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620 Views
东亚四小龙崛起的原因分析. 组员 : 物流管理系 丁 伟 (04306001) 陈伟芳 (04306013) 吴小鹏 (04306017 ) 刘士煜 (04306008) 蔡加水 (04306037) 郑君鸿 (04306024) 郑佳洲 (04306023). 东亚四小龙 : 香港、台湾、新加波、韩国. 上世纪中后期 , 这四个地区的经济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 人均收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 它们的所创造的经济奇迹 , 引起了世界的瞩目 . 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经验.
E N D
东亚四小龙崛起的原因分析 组员:物流管理系 丁 伟(04306001) 陈伟芳 (04306013) 吴小鹏(04306017 ) 刘士煜(04306008) 蔡加水(04306037) 郑君鸿(04306024) 郑佳洲(04306023)
东亚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波、韩国 • 上世纪中后期,这四个地区的经济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人均收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 它们的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引起了世界的瞩目. • 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经验.
共同特征 • 地理位置: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都属于幅员不大、工矿资源不多,但地理位置优越且同西方发达国家有特殊关系的国家或地区。
经济发展特点: ①增长速度快。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都接近或超过10%。②出口扩张迅速。台湾1970年出口总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为1970年的13倍;韩国1980年出口总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年出口总值是1965年的20多倍。
③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韩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61年的47.4%降为1985年的15%,工矿业从16.5%上升为33.4%;台湾农业比重从1952年的35.7%降为1978年12.1%,工业比重从17.9%上升为40.3%。香港与新加坡也从转口港变为工业城市。 ④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⑤失业减少,收入分配相对平均。80年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失业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与美、日等国相比较为平均。⑤失业减少,收入分配相对平均。80年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失业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与美、日等国相比较为平均。 • 促进因素: ①外部世界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50~7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科学技术革命使发达国家生产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工业,亚洲四小龙拥有质高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正好发展劳动密集工业。东亚地区的稳定也使它们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
③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亚洲四小龙的政府都为经济发展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并积极参予投资,适当进行经济管理。③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亚洲四小龙的政府都为经济发展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并积极参予投资,适当进行经济管理。 ④优良的文化传统。亚洲四小龙同属中国文化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发扬了注重教育、甘于吃苦、勤俭节约等传统。
1.优越的地理位置 • 天然的深水港 .为海运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 背靠中国大陆.
2.中国因素 • 香港是全球资金在亚太地区的集散地。香港对外资的吸引力,除香港本身的政治、经济及地理优势外,重要的一条就是它是外资进入中国内地的桥梁。
从转口港演变为工业城市 : 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成立后推行财产公有制度,很多内地人迁移香港,当中很多是纺织业的资本家和技术工人,他们携同机器、资本、技术和工人来到香港,促使香港工业发展。 二.是中国于五十年代初参与韩战,支持北韩,西方国家因此对中国实施制裁,停止对中国的贸易。香港的转口贸易受到沉重打击,于是发展工业以求生存。
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为香港本地及外资银行创造了大量融资业务和盈利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凭借与中国内地毗邻位置,积极发展与内地的经贸关系,成为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对外窗口与桥梁。合作领域从贸易发展到金融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等。
工厂的转移: 由于香港的资源约束与经济条件决定,十多年来,香港制造业通过“三来一补”、合资与独资办厂等形式,利用内地廉价的土地与劳动力,把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东以至华南地区,建成其生产基地。根据香港工业署估计,香港已有75%的厂商到内地设厂。现在香港电子、玩具、制革、制鞋和钟表业80%均转移到内地,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局面。这些厂商把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转移到内地,有关资金的筹措、市场营销、产品设计等仍留在香港,把香港有限的人力和土地资源集中在高增值与高附加产品及高技术水平工序上。
香港出口依存度(%) • 与中国的依存度:
工厂北移对香港的经济有以下影响: • 厂家把原料运往内地加工,把制成品运返本港再转运至海外,遂令香港成为一个重要的转口港,及亚洲重要的货运中心。 • 香港的主要经济活动由制造业转为支持商业的服务业。
3.金融发达 • 工业发展促进了金融业的成长,如股票和外汇交易。 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为香港本地及外资银行创造了大量融资业务和盈利机会。在港注册的外资银行中,大都设有中国业务部,它们以香港为基地,直接参与各国对中国的贸易融资、银团贷款融资和直接投资。 另外,许多直接在中国内地投资的外资企业,也纷纷在香港设立机构,利用香港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其提供融资和外汇交易、结算等多种金融服务。这充分地发挥了香港作为离岸金融中心的重要作用,增强香港金融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从而增强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4.其他因素 • 完善的基础设施 • 政府鼓励经济自由,促进香港经济竞争. • 其它.
花园之城——新加坡 新加坡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以制造业为主体,着重发展资本密集型、高技术产业,主要有炼油、石化、船舶与钻井台修造、冶金、机械、电子等,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海运业对外贸易发达。以花园城市闻名。
崛起的新加坡 • 一个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增值的新兴工业国家 。 • 90年代末,新加坡的航空服务世界第一,金融业世界第四,国际竞争力超过日本和香港排行世界第二 • 199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万多美元。现已发展成为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一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
新加坡经济发展基础 • 稳健的经济原则: • 不以突飞猛进为经济发展目标,而是以长远的未来做考量,期望能成为经济发展均衡的国家。 • 有效的人力资源发展: • 希望能培养最优良的人才以及吸引全球各种不同产业的精英,为新加坡的经济做坚固的基础和后盾。 • 劳资政府三方合作: • 杜绝黑金和政府人员的贪污,唯有这样,才能正确掌握经济政策的正确方向,也能防止犯罪的发生.维护良好治安,增加外来的投资。
高速发展的原因 适时调整经济结构 重视科技、加速高科技发展 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 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的关系
适时地调整经济结构 • 殖民地时期,以自由转口贸易为主要经济活动 。1956年脱离马来西亚后政府以发展出口型劳力密集工业为主 ,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 1970年后,扩大并加强银行与金融活动,以成为全球性的金融中心为目标 。 • 1980年后,推动制造业朝向高科技和密集资本型之工业,以高生产力与高增值作为目标 • 1990追求全球竞争力的提升, 制造业和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 • 如今,用创意发展经济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投资朝知识型经济国家前进
重视科技、加速高科技发展 新加坡政府将科学技术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优先发展微电子、自动装置、机器人、通讯技术,计算机和生物技术。近20年来,新加坡高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30%,从事高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科技人员增加了12倍,成为东南亚的“硅谷”。
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 • 通过先驱工业免税、出口产品免税、信贷计划等方式引进投资。 • 1972—1989年,制造业总投资为204.5亿新元,其中外资占80%。目前,新加坡有外资企业3400家,它们在新加坡经济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 1990年外国在新加坡投资总额为24.8亿美元。 • 促进了工业、对外贸易、金融业的发展,并利用此培养了大批先进人才。
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与经济生活的关系 • 在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并没有忽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的改善。 • 特征:充分的就业 、稳定的物价 、逐年提高的工资。 • 良好的环境: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
经济发展情况 • 实事求是地说,除去汇率偏差,台湾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工资水平仍然高于大陆。特别是台湾的“中产阶层”,其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大高于我们。40几年来,台湾经济增长很快,成为亚洲的一条“四小龙”。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台湾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高于大陆。1945年光复时,台湾的经济水平比大陆高,台湾的教育水平已达到我们大陆60年代初的水平。
三、美国的援助。据国际开发署和台湾当局研究,如果没有美援,台湾1965年的GNP要1995年才能达到,即需推迟30年。美国经济一打喷嚏,台湾经济就伤风感冒。
四,国民党逃到台湾后,进行了自我改革与改造。国民党逃台后,进行了两次重大的“政治改造”。1950一1952年第一次“政治改造”时,组织其中高层骨干进行了学习。有趣的是,其学习文件中,有《辩证法》和中国共产党的《延安整风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党及其政府的骨干,多数已是资产阶级及其政客。四,国民党逃到台湾后,进行了自我改革与改造。国民党逃台后,进行了两次重大的“政治改造”。1950一1952年第一次“政治改造”时,组织其中高层骨干进行了学习。有趣的是,其学习文件中,有《辩证法》和中国共产党的《延安整风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党及其政府的骨干,多数已是资产阶级及其政客。
太极旗飘扬 大韩民族精神创造的奇迹
20世纪50年代韩国经济从崩溃的边缘走向复苏,60年代韩国成功地推行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70年代跻身于新兴工业国(地区)行列,80年代发展成为国际市场上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90年代开始把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作为努力目标。韩国经济实力雄厚,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纺织等是韩国的支柱产业。20世纪50年代韩国经济从崩溃的边缘走向复苏,60年代韩国成功地推行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70年代跻身于新兴工业国(地区)行列,80年代发展成为国际市场上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90年代开始把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作为努力目标。韩国经济实力雄厚,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纺织等是韩国的支柱产业。
曾经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农业社会之一的韩国从1962年开始认真着手发展经济。在不到40年之中,韩国取得了被誉为“汉江奇迹”的经济成就(汉江是横贯汉城的一条河流)。这一惊人的进程改变了韩国的经济,成为韩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曾经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农业社会之一的韩国从1962年开始认真着手发展经济。在不到40年之中,韩国取得了被誉为“汉江奇迹”的经济成就(汉江是横贯汉城的一条河流)。这一惊人的进程改变了韩国的经济,成为韩国历史上的转折点。
2,危机意识,再加上韩国国民的奋斗精神,带来了韩国经济的惊人崛起。2,危机意识,再加上韩国国民的奋斗精神,带来了韩国经济的惊人崛起。 危机意识 特殊的地缘政治格局,旦夕巨变的紧张感,无法弥散的民族悲情,决定了韩国人身上强烈的危机意识。这种国民性格,韩国人称为“han”意识——“恨”。韩国人性格暴烈,态度决然,在事涉国家关系时的举国一心、同仇敌忾,也都源于此。 奋斗精神 著名的“企业家皇帝”、韩国过去最大的企业——现代集团的创始人郑周永曾说过一句话,恰当地表达了韩国人的急迫感:“韩国有什么?我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有的只是我们的国民和双手!”
3,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韩国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以及对教育的重视,也加快了这一发展。1996年,韩国成了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第二十九位成员国。3,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韩国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以及对教育的重视,也加快了这一发展。1996年,韩国成了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第二十九位成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