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695 Views
社會、性別與健 康不平等. 高醫大性別所 成令方 副教授 Email:lingfang@kmu.edu.tw 課程網頁: http://lingfang.dlearn.kmu.edu.tw/2010health/index3.htm. 【 動動腦 1】 「不健康」?人為什麼會不健康? 「健康不平等」? 「社會不平等」?三者分別指什麼?三者的關係是?. 健康差異的迷思. 個人應該為自己的健康狀況負起全部責任 健康差異,是個人不夠努力、懶惰、活該 個人的基因造成的. 健康差異的 概念. 重新思考健康行為與人及社會生活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E N D
社會、性別與健康不平等 高醫大性別所 成令方 副教授 Email:lingfang@kmu.edu.tw 課程網頁: http://lingfang.dlearn.kmu.edu.tw/2010health/index3.htm
【動動腦1】 「不健康」?人為什麼會不健康? 「健康不平等」? 「社會不平等」?三者分別指什麼?三者的關係是?
健康差異的迷思 個人應該為自己的健康狀況負起全部責任 健康差異,是個人不夠努力、懶惰、活該 個人的基因造成的
健康差異的概念 • 重新思考健康行為與人及社會生活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 性別、階級、族群、環境、生活條件、工作職業、 • 基因會突變 • 健康資訊普及、個人注意健康 • 壽命會延長 1950 2010
重要概念一:健康不平等 • 何謂健康不平等? • 從19世紀開始,許多社會改革者便已經注意到了不利的勞動與居住環境造成了不同社會群體的健康差異, • Ex.社會階級間的標準化死亡率的差距越來越大;其他健康指標(譬如失能率、自覺健康率、存活率、疾病發生率)與社會不平等有明顯正相關。 • 為何有些人健康,有些人不健康?
造成健康差異的決定因素 • 生物性變異 • 或是女性骨質疏鬆較嚴重等。 • 男性睪丸癌 • 選擇某些損害健康的行為, • 從事高空彈跳或滑雪等高危險的休閒運動, • 宗教因素拒絕輸血或保險套等醫療措施。
造成健康不平等的決定因素 • 接受某些促進健康的行為,使某些群體短時間獲得較佳健康結果。經過一段時間,其他群體應該可以馬上跟進, • 預防接種或子宮頸抹片篩檢。 • 暴露在不健康與高壓力的生活與工作環境。 • 基本健康與公共服務的可近性受到限制。 • 離島醫療資源不夠好 • OBAMA議會~健保83% → 95%
造成健康不平等的決定因素 • 大多數學者使用所說的健康不平等,其實是指健康的社會不平等 • 如果某些健康不平等是可避免的或是不必要的,這類的健康不平等就是不公平與不公義,這類健康不平等應該要加以消除 • 群體間的健康差異主要是來自群體間的「結構性」健康影響因素差異
重要概念二:社會的健康不平等 • 貧窮不只是低所得,也是個人基本能力的剝奪。 • 能力是指個人有能選擇自己所想的自由。 • 缺乏所得可以是個人能力被剝奪的主要原因。
以能力分析貧窮的原因 • 貧窮可以從能力剝奪的角度合理定義。 • 低所得以外的因素也會影響能力的剝奪。 • 所得對能力的影響視情形而定,隨不同社會、家庭或個人變化。
重要概念三:性別與健康不平等 • 醫療化「女性」、標示出某定的「症候群」、「問題」 • 醫療化的三個層次: • 觀念層次:概念上將一原本非醫療相關的情事定義為需醫療介入 • 制度層次:當局對特定問題與管轄權的界定 • 醫病互動層次:透過醫師以醫療手段解決發生在個人身上的社會問題
性別與健康不平等 • 家庭資源分配不均 • 性別偏見在許多亞洲和北非的國家,女孩在家庭中所獲得的資源不平均,會造成能力的剝奪。 • 如偏高的死亡率、營養不良、醫療忽視等。
性別與健康不平等 • 男尊女卑醫療資源分配不均所處的社會並不認為他們有醫療的需求。 • 非洲~得AIDS的男性若與處女性交,就可以治癒AIDS
健康不平等的傷害1─事故傷害 • 事故傷害的簡單定義:人體瞬間承受無法承受的能量造成身體組織的受損,Ex.車禍、溺水、跌倒、燙傷、中毒、電擊 • 事故傷害是最可避免與最不必要的健康問題 :但為何仍無可避免地持續發生呢?
解釋:《物質環境模型》 • 低社經位置者因為居住住家與社區環境的有利資源較少,有害暴露較多,因此疾病率與死亡率較高→造成低社經位置者高事故傷害發生率的原因常常不是由不得個人可以改變或決定
Case:吃檳榔與口腔癌有高度正相關,然而計程車司機大多是有重度檳榔成癮Case:吃檳榔與口腔癌有高度正相關,然而計程車司機大多是有重度檳榔成癮 • 主流論述:許多勞動職業群體「不聽勸導」繼續嚼食檳榔,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健康領域的相關專家認為只要大眾有充足的健康知識、正確的態度,人們就能實踐健康行為。)
帶入社會文化分析 • 檳榔作為計程車工作的「適應品」 • 檳榔作為融入工作團體的社交「媒介物」
主流專家們只看到「行為」與「健康」的單一關係,將人們的「不健康」歸因於個人特質、或是生活方式的「選擇」主流專家們只看到「行為」與「健康」的單一關係,將人們的「不健康」歸因於個人特質、或是生活方式的「選擇」 • 不考慮個人所處的結構限制對健康行為的影響,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脈絡的關係。事實上,許多人並沒有資源與自由去實踐所獲得的健康相關科學知識。
Case:在美國的非法中國移民感染肺結核的比例特別高Case:在美國的非法中國移民感染肺結核的比例特別高 • 主流公衛論述:感染肺結核的移民,是在其母國「高風險」的環境感染,移民來美國,成為美國肺結核病主要感染族群/散佈者。是這樣嗎? ※何謂肺結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 結核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一種細長、略帶彎曲而成桿狀的細菌 • 傳染途徑:傳染性肺結核病患在吐痰、咳嗽或打噴嚏時,細菌藉飛沫感染。
帶入社會文化因素 • 比起在母國染病,更有可能在移民路程中,在擁擠而封閉的空間,因心理疲憊與營養不良等因素,感染結核病。 • 為了要瞭解一種疾病,我們必須超越生物醫學的觀點,進一步瞭解全球政治經濟的不平等,由病患觀點再加上社會文化視野,才能檢視該疾病的社會文化脈絡。
《Case》美玲一向健康開朗,擔任主管級的工作。結婚後她的生活步調完全改變—住進陌生的婆家,面對不同的生活習慣和瑣碎的家事,也不再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幾個月下來,她的創意和衝勁都變差,失去了原本被看好的升遷機會。公婆不瞭解她對成就的期望,只擔心她年紀太大還未生育。身心俱疲的美玲順著家人的期望辭掉工作,沒想到整天待在家裡使她的心情更加沮喪,與家人的衝突更多。她開始失眠、疲倦不堪、吃不下東西,甚至開始覺得活著沒有意義。先生帶她到精神科就醫,醫師診斷為憂鬱症,開了一些抗憂鬱藥物和鎮靜劑,並且勸她「多放鬆,少生氣」。持續服藥幾週後,失眠狀況改善了,體力也好些,但是心情的起伏、挫折和焦慮卻未見改善…《Case》美玲一向健康開朗,擔任主管級的工作。結婚後她的生活步調完全改變—住進陌生的婆家,面對不同的生活習慣和瑣碎的家事,也不再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幾個月下來,她的創意和衝勁都變差,失去了原本被看好的升遷機會。公婆不瞭解她對成就的期望,只擔心她年紀太大還未生育。身心俱疲的美玲順著家人的期望辭掉工作,沒想到整天待在家裡使她的心情更加沮喪,與家人的衝突更多。她開始失眠、疲倦不堪、吃不下東西,甚至開始覺得活著沒有意義。先生帶她到精神科就醫,醫師診斷為憂鬱症,開了一些抗憂鬱藥物和鎮靜劑,並且勸她「多放鬆,少生氣」。持續服藥幾週後,失眠狀況改善了,體力也好些,但是心情的起伏、挫折和焦慮卻未見改善…
主流公衛論述:美玲是典型輕鬱症患者,需配合精神醫學藥物治療主流公衛論述:美玲是典型輕鬱症患者,需配合精神醫學藥物治療 • 帶入性別觀點與社會文化因素:處於逆境和缺乏資源的女性,常因生活條件不良、勞累、壓力而產生各種身心不適,因而進入醫療體系。台灣媒體的憂鬱症論述將某些性別規範包裝為醫學建議,把女性不符社會期待的行為標籤為憂鬱症,還有多種針對女性荷爾蒙的憂鬱症論述,如經前憂鬱症論述以「無理」與「病態」異化女性的情緒經驗,封鎖女性訴求不滿的機會,要求女性被馴順。
從社會與性別的角度探討憂鬱症醫療,提醒我們覺知醫學在建構如憂鬱症這樣的疾病時,如何可能將女性的不悅或不滿消音,促使女性符合社會所需的角色,間接維持父權系統的運作。從社會與性別的角度探討憂鬱症醫療,提醒我們覺知醫學在建構如憂鬱症這樣的疾病時,如何可能將女性的不悅或不滿消音,促使女性符合社會所需的角色,間接維持父權系統的運作。 • 將女性的身心不適,還原於生活的脈絡中,探討各種層面的影響,以女性的需求為改善的方向,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社會的健康不平等:三個case 例1. 「很多農村家庭,爲了生育、撫養男孩,不願爲女孩支出醫藥費,不願照管女孩,因而造成大量女嬰出生後被虐待致死,也說明在『一胎化』中致死的女孩,不但包括嬰兒也包括一部份年幼女孩。」 • 一胎化的政策,讓女嬰被「隱藏」起來,或是受到墮胎的命運。 • 已出生的女孩也容易受到醫療和照顧的忽視。 http://www.gaikuo.com/html/15/2007/0319/13949.html
例2. 「許多產婦的母親苦苦哀求村裡少數幾個擁有交通工具的男人,請他們代為向村外求援,卻得不到回應;垂死的產婦躺在一塊木板上,用小型摩托車載到醫院,嬰兒的一隻手臂已經從母體脫落出來;產婦出現致命的子宮大出血,丈夫卻斷然拒絕輸血拯救自己的妻子。」 • 婦女的醫療權力不被重視。 Joëlle Stolz et Philippe Le Faure, 《非洲婦女不為人知的殘疾》 « Secrète infirmité des femmes africaines», Le Monde Diplomatique, 1997,七月號,第520期,P.14。
結論 • 健康不只是個人的問題,也不是醫療的問題,而是社會的問題,我們不只需要「健康政策」(health policy),更需要政府跨部門的「健康的政策」(healthy policy),才能真正增進全民健康。
【動動腦】小組討論 1. 請想想你們家人的健康與性別、階級、族群、環境、生活條件、工作職業的關係,請舉例說明。 2. 除了教育和醫療,還有什麼因素能增進個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