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likes | 250 Views
利用发射探针测量预鞘区等离子体空间电位. 马锦秀,李毅人,肖德龙,郑尧邦,王道泳,张文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 批准号: 10475075). 一、鞘层和预鞘研究背景. 理论研究较多 实验诊断甚少: 早期用电子束偏转 — 精度很低 激光诱导荧光 — 信噪比较低 发射探针 — 比较稳定,效果较好 利用尘埃颗粒悬浮 — 只是设想. L. Oksuz and N. Hershkowitz (2002) : 首次利用发射探针诊断鞘和预鞘结构. 等离子体空间电位的常用测量方法: 单探针: I-V 特性曲线,拐点
E N D
利用发射探针测量预鞘区等离子体空间电位 马锦秀,李毅人,肖德龙,郑尧邦,王道泳,张文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批准号:10475075)
一、鞘层和预鞘研究背景 • 理论研究较多 • 实验诊断甚少: 早期用电子束偏转 — 精度很低 • 激光诱导荧光 — 信噪比较低 • 发射探针 — 比较稳定,效果较好 • 利用尘埃颗粒悬浮 — 只是设想 L. Oksuz and N. Hershkowitz (2002): 首次利用发射探针诊断鞘和预鞘结构
等离子体空间电位的常用测量方法: • 单探针: I-V特性曲线,拐点 悬浮电位法: 精确度都不高,在鞘区、预鞘区更不能适用 • 发射探针 I-V特性曲线拐点 — 比较常用 强发射情况下的悬浮电位 — 接近空间电位
二、实验方案 双等离子体装置结构示意图 Te=1.4 eV,ne=3×108 cm-3
发射探针头照片 发射探针结构示意图。加热电流0.21A。 1: 用于电子收集和发射的长约8.5mm 直径0.025mm的钨丝. 2: 直径0.17mm缠绕在钨丝上并且作为引线引出的铜丝. 3: 直径0:33的毛细玻璃管. 4: 直径0:8的玻璃管. 5: 用来固定的玻璃管.
三、实验结果 不同加热电流下的发射探针伏安特性曲线。当灯丝开始发射电子后,发射电子流在等离子体电位附近变化非常剧烈。
发射探针拐点法确定等离子体空间电位 V<=VP V>=VP
小栅网悬浮时,发射探针和柱探针测得的等离子体空间电位结果的对比。小栅网悬浮时,发射探针和柱探针测得的等离子体空间电位结果的对比。 显然发射探针的结果更能反映预鞘和鞘层区的电位分布。
小栅网不同偏压下、其两侧等离子体空间电位的分布小栅网不同偏压下、其两侧等离子体空间电位的分布
根据Bohm判据,鞘和预鞘界面的电位为: e (Vs-Vp)=-0.5Te 从而确定界面的x坐标,获得鞘厚 鞘层厚度 的估算:
等离子体空间电位随栅网偏压的变化 负偏压: Vp变化很小 正偏压: Vp增大
鞘层厚度随栅网偏压的变化 Child-Langmuir鞘: 德拜长度约为0.54mm
四、总结 • 发射探针的测量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预鞘 区甚至鞘层内的结构。 • 栅网正偏压下附近的等离子体电位被抬高。负偏压下基本不变。 • 栅网正偏压下鞘层很薄,厚度无法准确确定。负偏压下可得鞘厚,变化趋势与Child-Langmuir鞘定性一致,定量有较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