固态、白色,这些都是科学发现的主题。 • ◣ 第二、科学集合意象或显象的概念,是“由一种历史的方法来建构,其中没有草率的推断或过多的取巧”。 • ◣ 第三、整个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以获得改变自然的力量。培根告诉我们如何制造热能。
◣ 这三点对下面有关科学方法的辩论相当重要。对作为科学理论建构基础的观察结果的搜集,应尽可能以一种不带偏见的方式来进行。事实应由客观观察者来记录,因为他们绝不容许他自身先前的信念或期望、他们自己的科学理论来扭曲对事实的描述。例如,一位物理学家的记录和一位天文学家的记录。
◣ 理论中立的含义:成堆的观察结果,由于愈来愈多的新观察成果加入清单中,而且没有任何一个被抛弃,就会随着时间的演进而稳定增加。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会以一种稳定而持续的步调,朝着对自然的理解愈来愈扩充的方向向前发展。 ◣ 这种向前及向上的单向进步,肯定不是人类其他活动领域的典型。
◣ 在现代科学刚萌芽阶段,培根就以伟大的远见看出,这种科学上单一方向进步的主张,必须稳固地建立在一套理论中立、不含偏见且不断扩张的观察方法基础上。
◣ 总之,培根提议用理论中立的观察事实集合开始来作为自然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在其上建立理论。培根方法正是哲学流派中所谓的经验论核心。根据培根的看法,科学因为植基于不断成长的观察基础之上,它的知识体系才能不断地扩张。
经验论与“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重视感性经验,重视科学实验,和中世纪神学以及经院哲学强调神启,强调信仰正好相反,他的哲学本质上是反对神学,反对经院哲学的。这一点从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命题也可看出。
◣ 培根之后: 与唯理论模仿几何学公理化系统的逻辑体系不同,经验论的体系是以“心理论”的方式构建的--从洛克的“白板说”开始,经验论者都是以经验来说明观念,以观念的组合与分解来说明知识,这个模式就是“经验--观念--知识”。其特点是,它既是“开放的”又是“封闭的”,由于近代哲学的二元论立场,这两者必然发生矛盾。
贡献在于:经验论与政治沉思 二、约翰·洛克 (John Locke, 1632—1704) 《人类理智论》 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在哲学以及政治领域都有重要影响。
对于那些想了解现代自由民主国家的结果的人们来说,洛克的著作至关重要。洛克是17世纪英国革命思想之子,现代自由主义的奠基者。和笛卡尔一样,洛克的哲学也是康德哲学的启迪之源,而他的政治学则比他的哲学影响更为深远。对于那些想了解现代自由民主国家的结果的人们来说,洛克的著作至关重要。洛克是17世纪英国革命思想之子,现代自由主义的奠基者。和笛卡尔一样,洛克的哲学也是康德哲学的启迪之源,而他的政治学则比他的哲学影响更为深远。
洛克其人: • ◣ 洛克以《人类理解论》开创了英国经验论传统。 • ◣ 他问:人类的理解力能处理哪些对象? • ◣ 洛克立志做一名垃圾清理工:清理知识之路上的垃圾。 • ◣ 洛克是一位反权威者,不能靠人施舍意见而活着。其原则是,我们关于世界所知道的每件事都是通过经验得来的。
洛克哲学 一、白板说 二、经验--观念--知识 三、知识的局限性
经 验 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他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 人的心灵就如同一块“白板”(tabula rasa),上面原本没有任何标记。后来通过经验便在上面印上了印痕,形成了观念和知识。所以,洛克哲学的基本原则是,“心灵是一张白纸”,“知识源于经验”。
感觉--外感觉反省--内感觉 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分为对外的感觉和对内的反省,思维的全部材料即观念从这两者而来。感觉也被称为“外感觉”。我们的感官在受到外部事物的刺激时,将对于事物的知觉传达到心灵里,于是我们就得到了关于外部事物的形状、运动、色、声、味以及一切可感性质的观念,我们的观念的大部分来源于此。反省也被称为“内感觉”。我们在运用理智考察它所获得的那些观念时,我们还知觉到自己有各种心理活动。当心灵反省这些活动时,它们便提供给我们另一类观念,这些观念是不可能从外部获得的。这类观念有:知觉、思想、怀疑、信仰、推论、认识、意欲以及心灵的一切作用。
观 念 • 一切观念来源于经验,经验就是对外部事物的感觉和对内部心理活动的反省,它们在心灵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观念。 • “观念”(idea)是洛克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用以表示心灵所知觉、所思想的直接对象、材料、基本元素。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由观念构成的。
观念: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 • 所谓“简单观念”就是由外部事物及其属性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感觉观念,和心灵对自身心理活动的直接反省而产生的反省观念。简单观念有两个基本特点,这就是被动性和单纯性。 • 所谓“复杂观念”就是由几个简单观念所组成的观念。心灵虽然在获得简单观念时完全是被动的,但是它也有自己的作用:它能够以简单观念为材料和基础来构成其他的观念,这样组成的新观念就是复杂观念。心灵利用简单观念来构成其他观念的能力和作用主要有“组合作用”、“比较作用”和“抽象作用”。
物体的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 物体的性质区别为第一性的质(primary qualities)和第二性的质(secondary qualities)在当时机械自然观中是比较流行的观念。伽利略、笛卡尔、霍布斯都有类似的思想。
第一性的质 所谓第一性的质就是物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数目、位置、运动和静止,这种性质是物体的“原始性质”或基本性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为物体所固有的、与物体不可分离的性质。不论我们知觉与否,这些性质都在物体之中。
第二性的质 所谓第二性的质则是物体中的一种“能力”,它可以借物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组织和运动等,在我们心中产生色、声、味等感觉。所以,我们所感觉到的物体的第二性的质并不是它们的真实存在方式,只不过是第一性的质的变形而已。这种性质依赖于第一性的质的变化,又叫做“附属性质”。
第一性的质的观念是对物体性质的真实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原型”与“摹本”的关系。第二性的质的观念就不同了,这类观念尽管也是由物体中的运动刺激感官而产生的,然而在物体中却不存在它们的“原型”,所以只是心灵对物体性质的主观反映。换言之,物体中确实存在着第一性的质,但是并不存在色、声、味等第二性的质,与之对应的是引起色、声、味等感觉观念的“能力”。 当然,第二性的质的观念象一切简单观念一样,并不是心灵主观、任意的虚构,因为它们的确是由刺激我们感官的一些外界原因而产生的。
知识 所谓知识就是理智对于两个观念的契合或矛盾的一种知觉,亦即对于两个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因此,我们的知识只与我们的观念有关,观念是知识的对象。 知识是对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而观念之间的关系有四类,这就是“同和异”、“关系”、“共存或必然联系”和“实在的存在”。理智就是根据上述这四种关系来组合知识的。观念之间的关系不同,知识的清晰程度亦有所区别,这就形成了知识的等级。知识有三个等级,它们从高到低排列为直观的知识、证明的知识和感觉的知识。
洛克经验论的内在矛盾 一方面主张我们大部分的观念来源于外部事物的作用,另一方面却强调知识只是关于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将知识限制在观念范围之内,构成了洛克经验论的内在矛盾:“心外有物”,而知识仅存于心中。
“显然,人心并不直接认识各种事物,它必然要以它们所有的观念为媒,才能知道它们。因此,我们的知识所以为真,只是因为在我们的观念和事物的实相之间有一种契合。不过在这里,我们拿什么作为标准呢?人心既然除了自己的观念以外再不认知别的,那么它怎么能知道它们是和事物本身相符合的呢?这里虽然有一层困难,但我相信,有两种观念是与事物相契合的。”“显然,人心并不直接认识各种事物,它必然要以它们所有的观念为媒,才能知道它们。因此,我们的知识所以为真,只是因为在我们的观念和事物的实相之间有一种契合。不过在这里,我们拿什么作为标准呢?人心既然除了自己的观念以外再不认知别的,那么它怎么能知道它们是和事物本身相符合的呢?这里虽然有一层困难,但我相信,有两种观念是与事物相契合的。”
求助于上帝 一切简单观念都是与事物符合一致的。因为它们不是人心自己能够创造的,所以它们一定是各种事物通过自然途经在人心上产生了作用的结果,而各种事物之所以能够产生那些知觉,只是因为上帝凭借其智慧和意志,把它们造得特别宜于产生那些知觉罢了。
除了实体观念之外,一切复杂观念都是与自身相契合的。因为复杂观念是理智组合简单观念时创造的,所以不存在与外部事物是否符合的问题。我们的一切复杂观念(实体观念除外)都是心灵自己的产物,它们自己就是“原型”,而不是其他什么事物的“摹本”,所以不存在与事物符合一致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这些观念方面所得到的知识都是真实的,数学知识和道德知识就是这样的知识。除了实体观念之外,一切复杂观念都是与自身相契合的。因为复杂观念是理智组合简单观念时创造的,所以不存在与外部事物是否符合的问题。我们的一切复杂观念(实体观念除外)都是心灵自己的产物,它们自己就是“原型”,而不是其他什么事物的“摹本”,所以不存在与事物符合一致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这些观念方面所得到的知识都是真实的,数学知识和道德知识就是这样的知识。
对于洛克: 经验>观念>知识
乔治·贝克莱 (George Berkeley,一译巴克莱,1685-1753) 《人类知识原理》 贝克莱是17世纪晚期和18世纪出现的称为经验主义哲学阵营中的一员。虽然他的论题不乏才情和兴趣,但他的作品似乎不如他同时代人那样更具有持久性。他的作品中大胆的地方,可能对于同时代人的吸引力有限,而对于那些并不特别熟悉哲学史的后世读者来说,反倒更有吸引力。贝克莱哲学中最惊人的论题是:不能说实际上存在着独立于人的头脑之外的事物或实体。
◣ 当光线从樱桃上反射到你睁开的健康双眼时,你知道你面前有一个樱桃。这个刺激使你的大脑形成一幅樱桃的图像。 • ◣ 樱桃图像能独立于樱桃而存在吗?
来洛克那里,被抽取出来的一般观念就是代表“猫”的意思的某种图式。来洛克那里,被抽取出来的一般观念就是代表“猫”的意思的某种图式。
◣ 洛克的知觉论被认为是表象现实主义:知觉者必然根据自己内部的中介性实体材料而推断外部现实的存在。 • ◣ 我如何能知道我的樱桃表象与樱桃的相符程度呢?这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伽利略的望远镜实验:船的图像与船]
贝克莱认为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剥夺了上帝所起的一切解释作用。这削弱了经验主义抵抗怀疑论的能力,也无意间促进了无神论。贝克莱认为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剥夺了上帝所起的一切解释作用。这削弱了经验主义抵抗怀疑论的能力,也无意间促进了无神论。 洛克的抽象观念论使贝克莱头痛。洛克说,猫的一般观念就是这样一个动物的观念。天才洛克是在瞎扯。
只存在被抽象地使用的具体观念。 贝克莱还将同样怀疑洛克的物质客体的观念。必定存在沙发、茶杯和茶。 • ◣ 她坐在沙发上,端着茶杯,品着茶。
◣ 但物质客体(沙发—茶杯—茶)被认为是这些经验(坐—端—品)的基础。 • ◣ 如果换成“我们坐在沙发上,照着镜子,吃着樱桃”,也是一样的。 • ◣ 贝克莱反对洛克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之间的区别,其根据是,物质客体的观念是协调的。
贝克莱并没有能够意识到他的唯心论似乎公然违背了常识。一个主教遣责贝克莱徒劳地追求着“新奇”。读了《人类知识原理》后,一个医生诊断本书作者疯了。贝克莱并没有能够意识到他的唯心论似乎公然违背了常识。一个主教遣责贝克莱徒劳地追求着“新奇”。读了《人类知识原理》后,一个医生诊断本书作者疯了。 贝克莱的朋友斯维夫特叫仆人不要为来访的贝克莱开门,因为贝克莱相信自己能穿门而过。 因为不可穿透性是一个与门相关的观念,所以贝克莱有一个现成的解释来说明为什么他不能穿门而过。 问题就在于:在我们不再知觉客体时,为什么客体还继续存在呢? 另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在于(为贝克莱辩护):当你不再直觉课题时,你怎么能知道它还存在?
贝克莱继续知觉那些无人观察的客体。 (第三个问题:)批评者们坚持认为,贝克莱的格言“存在即被感知”必定是错误的,因为他们能想像一个没有被观察的树。能设想的就可能存在,因此,树的存在并不蕴涵知觉者的存在。
◣ 1827年,瑞士画家罗伯特得罪了一些他的画作《两个脱衣浴女》的评论者,向他们保证说,“我把这两个人物安置在一个完全隐蔽的地方,以确保她们不被人看见”。他在寻找一种区别:观看一幅画与描述“观看一幅画”之间的区别。 • ◣ 如果把“画”代换为“树”,那么可反驳贝克莱:有人可以想像一棵树而没有想像“有人在想像那棵树”。这不仅仅是语言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