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水文概說

水文概說. 水循環與水平衡. 水循環 海洋和陸地的水分 蒸發 ,以及植物的水分 蒸散 後,水氣隨著氣流上升,冷卻 凝結 成水滴 ,再以 降水 的形式落至海洋和陸地。降落到陸地的雨、雪,除小部分被植物截留、蒸發外,大部分在地表流動,或匯聚成河流、湖泊,形成 地表 逕流 ;部分滲入地下,成為 地下逕流 ;地表和地下逕流最終流入海洋。 水分經由蒸發散、凝結、降水和逕流的過程,不斷在氣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流動的現象,稱為 水循環 (圖 8-1 )。. 水循環與水平衡. 水平衡

Download Presentation

水文概說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水文概說

  2. 水循環與水平衡 • 水循環 • 海洋和陸地的水分蒸發,以及植物的水分蒸散後,水氣隨著氣流上升,冷卻凝結成水滴,再以降水的形式落至海洋和陸地。降落到陸地的雨、雪,除小部分被植物截留、蒸發外,大部分在地表流動,或匯聚成河流、湖泊,形成地表逕流;部分滲入地下,成為地下逕流;地表和地下逕流最終流入海洋。水分經由蒸發散、凝結、降水和逕流的過程,不斷在氣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流動的現象,稱為水循環(圖8-1)。

  3. 水循環與水平衡 水平衡 在水循環過程中,地表某一區域在一定時間內,水量收入與支出的平衡狀態,稱為水平衡。以全球而言,其為一封閉系統,沒有任何外來的水源,所以全球海洋、陸地間的水量收入等於支出,保持平衡。在一年內,海洋收入的降水量和逕流的總和,與支出的蒸發散量相同,約為50.5萬立方公里;陸地支出的蒸發散量與逕流量的總和,與收入的降水量相同,約為11.9萬立方公里;全球海陸降水量總收入,亦與蒸發散量的總支出保持平衡,各約為57.7萬立方公里。 然而,各地區因環境不同,水平衡呈現區域差異。有些地區收入多於支出,有些地區則收入少於支出,使各緯度帶的水平衡狀態明顯不同。例如,赤道附近的熱帶雨林氣候區及40˚N以上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降水量多於蒸發散量,為剩水地區;回歸線附近的乾燥氣候區,降水稀少,蒸發散旺盛,為缺水地區(圖8-2)。

  4. 水循環與水平衡 水資源 地球上的總水量約有13.8億立方公里,其中以海水量最多,但海水鹽度高,多不能為人類直接利用。因此,就人類使用的觀點而言,水資源通常指一地降水量減去蒸發散量後的逕流量,也就是河、湖等地表逕流量與地下逕流量的總和。全球各種環境的儲水量差異頗大,海洋約占97.2%,陸地約占2.8%,大氣僅占0.001%(圖8-3)。 水資源需考量地表逕流量、地下逕流量等儲存量的循環更新時間(滯留時間)。若儲存量相同而更新時間短者,可供應的水資源就較多;反之則較少。據估計,全球河水的平均更新時間約16天,地下水約1,400年;全球河川的年逕流量約2.12×103立方公里,地下水約1.053×107立方公里。因地表的河水較易取得,故人類每年從河水獲得較多的水資源。

  5. 水循環與水平衡 地表水 地表水指暫存於陸地表面的水,包含冰河、河流、湖泊等。其中與人類生活關係最密切的河流和湖泊,更是不到全球總水量的0.02%。 河流水資源特性深受降水量、地形、地質等因素影響。一般而言,濕潤地區降水豐沛,河流可為沿岸居民帶來充裕的水資源,如歐洲的萊因河。地形陡峻地區谷深水急,需利用水利設施以便汲取較深河床的水資源,如中國甘肅地區利用大水車汲取黃河水源(照片8-1)。地形陡峭、岩層鬆軟的地區,地表易受河流侵蝕,河水含沙量大,水庫淤積嚴重,蓄水功能降低,如南投縣萬大水庫目前的蓄水量,只剩民國48年完工時的三分之二(照片8-2)。 湖泊不僅提供豐富的水資源,亦具航運、發電、觀光,以及調整河流洪、枯流量等功能。但湖泊受自然與人文共同影響,各有其生命週期。如兩湖盆地有些湖泊已經消失,近百年來洞庭湖的面積也大幅縮小。 地表中的河、湖提供人類生活的水量,但其水量的變化深受降水、集水區植被覆蓋情形,或土地利用的變化等而改變。例如,在人口密集的都市地區,都市用地一方面向河岸擴張,與水爭地,一方面地表不透水面積增加,導致暴雨發生時,洪水延滯時間縮短,洪峰流量增加,水文歷線呈現較大起伏的特徵(圖8-4),更易使洪水宣洩不及而發生災害。

  6. Box 水文歷線 河川水量的變化,深受降水量和降水時間的影響。河川某一地點的水位,在時間上的變化曲線,稱該地點的水位歷線;河川某一地點的流量,在時間上的變化曲線,稱該地點的流量歷線。二者均能表示水文量與時間關係的曲線,皆稱為水文歷線。

  7. 水循環與水平衡 地下水 地下水通常指地下水面以下,在飽和帶中的水。降水後部分水流受重力作用,向下滲透到某一深度時,若遇到不透水層,則滯留於該層上方的孔隙中,形成飽和狀態,稱為飽和帶地下水。飽和帶的上方界面,稱為地下水面。地下水面與地面間的地層,其孔隙未完全被水分子所充塞,稱為不飽和帶(圖8-5)。 地下水的利用方式,以自然的出泉或人為的打井為主。當地下水面與地面相交時,地下水即以泉水形式自然流出,如屏東平原的湧泉帶。取用地下水的人為方式,通常是鑿井到飽和帶地下水層,從普通水井取水。有些水井若鑿至兩不透水層之間的受壓地下水層,且含水層傾斜、井口高度低於受壓水面,則地下水會從井口自然湧出,稱為自流井(圖8-5)。 每年降水或地表水下滲,成為地下水來源的水量稱為補注量。一地地下水抽取量如果低於補注量,將不致造成環境衝擊,此抽取量即為安全出水量。民國八○年代,臺灣每年地下水天然補注量估計約為40億立方公尺,但抽取量約60億立方公尺,遠超過補注量,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原有水井逐漸乾枯,居民因而必須抽取更深層的地下水。以濁水溪沖積扇為例,該地區因長期過度抽取地下水,造成淺層地下水枯竭,許多水井必須鑽至200、300公尺深,才能取得較穩定的地下水源。

  8. 學生活動8-1 下面4張照片:曬衣、下雨、河川、水井,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循環過程現象,請回答下列問題。 1. 請寫出4張照片分別代表的水循環過程。 2. 依據水循環概念,請將所附的4張照片貼紙貼於合適的位置。

  9. 世界水資源的分布與利用 世界水資源的分布 全球各地水資源因降水、蒸發散的差異而有不同。以洲別而言,南美洲降水豐沛,總逕流量約為世界平均值的2倍(圖8-6);非洲降水量雖接近世界平均值,但由於蒸發散強烈,總逕流量僅及世界平均值的一半,成為全球缺水嚴重的地區,水資源相對不足。以國家而言,巴西位居赤道兩側,降水量多,可利用的水資源最豐富(圖8-7)。回歸線附近的埃及、科威特等國,年降水量少,且蒸發散旺盛,為水資源較為缺乏的國家。而臺灣每人每年可利用水資源雖有4,090立方公尺,但因降雨量的時空分布不均,而且地形坡度大,河水迅速注入海洋,更且水汙染嚴重,實際可用水量大減,幾乎每年都會面臨季節性、區域性用水緊張的狀態。 總逕流量雖可反映一地可利用水資源量的多寡,但一地每人可用水資源的豐裕或匱乏,也與該國人口數、水利設施等有關。例如,印度水資源量比日本多,但人口眾多,每人平均可利用的水資源反而較日本少(圖8-8),而且印度缺乏完善的水利設施,居民常面臨嚴重的缺水問題。

  10. 世界水資源的分布與利用 水資源利用的方式 自古以來,人類為滿足生活和產業所需,興建各種水利設施,以獲取充足水源。古羅馬時期為了供應羅馬城的用水,將遠處山麓的水源先儲存於蓄水池,然後再利用地勢的落差,興建10多條高架、密閉的水道橋,每天提供30多萬噸的水量,作為城市居民家庭生活、公共浴場、噴泉等用途。中亞、西亞和北非乾燥地區的居民,在地表下的不透水層之上挖掘暗渠,將沖積扇的地下水引到目的地,以減少水分蒸發,形成饒富特色的水利工程,稱為坎井(圖8-9)。 工業革命後,隨著人口和產業的成長,全球用水量不斷增加(圖8-10),興建以蓄水為主要目的的大型水庫,成為許多國家取得穩定水源的方法。利用鑽井技術取得淺層或深層的地下水(照片8-3)、以電腦控制的滴灌方式(照片8-4),也都是現代水資源利用的方法。

  11. 世界水資源的分布與利用 世界水資源的問題 二十世紀後半紀,全球人口在50年間增加2倍,但用水量卻增加了5倍。人口的增加與產業的發展,使全球用水量激增,許多國家面臨水資源危機。預估到二十一世紀中葉,全球60多個國家的70億人口,將陷入水資源供應嚴重匱乏的困境。隨著水資源日益緊缺,水的爭奪戰將愈演愈烈,尤以流經2國以上的國際河川,水資源的管理與分配常是造成衝突的主因。 以瀾滄江為例,該河發源於中國青海省,下游進入中南半島後稱湄公河,流經緬甸、寮國、泰國和柬埔寨,最終在越南入海(圖8-11),為沿岸5,000多萬居民生活用水與漁獲的重要來源。1986年中國計畫在瀾滄江流域陸續興建25座水電大壩(圖8-12)。1996年第一座水壩完工蓄水後,導致下游湄公河水源減少,影響農業活動,也造成泰國北部的湄公河水位下降而影響航運,更使上游營養物質因大壩的攔阻而未能輸送至下游,以致下游漁獲量減少,如2003年湄公河漁獲量僅剩上游建壩前的一半,嚴重影響漁民生計。 針對中國瀾滄江流域開發所導致的國際問題,下游地區的國家和環保團體,希望中國遵守國際河川規約──上游國家在進行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前,應與下游國家磋商,下游國家有權對大壩興建工程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並對居民可能蒙受的損失要求適當的補償。

  12. 世界水資源的分布與利用 世界水資源的問題 範例:約旦河-以色列與週邊國家 範例:鹹海面積縮減 範例:印度河-印度與巴基斯坦

  13. 學生活動8-2 •   參考圖8-13並回答下列問題。 • 依據圖8-13,請分別計算臺灣與全球可利用水資源量?(單位:毫米) • 臺灣可利用水資源較全球充沛,但每人平均可利用水資源卻僅及全球二分之一。試說明其原因。 • 由於臺灣每人平均可利用水資源較少,因此日常的省水措施是人民應有的觀念。請與同學分享2種家中目前可以實施的省水方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