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

7. 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

7. 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 德国历史学派. 1 、兴起 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英法。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以国家主义 F. 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 历史学派在下列问题上反对 19 世纪中叶以前英法传统经济学: ①以历史归纳法反对抽象演绎法; ②以历史反对理论 , 否认经济规律的存在; ③以国家主义反对世界主义; ④以生产力的培植反对交换价值的追求; ⑤以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 2 、分类:. 历史学派分为两个阶段。. 旧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 旧历史学派.

Download Presentation

7. 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7.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

  2. 德国历史学派 • 1、兴起 • 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英法。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以国家主义F.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 • 历史学派在下列问题上反对19世纪中叶以前英法传统经济学:①以历史归纳法反对抽象演绎法;②以历史反对理论,否认经济规律的存在;③以国家主义反对世界主义;④以生产力的培植反对交换价值的追求;⑤以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

  3. 2、分类: • 历史学派分为两个阶段。 旧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

  4. 旧历史学派 • 以W.罗雪尔为创始人的旧历史学派活动于19世纪40~70年代。他们反对19世纪中叶以前的英法传统经济学,以历史归纳法反对抽象演绎法;以历史反对理论,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以国家主义反对世界主义;以生产力的培植反对交换价值的追求;以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

  5. 1、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为F.李斯特 李斯特,F. Georg Friedrich List (1789~1846) 德国国民经济学的创始人,历史学派的先驱,德国保护关税政策的首倡者。

  6. 生平与著作 出身于罗伊特林根一个制革匠家庭。1817年曾任蒂宾根大学行政学教授,曾被选为符腾堡议会议员。他主张自由主义的政治改革,屡遭封建势力迫害。1825年被迫亡命美国,1827年发表了《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 1832年作为美国政府驻莱比锡领事返回德国,参加了1834年成立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活动。 • 《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1837年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0年 《农地制度、小农经营及国外移民》1842年 《德国政治经济的国家统一》1845-1846年

  7. 对斯密的批判 • 李斯特指责英国古典经济学不强调经济生活中国民有机体的重要,是“世界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经济学。他的国民经济学则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 • 他指责斯密只强调体力劳动而不承认精神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 • 他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的方法,而主张运用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的方法。

  8. 对斯密的批判 • 在经济理论方面,李斯特提出发展国民生产力的理论,批判斯密的单纯“交换价值”的理论。 • 在经济政策上则主张采取国民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李斯特的这种历史主义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形成了德国历史学派的传统和基本特征。

  9. 财富思想 • 李斯特强调政治经济学必须为本国国民经济的形成提供理论武器。 • 他认为创造财富的力远比财富本身更加重要。 • 他认为创造财富的诸生产力,必须要有国家规模的分工和诸生产力的协作与结合,只有在国民经济整体中农、工、商相互协调、均衡的场合,才能使一个不发达的国家有保障地达到“正常的国民经济的发展状态”。

  10. 发展阶段理论 • 李斯特为了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强调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他从生产力理论出发,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论。认为经济发展的阶段为: • ①原始未开化状态; • ②畜牧状态; • ③农业状态; • ④农工业状态; • ⑤农、工、商业状态。

  11. 发展阶段理论 • 李斯特的历史主义的方法,成为德国历史学派的方法论。这种历史的方法是“历史·理论·政策”统一体系下的历史方法,是历史的实用主义。 • 他认为19世纪40年代只有英国是处于第五状态,而普鲁士德国则处于第四状态,必须向“正常国民经济秩序”的第五状态发展。

  12. 2、罗雪尔 W. Wilhelm Georg Friedrich Roscher (1817~1894)德国历史学派创始人

  13. 生平和著作 出生于汉诺威的高级法官家庭,在格丁根大学和柏林大学专攻历史学和政治学。1840年任格丁根大学历史学及国家学讲师。 • 1843年出版了被称为“历史学派宣言”的代表作《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该年他升任副教授,1844年任教授。 • 1848年他应莱比锡大学之聘担任政治经济学讲座,在这里任教达46年。 • 他的主要著作还有: • 《国民经济学体系》(1854~1894)成为德国大学的教科书和文官考试的参考书,广为普及,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反对工人运动进行辩护。 • 他的经济学说史著作有《16和17世纪英国国民经济学说史》(1851~1852),《德国国民经济学史》(1874)。

  14. 国民经济的解剖学和生理学 • 罗雪尔的经济学是建立在国民经济有机体的观点和历史的相对主义的基础上的,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容克贵族相妥协的产物。 • 罗雪尔认为国民经济学绝不单纯是致富术,单纯的“货殖术”。而是寻求去分析人类、判断和控制人类的一种政治科学,其目的在于记述各国国民在经济上想些什么、要求些什么、感受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努力、获得了些什么、又为什么去努力和怎样才达到成功。这种记述并且要和法律史、国家史以及文化史相结合,才能做到。 • 他不主张树立什么经济理想,而主张研究国民经济的性质和需求、满足国民经济任务的法律措施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效果。 • 他称他的经济学的方法是历史的方法或历史的生理学的方法,因此他的经济学是“国民经济的解剖学和生理学”。

  15. 历史时期 • 他认为历史的方法对任何一种经济制度决不应轻率地一律予以颂扬或一律予以否定,只有从历史的类比中获知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 他主张国民生活和动植物一样,要经过四个发展时期:幼年期、青年期(开花期)、成年期(成熟期)和老年期(衰老期),每个国家的发展要受三个主要经济要素即自然、劳动和资本所决定。 • 他认为资本这一要素最占优势的时代是各国国民最幸福的时代。但不久它将进入衰老期,要采取国家干预的人工治疗。 • 他认为人类的经济动机,既有利己心,也有公德心。 • 他尊重国民经济的自然法则,这和后来的克尼斯以及施密尔等人有不同之处,但他本人对自然法则究竟是什么,也并不明确。

  16. 新历史学派 • 随着7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出现了以G.von施密尔、A.瓦格纳(1835~1917)、L.布伦塔诺(1844~1931)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历史学派,他们在上述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改良主义的“社会经济政策”,因而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者”。从70年代起,统治着德国的经济学界。

  17. 1、简述 •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产业资本壮大,日渐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其内在矛盾开始显露。1873年的经济危机引起了中产阶级的没落,工人阶级失业和贫困,社会问题严重。德国社会民主党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了工人运动。 • 为了对抗马克思主义,缓和阶级矛盾,新历史学派一方面继承了旧历史学派的遗产,一方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社会改良主义。

  18. 他们认为只要求工人克制和节约,不能解决问题,还必须从意识形态上批判“世界主义”、“经济人”的利己心的理论前提,以及古典学派的“唯物主义”。他们认为只要求工人克制和节约,不能解决问题,还必须从意识形态上批判“世界主义”、“经济人”的利己心的理论前提,以及古典学派的“唯物主义”。 • 在施密尔等人的发起下,1872年成立了“社会政策学会”,参加这个学会的经济学家一般都属于新历史学派,也被称做“讲坛社会主义者”。其中著名的除施密尔、瓦格纳和布伦塔诺之外,还有A.黑尔德(1844~1880)、G.F.克纳普(1842~1926)和K.比歇尔(1847~1930)等。

  19. 2、瓦格纳,A Adolph Heinrich Gotthilf Wagner (1835~1917)

  20. 生平和著作 • 生于德国的埃朗根。 • 1853~1857年在格丁根及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和国家学。1858年任维也纳商学院教授,1863年转任汉堡大学教授,1868年转弗赖堡大学、1870年转柏林大学任教授,讲授财政学、经济学和统计学。 • 初期受英国古典学派影响,主张自由主义,以后参加了社会政策学会,支持O.von俾斯麦(1815~1898)的政策,并组织基督教社会党,既反对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又反对马克思主义,提倡J.K.洛贝尔图斯-亚格措夫(1805~1875)和F.拉萨尔的国家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读本》(1876), • 《财政学》(1877~1901), • 《政治经济学原理》(1892~1894), • 《社会政策思潮与讲坛社会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1912)。

  21. 国民经济组织思想 • 瓦格纳将国民经济划分为三类组织: • ①营利性经济组织; • ②慈善性经济组织; • ③强制的共同经济组织。 • 其中强制的共同经济组织位于个别经济组织之上,它必须保障历史所赋予国家的历史任务得以完成。 • 他认为国家经费是生产性的,它将转移到国民每年生产的总值中。

  22. 累进税制 • 他提出累进税制,主张“国家经费膨胀的法则”。他强调国家救助是社会改良的主要支柱。 • 他的国家社会主义排除工人阶级的参加,主张“先上层,后下层”,认为工人阶级是国家社会主义政策的受益者。 • 他认为社会政策只不过是消除分配中的弊害。他不承认自己仅仅是“讲坛社会主义者”,而自认为是洛贝尔图斯-亚格措夫的门徒,是国家社会主义者。

  23. 3、布伦塔诺 一般称他为新历史学派左派或自由派。

  24. 生平和著作 • 他曾就学于都柏林、慕尼黑、格丁根、海德堡和柏林大学。 • 1871~1872年发表了《现代工会》。1872年参加筹备社会政策学会的成立,1872年任布雷斯劳大学副教授,1882年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任教,1889年转至莱比锡大学,1891年又转到慕尼黑大学任教授,讲授经济学、经济史及财政学,直至退休。 • 他的主要著作还有 • 《历史中的经济人》(1923)、 • 《英国经济发展史》(3卷,1927~1929)、 • 《劳动时间、工资与生产的关系》(1876)等。

  25. 经济思想 • 布伦塔诺的根本立场是主张工人阶级的团结自由。他承认劳动力在现代科学中是商品,有它的时代的特殊意义,工会的首要任务在于使工人从不幸的境遇中解放出来,保障最低生活费用的工资水平。 • 他反对“工资基金说”,认为工资的源泉不在于企业家的流动资本,而完全在于消费者的购买力。他认为提高工资、缩短工时,绝不影响工效,反而可以促进企业家采用机器,工资最高的工人反而会成为最廉价的工人。

  26. 经济思想 • 他反对政府的强制保险,主张工人自己管理失业保险。在农业和商业政策方面,他主张自由主义,土地可以自由处理。他和瓦格纳不同,他主张由下而上地推动社会改良。 • 布伦塔诺主张工会的任务在于使“劳动力”这种商品获得有利的出售条件。 • 他没有提出工人阶级的解放,不主张工会是革命的团体,不提倡消灭阶级的剥削和差别,始终停留在“社会政策的自由主义”,始终没有摆脱古典经济学自由主义的影响和从个人主义利己心出发的社会改良主义的立场。

  27. 历史学派的解体及其影响 • 随着1890年俾斯麦的下台和取消反社会党人法,新历史学派存在的基础开始动摇,进入了衰退解体的过程。

  28. 桑巴特,W. Werner Sombart (1863~1941

  29. 生平和著作 • 德国历史学派解体时期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生于德国的埃姆斯莱本。曾在比萨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经济学。柏林大学毕业后,留学意大利。1906年被聘为柏林商学院教授。 • 1917年接替A.瓦格纳(1835~1917)任柏林大学教授,1931年退休,被聘为名誉教授。1904年与M.韦贝尔(1864~1920)等合编《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等杂志。

  30. 著作 《19世纪的社会主义和社会运动》(1896,1924年第10版改名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无产阶级》(1906),《犹太人与经济生活》(1911),《资产者:现代经济人的思想史》(1913),《现代资本主义:从始至今的全欧经济生活历史体系的表述》(1902),《三种国民经济学》(1930), • 《国民经济学与社会学》(1930),《德国社会主义》(1934),《社会学》(1936),《论人类》(1938),《世界观、科学与经济》(1938)等。

  31. 希特勒的辩护人 • 桑巴特青年时期曾倾向于马克思主义,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逐渐走向反动,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 • 德国法西斯分子上台后,他所著的《德国社会主义》倾向于“民族社会主义”,终于成为希特勒国社党的辩护人。 • 他认为经济现象应该与历史的社会的整体联系起来理解,经济学应该是“经济社会学”。

  32. 经济学说划分 • 他将历史上的经济学说划分为三类: • ①规范的经济学; • ②叙述的经济学; • ③理解的经济学。 • 他认为重农主义和古典学派是“规范的”、“叙述的”经济学,历史学派是“叙述的”、“理解的”经济学,他强调理解的经济学。 • 桑巴特本是G.von施密尔的学生,在施密尔与C.门格尔的“方法论论争”以及与韦贝尔关于“价值判断论争”之后,他一面继承了历史学派的遗产,一面企图克服历史学派缺乏理论体系的缺陷。 • 他认为历史的记述不应有“价值判断”,因为“价值判断常常是主观的,而且只能是主观的。”

  33. 经济体制和时代划分 • 在《现代资本主义》一书中,他使用了“经济体制”与“经济时代”两个基本概念,来作为理论与历史的统一体系和方法。 • 所谓“经济体制”是指具有一定性质和类型的经济生活方式,即受一定的经济思想所支配,应用一定的技术的劳动组织。由这种精神、技术和劳动组织所形成的经济体制,构成其“理念型”。运用这种“理念型”工具来观察、分析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实,并用它来测定与各个具体的历史现实之间的差距。 • 桑巴特的“经济时代”概念是和他的“经济体制”概念相呼应的,他把这种纯粹的“理念型”的“经济体制”,规定为“全盛时期”,即高度发达时期。在“全盛时期”的前后,掺杂有其他经济体制的过渡期。在“全盛期”以前,则为“初期”或“早期”,以后则为“后期”或“晚期”

  34. 他认为不同的经济时代,各受一种经济意识所支配,这种经济意识形成经济生活方式,创造一种经济的劳动组织。他认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是“资本主义精神”。他认为不同的经济时代,各受一种经济意识所支配,这种经济意识形成经济生活方式,创造一种经济的劳动组织。他认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是“资本主义精神”。 • 他根本否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否定历史发展客观必然的规律性,而强调经济意识或精神,陷入了主观历史唯心主义。

  35. 美国的制度学派 • 主要代表:T.凡勃伦、J.R.康蒙斯、W.C.米切尔等。 • 他们把历史学派的方法具体化为制度演进的研究,否认经济理论的意义,以批判的姿态出现,提倡改良主义政策。

  36. 1、继承与创新。 • 制度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历史学派在美国的变种。 • 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基本上不同意传统资产阶级经济学所使用的抽象演绎法,不同意19世纪70年代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越来越重视的数量分析方法。 • 他们采取的是历史归纳方法和历史比较方法,强调每一个民族或每一种经济制度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活动或发展起来的,从而所阐明的规律性并无普遍的意义。 • 但制度学派是当时处于较高发展水平的美国环境中的产物。大垄断组织同中小企业之间的矛盾,在美国要比在德国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制度学派从一开始起就强调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局限性,强调有必要调整各种经济关系,对之进行改良,并预言美国的唯一出路在于社会改良。

  37. 2、学派的松散性。 • 制度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内部观点统一的经济学派别。它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被用来概括若干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主张方面有所相似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 凡勃伦、康蒙斯和米切尔之间,也没有统一的经济观点。他们三人的重要著作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很难说究竟哪一本著作概括了制度学派的主要经济观点而成为本学派的“经典作品”。 • 这种情况是不同于以前的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当时的奥地利学派和剑桥学派或后来的凯恩斯学派的。该学派以研究“制度”和分析“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标榜,并以此得名。

  38. 3、理论特点。 • 制度学派在美国,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以资产阶级经济学异端形式出现的经济学派别。 • 他们是现行制度的批评者,也是正统经济理论的批评者。 • 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尤其是凡勃伦和康蒙斯,都被看成是“离经叛道者”,他们在作品中批评当时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处于正统地位的马歇尔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凡勃伦甚至还提出了改革美国资本主义的设想,即由技术人员来执掌工业大权,以替代金融家的位置。

  39. 制度学派对制度的批评,并不触动制度的私有制基础。制度学派对制度的批评,并不触动制度的私有制基础。 • 它强调制度分析、结构分析的重要性,但它所说的制度、结构的含义极为广泛,其中既包括所有制、分配关系,又包括国家、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等。它把所有这些制度、结构并列在一起,用以解释社会经济变化的原因。

  40. 4、基本经济观点 • 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基本上都强调非市场因素(如制度因素、法律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和伦理因素等)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较大的缺陷,使社会无法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方面协调。 • 他们总是强调所谓制度分析或结构分析,即认为只有把对制度的分析或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分析放在主要位置上,才能阐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弊端,也才能弄清楚资本主义社会演进的趋向。 • 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基本上不同意根据当时处于正统地位的经济学家们所宣扬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所制定的政策,即国家不干预私人经济生活的政策。 • 他们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以克服市场经济所造成的缺陷和弊端。

  41. 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 凡勃伦,T. Thorstein Bunde Veblen (1857~1929) 美国经济学家,制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出生于威斯康星州的马尼托沃克一个挪威移民家庭。1884年在耶鲁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历任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密苏里大学经济学讲师、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讲师

  42. 制度分析 • 凡勃伦认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有两个主要制度,一是生产技术制度,另一是私有财产制度。这两种制度都以人类的本能为基础,前者建立在“改进技艺”本能的基础上,后者建立在“追求利益”本能的基础上。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两种制度各有具体的表现形式。 • 在现代社会中,两种制度分别表现为运用技术进行机器生产的“机器操作”和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经营”,前者的特点是大规模生产,提供充裕的产品,后者的特点是只关心盈利。 • 于是“机器操作”和“企业经营”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弊病来源于二者的矛盾,即来源于“企业经营”对“机器操作”的统治。由于这种统治,企业力图把价格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限制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采用,由此导致经济萧条。

  43. 阶级分析 • 正是由于“机器操作”和“企业经营”的对立,现代社会也就相应地分为两个阶级,即企业家和技术人员。 • 企业家占有企业,经营企业,追求商业利益。技术人员管理“机器操作”,管理生产过程,但受制于企业家。因此,应当对现代社会的弊病负责的,不是管理生产过程的技术人员,而是支配技术人员的企业家。 • 矛盾将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得到解决,这是因为,技术人员的重要性将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而日益增大,他们不仅能联合行动对付企业家,而且有必要这样做。假定技术人员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他们只要实行普遍怠工或总罢工,就足以使整个工业体系瘫痪,从而迫使企业家作出让步。 • 凡勃伦预言技术人员的掌权是社会进化的必然趋势。

  44. 消费问题 现代西方消费经济学著作一般都把凡勃伦看成是有影响的早期消费经济学的研究者。 凡勃伦是较早地重视消费问题研究的经济学家,他在运用制度分析方法研究消费问题时,提出了一些观点。

  45. ①凡勃伦认为,社会上一直是两种消费方式并存,即一种是家庭内部生活中的消费方式,另一种是大庭广众中的消费方式。①凡勃伦认为,社会上一直是两种消费方式并存,即一种是家庭内部生活中的消费方式,另一种是大庭广众中的消费方式。 前一种消费比较简陋,后一种消费比较奢侈。由于社会上对一个人的看法往往不是根据这个人的实际才能或品德,而是根据他的消费标准来决定的,所以人们便倾向于摆阔气,在大庭广众中维持较奢侈的消费方式。于是消费成为荣誉的象征,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沉重的负担。

  46. ②凡勃伦认为,当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消费方式时,较低阶层的消费总是以较高阶层的消费作为争取实现的标准的。②凡勃伦认为,当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消费方式时,较低阶层的消费总是以较高阶层的消费作为争取实现的标准的。 • 因此,即使是极穷困的家庭,也会设法来表现自己,让男子尽力工作,而让妻子有一些装饰来打扮。 • 对于人们总是想用较高阶层流行的消费方式作为标准这一点,凡勃伦把它归结为心理因素(虚荣心)作用的结果。

  47. ③凡勃伦认为,消费方式是易奢不易俭的,也就是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③凡勃伦认为,消费方式是易奢不易俭的,也就是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这是因为,一个人如果已经从较低的消费标准上升到较高的消费标准了,如果他想再退回来,就会被社会所轻视,斥责为吝啬,而他本人如果已经习惯了较高的消费标准,要想再降低它,精神上也会感到痛苦。

  48. 评论 • 他把制度定义为“广范的社会习惯,以心理学本能来解释制度的产生和变化。本能是天赋的,制度也是不变的。 • 把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说成是“机器利用”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把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说成是技术人员与企业家的对立。 • 本质上是为垄断资本主义辩护的理论。

  49. 康蒙斯,J.R.John Rogers Commons (1862~1945)

  50. 生平 • 美国经济学家,制度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 出生于俄亥俄州霍兰兹堡。1888年毕业于奥伯林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892年,任该学院经济学、社会学教授,1915年在该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1901~1902年,任美国工业委员会研究员。 • 1904~1932年任威斯康星大学教授。1920~1928年任全国经济研究局局长。 • 以研究劳工问题闻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