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375 Views
第五章 光 第一節 人類對光的認識. 光的重要理論 1. 粒子說: (1) 牛頓研究光的色散,並藉由力學觀點,提出光的「粒子說」。 (2) 認為光是從光源射出的許多微粒所組成。 (3) 解釋 光沿直線前進 的性質,並在理論上導出反射和折射定律。 (4) 預測光在一般介質中的速率比在空氣中快。. By meilinkuo. 2. 波動說: (1) 海更士在 1678 年提出光的「波動說」。 (2) 認為光是一種波動。 (3) 預測光在一般介質中的速率比在空氣中慢。. 3. 光子: (1)1905 年,愛因斯坦提出「光子」的概念。
E N D
第五章 光第一節 人類對光的認識 光的重要理論 1.粒子說: (1)牛頓研究光的色散,並藉由力學觀點,提出光的「粒子說」。 (2)認為光是從光源射出的許多微粒所組成。 (3)解釋光沿直線前進的性質,並在理論上導出反射和折射定律。 (4)預測光在一般介質中的速率比在空氣中快。 By meilinkuo
2.波動說: (1)海更士在1678年提出光的「波動說」。 (2)認為光是一種波動。 (3)預測光在一般介質中的速率比在空氣中慢。
3.光子: (1)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子」的概念。 (2)認為電磁波是由許多光子所組成。 (3)光子兼具有粒子和波動的二象性質。 (4)光子的傳播不需依靠介質。
第二節 光的傳播 一.針孔成像 1.此實驗顯示光沿直線傳播。 2. (1)針孔很小:在光屏上形成倒立、左右相反、與原物成比例的像。 (2)針孔過大:影像變模糊。
二.本影和半影 1.影子:影子的形成是光的直進性質造成的結果。 2.影子分類: (1)本影:光源光線完全照射不到的區域。 (2)半影:部分光源光線可照射到的灰暗區域。
3.光源大小與影子種類的關係: (1)光源小(點光源):只能造成本影。 (2)光源較大(非點光源):能造成本影和半影。 4.日蝕和月蝕: (1)日蝕:地球上的人進入月球的影子區域內,所看到的現象。A.日全蝕 B.日偏蝕 C.日環蝕 (2)月蝕:月球進入地球的影子區域內,所形成的現象。 A.月全蝕 B.月偏蝕
第三節 光的反射 一.光在傳播時,遇到不同的介質,通常在表面有下列現象發生:(1)反射。(2)透射或折射。(3)被表面吸收。
二.光的反射 1.反射定律: (1)入射線與反射線分別位在法線的兩側,且三者在同一平面上。 (2)入射角等於反射角。不管在平面或曲面反射,反射定律皆成立。 2.反射的種類: (1)單向反射:反射面為光滑平面,則平行入射光反射後亦平行射出。 (2)漫射:反射面為粗糙不平的表面,則平行入射光反射後將不再平行。仍滿足反射定律。
三.面鏡成像(利用光的反射原理) 1.平面鏡成像性質:虛像、正立、大小相等、左右相反。物距等於像距 。 2.凸面鏡成像 (1)形成縮小、正立的虛像。 (2)像縮小,但視野擴增。 (3)應用:(A)汽車後視鏡 (B)公路轉彎處的凸面鏡
3.凹面鏡成像 (1)物在焦點內,形成放大、正立的虛像。 (2)應用:化粧鏡 4.拋物面鏡 (1)(a)平行主軸的入射光,反射後會聚於焦點 (b)光源在焦點上,反射光線將平行射出。 (2)應用:碟形天線、探照燈、汽車車頭燈
第四節 光的折射 一.折射 1.折射現象:光從介質1進入介質2時,行進方向會發生偏折,稱為折射。 2.光在兩介質內的傳播速率不同所致。 3.光速與光線偏折的關係:光從光速慢的介質傳入光速快的介質,則偏離法線。光從光速快的介質傳入光速慢的介質,則偏向法線。 4.實例:(1)物體在水中看起來深度變淺。 (2)海市蜃樓
二.透鏡 1.凸透鏡(會聚透鏡) (1)中間部分較周圍部分厚的透鏡。 (2)成像性質:視位置而定 (a)可產生放大或縮小的像,如照相機、投影機、放大鏡。 (b)使光線會聚,如遠視眼鏡。
2.凹透鏡(發散透鏡) (1)中間部分較周圍部分薄的透鏡。 (2)成像性質:恆為縮小的正立虛像。 (3)功用:是光線發散,如近視眼鏡。
物 像 位置 位置 大、小 正、倒 實、虛 凸透鏡 p = ∞ q = f 一個點 不討論 ∞>p> 2f 2f >q> f 縮小 倒立 實像 p = 2f q = 2f 相等 倒立 實像 2f >p >f ∞>q >2f 放大 倒立 實像 p = f ∞ 不討論 p < f 鏡前0~∞ 放大 正立 虛像 凹透鏡 任何位置 鏡前焦點內 縮小 正立 虛像
三.眼睛 1.與相機結構對照 (1)晶狀體相當於凸透鏡,且焦距能自由調節。 (2)瞳孔相當於光圈,可調節入射光量。 (3)視網膜相當於底片,可感光。 2.眼睛成像:物體發出的光線,經晶狀體折射後,在網膜上形成縮小倒立實像。 3.近視與遠視 (1)近視:眼球太長,或晶狀體焦距太短,使像落在網膜前,可配戴凹透鏡矯正。 (2)遠視:眼球太短,或晶狀體焦距太長,使像落在網膜後,可配戴凸透鏡矯正。老花眼類似遠視,亦配戴凸透鏡矯正。 4.眼鏡度數 透鏡焦距(公尺)的倒數乘以100所得的數值 度數愈大(深) ,透鏡焦距愈小。
第五節 光的三原色 一.三稜鏡色 1.光的色散:白光經三稜鏡的折射後,呈現彩色光的現象。 2.成因:不同色光在介質中的傳播速率不同,所以偏折程度亦不同。 3.偏向角:紅光最小,紫光最大。 二.物體顏色 1.光的三原色:紅、藍、綠。 2.將三原色依不同比例組合,可產生任何一種顏色。
3.物體的顏色: (1)透明物體:取決於該物所能透射的色光。 (2)不透明物體:取決於該物所反射的色光。 非原色物體,其顏色為各色光的混合結果。
現象 虹 霓 折反射次數 二折一反 二折二反 光度 較強 較弱( 多一次反射 ) 位置 較低 較高 顏色分布 內紫外紅 內紅外紫 第六節 光與生活 一.虹與霓 1.成因:陽光在空氣中的水滴表面及內部,發生折射與反射,使白光產生色散
二.視覺暫留 1.視覺暫留:物體的光在網膜上成像,大腦隨即產生視覺。若閉上眼睛,大腦中的視覺不會馬上消失,會留存約 1/16 秒。 2.應用:動畫、電影 三.發光強度和照度 1.光的波動性質 (1)不同顏色的光,對應有不同的頻率與波長 (2)可見光的波長範圍:4000埃(紫光)~7000埃(紅光)。 (3)紫外光:光譜上波長小於紫光的某段區域。紅外光:光譜上波長大於紅光的某段區域。
2.發光強度與照度 (1)光通量 (a)定義:每單位時間內由光源發出或被照體所吸收的光。 (b)單位:流明(lm) (2)發光強度 (a)定義:光源在某一方向上發出可見光的光通量大小。 (b)單位:燭光(cd)
(3)照度 (a)被照體表面每單位面積所接受可見光的光通量。 (b)單位:勒克斯(lx) 1 lx = 1 lm/m2 (c)影響因素:(甲)光源的發光強度(乙)被照體和光源間的距離 (4)球狀光源 (a) 1燭光的球狀光源所發出的總光通量為4π流明。 (b)光源為I燭光,距光源r的地方,照度為I/ r 2(lm/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