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游戏教学

游戏教学. —— 兼谈民间体育游戏 在儿童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滚铁环. 放风筝. 采野果. 他们在玩什么游戏?. 中国古典玩具:令爱因斯坦吃惊的 “ 饮水鸟 ”

Download Presentation

游戏教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游戏教学 ——兼谈民间体育游戏 在儿童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2. 滚铁环

  3. 放风筝

  4. 采野果

  5. 他们在玩什么游戏?

  6. 中国古典玩具:令爱因斯坦吃惊的“饮水鸟” 这种中国玩具顾名思义,外形就像一只鸟,主体由玻璃制成。它的身体是一根玻璃管,管的上端是一个小球,也就是鸟头,管的下端是一个大球,也就是鸟的尾部。大球内装有液体,管的下端浸在液面下。整个鸟身是密闭的,架在一个类似鸟腿的座上。它的头部粘有尖尖的嘴,尾部粘有羽毛。为了不让人看清鸟身体里的秘密,它的身体被涂上了黑色。“饮水鸟”的神奇之处就是,在鸟的面前放上一杯水,鸟就会俯下身去,把嘴浸到水里,喝了一口后,又直立起来。可是直立一会儿后,它又会俯下身去,等到鸟嘴浸到了水,喝了一口,又会直立起来。就这样,它不停地点头喝水,就像是一台永动机。 动机在物理学理论上是不可能的,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饮水鸟”的设计巧妙连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都为之吃惊。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别莱利曼1936年编著的《趣味物理学续编》曾提到这件事,当时,有人将这个涂了颜色、看不见内部奥秘的“饮水鸟”赠送给爱因斯坦博士,并对他说,科学家不是说永动机是不可能的吗,现在就让你瞧瞧这台永动机。当爱因斯坦看过并明白其原理时,十分惊叹。因此这个玩具就被叫做“爱因斯坦也吃惊的玩具”。

  7. 饮水鸟

  8. 一、游戏的科学视野:游戏教学的理论基础 游戏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游戏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历史也有100多年。斯宾塞首次从心理学家的视野提出游戏的“剩余精力说”以来,游戏理论层出不穷。但是,至今,仍然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解释所有的游戏现象。即使这样,并不妨碍游戏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游戏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大,游戏的价值及其文化渊源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作为文化源头之一的民间游戏在研究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游戏文化学以及游戏的跨文化研究为形成全新的游戏价值观提供了独特思想资源。

  9. (一)游戏的文化学视野 游戏是儿童文化的一种基本形态;游戏教学不仅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创造与传递着儿童文化。 人类文化学研究表明,游戏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在人类文化最原始阶段,游戏就已经萌芽。人类刚刚摆脱动物的野蛮状态,开始形成人类社会意识和文化意识的萌芽时,游戏活动就构成了人类的一种文化型态。

  10. 1.游戏分化:儿童文化生活方式的独立 人类早期游戏具有一种显著的特点:兼容性与一体化,即在同一游戏中既可容纳成人,也可接纳儿童,成人与儿童共享游戏的乐趣。人类学家发现,澳大利亚土著人中流行的角力、球戏和跳绳游戏,非洲潘格尔人的游戏板,在当地原始部落中,成人与儿童以同样的方式开展这些游戏。原始文化中,成人游戏与儿童游戏融为一体,而且越接近原始文化,游戏这一特征越明显。 当人类从原始的野蛮状态解脱出来,建立了人类文明后,文化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质变。成人文化生活方式也摆脱了幼稚性而不断成熟起来。于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开始分离,游戏构成儿童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尽管成人也同样需要游戏,但游戏已不再是主要的文化型态。

  11. 2.民间游戏:儿童游戏的文化宝库 现代儿童游戏及体育运动项目大多有民间游戏的渊源和民族文化的背景。有人考证,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基本上有是世界各民族的民间游戏的现代化产物。在长期文化积累中,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富有个性化的游戏方式及相关项目。民间游戏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构成了现代儿童游戏的“文化宝库”。 “七巧板”游戏是现代积木游戏的历史源头。有人考证,“七巧板”游戏的原理是从古代民间卜卦的一种方法——拼排燕几的方法中衍生而来的。最初,它是用七块宽度相同,长度不同的矩形板块,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拼出各种各样带有象征意义的图案。现代“七巧板”游戏方法有多个变种,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是将一个正方形薄板分截成七块。用这七块板可以拼排出各种各样的事物图形。有人证明,几乎每一种组合方式都形成与某种自然物轮廓大体相当的图案,这实在令人称奇。随着社会发展及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积木游戏由平面拼摆发展到立体建构,并且增加插接、镶、嵌等技术,使得积木游戏蕴含的方法不断丰富的同时,更具有吸引力。

  12. 木制七巧板

  13. 七巧板的玩法:全部归位

  14. 七巧板的玩法:拼图

  15. (二)游戏的心理学视野 游戏是幼儿发展的主导活动;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其价值不仅在于学会了什么,而且更在于学会了怎样学习。 游戏是一种具有整体性和复杂性的心理活动,即使最简单的游戏,也包含了多种心理成份。就一般的心理结构而言,每个游戏都几乎具有两种基本成份:认知和情感,其表达方式不外两种:语言和动作。 游戏的心理过程中主要有想象、动机(需要)、情感体验及自我调控。

  16. 1.想象 想象是游戏的基本心理成份,任何游戏均在想象的情境中创造性地反映现实或自我。想象不仅构成了游戏兴趣的源泉,而且是创造性游戏的基本条件。正是游戏包容了想象,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使得游戏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创造教育的方法。

  17. 2.动机或需要 动机或需要是游戏的心理动力。一个活动之所以成为游戏,最为关键的是活动的动机源于儿童的内驱力,即内在需要,而不是外界强制所为。这种内源性的动机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儿童的游戏兴趣中心指向游戏过程而非结果。这种直接的兴趣使得儿童在活动过程中极为投入,且获得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反过来强化了游戏动机。

  18. 3.情绪体验 情绪体验似乎是游戏过程的产物,其实,游戏过程中儿童情绪体验的性质往往决定了游戏过程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情绪体验对游戏活动具有双重影响:积极的成功体验有助于游戏过程的灵活性和主体性的发挥,而消极的挫折体验则可能破坏游戏的吸引力,不利于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活动是否是游戏,关键在于活动中的游戏体验,而情绪体验则是其基本标志。

  19. 4.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意味着游戏的主体自由性和规则制约性的有机统一。自由并不排斥规则,在许多情境下,规则是自由的保证。但规则制约程度高低则与游戏的自我调控程度的大小有着直接关联。一旦游戏完全受制于规则,特别是外部行为规范限制了儿童的自由,那么游戏中的自主体验将下降,甚至使游戏转化为非游戏活动;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根本在于儿童能够在整个活动中进行自我调控。一旦游戏过程失去自我控制,那么游戏将沦落为一种自由散漫而毫无趣味的活动。另一方面,自我控制意味着活动受目标的支配和导向。游戏目标往往以一种隐蔽的方式支配着游戏过程并不同程度地控制着游戏的方向。这主要通过游戏的计划性及其执行过程中的自我调节、修正方式反映出来。而游戏的规则往往与游戏计划直接联系,行为计划及其过程同时受制于规则和自由,往往是二者的综合体现。如果游戏失去目标,那么儿童在活动中将无所事事。

  20. (三)游戏的教育学视野 游戏是幼儿教育的基本活动;游戏不仅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而且赋予幼儿教育人文价值——游戏精神。 在希腊语里“学校”一词的含义是“娱乐”;在古罗马负责教授基本知识的教师被称之为magister Ludi(游戏先生)。现代学校教育活动很难说是在什么时候丧失了游戏的涵义并且变成一种约束性的模式化的活动。有人认为,游戏在学校中得不到鼓励似乎并非仅仅出于基某种提高教育效率的理想,而是一种神秘的、隐藏起来的精神病过程的结果。这的确是一个教育病理学问题。其实,整个教育史长河中,游戏曾经被视为正当教育活动,对教育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21. 1.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 如果把生活视为一个活动系统,那么,在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系统内部的各种活动所处的地位或作用也存在着差异。在儿童时期,游戏在活动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达维多夫称之为“主导活动”。 问题是“主导活动”能否成为“基本活动”,仍是有条件的。“基本活动”并非指在一日生活中占据最多时间,也不等于唯一的活动,而是指“最适合”儿童发展水平,并最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推动儿童实现最佳发展的活动。根据艾利康宁的观点,基本活动或主导活动是那种能产生新的“发展点”(新的生成物)的活动。

  22. 2.游戏最适宜儿童发展 游戏之所以最适宜儿童发展,是因为游戏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且,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产生新需要,产生新的“生成物”,生成新的心理机能。正如皮亚杰所言,“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游戏构成了心理发生-发展的最佳状态。另一方面,游戏统整了各种活动,只要是儿童自主选择的活动,儿童总是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去对待它,即使吃饭,睡眠都有游戏的韵味。难怪有人说,自发活动的名字就是游戏。在某种意义上,儿童生活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儿童生活的“精神家园”。游戏不仅是儿童的“精神家园”,同样是成人的“精神家园”。正如阿纳尼耶夫所言,“游戏作为活动的特殊类型具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它包括了人的生活的所有阶段。 在少年期至老年期都存在着它的表现形式。”游戏伴随人生,以不同的方式使人生丰满而充满着希望和欢乐。“只有游戏才能使人生获得其本来意义。”“人类发展如果能保持其稚气,就更符合人的本性:一种不断改造的动物,永远不会衰老。”放弃游戏意味着放弃生命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童真和率真。

  23. 二、现代游戏教学观: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在教育活动体系中,游戏具有强有力的综合功能。游戏不仅是学习的准备,而且是一种学习策略;游戏体验不仅可以强化游戏动机,而且可以迁移到教育情境的任何活动。游戏中形成或发展起来的自主性构成了个体人格的核心。因此,游戏不仅是儿童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满足这种需要并促使其个性健康发展的最适宜的教育活动。

  24. (一)游戏的本体性与工具性:游戏是教学的工具吗?(一)游戏的本体性与工具性:游戏是教学的工具吗? 游戏是儿童发展的需要。游戏是个体的发展本身所具有的本体性,即为游戏而游戏。游戏的目的首先为游戏本身所固有,即个体在游戏中获得需要的满足,这才是个体追求游戏的根本目的之所在。驱使儿童游戏的根本性动因是游戏自身的内在价值,而非外在价值。游戏的外在价值是成人或教师由于教育需要而赋予游戏的,它必须与其内在价值相一致,否则将破坏它的本体性,即因忽视儿童需要而强加于儿童,使游戏异化为非游戏。赋予游戏以某种外在价值,使得游戏具有工具性,即把游戏转化为一种教育的形式、手段或工具。这里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危险。这一危险源于儿童与成人在游戏观念上的差异。成人视野中的游戏并非儿童心目中的游戏。一旦造成游戏观念上的冲突,游戏的工具性将失去本来意义,甚至会妨碍儿童游戏的本体性。

  25. (二)游戏的教学化与教学的游戏化:教学游戏是教学活动还是游戏活动?(二)游戏的教学化与教学的游戏化:教学游戏是教学活动还是游戏活动? 游戏能成为教育的工具吗?其答案是肯定的。但如何使游戏成为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教育活动,则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分歧的焦点是教育目标及其内容与儿童需要及其变化之间的矛盾。在教育活动层面上,是改造教育活动使之获得游戏性,还是改造游戏活动使之获得教育性。这实质上游戏的主体性与工具性之间的对立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反映。在游戏教育实践中,儿童参加游戏是出于自我满足呢,还是接受教育的必然选择呢?教师运用游戏是出于教育目标的导向呢,还是适应儿童的主观需要呢?这其中隐藏着教师与儿童在游戏选择上的主动权问题。或者说是游戏的独立性与依存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也许正是基于这一点,一些学者热衷于思考自选游戏(教学活动的游戏化),而另一些学者热衷于探讨教学的游戏化方式。但是,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在承认儿童是游戏的主体的前提下,游戏的工具性必须依存于其本体性。游戏的内在价值是赋予其外在价值的根本前提。任何外在价值的赋予都不得以牺牲或削弱其内在价值为代价,否则,游戏将被异化。

  26. (三)游戏中的教学与教学中的游戏:单向渗透还是双向融合?(三)游戏中的教学与教学中的游戏:单向渗透还是双向融合?

  27. (四)游戏教学的自我定位:教学模式还是教学策略?(四)游戏教学的自我定位:教学模式还是教学策略?

  28. 三、游戏教学的实践过程:制约游戏教学效果的若干问题三、游戏教学的实践过程:制约游戏教学效果的若干问题

  29. (一)游戏教学的资源问题:条件性资源与素材性资源(一)游戏教学的资源问题:条件性资源与素材性资源 按照教学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教学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其中,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教学,并且能够成为教学的素材或来源,它是儿童学习和收获的对象,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教学却并不是教学本身的直接来源,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游戏教学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教学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游戏作为幼儿园教学资源同时具有素材性资源与条件性资源的双重特点。

  30. (二)游戏教学的功能问题:游戏的原生功能与衍生功能(二)游戏教学的功能问题:游戏的原生功能与衍生功能 一种游戏如果不能给游戏主体——儿童带来快乐,不能满足其童年期特有的情感需要,就不可能引起其参与游戏的动机与兴趣,就不可能真正调动起其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事实上不可能真正实现游戏活动的预期目的、发挥游戏活动的应有功能。由此看来,游戏的娱乐功能在游戏的整个功能系统中属于原生功能,它实际上就是其它各项功能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即以其为动因衍生出其他功能,如认知功能、保健功能、交往功能等。另外,它在整个功能系统中也具有核心的作用,其他各项功能作用的发挥围绕着其展开。可以这样说,没有“娱乐”这根贯穿在各种游戏过程的主线,游戏的各项功能就只能是零散的、孤立的,甚至根本就不能存在,更不用说统一高效地发挥作用。因此,在安排、布置或评价某一游戏活动时,要以儿童的游戏中获得多大程度的快乐、得到多大程度的情感享受和满足为前提,而不能以片面的实用主义态度——以游戏能使儿童知道什么、记住什么、学习什么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不管怎么说,功能良好的游戏首先必须给儿童带来尽可能多的愉快体验。

  31. (三)游戏教学的设计问题:教学游戏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三)游戏教学的设计问题:教学游戏的预设性与生成性 有规则游戏(game) 智力游戏 体育游戏 音乐游戏 创造性游戏(play) 角色游戏 结构游戏 表演游戏 教师预设? 幼儿生成?

  32. 教师在制订游戏教学计划时如何确定教育目标并且使之具体化?教师在制订游戏教学计划时如何确定教育目标并且使之具体化? 一、教育目标与游戏计划的关系 教育目标是制订游戏计划的主要依据,游戏计划是对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进行具体规划,保证教育目标能够落实到教育过程之中,并且对教育过程产生导向性的作用。 二、制订游戏计划过程中确立教育目标的方法 游戏计划是幼儿园教育计划的一部分,与其他计划一起共同落实教育目标,保证教育目标切实可行的落实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为了保证教育目标落实在游戏实施的各个环节,并且起到导向性作用,必须采取两种基本方法:1.明确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来实施的教育目标,并且与不同的游戏类型建立具体的联系,使教育目标切实可行的落实在游戏活动之中;2.根据教育进程(学期、月度、周次)分解教育目标,与各个阶段的游戏目标一致,并且将教育目标转化为游戏目标。 三、制订游戏计划过程中使教育目标具体化的策略 1.从层次上分解教育目标,使游戏目标与幼儿发展水平相适应;2.结合游戏类型的教育功能及其特点,使教育目标在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中各有侧重;3.针对游戏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使教育目标具体贯彻于游戏活动的各个环节; 4.游戏计划要保证游戏的教育目标具有渐进发展性,循序渐进地实现教育目标层次与幼儿游戏水平的同步变化。

  33. (四)游戏教学的实施问题:教学游戏环境创设的特异性与教师现场指导的创造性(四)游戏教学的实施问题:教学游戏环境创设的特异性与教师现场指导的创造性

  34. (五)游戏教学的评价问题:游戏教学过程的诊断性评价与结果的多元化评价(五)游戏教学的评价问题:游戏教学过程的诊断性评价与结果的多元化评价 1.游戏教育作用的评价(评价标准):儿童的主体性与愉悦性;活动过程的组织性与独立性;玩具使用的正确性与创造性;同伴互动的合作性与协调性活动内容的健康性与发展性; 2.儿童游戏发展水平的评价 3.游戏环境的评价 4.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现场指导策略的评价 5.儿童游戏教学实施效果的整体评价

  35. 四、游戏教学案例分析:民间体育游戏及其在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四、游戏教学案例分析:民间体育游戏及其在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36. (一)民间游戏及其教育价值 民间游戏是产生并且流传于民间社会,主要是儿童青少年日常生活,且具有一定形式、规则、内容又可因时因地发展变化的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以玩耍为目的的小型嬉戏娱乐活动。又俗称“杂耍”。 民间游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虽然当时还仅仅是人类最原始的娱乐形式,但已经基本具备了游戏的雏形,能够表达出人类主动满足精神需求、尝试开拓娱乐空间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民间游戏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中,曾发现了石球、陶球、陶制的小陀螺等器物,这实际上就是早期民间游戏的“道具”,是民间游戏起源的确切证据。民间游戏的发展历史由此拉开帷幕。

  37. 1.民间游戏的文化属性 民间游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在组成部分,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等的集中展示与传承文化的载体。依靠语言、行为等方式进行传递的无形的文化遗产,虽然有时候要表达无形的文化需要有特定的物质形态呈现,如表演艺术离不开乐器、舞台、工匠离不开工具、材料,但其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情感、技艺与设计等非物质因素。这些非物质文化因素既源于人的个性,也是民族群体文化特色的体现。同时,它也构成了文化多样性的基础。 由于非物质文化依托于人,人又受制于生存的历史社会条件,外部社会条件的变化对作为文化遗产的民间游戏的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38. 2.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 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首先体现在训练智能中,儿童智能的开启和训练在愉悦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使他们较早的认识本民族传统的文化,传统的生活方式。其次是训练体能中。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体能对一个民族的发展乃至生存都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体能是渔猎生活的第一需要,因而体能的训练在儿童游戏中占有核心重要的地位。第三是塑造人格上。游戏往往被视为成人世界实际生活的缩影,因而寓教于乐,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儿童接受了该民族社会的文化价值、社会准则、成人处世方法,一些民族的儿童来说就是在游戏中培养了勇敢、坚强的心理素质,诚实朴素的处世态度,民族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合作精神。 总之,儿童在传统的民间游戏中自然地接受了传统的知识和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39. (二)民间游戏与游戏教学的本土化 民间体育游戏的收集:民间儿童游戏发源于民间,散见于民间,搜集的重点应在民间。搜集民间游戏应注意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 。 民间体育游戏的加工:对优秀的民间游戏予以继承,不加改造,直接运用;古玩新法,去粗取精,改编运用,尝试创新 (分离:即将传统的民间游戏中不符合时代精神,不利于对幼儿进行品德培养和一些内容进行分离,保留其游戏的结构和形式。另一方面即将游戏的规则和功能进行分离。保留其适合幼儿年龄方面的内容。嫁接:从功能上进行嫁接;从规则上予以嫁接。移植:将传统的民谣儿歌移植幼儿民间游戏中;对一些不符合时代精神,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地方加以改造;创新。)加工民间游戏时,应注意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度性。

  40. (三)民间体育游戏与现代体育游戏的交互作用:游戏教学的创新(三)民间体育游戏与现代体育游戏的交互作用:游戏教学的创新 保持民间游戏的整体性:民间体育游戏与现代体育之间总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民间游戏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有着其独特之处,在利用民间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这部分优秀的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当然,此处的保持民间游戏的整体性并不是意味着我们不能对民间游戏进行改造,而是要在充分利用民间游戏的基础上发扬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坚持民间游戏的发展性:民间游戏的发展性是其源远流长的生命本质。在游戏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幼儿身心发展与文化变迁不断为民间游戏补充新的元素。

  41. (四)民间体育游戏与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民间体育游戏的多重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人文教育价值;身心保健价值。 民间体育游戏与儿童运动智能发展; 民间体育游戏与儿童社会智能发展; 民间体育游戏与儿童情感智能发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