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528 Views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系统的组成 ( 1 )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 2 )免疫细胞 ( 3 )免疫分子. 免疫器官 : 中枢免疫器官 : 发育较早,多能造血干细胞在 此发育。 骨髓 ( Bone Marrow ) 胸腺 ( Thymus) 外周免疫器官: 成熟免疫细胞定居,接受抗 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 脾脏( spleen ) 淋巴结( lymphnodes )
E N D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2)免疫细胞 (3)免疫分子
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发育较早,多能造血干细胞在 此发育。 骨髓 (Bone Marrow) 胸腺 (Thymus)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免疫细胞定居,接受抗 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 脾脏(spleen) 淋巴结(lymphnodes) 黏膜伴随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或称初级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骨髓(bone marrow) (一)结构:分为红骨髓、黄骨髓。红骨髓中的基质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多能造血干细胞(HSC)分化发育的环境,称为造血诱导微环境。 造血器官,是人类B细胞成熟的唯一器官
骨髓的功能: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细胞、NK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 场所 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 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 胸腺(thymus)是T细胞分化、发育、 成熟的场所。 • 胸腺的位置:位于胸骨后、心脏上方。 • 胸腺的大小:坯胎第9W出现(发育最早 的免疫器官) 坯胎20W发育成熟(正常 胸腺结构) 新生期15-20g 青春期30-40g
二、胸腺 (一)胸腺结构(图) 1.皮质:分浅皮质区、深皮质区。85-90%的细胞为未成熟T细胞(胸腺细胞),其他有胸腺上皮细胞(TEC)、巨噬细胞(Mф )、树突状细胞(DC) 2.髓质:胸腺上皮细胞(大量)、较成熟的胸腺细胞(疏散分布)、Mф、DC。
胸腺细胞 胸腺细胞 被膜 皮质上皮细胞 皮质 髓质上皮细胞 血管 树突状细胞 髓质 吞噬细胞 胸腺(thymus) 死亡细胞
(二)胸腺微环境 • 由胸腺基质细胞(TSC,主要为胸腺上皮细胞,其他有:Mф、DC、成纤维细胞 )和胸腺细胞(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T细胞)构成胸腺微环境。 • 胸腺上皮细胞:参与胸腺细胞的分化 分泌CK和胸腺肽类分子 细胞-细胞间相互接触
二、胸腺(thymus) 1)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2)免疫调节功能 3)自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减少自身 免疫病的发生。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immune organ):或称次级免疫器官,是成熟免疫细胞(T、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后,启动初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 淋巴结 (lymph node) • 脾(spleen) •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是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组织进入的抗原------淋巴结 血液进入的抗原------脾 黏膜进入的抗原------MALT
一、淋巴结(lymph node) (一)淋巴结的结构 1.皮质区 浅皮质区:B细胞定居场所,称非胸腺依赖 区 深皮质区:又称副皮质区, T细胞定居的场 所,称胸腺依赖区 高内皮微静脉(HEV) 2.髓质区 髓索:主要为B细胞和浆细胞,含少量T细胞 和Mф 髓窦:有大量的Mф,发挥较强的过滤作 用
二级滤泡(生发中心) 髓质区(Mφ、浆细胞区) 初级滤泡(B细胞区) 输出淋巴管 副皮质区(T细胞区) 输入淋巴管(淋巴、Ag、细胞进入处) 髓索 淋巴结 (lymphnodes) 皮质区 动脉 静脉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二)淋巴结的功能 ⑴ T、B淋巴细胞定居场所(T:75%;B细胞: 25% ) ⑵ 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 ⑶ 是完成淋巴细胞再循环的主要场所 ⑷ 具有过滤淋巴液的作用
二、脾 (一)脾的结构 脾实质:分为白髓、红髓。含有:T:40%,B:60% 1.白髓:密集的淋巴组织 T细胞区:动脉周围淋巴鞘( PALS),主要由密 集的T细胞构成,还有少量DC、Mф。 B细胞区: PALS旁侧淋巴小结,为B细胞区,称 脾小结。含有大量B细胞,少量(滤 泡)FDC、Mф。 边缘区: 含T细胞、B细胞和Mф。 2.红髓 脾索:主要含B细胞、浆细胞、Mф和DC 脾血窦:血液。
(二)脾的功能 • ⑴ T、B细胞定居的场所 • ⑵ 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血源性抗原) • ⑶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 ⑷过滤作用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在局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亦称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 MIS) 主要指呼吸道、 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Peyer’patches, PP)及阑尾等。
(一)MALT的组成 1. 肠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GALT) 2. 鼻相关淋巴组织(na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NALT) 3. 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ronchial-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BALT)
(二)MALT的功能及其特点 1.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形成黏膜免疫屏障,参与局部特异 性免疫应答,在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 中发挥作用。 2.产生分泌型IgA MALT中的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 后,多产生SIgA。
四、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是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其它抗原提呈细胞、粒细胞、红细胞、肥大细胞等。 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或称免疫活性细胞即T细胞和B细胞。
淋巴细胞(lymphocyte) 未活化淋巴细胞
红色 深蓝 淡色 结晶状颗粒 颗粒致密 颗粒清晰 粒细胞 嗜中性 嗜酸性 嗜碱性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五、免疫分子 分泌型免疫分子 抗体(antibody) 补体(complement) 细胞因子(cytokine) 膜表面的免疫分子BCR TCR MHC CD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一、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成熟的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地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or 组织的特定区域。 分子基础:归巢受体与血管地址素的相互作用。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及其生物学意义 • 淋巴细胞(LC)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 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淋巴细胞再循环途径: 多条通路 (多条途径) a.淋巴结 b.脾脏 c.其他组织
2.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a. 淋巴组织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 充,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 b. 有些部位(如肠黏膜)的淋巴细胞接受抗原 刺激后,通过再循环仍返回原部位,发挥效 应淋巴细胞的作用; c. 通过LC再循环,使机体的免疫器官和组织相 互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动员各 种免疫细胞和效应细胞迁移至病灶部位,发 挥免疫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