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 likes | 1.01k Views
第五章 文学接受. 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感慨,说明文学创作对接受的迫切期待。. 受接学文. 第五章 文学接受. 主要讲三个问题: 1. 文学接受的意义和类型 2. 文学欣赏的接受特点 3. 接受(解释)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一.文学接受的意义和类型. 文学理论很早就开始关注接受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 吕氏春秋 · 孝行览 · 本味 》 通过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创作与接受之间存在着生死与共的关系。. 一.文学接受的意义和类型. 《 文心雕龙 · 知音 》 : “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
E N D
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感慨,说明文学创作对接受的迫切期待。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感慨,说明文学创作对接受的迫切期待。 受接学文
第五章 文学接受 • 主要讲三个问题: • 1.文学接受的意义和类型 • 2.文学欣赏的接受特点 • 3.接受(解释)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一.文学接受的意义和类型 • 文学理论很早就开始关注接受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 《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通过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创作与接受之间存在着生死与共的关系。
一.文学接受的意义和类型 • 《文心雕龙·知音》: •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一.文学接受的意义和类型 • 柏拉图在《斐德若篇》中说: • 不顾接受者的“独白”写作是“哑口”的。只有“对话”才能在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中实现对思想的准确表达。
一.文学接受的意义和类型 •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接受美学”认为,传统文学理论低估了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接受不但是对文本的接受,而且参与了文本的创造。 •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因此有了“现代”与“传统”的区分。
1.文学接受的意义 • 如何认识文学接受的意义,认识有一个过程,现代理论与传统观念既有共识也有分歧: • ①接受是创作实现的条件 • ②接受是推动创作的动因(以上两条属于“共识”) • ③接受与创作的关系是“再创造”还是“知音”?(在这一点上有分歧)
1.文学接受的意义 ①接受是文本意义实现的条件 马克思说: • “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 • 文本的意义在接受之前只是一种可能性,处于潜在的状态;只有通过接受活动的“激活”,潜在的意义才能转化成现实的意义。
1.文学接受的意义 • 接受是文本意义实现的条件,集中表现在文学社会功能的发挥上: • 文本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并不完全由作家意图和文本本身的蕴意来决定; • 一个文学文本产生的社会影响,和读者接受有密切关系; • 文学的社会效果,往往取决于读者的感知活动和接受的态度与方式。
1.文学接受的意义 • 为什么文学意义的实现与接受有关 • 第一、文学的特点使其具有发挥多种社会功能的可能。 • 第二、读者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决定着文学功能实现的方向和程度。
小结: • 文学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 • 既是一个与作家创作动机、文本意蕴相关、取决于写作或表达的问题, • 也是一个与读者相关的接受问题。
1.文学接受的意义 ②接受是推动创作的重要动因 • 文学理论很早就认识到文学创作要受接受活动的影响 • 《吕氏春秋》的“知音”故事说: •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文学接受的意义 • 现代接受理论进一步指出,作家写作时,心目中就有一个“隐含读者”的存在。 • 满足隐含读者的需要是创作动机的构成要素之一。 • “隐含读者”理论强调了接受对创作的 规范。
1.文学接受的意义 • 创作为满足读者需要而写作并不是被动地适应。 • “隐含”还包含着发掘的含义,创作要把读者“隐含”的需要唤醒、激活。 • ■创作与接受互动关系的建立,与传媒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小结: • 1、接受对创作价值的实现和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 2、“隐含读者”的存在说明接受对创作的制约; • 3、创作受制于接受并不是说创作只能被动适应接受; • 4、传媒技术的发展程度对接受与创作的互动关系有直接影响。
传统文学接受观: ③接受与文本的关系:是“再创造”还是“知音”? 传统文学接受观认为: • 最理想的接受者应是作者的“知音”;最理想的接受效果应是读者对文本原意、作者意图的把握。
传统文学接受观: • 文本意义形成于创作完成之时; • 文本意义来自作家的创作; • 读者面对的是一个封闭的、意义确定的文本; • 准确地把握文本原意是判断接受是否正常、读者的理解和解释是否合理的标准。
传统理论对创作与接受关系的认识: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现代接受理论认为: • 接受是一种创造活动;文本的意义生成于读者接受活动的理解和解释。 • 对传统接受理论的质疑: • A 文学文本的意义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 • B 读者能否还原文本的意义?
“说不尽”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 文本的意义并非形成于创作完成之时,而是形成于接受活动。 • 文学文本的接受活动其实是文本意义的衍生过程。“衍生”强调接受对文本意义的“再生产”。 • 接受总带有一定的“误读”成分。 • 文本意义可以在接受中衍生使文学常读常新,“说不尽”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现代接受理论遗留的问题 • ■文学文本究竟有没有确切的“原意”? • 如果文本没有确定的“原意”,根据什么来区分文本的优劣?又怎么判断接受活动的合法性和读者的接受水平? • 如果有原意,接受怎么克服文学特点带来的不确定性?又怎么消除读者和文本之间存在的时间距离?
2.文学接受的类型 • 以接受活动的性质和形态分,文学接受分为: • 阅读、欣赏和批评三类 • 以接受“再创造”的程度分,文学接受分为: • 消极接受和积极接受两类
阅读接受 • 阅读接受的消极性: • 被动地接受信息、吸收知识。 • 阅读接受的主要心理活动是理解、认识和记忆。 • 阅读中因为读者与文本缺乏深层交流,没有主动参与创造,因此难以进入文学文本的审美层面。
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 • 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接受的积极性 • 欣赏与批评是为满足审美需求,以再创造的方式能动地感知、想象、理解和评价文学文本的接受活动。 • 欣赏与批评要求读者以积极参与的方式、创造性地接受文本。
二、文学欣赏的接受特点 1.文学欣赏的性质 ■文学欣赏: • 为满足审美需求,以再创造的方式感知、想象、理解和评价文学文本,进而获得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的接受活动。 • 文学欣赏是一种要求读者积极参与的、创造性的接受活动。
二、文学欣赏的接受特点 欣赏接受关系形成的条件: • ①欣赏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召唤结构”的对象; • ②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参与接受活动; • ③欣赏只能在“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的对应关系上实现。
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 ①欣赏面对的是具有“召唤结构”的客体 • 文学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使其具有了开放性的结构,具有“召唤”读者参与的特点。 • 召唤结构是文学文本能引发读者想象,以再创造的方式参与接受的根本原因。
二、文学欣赏的接受特点 ②欣赏主体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参与接受 • “期待视野”指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理解能力所构成的、对其接受活动具有制约性的意向结构。 • 期待视野构成了接受可能实现的限度,是接受者感受、理解文本的基础。
二、文学欣赏的接受特点 ③欣赏只能在“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的对应关系中实现 • “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的相互对应的关系,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的“召唤结构” 具有同质同构的关系。 • 主体与对象如有错位,欣赏活动难以发生,难以深化。
二、文学欣赏的接受特点 2. 语感、体认和想象 • 文学欣赏最基本、最重要的三种能力: • 语感、体认和想象 ①语感 • 读者对文学语言符号的审美特点和审美蕴意的感受能力。
二、文学欣赏的接受特点 文学语言具有非指称性特征 • 文学语言的所言往往不是词语本义的所指,而是另有寓意。 • 语感就是对文学语言上述特点的把握。 •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感能力直接影响到欣赏的效果。
语感举例 王禹偁《村行》:“数峰无语立斜阳” • 钱鍾书解释: • 按逻辑说来,“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是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称说它们“无语”……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无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改用正面的说法,例如“数峰毕静”就减削了意味……
语感举例 鲁迅: • “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周作人: “吾死后即付火葬,或循例 留骨灰,亦随便埋却。”
二、文学欣赏的接受特点 ②体认 • 体认:欣赏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感受和思想认识,入乎其内地去体会、感受文本对象,进而形成审美判断的活动。
二、文学欣赏的接受特点 • 体认的移情性质 • 欣赏中的体认是一种“移情”活动,即读者把源于自己生活经验的东西移入欣赏对象,拉近读者和文本的距离,填补文本的空白,感受文本所表达的经验,以此为基础获得对文本的理解。
二、文学欣赏的接受特点 ③想象 • 文学给予读者的感受其实是我们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得来的。 • 缺乏想象力的读者很难进入文学欣赏状态。
二、文学欣赏的接受特点 • 沈括《梦溪笔谈》中曾批评杜甫《古柏行》: • 霜皮溜雨四十围, • 黛色参天二千尺。
二、文学欣赏的接受特点 3. 欣赏的再创造 ■文学鉴赏的再创造: • 文学欣赏是读者在作家创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感受、体认和想象文学文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的过程,它使文学欣赏成为一种接受者参与的创造性的活动。
二、文学欣赏的接受特点 文学欣赏再创造形成的原因: ①文学文本的特点 • 文学文本的不确定性、形象语言的模糊性……要求读者通过想象来填补文本的空白,以自己的经验来感受和理解文本, • 这种参与性使文学文本不再具有独立性。
二、文学欣赏的接受特点 ②欣赏活动的特点 • 文学欣赏是一个情感感受的过程,只能在读者积极参与下,以自己的经验来感受、体认文本所表达的人生经验,使二者在思想情感上发生沟通和交流,才能形成欣赏的审美效果。
二、文学欣赏的接受特点 ③欣赏创造是对作家创造的补充和深化 • 文学欣赏的创造不具有原创性,它只是对文本空白的填充、丰富和延伸。 • 文学欣赏因此是一种再创造。
再创造举例:自嘲 •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 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 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亚子先生教正。 ——鲁迅
文学欣赏再创造举例 • 清人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 • 同里钱秀才季重,工小词,然饮酒使气,有不可一世之慨。有三子,溺爱过甚,不令就塾,饭后即引与嬉戏,惟恐不当其意。尝记其柱帖云,“酒酣或化庄生蝶,饭后甘为孺子牛”,真狂士也。
二、文学欣赏的接受特点 4.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 • 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的一个特殊类型。 批评的特殊性在于: • 阅读与欣赏是满足读者个人的需求;批评要对文本做出公众能够接受的解释和评价 • 欣赏是感受性的,批评则是阐释性的
文学批评的阐释性 • 文学批评的阐释性 • 广义的文学批评泛指一切评价活动,包括新书的评介到系统的理论研究; • 狭义的文学批评专指对文学文本的评价性的阐释活动。
文学批评的阐释性 ■文学批评: • 在鉴赏的基础上,运用某种理论对文学文本及其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阐释活动。
文学批评的阐释性 批评活动的三个要素: • A 欣赏;批评以欣赏为基础 • B 理论;批评运用理论进行分析 • C 阐释;批评要对文本作出阐释
文学批评的阐释性 A 批评以欣赏为基础 • 原因在于批评对象本身的特点——以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审美的思想感情。 • 文学是一个只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入其中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