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928 Views
微观经济学. 主讲老师:林燕 E-mail: sxyly@zjnu.cn Tel:13857990155. 第一章 导言 [Introduction]. 第一节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第四节 微观经济学概述. 第一节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一 . 西方经济学的内涵. 一般来说,通常所说的西方经济学指: 1930 年代以来,特别是二战后, 在西方经济理论界有重要影响的(主流的)经济学说或基本理论 (西方)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在有限资源的各种可供利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学。.
E N D
微观经济学 • 主讲老师:林燕 E-mail: sxyly@zjnu.cn Tel:13857990155
第一章 导言[Introduction] • 第一节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第四节 微观经济学概述
第一节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一.西方经济学的内涵第一节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一.西方经济学的内涵 • 一般来说,通常所说的西方经济学指: 1930年代以来,特别是二战后, 在西方经济理论界有重要影响的(主流的)经济学说或基本理论 • (西方)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在有限资源的各种可供利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学。
“经济学”具有广泛的含义,总结起来至少包括三种领域的文献:“经济学”具有广泛的含义,总结起来至少包括三种领域的文献: 第一:企业、事业管理的经验、方法总结。企业质量管理分析 第二:对某一领域(部门)专题研究成果。环境经济学 第三:经济理论的研究。纯理论
二、资源的稀缺(有限)性与欲望的无穷性。 • 稀缺:指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是稀少短缺的。 • 稀缺性是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的显著特征之一。 • 稀缺性并不意味着稀少,而主要指不可以免费得到。 • 要得到经济物品,必须用其他经济物品来交换。 • 稀缺规律law of Scarcity:商品一般是稀缺的,只能得到有限供应,必须通过价格或其他形式进行分配。 稀缺的原因:一定时期内 • 物品本身是有限的 • 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 •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人欲望(需要)的无限性。 • 清人胡澹庵编辑的《解人颐》一书中收录了一首《不知足》诗: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马斯洛理论:需要与需求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会交往需要 安全需要 基本生理需要
资源有限 + 欲望无穷 选择的必要 产生经济问题 如何解决经济问题 经济学的产生
三、如何选择——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 A.生产什么?(产品) what; B.如何生产?(生产要素组合) how用什么方法。 C.为谁生产?(分配) for whom如何分配 • 此外,还有 生产多少?(数量) how many 何时生产?(时间) when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经济问题就是由于资源稀缺而引起的各种选择问题。 • 经济学就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如何进行配置的科学。
The Scarcity and the Efficiency • “经济学的精髓在于承认稀缺的现实存在,并研究一个社会如何进行组织,以便最有效地利用资源。这一点是经济学独特的贡献。”[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 · 诺德豪斯: 《经济学》[第16版]
四.经济学的定义 英国经济学家L.罗宾斯(Robbins): •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把人类行为作为目的与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来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P.A.萨缪尔森(Samuelson) • 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形式所需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
五、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多生产些面包 还是坦克?
机会成本 • 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原子弹 A 15 B C 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分析? 12 D 9 E • ABCDEF各点的组合怎样? 6 3 F 0 1 2 3 4 5 粮食
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 [美]格里高利 ·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第6页。 •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 [美]格里高利 ·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第24页。
生产可能性曲线 • 生产可能线以内的任何一点表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原子弹 A • 资源的浪费可能很严重。 • 比如你身边的事情? 15 B C 12 • 既存在资源稀缺,又存在资源浪费 D 9 G E 6 3 F 0 1 2 3 4 5 粮食 • 稀缺的资源如何进行充分利用?
六、经济体制与市场机制 • 两种典型的经济体制[Economy System] • 市场经济体制 • ——通过市场上的价格调节来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 计划经济体制 • ——通过中央政府的计划及相应的行政命令来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现实的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 • 混合经济[Mixed Economy ] •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混合,或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的混合。 • 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前提下,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或政府宏观调控。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边际分析法 • (1) 边际分析法:运用微分方法研究经济中的增量变化,以分析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过程。 • 边际即“额外”、“追加”的意思,属于导数和微分的概念。 • 研究资源最优的效率,实际就是函数的极值。 • 根据高等数学的知识,一阶导数为0时,即找到极值点。
(2) 边际分析法的特点。 • 是一种数量分析、变量分析。 • 研究微增量的变化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精细分析各种经济变量间关系及其变化过程,更严密。 • 是现状分析。对新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即属于现状分析。这显然不同于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实际上是过去分析。
(3) 边际分析法的意义。 • 第一,经济学研究重心发生转变。由原来带有一定“社会性、历史性” 的政治经济学转为纯粹研究如何抉择有限稀缺资源分配给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上,以有效利用。 • 第二,开创经济学的“数量化” 时代。 • 第三,导致以“个量分析”为特征的微观经济学的形成。强调主观心理评价。 • 第四,奠定了最优化理论的基础。推出最优资源配置,最优收入分配,最大经济效率及整个社会达到最优的一系列条件和标准。 • 第五,使实证经济学得到重大发展。
二、实证与规范 • 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 • ——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 回答“是什么”[What is]。 • 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 • ——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分析处理经济问题。 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 ought to be]。
思考 • 下面的说法,哪是实证?哪是规范? • 进口外国商品会与本国的商品进行竞争,因此,为了保护本国的产品,政府应该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三、均衡分析 • Equilibrium • ——经济现象或过程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 • Equilibrium Analysis ——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分析经济均衡状态形成的条件、原因、过程及其作用。
均衡分析 • 局部均衡分析 • [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 • ——在假定某些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分析各种变量对单个市场的影响。即仅研究单个市场的均衡 。 • 一般均衡分析 •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 ——经济整体均衡状态的分析,此时所有的商品和服务市场都同时处于均衡。
四、静态、比较静态与动态分析 • 静态分析[Static Analysis] • ——在既定的条件下考察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 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 • ——考察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后,原有的均衡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并对新旧均衡状态比较分析。 • 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 • ——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 (教材P36)
五、经济模型与经济变量 • 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 • ——描述同研究对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 • (教材P33)
经济变量[EconomicVariables] • 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s] • ——一定经济模型内部因素决定的变量。 • 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s] • ——一定经济模型外部因素决定的变量。 • 参数——一定经济模型中不变的变量,或可变的常数,一个具体的经济模型中的外生变量。 • (教材P35)
萨缪尔森: 经济推理中常见的三种谬误 • “后此谬误” [Post Hoc Fallacy] • “如果我们仅仅因为一件事发生在另一件事之前,就想当然地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那么,我们就犯了所谓的后此谬误。 ” • “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Failure to Hold Other Things Constant] • “切记:当你分析一个变量对于经济体系的影响时,一定要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 • “合成谬误” [Fallacy of Composition] • “如果你认为对局部来说成立的东西,对总体也必然成立,那你就犯了‘合成谬误’ 。 ”
第三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1)重商主义。代表:英国托马斯•孟、法国柯尔贝尔。 • 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对外贸易是获得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 • 只有在贸易中多卖少买,才能给国家带来货币财富。 1.西方经济学说简史 (2)古典经济学。 • 法国重农学派F.魁奈 ,1758年《经济表》。 • 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 • 1817年英国D.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3)新古典经济学。 • 边际革命、边际三杰。1870年代,英国杰文斯、法国瓦尔拉斯、奥地利门格尔几乎同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 • 剑桥学派。20世纪初由马歇尔创建。lfred Marshll ( 1842-1924)。 • 马歇尔的门生A.C.庇古、D.H.罗伯逊(1890~1963)等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 •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年第一版。 • 马歇尔综合了边际三杰的成果,提出系统的微观经济理论,广泛流行于西方。 • 运用数学方法,从供求角度分析市场价格,以解决资源配置、资源报酬等问题,主张市场自发调节。
马歇尔微观经济学的多次补充 • 20世纪初垄断的形成,使原来以完全竞争为条件的微观理论受到挑战。 • 在1933年,英国的罗宾逊、美国的张伯伦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理论。 • 1930年代以后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 • 之后关于市场失灵与微观政策调节的研究可以说是对微观经济学的总结。 • 博弈论以及与企业产权分析相联系的制度经济学是微观经济研究的最新发展。
(4)宏观经济学。 • 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 1883-1946)。 • 1930年代大危机使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受到挑战。 •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国家干预经济思想,标志着宏观经济学产生。 对宏观理论的抨击 • 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和芝加哥学派 • 拉弗的供给学派 • 罗宾逊夫人的新剑桥学派 • 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 • 英国F.von哈耶克的新奥地利学派等。
2.现代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 现代经济学 • 马歇尔创立的微观理论 • 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理论 直接来源于 • 美国萨缪尔森,把微观和宏观理论综合在一起,构成新古典综合派——现代流行的西方经济学主流体系。 • 萨谬尔森Paul Anthony Samuelson (1915~) :芝加哥大学文学学士,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 • 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 从1940年起,萨谬尔森一直执教于麻省理工学院。 • 萨谬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进入大学一开始学习经济学便遇到萨谬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
为什么要学西方经济学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的一条最重要的理由是,在你的一生中——从摇篮到坟墓——你都会碰到无情的经济学真理。作为一个选民,你要对政府赤字、税收、自由贸易、通货膨胀以及失业等问题作出判断,而对这些问题只有在你掌握了经济学基本原理之后,才能够得以理解。”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保罗萨缪尔森
第四节 微观经济学概述 • 一、西方经济学的组成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比较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研究国内经济问题 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 国家之间的经济问题
(1)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研究企业、家庭和单个市场等微观供求行为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经济科学。 • 研究对象是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居民户、厂商) • 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 • 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 • 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2)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 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政府行为) • 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宏观经济学: • 研究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 • 及政府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整体经济等宏观经济问题。 • 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 (一只有形的手--- 凯恩斯主义) • 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联系 • 两者互相补充, • 资源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是经济学的两个方面。 •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 两者都是实证分析。 区别 • 微观经济学的本质:市场有效,市场万能 •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善,政府有能力。
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前提 • 理性人假定 • 理性人[Rational Man] ——就是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的“经济人”[Economic Man] ,指参与经济活动的每一个人都是利己的,其经济行为都是完全合乎理性的。 • 完全信息假定 • 完全信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每一个人对自己所必需的信息都能够完全且及时地掌握。 • 这些假设虽然并不完全符合现实,但作为经济分析必须以此为前提,否则就没有规律可循,也没有共同语言。
“经济学之父”——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 (1776年) • [简称《国富论》] • 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 1723—1790年
看不见的手 “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所得。但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帮助实现另一种目的,这种目标并非是他本意所要追求的东西。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时所能够得到的那一种要更好。” ——亚当.斯密《国富论》
微观部分教学内容: • 第一章导言 • 第二章价格理论[教材第2章] • 第三章消费理论[教材第3章] • 第四章生产理论[教材第4章] • 第五章成本理论[教材第5章] • 第六章市场理论(1)[教材第6章] • 第七章市场理论(2) [教材第7章] • 第八章分配理论[教材第8、9章] • 第九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教材第10章] • 第十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教材第11章]
第一章 教学要求: • 1. 理解资源稀缺性的含义及其与经济学的关系。 • 2. 掌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3. 理解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的含义。 • 4. 了解均衡分析方法。 • 4. 了解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5. 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前提。
推荐书目: [美]保罗 · 萨缪尔森、威廉 · 诺德豪斯: 《经济学》(第17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1月。 [美]格里高利·曼昆: 《经济学原理》(第2版) 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推荐网站: •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 http://ccer.pku.edu.cn/cn/ • 经济学阶梯教室: • http://www.gjmy.com/ •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 • http://www.drc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