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 likes | 826 Views
中级会计资格考试. 深化和活化课程内容 传授和体验审题技巧. 2011 年财务管理冲刺复习 黄大方 QQ : 524881318. 总结和延伸试题方向 增加和提升成功砝码. 中级会计资格考试. 深化和活化课程内容 传授和体验审题技巧. 考试技巧 ------- 学会审题 必须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目中给出的资料、数据和具体要 求,理解题意思路要开阔,要善于将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归纳 与分析。. 总结和延伸试题方向 增加和提升成功砝码. 第五章 营运资金管理. 第五章 营运资金管理.
E N D
中级会计资格考试 深化和活化课程内容 传授和体验审题技巧 2011年财务管理冲刺复习 黄大方 QQ:524881318 总结和延伸试题方向 增加和提升成功砝码
中级会计资格考试 深化和活化课程内容 传授和体验审题技巧 考试技巧-------学会审题 必须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目中给出的资料、数据和具体要 求,理解题意思路要开阔,要善于将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归纳 与分析。 总结和延伸试题方向 增加和提升成功砝码
第五章 营运资金管理 第五章 营运资金管理 最近三年本章考试题型、分值分布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周转次数、周转天数与营业收入的关系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周转次数、周转天数与营业收入的关系 (1)如果知道某单位的年度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即 可据以计算该单位的周转次数和周转天数。 如:年营业收入900万元,应收账款平均余额100万元,则 其周转次数为9次,周转天数为40天。 (2)如果知道某单位的年度营业收入、周转次数和周转天数, 即可据以计算该单位的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如:某公司年度营业收入900万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 40天,则其周转次数9次,应收账款平均余额100万元。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周转次数、周转天数与营业收入的关系如下: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周转次数、周转天数与营业收入的关系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周转次数、周转天数与营业收入的关系 如果已知:营业收入900,应收账款平均余额100,则: 年营业收入900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9 =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100 移项得: 年营业收入900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100 =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9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周转次数、周转天数与营业收入的关系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周转次数、周转天数与营业收入的关系 由于一年周转9次,则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由此推算出: 360天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9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40 移项得: 360天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40 =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9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周转次数、周转天数与营业收入的关系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周转次数、周转天数与营业收入的关系 由于: 年营业收入900 =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100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9 调整后得: 年营业收入900 =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100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周转次数、周转天数与营业收入的关系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周转次数、周转天数与营业收入的关系 移项得: 年营业收入900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40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100 = 360天 整理得: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100 = 日营业收入2.5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40 再移项得: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100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40 日营业收入2.5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计算----三步 由营业收入、周转次数、平均余额之间的关系换算 由日营业收入、平均余额之间的关系换算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计价属性:收入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 计价属性:成本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计算思路为三步: 一步 二步 三步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变动成本率
简单举例与计算 某公司采用的信用期限为20天时,年度营业收入900万元,变动成本率75%,等风险投资的最低报酬率12%。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计算 1、由营业收入、周转次数、平均余额之间的关系换算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年营业收入 900 年营业收入 900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18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50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18 50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计算是利用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与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周转期或次数之间的关系换算 360 注意:信用期限是已知的 信用期限 2、由日营业收入、平均余额之间的关系换算 900 2.5 20 年营业收入 年营业收入 = 日营业收入×信用期限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50 18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计算思路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 =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变动成本率 ×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成本属性)是根据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收入属性)推算出来: 50 75% × = = 37.5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计算思路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机会成本率 = 37.5 × 12% = 4.5 计算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的收益率可以是再投资收益率或者利息率。
说明销售收入总量为5,现销1、赊销4. 次数=360/60=6 冲刺题5-1: 某企业预测2005年度销售收入净额为4500万元,现销与赊销比例为1:4,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为60天,变动成本率为50%,企业的资金成本率为10%。一年按360天计算。
冲刺题5-2: 要求: (1)计算2005年度赊销额。 (2)计算2005年度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 (3)计算2005年度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额。 (4)计算2005年度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额。 (5)若2005年应收账款需要控制在400万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应调整为多少天?
冲刺题5-2: (5)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日赊销额×平均收账天数 400 =3600/360×平均收账天数 解方程:平均收账天数=40(天) (1)现销与赊销比例为1:4,所以现销额=赊销额/4,即赊销额+赊销额/4=4500,所以赊销额=3600(万元) (2)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日赊销额×平均收账天数 =3600/360×60=600(万元) (3)维持赊销所需要资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 =600×50% =300(万元) (4)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维持赊销所需要资金×资金成本率 =300×10%=30(万元)
最佳保险储备量确定方法 ③最佳保险储备量确定的计算方法: 首先,计算不同保险储备量下的总成本, 然后,对比总成本,选定其中最低的。 ①设保险储备量下的再订货点计算公式: 再订货点(R)=交货时间×平均日需求+保险储备 无论是需求量变化引起的缺货问题,还是延迟 交货引起的缺货,都可以通过建立保险储备量 来解决, 一次订货缺货量×年订货次数×单位缺货成本 ②保险储备量的总成本公式=年缺货成本+保险储备成本 保险储备量×单位储存成本
对教材的进一步讲解 2011教材P170
年缺货损失=年订数次×(一次期望缺货量×单位缺货损失)年缺货损失=年订数次×(一次期望缺货量×单位缺货损失) =年订数次×一次缺货损失 保险持有成本=保险量×年单位持有成本 当保险量为0时
年缺货损失=年订数次×(一次期望缺货量×单位缺货损失)年缺货损失=年订数次×(一次期望缺货量×单位缺货损失) =年订数次×一次缺货损失 保险持有成本=保险量×年单位持有成本 当保险量为100时
年缺货损失=年订数次×(一次期望缺货量×单位缺货损失)年缺货损失=年订数次×(一次期望缺货量×单位缺货损失) =年订数次×一次缺货损失 保险持有成本=保险量×年单位持有成本 当保险量为200时
需求量 9 10 11 12 13 14 15 概率 0.04 0.08 0.18 0.4 0.18 0.08 0.04 最佳存货保险储备量计算举例 A公司是一个家用电器零售商,正在考虑经销一种新的家电产品。据预计该产品年销售量为1080台,一年按360天计算,平均日销售量为3台;固定的储存成本2000元/年,变动的储存成本为100元/台(一年);固定的订货成本为1000元/年,变动的订货成本为74.08元/次;公司的进货价格为每台500元,售价为每台580元;如果供应中断,单位缺货成本为80元。订货至到货的时间为4天,在此期间销售需求的概率分布如下:
最佳存货保险储备量计算 要求:在不考虑各种税金的情况下计算: (1)该商品的进货经济批量; (2)该商品按照经济批量进货时存货所占用的资金(不含保险储备资金); (3)该商品按照经济批量进货的全年存货取得成本和储存成本(不含保险储备成本); (4)该商品含有保险储备量的再订货点。
最佳存货保险储备量计算 (1)经济订货量= =40(台) (2)存货占用资金=平均存量×进货价格=(40/2)×500=10000(元)
最佳存货保险储备量计算 (3)全年取得成本=固定订货成本+变动订货成本+购置成本=1000+(1080/40)×74.08+1080×500=543000.16元(或54.3万元)全年储存成本=储存固定成本+储存变动成本=2000+(40/2)×100=4000(元)
最佳存货保险储备量计算 (4)再订货点计算交货期内平均需求=日需求量×交货时间=1080/360×4=12(台)年订货次数=年需求量/一次订货批量=1080/40=27(次)
缺货损失=年订数次*期望缺货量*单位缺货损失 =27*(1*0.18+2*0.08+3*0.04) 80 =27*0.46*80 =993.6 (1)缺货量=需要量-(库存量+保险量) (2)一次期望缺货量=缺货量×缺货概率 最佳存货保险储备量计算 在这四种状态下因缺货量为0, 故缺货缺失为0 因保 险量 为0 故无 保险 持有 成本
最佳存货保险储备量计算 设保险储备=0,则保险储备成本=0一次订货期望缺货量=∑(缺货量×缺货概率)=(13-12)×0.18+(14-12)×0.08+(15-12)×0.04=0.46(台)缺货成本=期望缺货量×单位缺货成本×年订货次数=0.46×80×27=993.6(元)相关总成本=保险储备成本+缺货成本=993.6(元)
缺货损失=27*80*(1*0.08+2*0.04)=345.6 最佳存货保险储备量计算
最佳存货保险储备量计算 设保险储备=1(台),则:保险储备成本=1×100=100(元)一次订货期望缺货量=(14-13)×0.08+(15-13)×0.04=0.16(台)缺货成本=0.16×80×27=345.6(元)相关总成本=保险储备成本+缺货成本=100+345.6=445.6(元)
缺货损失=27*80**0.08=86.4 最佳存货保险储备量计算
最佳存货保险储备量计算 设保险储备=2(台),则:保险储备成本=100×2=200(元)一次订货期望缺货量=(15-14)×0.04=0.04(台)缺货成本=0.04×80×27=86.4(元)相关总成本=200+86.4=286.4(元)
缺货损失=0 最佳存货保险储备量计算
最佳存货保险储备量计算 设保险储备=3(台),则:保险储备成本=100×3=300(元) 由于保险储备量为2台时,相关总成本最低,因此,合理的保险储备量是2台,即再订货点为14台。
例:假设某公司每年需外购零件3600千克,该零件单价为10元,单位储存变动成本为20元,一次订货成本25元,单位缺货成本100元,企业目前建立的保险储备量是30千克,在交货期内的需要量及其概率如下:
1/2 要求: (1)计算最优经济订货量、年最优订货次数 经济订货批量=(2KD/Kc)=(2*25*3600/20)1/2=95年订货次数=3600/95=38次
⑵按企业目前的保险储备标准,存货水平为多少时应补充订货: 交货期内平均需求=50*0.1+60*0.2+70*0.4+80*0.2+90*0.1=70千克 含有保险储备的再订货点=70+30=100千克⑵按企业目前的保险储备标准,存货水平为多少时应补充订货: 交货期内平均需求=50*0.1+60*0.2+70*0.4+80*0.2+90*0.1=70千克 含有保险储备的再订货点=70+30=100千克
⑶企业目前的保险储备标准是否恰当:① 设保险储备为0,再订货点=70一次订货期望缺货量=10*0.2+20*0.1=4(即缺货量*概率)缺货损失= 38 * 4*100=15200保险储备成本为0时,缺货损失和保险储备成本合计为15 200元
② 设保险储备为10,再订货点=70+10=80一次订货期望缺货量=10*0.1=1(即缺货量*概率)缺货损失= 38 * 1*100=3800保险储备成本为10*20=200缺货损失和保险储备成本合计为4000元
③ 设保险储备为20,再订货点=70+20=90一次订货期望缺货量=0即缺货量*概率)缺货损失=0保险储备成本为20*20=400缺货损失和保险储备成本合计为400元因此合理保险储备为20千克 ,相关成本最小,由此判断企业目前的保险储备标准过高。
结论 ④ 按合理保险储备标准,企业的再订货点是多少?企业的再订货点=70+20=90千克
到货延迟 天数 0 1 2 3 概率 0.6 0.25 0.1 0.05 例3 东方公司生产中使用甲零件,全年共需耗用3600件,购入单价为9.8元,零件的单位储存变动成本为4元,单位缺货成本为5元,一年按360天计算,建立保险储备时,最小增量为10件。从发出定单到货物到达需要10天时间,一次订货成本72元,外购零件可能发生延迟交货,延迟的时间和概率如下:
要求: ⑴计算甲零件的经济订货批量经济订货批量=(2KD/Kc)1/2 =(2*72*3600/4)1/2=360件 ⑵计算最小存货成本=(2KDKc)1/2=(2*360*72*4)1/2=1440元 ⑶计算每年订货次数=3600/360=10次 ⑷计算交货期内的平均每天需要量=3600/360=10件
到货延迟 天数 0 1 2 3 概率 0.6 0.25 0.1 0.05 ① 保险储备量为0时一次订货期望缺货量= (1*0.25+2*0.1+3*0.05)*10件=6件相关总成本=缺货损失+储备成本 = 10* 6*5+0*4=300(元) 再订货点=10天*10件=100件
到货延迟 天数 0 1 2 3 概率 0.6 0.25 0.1 0.05 ② 保险储备为10件时,缺货天数为1天 一次订货期望缺货量=10*0.1+20*0.05=2件再订货点=100+10=110 相关总成本=2*10*5+10*4=140元
③ 保险储备为20件时,缺货天数为1天*0.05S=10*0.05=0.5件相关总成本= =0.5*10*5+20*4=105元
④ 保险储备为30件时,到货延迟天数1天2天3天都没有可能缺货了Tc(S,B)=30*4=120元 再订货点=100+30=130通过比较得出,最合理的保险储备为20件,再订货点为120件。
单选题:在存货的管理中,与建立保险储备量无关的因素是( )。A、交货时间 B、平均库存量 C、缺货成本 D、存货需求量 【答案】B 【解析】根据保险储备量的计算要求,与建立保险储备量相关的因素是:存 货需求量及其概率分布、缺货成本、储存成本、交货时间等。平均库存量与 建立保险储备量无关,但与确定经济批量有关。
判断题:研究存货保险储备量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缺货成本的最小化。( ) 【答案】× 【解析】研究存货保险储备量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合理的保险 储备量,使缺货成本和储备成本之和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