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621 Views
17 國民所得的意義與衡量. 討論總體經濟問題與對策 , 要有衡量指標。 國民所得是用來測度總體經濟活動的量標。 雖然它不完美 , 但仍是目前最佳指標。 本章詳細說明各種國民所得之衡量方法。. 17.1 GDP 的定義. 一國的 國內生產毛額 (GDP), 是該國「國內」在「一定期間內」所「生產」出來 , 供「最終用途」的物品與勞務之「市場價值」。 國內:計入國境內所有生產產值 一定期間:不計存貨、二手貨 生產:不扣掉毀損 最終用途:不計入中間產品 市價:不計自給自足,但有兩例外 例外:自用住宅與農人留用農產品之設算價值.
E N D
17 國民所得的意義與衡量 討論總體經濟問題與對策, 要有衡量指標。 國民所得是用來測度總體經濟活動的量標。 雖然它不完美, 但仍是目前最佳指標。 本章詳細說明各種國民所得之衡量方法。
17.1 GDP的定義 • 一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 是該國「國內」在「一定期間內」所「生產」出來, 供「最終用途」的物品與勞務之「市場價值」。 • 國內:計入國境內所有生產產值 • 一定期間:不計存貨、二手貨 • 生產:不扣掉毀損 • 最終用途:不計入中間產品 • 市價:不計自給自足,但有兩例外例外:自用住宅與農人留用農產品之設算價值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17.2 GDP之計算:支出面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GDP=C+I+G+X-M • 國內民間:GDP=C+I • 國內:GDP=C+I+G • 含出口:GDP=C+I+G+X減進口:GDP=C+I+G+(X-M)因為:GDP+M=C+I+G+X,如圖 • I=FI+△存貨 • G=購買支出 (不含移轉支出)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支出面:GDP+M=C+I+G+X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固定資本形成 (FI) 分配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假民營化 • 台灣的政府 (含公營事業) 部門, 因為有假民營化而混淆。右表中諸多高比例的官股, 卻占小比例的董事, 顯然不合理; 若占高比例也不對, 因為這就不是「民營」了.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17.3 衡量GDP: 附加價值法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所得面GDP=附加價值 支出面: GDP = C + I + G + X - M 所得面: GDP = 工資+ 租金+ 利息+ 利潤+ 折舊+ 間接稅淨額 附加價值: GDP=w+r+i+π+ dep + IBT • 以表3為例 GDP=20,000+0+0+(0-1,000)=19,000=(附加價值) 9,000+3,000+7,000=要素所得加總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流程圖 • 上半部:產品流向GDP=C+I+G+X-M • 下半部:所得流向GDP=w+r+i+π+IBT+dep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從企業損益表, 看出 GDP 附加價值 • 這個麵包店的附加價值=$7,0007,000=20,000-13,000=500+350+3,500+2,650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台灣三級產業產值比例,變化很大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17.4 各種國民所得:國民生產毛額 • 國民生產毛額 (GNP) • GNP = GDP +要素在國外所得淨額要素在國外所得淨額= 本國國民的生產要素參與外國生產之報酬 - 外國國民的生產要素參與本國生產之報酬 • 要素在國外所得淨額,內含外勞與外資台灣外資 (FDI) 的變化,如圖5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外人直接投資 (FDI)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17.4 各種國內所得 • 國民生產淨額(net national product, 簡稱NNP) NDP = GDP - 折舊NNP = GNP - 折舊投資淨額 = 投資毛額 - 折舊 • 國民(要素)所得(NI) = 工資+租金+利息+利潤國內要素所得 = NDP - 間接稅淨額國民要素所得 = NNP - 間接稅淨額 • 個人所得 (PI) =NI-勞而不獲+不勞而獲 • 個人可支配所得=PI-個人稅=C+S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從 GDP 到 NI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GDP: 所得面各種國民所得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國民可支配所得 • 國民可支配所得,包括個人可支配所得,以及企業與政府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附錄:個體與總體的差異 • 企業個體:家戶/廠商;廠商規模、競爭性總體:公司/非公司 • 利潤/成本個體:經濟利潤扣除正常利潤後的剩餘總體:會計利潤實務上皆計入成本 • 投資/貨幣個體:沒有貨幣;實體資本總體:GDP仍只計實體資本;討論貨幣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