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8

緒 論

Chapter 1. 緒 論. 第一節  企業倫理的意義 第二節  企業倫理概念的演進 第三節  企業倫理的準則 第四節  倫理與法律的分際 第五節  企業倫理的範疇. 本章. 學習. 目標. 讀者在讀完本章之後,應能瞭解: 1. 企業倫理的涵義。 2. 企業倫理概念的演進過程與其內涵。 3. 企業倫理的準則。 4. 倫理與法律的同異之處。 5. 企業倫理的研究範疇及主題。. 實務. 櫥窗.  大學爭相講授企業倫理  法官斥責沒學倫理  企業合資經營仍應講求倫理  徒法不足以自行 個案研究: 博士倫回收保養液. 本章. 摘要.

Download Presentation

緒 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apter 1 緒 論 第一節 企業倫理的意義 第二節 企業倫理概念的演進 第三節 企業倫理的準則 第四節 倫理與法律的分際 第五節 企業倫理的範疇

  2. 本章 學習 目標 讀者在讀完本章之後,應能瞭解: 1. 企業倫理的涵義。 2. 企業倫理概念的演進過程與其內涵。 3. 企業倫理的準則。 4. 倫理與法律的同異之處。 5. 企業倫理的研究範疇及主題。

  3. 實務 櫥窗 大學爭相講授企業倫理 法官斥責沒學倫理 企業合資經營仍應講求倫理 徒法不足以自行 個案研究:博士倫回收保養液

  4. 本章 摘要 企業倫理是左右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性因素之一。企業倫理是企業機構從事於企業活動時,所應遵循的所有行為規範和準則。它可表現在企業體系內,也可能呈現在企業所處的外在環境中。企業倫理概念已從早期企業主個人道德時代,經過集體道德時代,演進到今日的企業倫理時代。亦即企業倫理準則以過去的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之爭議,走向公義的功利主義。此外,倫理和法律固為一種社會規範,惟法律是一種最低標準的規範,而倫理才是最高的道德標準。至於,企業倫理的範疇乃概括整個企業經營層面上的所有倫理問題,包括企業體系內和體系外的一切行為規範。

  5. 前 言 企業倫理是企業機構在從事營運活動時,所必須重視的主題之一。企業機構若能正視企業倫理規範,則其營運活動較能步入正軌;否則不但企業內部會陷入混亂的境地,且在企業和企業之間、企業與其他社會團體之間都會淪於爾虞我詐的地步。因此,企業倫理乃為吾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本章首先將討論何謂企業倫理?接著研析企業倫理概念逐漸形成的過程,同時探討企業倫理的準則,並釐清倫理與法律的界限。最後,則說明企業倫理的內容和範疇。

  6. 第一節 企業倫理的意義 企業倫理的良窳正足以左右企業經營的成敗。有了良好的企業倫理,才能帶動企業的正常營運。一家企業若缺乏正規的倫理,將導致企業的腐敗。是故,企業倫理是企業經營者所必須正視的。然而,何謂「企業倫理」?吾人在探討此一名詞之時,將分別討論「企業」「倫理」的個別意義,然後再加以作綜合闡述。

  7. 第一節 企業倫理的意義 企業是一種社會經濟活動,它係工業與商業的結合,故又稱為工商企業。具體地說,企業是一種將原料、勞務、土地、資金、資訊等資源,投入工業生產,再轉化為商業活動,而輸出於巿場上,提供作為消費的整個過程。

  8. 第一節 企業倫理的意義 Tip 企業倫理的良窳,正足以顯示企業經營的成敗。 企業是一種社會經濟活動,係工業與商業的結合,故又可稱為工商企業。

  9. 第一節 企業倫理的意義 工業、商業也可視為狹義的企業,而企業也可視為廣義的工業或商業。然而,不管其間的同異處為何,本書皆將之視為企業活動,而歸於「企業」的範疇。

  10. 第一節 企業倫理的意義 Tip 工業、商業可視為狹義的企業,而企業可視為廣義的工業或商業。

  11. 第一節 企業倫理的意義 所謂倫理就是人倫常理,是指人與人、人與群、群與群之間的行為規範而言。在人類社會中,無論人際或群體之間的活動,都必須遵循一定的規範,才能使所有的人類活動趨於有秩序之境,此即為倫理。

  12. 第一節 企業倫理的意義 Tip 所謂倫理就是人倫常理,是指人與人、人與群、群與群之間的行為規範。

  13. 第一節 企業倫理的意義 企業倫理則為從事企業活動所應遵循的行為規範,此可表現於企業體系之內,也可呈現在企業的社會環境之中。此種規範都與企業活動和事項有關,賦予企業或個人在動機和行為上的是非善惡之判斷基準。由此可知,企業倫理乃為規制企業內部關係和外部關係之經營活動的標準。

  14. 第一節 企業倫理的意義 企業倫理乃為規制企業內部關係和外部關係之經營活動的標準。

  15. 第一節 企業倫理的意義 ◆實務櫥窗◆ 大學爭相講授企業倫理 近年來,不少知名企業家都涉及內線交易或背信詐欺等案件,企業的經營倫理實有加強的必要。今日許多國內的大學都已陸續或規劃開設企業倫理相關課程,希望能從學校教育著手,以建立遵守倫理規範,養成謹守倫理的行為和習慣。 由於經濟犯罪的比例日漸攀升,很多企業家或管理階層未能遵守合法經營的原則,舉凡與國內企業家關係密切的大學EMBA班,都已開始著手相關課

  16. 第一節 企業倫理的意義 程。 例如,前台大校長、元智大學名譽教授張震,已率先在元智大學EMBA班開設企業倫理課程。此外,靜宜大學也開設類似課程,要求EMBA學生選修。 在國立大學方面,政大和中山大學都表示將開設類似課程。現階段政大已有公司治理課程,且開始規劃將企業倫理列為必修課。未來希望不僅大學能重視企業倫理課程,而且也期望所有的企業能嚴守企業倫理的規範。 (聯合報,2007.7.25,A6版)

  17. 第一節 企業倫理的意義 動動腦 你認為現階段企業倫理應列入企業管理相關科系的必修課嗎?何故? ▲政大EMBA已規劃開設企業倫理課程為必修課,此正足以顯示企業的重要性。

  18. 第二節 企業倫理概念的演進 Tip 企業倫理的發展階段: 1.個人道德時代 2.集體道德時代 3.企業倫理時代

  19. 第二節 企業倫理概念的演進 一、個人道德時代  早期企業類皆由企業主個人胼手胝足地獨力經營,由此企業所負擔的倫理道德或社會責任,主要皆出自於經營者的個人道德觀或價值觀。 在此階段的企業,一般規模較小,所有權和管理權尚未分離,企業的經營者就是企業的所有者。此時,企業的社會責任觀念尚稱薄弱,對社會環境的影響也不大。企業對社會的責任,主要係透過企業主個人的行為模式而表現出來。

  20. 第二節 企業倫理概念的演進 • ▲ 台灣大哥大舉行一場「把愛送出去」公益活動記者會,結合台灣固網為身心障礙者量身打造數種電信手機和資費,並由台灣大哥大總經理張孝威(右二)與台灣固網總經理許婉美(後左二)揭幕。(聯合知識庫)

  21. 第二節 企業倫理概念的演進 二、集體道德時代 專業管理人接受股東或投資者的委託,以管理龐大的企業,其主要責任就是針對股東,為其謀求最大的利潤。因此「集體意識」的出現,乃逐漸形塑出「集體道德」觀。

  22. 第二節 企業倫理概念的演進 三、企業倫理時代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企業不再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它是整個社會的一份子,必須對整體社會盡其良好的公民責任。企業存在的目的,不僅在於追求最大利潤,而是在於提供社會大眾有更多的機會,以增進社會福祉。所謂企業倫理,就是認為一家企業機構除了必須努力於公司利潤追求外,尚須兼顧員工權益與整個社會的福祉。

  23. 第二節 企業倫理概念的演進 企業倫理時代不僅在追求企業利潤,更在期望為企業公民。

  24. 第二節 企業倫理概念的演進 第一階段所採的倫理衡量標準,就是個人道德行為;第二階段則為管理效率和利潤大小;第三階段則為整個社會福祉。此三個階段所代表的倫理概念是一種漸進而擴大的過程,這些並不是相互排斥的。

  25. 第二節 企業倫理概念的演進 ◆實務櫥窗◆ 法官斥責沒學倫理 吳燦坤因涉及違反證交法而被法院判刑,合議庭在判決書中指出:本案爆發時,吳燦坤正在台大上EMBA課程,只學到借殼上市的商業手法,以牟取暴利;卻不顧企業倫理,而走危險的捷徑。 合議庭也批評,近來大學廣開EMBA課程,只講授企業經營策略和併購等問題;卻不傳授企業倫理、品格及誠信問題,無法扭轉企業及社會風氣,而導致國內企業弊端頻傳。事實上,企業倫理就是講

  26. 第二節 企業倫理概念的演進 求「企業的是非道德觀念,賺錢不能傷害人。」審判長梁耀鑌如此表示。 審判長表示,吳燦坤並非掏空公司,而是為求企業成長,模仿他人的商業模式;但利用借殼上市詐騙投資人,將破壞經濟秩序,損害投資人的利益。固然,經營企業在本質上是以營利為目標,但企業不應以賺錢為唯一目的。企業經營應講求公司治理、企業倫理、企業品格,建立企業良好的品牌形象。

  27. 第二節 企業倫理概念的演進 最後,審判長指出,自從美國恩龍案爆發後,國內有少數大學開設了企業倫理課程,但仍然不夠普遍。目前歐美先進國家的優良企業,很多設有倫理長;國內知名企業台積電也已設有倫理長,其職權甚至可和執行長(CEO)相互制衡。惟目前國內大多數企業仍未重視此事。 (聯合報,2007.7.25,A6版) ▲燦坤公司似可增設倫理長,以增進重視倫理的形象相關網址:www.tkec.com.tw(華立圖書提供)

  28. 第二節 企業倫理概念的演進 動動腦 企業除了追求利潤之外,是否還應重視企業倫理?請說明你的原因。

  29. 第三節 企業倫理的準則 一般企業決策階層在作決策時,首先考慮的利益順序是他們自身,其次是僱用他們的企業機構,最後才是社會大眾。但在企業倫理專家的心目中,企業倫理標準的順序,首先是社會大眾,其次是企業機構,最後才是個人。由此可知,企業倫理準則是具有相當爭議性的問題。

  30. 第三節 企業倫理的準則 Tip 企業倫理標準的順序,首先是社會大眾,其次是企業機構,最後才是個人。

  31. 第三節 企業倫理的準則 在倫理原則上,常有兩種極端的看法:一端是利己主義者,另一端是利他主義者。利己主義者以自我最大利益為目標,總是追尋個人的快樂;而利他主義者則以社會最大利益為目標,選擇以社會的最大利益為行動過程。 在實務上,利他主義並無法提供作為判斷個人利益的方法,故欲推行利他主義是相當困難的。因此,遵守公義原則是最可行的途徑。

  32. 第三節 企業倫理的準則 所謂公義原則,乃係介於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兩個極端之間,而依循公義來行事之意。利己主義乃假設個人若能從行動中取得自我利益,則該項行動就是好的;而利他主義則假設行動若能產生社會利益,那麼該行動就是好的。

  33. 第三節 企業倫理的準則 Tip 所謂公義原則,係指介於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之間,而依循公義行事而言。

  34. 第三節 企業倫理的準則 所謂功利主義的倫理學說,是指以人類行為的結果,是否能夠產生幸福,作為道德判斷的標準,其可分為利己的功利主義、利他的功利主義,和汎功利主義。

  35. 第三節 企業倫理的準則 利己的功利主義主張:以增進自身的幸福為道德標準,此與前述利己主義相符;利他的功利主義主張:以增進他人幸福為道德的標準,此又與利他主義相近。惟汎功利主義則主張:道德並無人我的差別,而應以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為道德的標準。因此,一般所謂的功利主義,即為汎功利主義,認為道德的價值在於大多數人的幸福。 。

  36. 第三節 企業倫理的準則 Tip 汎功利主義主張:應以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為道德標準。

  37. 第三節 企業倫理的準則 凡是企業管理階層在作決策時的倫理原則,應是(1)社會利益置於組織利益之前。(2)組織利益置於管理者私人利益之前。(3)所有組織和個人的利益,都應公開真實性。

  38. 第三節 企業倫理的準則 仍有人堅持:企業倫理與企業利潤是相互排斥的。實則,誠正的信譽與公平的企業實務是共生共成的,即使企業倫理對企業利潤沒有直接的幫助,但對企業利潤卻是有貢獻的。顯然地,企業倫理準則並不能限制非倫理行為的發生,且企業倫理不見得會為企業帶來利潤;但管理階層若不能遵守企業倫理準則,卻可能為企業帶來損害。

  39. 第三節 企業倫理的準則 總之:企業倫理和社會責任與企業利潤的關係,是相當明顯的。企業倫理可作為評估企業營運可能行動的公正性與正義性。在某種意義上,企業倫理標準已對公正性的幕後行動做過了過濾。因此,企業機構不僅應由最高管理階層訂定一套倫理標準,而且也應鼓勵全員參與,使之能成為一種公司文化。

  40. 第三節 企業倫理的準則 ◆實務櫥窗◆ 企業合資經營仍應講求倫理 根據海基會統計,二○○七年台商到大陸投資,直到八月份止,已發生糾紛的共累計201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新光三越和北京華聯集團所爆發的投資糾紛。因此,解決兩岸投資糾紛的當務之急,除了應恢復討論「台商投資保障協議」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在建立企業倫理共識。

  41. 第三節 企業倫理的準則 一般而言,兩岸之間的投資爭議,關鍵原因乃在於大陸法令的不足。新光三越的個案,確已反映台商赴大陸投資的現況。因此,尋求相關法令的保障,確屬刻不容緩的事。 根據海基會統計,台商赴大陸投資所遭遇的問題,大致上可分為兩類:一為經貿糾紛,一為人身安全。在經貿糾紛方面,有土地買賣糾紛、合資糾紛等。以土地買賣來說,有些台商在當地完成土地買賣之後,才發現當地地方政府根本無權批定該項交易,以致權益受到損害。在合資糾紛方面,大陸方

  42. 第三節 企業倫理的準則 面常在台商的資金、技術等已上軌道時,設法侵吞台商的財產。新光三越案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至於,在人身安全部分,台商最常遭遇到的,就是因查稅問題而被滯留,或因經商失敗而離奇失蹤。根據海基會的統計,這兩項問題截至二○○七年八月止,分別都已達到數百件之多。依據相關人士表示,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最可能的情況都已透過私了解決。(聯合晚報,2007.9.3,2版)

  43. 第三節 企業倫理的準則 動動腦 你認為在海外投資是否該確認當地法令和文化,以確保合資安全和企業倫理?如何確認? • ▲北京新光三越百貨,取名「新光天地」內部布置與台北新光百貨相仿,給顧客的購物環境十分舒適。(聯合知識庫)

  44. 第四節 倫理與法律的分際 一、相同之處 1. 倫理和法律同屬於一種社會規範。所謂社會規 範,就是在一個社會或文化體系內,為所有或 大多數成員所共同接受或承認的行為標準。

  45. 第四節 倫理與法律的分際 Tip 倫理和法律同屬於一種社會規範。

  46. 第四節 倫理與法律的分際 2. 倫理和法律都具有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 的作用。所謂社會控制,是指社會對其成員的 思想、信仰、感覺和行為,都具有影響、指導 、控制、限制、制約和管理作用而言。

  47. 第四節 倫理與法律的分際 Tip 所謂社會控制,是指社會對其成員的思想、信仰、感覺和行為,都具有影響、指導、控制、限制、制約和管理作用而言。

  48. 第四節 倫理與法律的分際 3. 倫理和法律都具有判定是非善惡的標準。倫理 和法律皆為社會共同生活中,各個人所應遵守 的行為規範,依此可作為對個人行為的善惡是 非作一評判。 4. 倫理和法律都可增進社會國家的安寧,更進一 步奠定了人民的福祉。當一個國家或社會有一 定的倫理與法律標準時,人們較有一定的規則 可循,而避免彼此間的衝突,並能創造其間的 幸福感。這些都是倫理和法律的共同特徵。

  49. 第四節 倫理與法律的分際 二、相異之點 1. 倫理和法律固同屬於一種社會規範,然而倫理 具有較高的道德標準,而法律只是具有較低而 基本的道德標準。倫理乃出自於良心的裁判, 而法律則需「依法行事」、「講求證據」、「 罪刑法定主義」等是。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