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3

第五章 呼 吸

第五章 呼 吸. 概 述. 第一节 肺 通 气. 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概 述 呼吸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全过程: 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运输、内呼吸. 第一节 肺 通 气 . 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通气结构:. 血管网 粘液腺 加湿、加温、过滤、清洁空气 纤 毛 收缩 →气管口径变小→通气阻力增大 气管平滑肌

chick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章 呼 吸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呼 吸 概 述 第一节 肺 通 气 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2. 概 述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全过程: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运输、内呼吸

  3. 第一节 肺 通 气 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通气结构: 血管网 粘液腺 加湿、加温、过滤、清洁空气 纤 毛 收缩→气管口径变小→通气阻力增大 气管平滑肌 舒张→气管口径变大→通气阻力减小 呼吸肌:肺通气的动力 胸膜腔:其负压与肺扩张有关 呼吸道

  4. 一、呼吸道的结构特征和机能 呼吸道:上呼吸道;下呼吸道。 气管平滑肌舒缩受神经体液调节: ①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Ach)+ M受体使气管平滑肌收缩,支气管口径缩小,气流阻力增大。 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β2受体使气管平滑肌舒张,支气管口径增大,气流阻力减小。 ②体液调节:组织胺、5—羟色胺和缓激肽等,可以引起气管平滑肌的强烈收缩,支气管口径缩小。

  5. 二、肺泡的结构和机能 (一)肺泡的结构:肺泡上皮细胞分为两型: Ⅰ型细胞: Ⅱ型细胞:合成和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DPPC)。 (二)呼吸膜: 呼吸膜在电镜下可分为6层,厚度小于1μm。 人两肺呼吸膜的面积可达70m2以上。 (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 1.作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2.生理意义: (1)维持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防止肺泡破裂或萎缩 (2)防止体液在肺泡积聚→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3)降低吸气阻力 ,减少吸气作功

  6. 呼吸膜结构

  7. 三、肺通气动力 肺通气动力_----原动力:呼吸收缩舒张产生的呼吸运动 (一)呼吸运动 1.按呼吸深度分为: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按动作部位分为: 腹式呼吸:以膈肌舒缩为主产生的呼吸运动。 胸式呼吸:以肋骨和胸骨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混合呼吸:正常成人。 (二)平静呼吸频率 成人:12~18次/分 (三)呼吸过程

  8. 1.平静呼吸 膈肌收缩,增大胸廓的上下径;肋间外肌收缩,扩大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 胸廓容积扩大,肺在胸膜腔负压作用下被动扩张 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经呼吸道入肺 吸 气

  9. 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肋骨和膈肌弹性回位, 缩小胸廓上下径、前后径和左右径 胸廓容积缩小, 肺被动缩小 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经呼吸道出肺 呼 气

  10. 呼 吸 肌 舒 张 收 缩 胸 廓 扩 张 缩 小 肺 脏 扩 张 缩 小 肺内压<大气压 肺内压>大气压 吸 气 呼 气 呼吸过程

  11. 2.用力呼吸 用力吸气时,除吸气肌收缩外,,辅助肌吸气肌(胸锁乳突肌、胸肌、斜角肌、背肌)也参加吸气过程。 用力呼气时,除吸气肌舒张外,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壁肌)也收缩。 特点: ①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②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③平静呼吸时,膈肌的作用>肋间外肌。

  12. (二)肺内压 肺内压是指肺内气道和肺泡内气体的压力。 呼吸时肺内压的周期性变化: 平静吸气初:肺内压低于大气压→吸气入肺 -0.13~-0.27kPa(-1~-2mmHg) 平静吸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气流停止 平静呼气初:肺内压高于大气压→呼气出肺 0.13~0.27kPa(+1~+2mmHg) 平静呼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气流停止

  13. (三)胸膜腔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1.测定方法 间接法:气囊测定食管内压以间接反映胸内压 直接法:水检压计法

  14. 2.胸内压正常值 平静呼吸时胸内压低于大气压,为负值。 平静吸气:胸内压 -0.7~-1.3kPa(-5~-10mmHg) 平静呼气:胸内压 -0.4~-0.7kPa(-3~- 5mmHg) 特点: ①平静呼吸时胸内压始终为负压; ②用力吸气时负压变动更大,可达-4.0~-10.7 kPa(-30~-80mmHg)。 ③用力呼气时可为正压(如紧闭声门用力呼吸时)。

  15. 3.胸内负压成因 肺 内 压 肺 回 缩 力 (大 气 压) (肺弹性组织回缩力和肺泡表面张力) 迫使脏层胸膜回位 迫使脏层胸膜外移使肺扩张 两种方向相反作用力的代数和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胸内压=0-肺回缩力 胸内压=-肺回缩力

  16. 4.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①使肺和小气道维持扩张状态 ②有助于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 气胸:

  17. 四、肺通气的阻力 弹性阻力 胸廓弹性阻力:与胸廓所处的位置有关 肺泡表面张力:占2/3 肺通气阻力 肺弹性阻力 肺弹性回缩力: 占1/3 非弹性阻力 气道阻力:与气体流动形式及气道半径有关 粘滞阻力 常态下可忽略不计 惯性阻力

  18. (一)弹性阻力 1.肺的弹性阻力 度量法顺应性 = 1/弹性阻力 顺应性: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肺容积变化(△V) 肺顺应性(CL)= ─────── = 0.2L/cmH2O 跨肺压变化(△P)

  19. 2.胸廓的弹性阻力 胸廓的弹性阻力来自胸廓的弹性组织。 ①胸廓处于自然位置时(肺容量≈67%),不表现有弹性回缩力; ②胸廓缩小时(肺容量<67%), 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向外=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 ③胸廓扩大时(肺容量>67%), 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向内=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 肺容量变化(△P) 胸廓顺应性= ──────── = 0.2L/cmH2O 跨壁压(△P)

  20. 3.影响弹性阻力的因素 ①肺充血、肺不张、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纤维化和肺感染等原因→肺弹性阻力↑(顺应性↓) ②肥胖、胸廓畸形、胸膜增厚、腹内占位病变等原因→胸廓弹性阻力↑(顺应性↓)

  21. (二)非弹性阻力 主要是指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及粘滞阻力。 1.气道阻力 ①气道阻力是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约占80%~90% ②气流速度快→阻力大 ③层流→阻力小,湍流→阻力大。 ④气道阻力R与气道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R∝1/r4

  22. 气道管径受以下因素控制: ① 吸气时管径被动扩大而阻力减小; 呼气时则相反,管径缩小而阻力增大。 ② 迷走神经 兴奋使气管平滑肌收缩,管径缩小而阻力增大; 交感神经 兴奋则使气管平滑肌舒张,管径增大而阻力减小 ③体液因素的影响: ◇儿茶酚胺→气道平滑肌舒张。 ◇组胺→气道平滑肌收缩。

  23. 五、肺容积和肺容量 (一)肺容积 1.潮气量:约400~500ml。 2.补吸气量:约1500~2000ml。 3.补呼气量:约900~1200ml。 4.殘气量:约1000~1500ml (二)肺容量 1.深吸气量:补吸气量+潮气量 2.功能殘气量:补呼气量+殘气量之和 3.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 (1) 肺活量:指补吸气量、潮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为3500ml,女性约为2500ml。 (2) 时间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呼气,分别记录第1、2、3s末所呼气体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正常成年人第1、2、3s末分别为83%、96%、99%。 4.肺总容量:男性平均约为5000ml,女性约为3500ml

  24. 肺容量的组成及其关系

  25. 六、肺通气量 (一)每分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 潮气量×呼吸频率(次/分) 成人平静呼吸时为6~8L/min。 最大通气量= 最大潮气量×最快呼吸频率(次/分) 成人最大通气量可达70~120L/min。 (二)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 - 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4.2L/min= (500-150) ×12

  26. 表5—1 不同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时的 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27. 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一)气体的扩散: 气体的扩散方向:取决于各气体的分压差 (二)气体扩散速率及影响因素: 1.气体分压差 2.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 3.扩散面积和距离 4.温度 CO2的扩散系数约为O2的21倍(24/1.14=21.05)。 二、肺泡气体交换和组织气体交换

  28. (一)肺泡气、血液及组织中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一)肺泡气、血液及组织中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 → →

  29. (二)肺泡气体交换过程 换气动力:分压差 换气方向: 分压高→分压低 换气结果: 肺 组织 V血A血 ↓ ↓ A血V血

  30. CO2的运输 O2的运输

  31. 肺换气过程

  32. 组织换气过程

  33. (三)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 除受气体的分压差、分子量、溶解度的影响外,还受 1.呼吸膜面积 呼吸膜面积↓→气体交换↓(肺炎、肺结核) 2.呼吸膜厚度 呼吸膜厚度↑→气体交换↓(肺纤维化) 3.通气/血流比值 通气/血流比值=肺泡通气量(VA)/肺血流量(Q) =4.2L/min /5.0L/min =0.84 VA/Q↑≈肺血流↓→增大生理无效腔→换气效率↓ (如心衰、肺动脉栓塞) VA/Q↓≈肺通气↓→增大功能性A-V短路→换气效率↓ (如哮喘、肺气肿、支气管栓塞) (四)组织气体交换过程:

  34.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一)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特点:①量小; ②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 (二)化学结合 气体与血红蛋白等物质进行化学结合。 特点:量大,是主要的运输形式。 动态平衡 化学结合 物理溶解

  35. 二、氧的运输 O2的物理溶解占1.5% ,化学结合占98.5%。 每100ml血中,血红蛋白结合O2的最大量即为血液的氧容量 血红蛋白实际结合O2的量称为氧含量。 氧含量所占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氧饱和度。 每100ml动脉血中,氧含量为20ml。其氧饱和度即可视为100%;在静脉血中,氧含量减少到15ml,其氧饱和度相应下降了1/4,为75%。 (一)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结合

  36. 当皮肤浅表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含量达5g/100ml时,皮肤或粘膜会出现青紫色,称之为发绀或紫绀,是缺氧的表现。当皮肤浅表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含量达5g/100ml时,皮肤或粘膜会出现青紫色,称之为发绀或紫绀,是缺氧的表现。 (二)氧解离曲线 (略) HbO2 (鲜红色) Hb + O2

  37.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 (一)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方式占5%,化学结合方式占95%。 1.碳酸氢盐:占总运输量的88% 碳酸酐酶 H2CO3 HCO3-+H+ CO2+H2O

  38. CO2的运输 碳酸酐酶

  39.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占总运输量的7%, 在组织 HbNH2O2+ H+ + CO2 HHbNHCOOH+O2 在肺脏

  40. 在肺脏氧与二氧化碳运输形式

  41. 在组织氧与二氧化碳运输形式

  42.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呼吸中枢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延髓内有基本呼吸中枢,脑桥内存在有呼吸调整中枢。

  43. 1.脊髓:有支配呼吸肌的运动神经元 2.低位脑干 (1)_延髓

  44. 背侧呼吸组(DRG) 主要集中在孤束核的腹外侧部,主要含吸气神经元, 支配膈肌和肋间外肌运动神经元,兴奋时产生吸气。 腹侧呼吸组(VRG) 主要集中于后疑核、疑核和面神经后核附近的包钦格复合体(Botzinger complex, Bot C)。 后疑核 主要含呼气神经元,支配肋间内肌和腹肌运动神经元,兴奋时产生主动呼气。 疑核主要含吸气神经元,支配膈肌和肋间外肌运动神经元 兴奋时产生吸气。 疑核内的吸气和呼气神经元还支配咽喉部呼吸辅助肌。

  45. (2)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集中于臂旁内侧核(NPBM)和相邻的Kolliker-Fuse(KF)核,合称PBKF核群。 作用: 限制吸气,促使吸气向呼气转换,防止吸气过长过深。(3)大脑皮层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在一定范围内可随意控制呼吸运动。

  46. (二)呼吸节律形成 1.基本呼吸节律形成的起源部位 早已肯定是在延髓,近代研究发现延髓头端前包钦格复合体是其关键部位。 2.基本呼吸节律形成的学说 (1)起步细胞学说: (2)神经元网络学说: 吸气活动发生器的作用: ①向下兴奋延髓吸气神经元→脊髓吸气肌运动N元→吸气 ②向上兴奋脑桥呼吸调整中枢→抑制延髓吸气神经元; ③兴奋吸气切断机制神经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