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likes | 680 Views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科部 — 中国革命与建设理论教研室制作. 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 核心课程 ,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 主题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 主线 ,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 重点 ,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本课程教学目的: 帮助同学们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 理解和掌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E N D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科部—中国革命与建设理论教研室制作
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 本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本课程教学目的: • 帮助同学们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 • 理解和掌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本课程采用综合考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计分,其中期末笔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包括实践课成绩)。 • 笔试采取闭卷考试,以百分制计分,最后折算为总成绩的70%。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及其历史进程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 要意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1.早期马克思 主义者的认识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虽然没有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但已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经过五四运动的激荡,马克思主义很快在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传播开来,形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其中有些人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的代表人物是李大钊、陈独秀、 蔡和森、毛泽东、周恩来等人。
李大钊 李大钊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第一个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也是第一个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1919年李大钊提出:一个社会主义者,“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精良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1919年李大钊提出:一个社会主义者,“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精良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 1920年又指出: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
陈独秀 陈独秀在1922年把马克思的学说和行为的精神归纳为两条: 第一,“实际研究的精神”; 第二,“实际活动的精神”。 他说:“我很希望青年诸君能以马克思实际研究的精神研究社会上各种情形,最重要的是现社会的政治及经济状况,不要单单研究马克思的学理。”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才行的。要在自己的争斗中把列宁主义形成自己的理论的武器,即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机关凝神来定出适合客观情形的策略和组织才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才行的。要在自己的争斗中把列宁主义形成自己的理论的武器,即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机关凝神来定出适合客观情形的策略和组织才行。” 1926年,蔡和森指出
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是在遵义会议后。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后; • 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中有两个关键点: • 一个是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 一个是延安整风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七大。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
3.延安整风 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共识 延安整风运动
刘少奇在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在《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地指针。刘少奇在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在《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地指针。 4.党的七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首先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的开始把马 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实际 正面经验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实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实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反面教训 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
王明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斯大林的论述当作指导中国革命的“最高原则”。散发《两条路线》,强调全国性的“革命高潮”和党在全国范围的“进攻路线”,急于夺取一个或几个包括中心城市在内的主要省份的胜利。王明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斯大林的论述当作指导中国革命的“最高原则”。散发《两条路线》,强调全国性的“革命高潮”和党在全国范围的“进攻路线”,急于夺取一个或几个包括中心城市在内的主要省份的胜利。
博古在1931年9月至1935年1月,积极推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的错误,致使中央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给党和红军造成了严重损失。博古在1931年9月至1935年1月,积极推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的错误,致使中央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给党和红军造成了严重损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实际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实际需要。 其次 马克思列宁主义虽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革命的条件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分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一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革命的条件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分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一样。 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同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以及其他国家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也不相同。在新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最后 恩格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图示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优秀文化 中国具体实践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1 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灵活应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实践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在当代中国,就是要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提炼和升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 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收,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收的民族形式。 毛泽东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现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现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思考? 马克思主义 三者关系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 马克思主义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 ③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 中国历史 中国实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式的发展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构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1)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科学的思想体系; (2)前者为后者的发展奠定基础,后者又继承和发展了前者; (3)它们都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邓小平 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 发展观 思考: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 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答案: • 一、中央文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所做的多次概括,都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而从来没有把毛泽东思想包括在内; • 二、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一回事 ;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逻辑起点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开国大典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