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likes | 976 Views
傳播與社會. 第五單元 廣播 授課老師 : 高瑞坤. 目次. 壹、現代廣播概論 一、廣播起源及功能 二、我國廣播事業發展現況 三、台灣地區廣播收聽行為 貳、廣播業的結構 一、廣播業的結構 二、廣播節目的製作 三、爭議的話題 四、廣播業的就業情況 參、廣播與網路傳播的相互關係 一、廣播與網路互動性是傳播結合的形式 二、了解廣播通訊情境下的網路傳播 三、了解網路傳播情境下的廣播通訊. 目次. 肆、數位廣播 一、什麼是「數位廣播 , DAB 」 二、數位廣播跟 AM 、 FM 的廣播有什麼不同 伍、廣播政策
E N D
傳播與社會 第五單元廣播 授課老師 : 高瑞坤
目次 壹、現代廣播概論 一、廣播起源及功能 二、我國廣播事業發展現況 三、台灣地區廣播收聽行為 貳、廣播業的結構 一、廣播業的結構 二、廣播節目的製作 三、爭議的話題 四、廣播業的就業情況 參、廣播與網路傳播的相互關係 一、廣播與網路互動性是傳播結合的形式 二、了解廣播通訊情境下的網路傳播 三、了解網路傳播情境下的廣播通訊
目次 肆、數位廣播 一、什麼是「數位廣播 ,DAB」 二、數位廣播跟AM、FM的廣播有什麼不同 伍、廣播政策 一、調整聯播網規範 二、健全頻譜管理制度 三、新媒介與數位廣播政策 四、檢討現行著作權授權運作方式
目次 陸、我國廣播事業未來展望 一、建立電台功能分類 二、制定合理規範,提升節目品 三、善用數位科技,增進傳播效果 結論
序 廣播興起於20世紀初期,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二、三十年是它的全盛時期。尤其在第二世界大戰期間,廣播是最主要的大眾媒體,影響力甚於報紙,一直要到1950年代後電視普及,廣播新聞重要性不再,廣播電台才逐漸轉型成為今日以音樂娛樂為本的媒介。
壹、現代廣播概論 • 廣播起源及功能 • 我國習稱的「廣播」是指音訊播送或是收音機廣播(圖)。基本廣播系統是用麥克風將音波轉換為電波,再將此一電波與中頻或高頻無線電波進行調變成為載波,經由發射機及天線發射,並向四面八方廣為傳播。廣播訊號經由收音機天線接收後,先檢出無線電波並加以濾除,再將聲音電波放大,並經由喇叭或耳機轉換為聲波播出。
廣播原理(圖) 1.播音室 2.混音設備 3.音頻轉換器 4.無線電轉換器 5.無線電塔 6.用戶收音機 資料來源:wikipedia
廣播起源及功能 • 1901年義大利人馬可尼在英國康瓦爾半島發射無線電波及代表S字母的電報信號,經過數周的測試,信號成功地傳送了三千五百公里,到達大西洋波岸最接近歐洲的紐芬蘭島。馬克尼的實驗為人類運用無線電波傳送訊息帶來曙光。 • 二十世紀初期,許多先驅實驗電台在歐美各國展開測試,並且開始實驗性的提供音樂及訊息服務。1920年美國西屋公司在匹茲堡設置第一個商業電台KDKA,不但獲得聽眾喜愛,也帶動廣播事業快速發展。廣播事業在歐美興起之後,民國11年12月美籍商人歐斯本在上海開辦中國無線電公司。
廣播起源及功能 • 從使用方面來說,聆聽廣播不具感官獨占性,不論工作、讀書、開車時均能收聽,因此成為許多人最佳的陪伴,另外,由於個人擁有率提高,節目收聽從過去家人共同欣賞轉為個人單獨收聽,因此廣播已經成為個人化的媒體。在現代社會中,雖然各種媒體不斷推陳出新,但是廣播仍能扮演下列幾項功能。
廣播仍扮演的六項功能: 製播即時新聞,提供最迅速的重要訊息及實用資訊。 播出音樂或製作綜藝、戲劇、體育節目,提供大眾娛樂。 製作教育、文化節目,提升人民知識水準及人力素質。 透過意見交流與互動,建立公共論壇。 提供公共服務訊息及發布緊急通告。 保存少數族群語言及文化。 製播廣告,促進商業活動。
壹、現代廣播概論 • 我國廣播事業發展現況 • 政府遷台初期,廣播電台僅有公營的軍中電台、空軍電台及民營的民本電台和中廣所轄七個分台。民國82年2月至85年6月之間,政府以八個梯次開放一百六十九個廣播頻率提供社會大眾及團體申設請設立電台,在審議委員會審查及面談後,進行籌備及試播之後,取得正式電台執照及廣播執照。總計政府在五年間共釋出一百一十八個頻道,經過八個梯次的開放之後,獲准籌設電台雖為一一八家,但小功率電台「消費者之聲」已自行撤銷,此外獲准籌設大功率全國網的申請單位意放棄設立。
我國廣播事業發展現況 • 民國83年起,新電台陸續開始播音,至民國88年6月底共有六十八家完成籌設,取得廣播電台執照。我國廣播事業帶來新的局面,而開放無線頻道供申設新電台,除了回應社會各界開放廣播頻道呼籲,滿足社會大眾參與經營廣播事業的熱切期望之外,已經達成下列多項目標。
下列六多項目標: • 使寶貴的無限頻譜資源得以充分有效的運用,提供廣播事業新的發展空間。 • 透過民營電台增設平衡公、民營電台比例,如果核配頻率電台均完成籌設將可增加民營電台一百一十八家,使公民營電台數量比例由原來的1:2,調整為大約1:10。 • 建立較為開放的廣播媒介環境,透過競爭促進廣播事業經營管理現代化。
下列六多項目標: • 大量民營電台使用調頻頻率,調頻電台倍增,改進整體廣播服務音訊品質。 • 客語族群及原住民透過合法程序申設建立電台,保障弱勢族群接近使用媒介的機會。 • 金馬地區首度設立電台,使過去長期因為處於戰地而被忽略的傳播權益得以被正視。
壹、現代廣播概論 • 台灣地區廣播收聽行為 • 廣播頻道開放以來,由於電台數量迅速增加,對廣播收聽行為產生相當大的引響,根據電台雜誌委託愷聯國際有限公司在民國87年2月3日起兩周期間,針對十二至六十歲人口進行電台及廣播節目收聽率研究(有效樣本二千七百九十六人),結果顯示,台灣地區有將近52%有收聽廣播的習慣,轉換為人口數約為七百九十萬人,經統計分析後歸納主要收聽行為如下。
主要收聽行為如下: • 一般民眾平均每週收聽廣播四至五天,每天收聽節目二至三小時。 • 最常收聽時段為上午七點至十一點及晚間八點至十二點。 • 最常收聽的廣播節目內容分別是國語流行音樂、新聞氣象、熱門歌曲等三類。 • 收聽廣播的主要原因是打發時間、喜歡節目內容、習慣性收聽。 • 最常收聽廣播的情況是上班工作、開車時、無事發呆時。
貳、廣播業的結構 • 廣播業的結構 • 廣播到處都有,人們將收音機放在床頭、廚房、車內、辦公室、沙灘、球場等地的情形很普遍。
廣播業的結構 • 調幅與調頻廣播電台 • 一般而言,廣播分成調幅(AM)與調頻(FM)兩種。調幅是指利用振幅調來傳送聲波 ; 而調頻是指用頻率調來傳送聲波。利用調幅來傳送廣播波比用調頻傳送來得遠,特別是在夜裡,這是因為調幅的廣播波的傳送方式是從地面發射,經由大氣層的電離層反射到地面,因此傳送的距離較遠。
調幅與調頻廣播電台 調幅廣播可進一步地分為三種頻道 :無障礙型(clear)、區域型(regional)、及地方型(local)。 無障礙型的調幅廣播道只能設置一個,所使用的電力高達五萬瓦特,因此,其傳送的範圍非常廣泛。 區域型的調幅廣播頻道則可設置許多個,覆蓋的範圍較小。 地方型的調幅廣播頻則可大量地設置,不過它所含蓋的範圍只以小型社區為主。
調幅與調頻廣播電台 調頻廣播的訊號雖然不像調幅廣播一樣,能夠傳送較遠的距離,但是透過調頻所傳送的音質則比較好,而且它也較不容易受到外在的干擾,例如大雷雨的干擾和調幅廣播相同的是,調頻廣播也被分成三級,其中C級的調頻廣播最具威力,它所需要的電力為十萬瓦特,而A級與B級的傳送威力則較小。
貳、廣播業的結構 • 廣播業的結構 • 電台類型 • 所謂的類型是指,廣播電台為了吸引區隔的閱聽眾而設計來的節目訴求,它能為電台帶來個性化的色彩,並能吸引特定的閱聽眾與廣告主。 • 音樂類型屬於大型的分類方式,利用音樂類型來為廣播電台作分類時,常常得考慮到它的次分類及其它變化的型式。熱門歌曲、專輯導向的搖滾、鄉村音樂、黑人及種族音樂……等。
廣播業的結構 • 電台類型 • 新聞及談話性類型在調幅廣播的頻道中愈來愈普遍。有些電台特別重視新聞部分,它們每天定時地播放全國性、區域性及地區性的新聞內容,包括體育、交通、氣象、評論、公其事務報導以及人事物的特寫,新聞性電台主要的聽眾為25~54歲的男性。
貳、廣播業的結構 • 廣播節目的製作 • 在廣播電台裡最重要的管理者是總經理及節目總監。總經理所負責的是策劃與執行電台的政策,並監節目的內容、收聽率及業務表現;節目總監則負責節目的聲音呈現,他必須導播送出去的節目內容,同時他也負責播音員的雇用以及解職。 • 大多數的廣播電台分成四個部門,業務部門負責電台的業務事項;新聞部門則負責新聞的播放、採訪及編寫;節目部門除了製播節目之外,還必須和工程部門共同負責節目的成功播出,以及設備的維護。
貳、廣播業的結構 • 爭議的話題 • 近年來,廣播業中最受爭議的話題是,談話性廣播節目已然成為一股政治力量。批評家認為,談話性節目會吸引激進的群眾收聽,而聽眾通常也會不經思考地全盤接受主持人的觀點;另有些批評家則認為,談話性節目會不當地激起聽眾的恐懼、挫折及仇視人的情緒;有些人也害怕談話性節目的主持人會成為電子群眾煽動家,煽惑人們以灰暗的觀點來看待政治。
爭議的話題 • 他們進一步指出,特別的訓練及憑證就可以主持一個談話性節目,而且沒有任何一種方法能確保主持人能在現場節目播出之前,先將他們所要談的事情弄清楚,這是相當危險的。
貳、廣播業的結構 • 廣播業的就業情況 • 進入工作的情況 • 一般而言,在鎖定小型市場的電台裡較易找到工作,而這些電台的競爭情況也比較不激烈。在這類的電台中,新進人員能學習到廣泛的工作經驗,例如播報員必須身兼業務工作;而業務人員也可能必須自行編纂廣告稿;行政秘書也得負責採訪新聞,也因此,小型電台較喜歡雇用多才多藝的人。而在大型層級分明的電台中,要同時擁有多樣的工作經驗是不可能的。
廣播業的就業情況 • 進入工作的情況 • 通常節目部與業務部是新進人員最先被安排的工作。以節目部來說,它的競爭較為激烈,這是因為許多進入電台領域的人都想擔任音樂或新聞的播報員。 • 對新人來說最好讓自己能在午夜及週末假日的時段工作,並告訴節目總監,自己願意在任何時間填補其他播報員所請假的時段,一旦獲得屬於自己的播報時段,便有機會展現自己的專業能力。
貳、廣播業的結構 • 廣播業的就業情況 • 昇遷情況 • 業務部門也是昇遷提供了最佳的管道,有競力的電台業務員會因為優良的業績表現,而獲得極大的利益,當然也可能昇遷為業務經理,而業務人員廣泛的社交背景,更有助於昇遷電台的高級主管。也因此大部份的電台經理級人士都是先從業務部做起。
參、廣播與網路傳播的相互關係 根據「第一與第二媒介時代」以及媒介形式的「社會性結構」,試圖將兩種傳播形式的相互關聯予以理論化。在兩種模式中,個體找尋與不同媒介形式連結的方法,顯示出彼此的相互關聯性:因為廣播,網路傳播更富含意義,而廣播也在網路的情境下更具意義。但這些形式的消長並非一種完全嶄新的現象,如我們所見,「第二媒介時代」來臨的預言已行之多年,只是在當代,這種動態現象已明顯超越了「科技」與「商品化」的分離。
參、廣播與網路傳播的相互關係 • 廣播與網路互動性是傳播結合的形式 • 雖然以歷史性為基礎來區分廣播、互動相當薄弱,但以社會學作為基礎來區別卻相當具有說服力。第二媒介時代理論家反覆觀察,互動性科技的發展是克服廣播的途徑,我也認為這是相當重要的一種方式。 • 第二媒介時代理論家認為在媒介社會中,直線雙向互動的水平整合提供多面向的社會整合,以及其他垂直整合類型之廣播媒介所無法提供的歸屬感。
廣播與網路互動性是傳播結合的形式 • 然而,為何對於互動的渴求,就等同對於科技性延伸互動的嚮往,且無法藉由面對面互動而獲得滿足。關於此問題,第二媒介時代理論家並沒有提供充分的答案。
參、廣播與網路傳播的相互關係 • 廣播與網路互動性是傳播結合的形式 • 傳播與都市化 廣播與互動傳播形式結構皆以一項共通的運作活動而建立:將大眾分割成原子化的單位,關於此點,在多數第二媒介時代理論家的觀察中相當值得注意。根據這些理論家的描述,第一媒介時代缺乏召喚及個人化的特質。
傳播與都市化 阿多諾與霍克海默(Adorno and Horkheimer,1993)談論第一媒介時代,在其「文化工業」的討論中,提供關於媒介效果的見解論述,對他們而言,文化工業侵蝕了水平的聯繫網絡,促使都市自我形成,導致群體變成個別的單位,一旦這些個體受到孤立,他們必須透過所謂垂直畫管道的大眾媒介,才能獲得重新連結。 對阿多諾與霍克海默而言,這樣的過程是循環的個人越依賴媒介,他們對於水平網絡的依賴就越少,因此整個大眾媒介體系成為近年來所謂的「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環境。
傳播與都市化 另外,人們對於建構所處空間在地歸屬感的需求已然消失,而空間被重新定義存在著共同媒介景觀的任何地點。人們受控於自我封閉單位的「需求」,他們寧可選擇郊區邊緣擴展的未開發地區,而非鄰近縮小中的內城市水平網路,這是媒介驅使都市化的新表述領域。
參、廣播與網路傳播的相互關係 • 廣播與網路互動性是傳播結合的形式 • 經濟相互關係 廣播與網路結構的彼此間必定存在的經濟邏輯運作方式。在經濟面向上,網路媒介隨著商品化的形式產生,如我們所見,建構如同存在於廣播中的商品形式化類型。商品化形式是第一媒介時代獨特的現象,伴隨而來的是規模不斷擴張的廣告業。
經濟相互關係 • 商品化的循環: • 廣告業主販賣物質商品給消費者。 • 廣播公司販售閱聽眾給廣告主。 • 電視節目由廣播公司銷售給消費者。 • 消費者同時也是勞動者,他們販賣自己的勞動力給企業組織,因而擁有購買商品的人力。 • 廣告的花費成本反映在商品的價格之上。
參、廣播與網路傳播的相互關係 • 廣播與網路互動性是傳播結合的形式 • 傳播與流動私有化 傳播在都市文化中的角色不能只被歸納為城市單位的其中一項,而應該談論傳播媒介如何使這些單位擁有更大規模的流動方式。如虛擬城市未來的相關論述所言,由於新媒介的擴散,使得這樣的趨勢更顯突出。
傳播與流動私有化 但事實上這是所以電子媒介的特質,而非第二媒介時代所僅的。如我在其他論述所言,電子媒介並非因為可攜性才具有流動性,它使得與影音媒介一同「旅行」的情景成真,甚至在身體靜止的狀態下也可能產生。 資訊資本主義的產物本身就是商品,但其最大的特質在於它們史主體與相互主體間的經驗商品化。在都市文化的脈絡下,這種過程以私有傳播及交換的分隔區域宣告終結。
參、廣播與網路傳播的相互關係 • 廣播與網路互動性是傳播結合的形式 • 科技性延伸 任何超越具體化而相互在場的互動形式,都需要單一或多項延伸的傳播能力。曾在前章討論的多位思想家都根據單一或多項感官文化觀點來看待媒介:如印刷、影像、口述文化等,以麥克魯漢為例,他所提出的時代劃分即可以此作為根據。
參、廣播與網路傳播的相互關係 • 了解廣播通訊情境下的網路傳播 • 此論點主張「廣播」與「互動」在本體論上存在著不同的社會連繫形式。 • 藉著了解傳播科技的共同在場,以及它們所產製的出的社會或文化動態,歷史性區隔顯得較薄弱。相反地,我們必須了解「廣播」與「互動」傳播形式如何負載各種類型的社會連結。
了解廣播通訊情境下的網路傳播 • 這兩種社會連結類型彼此依賴,同時,在現代,透過科技的延伸,其負載量也更大。但是,科技性延伸互動並未侵蝕廣播,他只是提供大眾更多種類互動形式的選擇。
參、廣播與網路傳播的相互關係 • 了解網路傳播情境下的廣播通訊 • 第二媒介時代倫述的最大貢獻在於,它像是一種有力的透視鏡,使媒介分析者能夠了解廣播作為一種媒介的特性,而至今這些特性仍舊很難被注意到。 • 事實上,「電視」是一項傑出的廣播技術形式,近年來則被刑事化成為獨立的分析領域,此觀點相當重要。
參、廣播與網路傳播的相互關係 • 了解網路傳播情境下的廣播通訊 • 電視研究是媒介研究中的次學科,而此項次學科也已獲得確立。電視反映了網路的方式,同時也成為獨特的傳播技術,或者也被假設為一般廣播的替代,如同網路象徵網路社會的興起。
肆、數位廣播 • 什麼是「數位廣播 ,DAB」 • 數位廣播(DAB)指的是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數位音訊廣播),這是歐洲發展出來的一種數位化廣播的規格。目前全世界有許多國家都採用這種規格,包括台灣在內。 • DAB是繼AM、FM之後的第三代廣播傳送技術,除了可以使聲音品質大幅提升,媲美CD音質外,還可以傳送圖、文、影音等資訊。因此也有人說,DAB是「可以看的廣播」。
肆、數位廣播 • 數位廣播跟AM、FM的廣播有什麼不同 • DAB和傳統的AM、FM廣播比較,主要的不同點為: • 1.DAB的音質清晰,媲美CD。 • 2.DAB可以傳送與節目相關的圖文資訊,為聽眾提供更完整的服務。 • 3.DAB的頻寬比傳統廣播寬許多,可以根據節目性質,將一個DAB頻率切割供多套節目同時播出,將使無線電波做最有效率的應用。
DAB和傳統的AM、FM廣播比較,主要的不同點為:DAB和傳統的AM、FM廣播比較,主要的不同點為: 4.DAB還可以利用頻寬傳送與節目無關的圖文影音資訊,例如:金融資訊、交通資訊、教學資訊等,形成新的商業營運模式。 5.在AM、FM廣播中,鄰近地區的收聽頻率必須不同,才可以避免同頻干擾。但是,DAB可以利用衛星校準技術建立單頻網,讓聽眾在長距離移動收聽時,可以使用同一個頻率收聽廣播節目,十分方便。
伍、廣播政策 • 調整聯播網規範 • 台灣市場腹地規模小,加上廣播市場屬相對弱勢,讓「規模經濟」不易產生。不少小功率電台在影響力小、無法爭取全國性廣告的現實考量下,多以策略聯盟或接受併購的方式加入聯播網,以致小功率電台的「社區服務」角色日漸被忽視。 • 堅持「社區服務」經營宗旨的小功率電台,也必須面對「麻雀雖小也要五臟俱全」的現實,以及影響力小、經營環境嚴峻的考驗。
調整聯播網規範 • 此一發展趨勢下,政府有必要重新省思小功率電台「社區服務」的設立初衷,與其面臨商業競爭環境下的實質發展困境。若小功率電台經營環境困窘,仍堅持的「社區服務」功能者要如何維持?面對小功率電台商業化的市場現實,政府是否要放寬「聯播網」與「執照交易」之規範,允許中小功率商業電台透過聯盟、整併方式提升經濟規模效益。
伍、廣播政策 • 健全頻譜管理制度 • 十波開放民營電台設立,就開放言論市場與增進電波使用效益來說,立意良善。然而我國內需市場規模不足、業者數量過多,導致各家業者都承受一定程度的經營壓力,慘淡經營、虧損而後轉手者不在少數。另一方面,不少未立案業者在本次調查中反應,歷次電台開放中,執照分配未盡充分公平,不少取得執照業者未具備經營能力,只是透過電台交易獲利,以致電台數、頻道數雖然大量增加,但仍有許多未立案經營者始終未能在歷次電台開放中循正常途徑取得合法身份。
健全頻譜管理制度 • 此外,電台交易頻繁,價格水漲船高,更導致後繼者、弱勢者無力透過電台交易方式進入市場,顯示現有機制未能真正達到頻譜有效使用的目的,部份未立案電台業者所自認之存在之正當性即立論於此。 • 透過建立公平、正義、多元性,且可長可久的頻譜管理制度,才能從制度面確保廣播市場秩序與廣播產業健全發展,並滿足閱聽人的多元需求,讓無線頻譜資源被充分妥善運用,也才能進一步從正當性根本解決未立案電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