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543 Views
实验 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实验目的 1. 学习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习蛋白质含量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3. 掌握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 10 -2 nm 10 nm 10 2 nm 10 4 nm 0.1 cm 10cm 10 3 cm 10 5 cm. 射线. x 射线. 紫外光. 红外光. 微波. 无线电波. 可 见 光. 分光光度法.
E N D
实验目的 1.学习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蛋白质含量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10-2 nm 10 nm 102 nm 104 nm 0.1 cm 10cm 103 cm 105 cm 射线 x射线 紫外光 红外光 微波 无线电波 可 见 光 分光光度法 原理:物质的电子结构不同,所能吸收光的波长也不同,这就构成了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基础。根据物质对光的吸收特征和吸收强度,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常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光的电磁波性质
A 增大 C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基础 A 定性分析基础 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 定量分析基础 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物质对光的吸收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Lambert—Beer定律 I I0 样品 参比 透射光 I 入射光 I0 lg(1/T)= CL T(透射比)=I/I0=10-CL A=εCL A为吸光度;ε为吸收系数;C为溶液浓度;L为溶液光程的厚度 • 一束单色光通过溶液介质后,光能被吸收一部分,吸收多少与溶液的浓度和厚度成正比。 • 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物质对光的吸收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应用 (1)比较吸收光谱曲线 (2)比较最大吸收波长 蛋白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80nm, 核酸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60nm。 (3)比较吸光度的比值 纯DNA
常用方法 标准系列 未知样品 • 1.标准曲线法 • 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至少5个)按测定管同样方法处理显色,在选定的波长分别测定各管的吸光度(A),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标准溶液的浓度(C)为横坐标,制作标准曲线。 • 根据样品的A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样品含量,再计算出样品的浓度。
标准曲线与样品的测定条件必须一致。 待测样品的浓度必须在标准曲线范围内。
2. 标准管法 CX/AX=CS/AS,已知CS,测定AS、AX,可求得CX。 3. 摩尔吸光系数法 C=A/(为L=1cm,C为1 mol/L时的吸光系数,也称为摩尔吸光系数。)
0.57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光源 单色器 检测器 显示 吸收池 单波长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2.仪器操作键介绍 “方式设定”键(MODE):用于设置测试方式 “100%T/0ABS”键:用于自动调整100.0%T(100.0透射比)或0ABS(零吸光度) “0%T”键:用于自动调整零透射比 “波长设置”旋钮:用于设置分析波长
3.样品测试操作 ① 打开电源开关,使仪器预热20分钟 ② 用“波长设置”按钮将波长设置在您将要使用的分析波长位置上 ③ 打开样品室盖,将参比溶液倒入比色皿中放入比色皿架靠近测定者一端位置,并将样品溶液倒入比色皿中放入比色皿架的其它位置,盖好样品室盖。 ④ 拉动比色皿架拉杆一小格使比色皿架挡住光路,按“0%T”键调透射比为零 ⑤ 推入比色皿架使参比溶液位于光路中,盖好样品室盖,按“100%T”调100%透射比 ⑥ 按“方式键”(MODE)将测试方式设置为吸光度方式A,此时应显示为0,如果不是则按“100%T”再调A零 ⑦ 将被测溶液拉入光路中,此时,显示器上所显示是被测样品的吸光度参数 ⑧实验完成后,关闭电源,洗净比色皿,并盖好盖布。在签名本上签名。
光路 返回
光路 返回
美谱达V-1100D可见分光光度计 测量前的准备 开机自检:确认仪器光路中无阻挡物,关上样品室仪器电源开始自检 预热:仪器自检完成后进入预热状态,预热时间需在30分钟以上 使用说明 测量模式选择:按MODE键可切换测量模式 设置波长:转动波长旋钮可设置测试波长,波长值可从显示器实时读取 校准零位:按▽可校准零位 校准100%T:将放有“参比”的样品槽置于光路中,按△可校准100%T 测量吸光度 第一步:按MODE键选定模式为“A”模式 第二步:旋转波长旋钮到测试波长 第三步:将放有“参比”的样品槽置于光路中,按△校准100%T 第四步:将放有“样品”的样品槽置于光路中,读取吸光度值
微量凯氏定氮法 • 被测的天然含氮化合物与浓硫酸共热时分解出氨,氨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在凯氏定氮仪中加入强碱消化液,使硫酸铵分解出氨。用水蒸汽蒸馏法将氨蒸入无机酸溶液中,然后再用标准酸溶液进行滴定,滴定所用无机酸的量(mol)相当于被测样品中氨的量(mol),根据所测得的氨量即可计算样品的含氮量。 • 因为蛋白质含氮量通常在16 %左右,所以将凯氏定氮法测得的含氮量乘上系数6.25,便得到该样品的蛋白质含量。
N +浓H2SO4 CO2+SO2+H2O+NH3↑ H2O+Na2SO4+NH3↑ NH3+H2SO4 (NH4)2SO4 NH4HB4O7+HCl+H2O NH4Cl+H3BO3 (NH4)2SO4+NaOH NH3+H3BO3 NH4HB4O7+H2O 氮的总量测定—凯氏定氮法 消 化 蒸 馏 吸 收 滴 定
双缩脲法 原理:当脲加热至180oC时,两分子脲缩合,放出一分子氨而形成双缩脲。双缩脲在碱性条件下能与硫酸铜生成紫红色络合物,即发生双缩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肽键,与双缩脲结构相似,故蛋白质与碱性硫酸铜也能形成紫红色络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可用来进行蛋白质定量。最大波长位于540nm处。本法测定蛋白质范围为1-10mg 540 nm
Folin-酚试剂法(Lowry法) • Folin酚反应是在双缩脲反应的基础上,引进Folin试剂(磷钼酸—磷钨酸试剂),蛋白质—铜络合物能还原磷钼酸—磷钨酸试剂,生成蓝色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蓝色强度与蛋白质的量成正比例。本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灵敏度高(20-250g)、较紫外吸收法灵敏10—20倍,较双缩脲法灵敏100倍。其不足之处是此反应受多种因素干扰。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因此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线的性质,吸收高峰在280 nm波长处。在此波长范围内,蛋白质溶液的光吸收值(OD280)与其含量呈正比关系,可用作定量测定。 • 利用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优点是迅速、简便、不消耗样品,低浓度盐类不干扰测定。
总蛋白定量分析-BCA(Bicinchoninic acid,二辛可宁酸、二羧基二喹啉) 准确灵敏:BCA试剂的蛋白质测定范围是20-2000μg/mL;Micro BCA试剂测定范围是0.5-20μg/mL 快速:45分钟内完成测定,比经典的Lowry法快4倍而且更加方便 经济实用:除试管外,测定可在微孔板中进行,大大节约样品和试剂用量 不受样品中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去污剂影响 检测不同蛋白质分子的变异系数小于考马斯亮蓝
基本原理: 碱性条件下,蛋白将Cu2+还原为Cu+, Cu+与BCA试剂形成紫颜色的络合物,测定其在562nm处的吸收值,并与标准曲线对比,即可计算待测蛋白的浓度。
考马斯亮蓝染色法 • 考马斯亮蓝在一定蛋白质浓度范围内,蛋白质和染料结合符合比尔定律 ,因此可以通过测定染料在595nm处光吸收的增加量得到与其结合的蛋白质量。该法简单、迅速、干扰物质少、灵敏度高10-100μg (比Lowry法灵敏4倍)。
O CH CH 2 3 Coomassie G-250 NH PROTEIN + CH CH 3 3 C + CH CH N N CH CH 3 2 2 3 CH CH 2 2 Acid - SO SO Na 3 3 BLUE Protein - Dye Complex Amax = 595nm Coomassie Dye-Based 蛋白质定量
一、操作步骤 1.取15支试管,按下表编号、加试剂(做2个平行组) 2.各管混匀后,加入双缩脲试剂3.0mL,37oC反应30min。 3.以0号管调零,测定各管540nm光吸收值。
二、结果处理 1.绘制标准曲线 以牛血清白蛋白含量为横坐标,OD540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样品的计算 根据样品的OD540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样品的蛋白质含量(mg),再根据样品的体积计算出样品的浓度。 三、注意事项 1.须于显色后30min内测定,且各管由显色到比色时间应尽可能一致。 2.样品蛋白质含量应在标准曲线范围内。 3.用坐标纸绘制标准曲线,注明轴名称及单位。 4.比色杯的使用
吸液:调好量程后,用大拇指将按钮按下至第一停点,然后慢慢松开按钮回原点,吸取所需液体。吸液:调好量程后,用大拇指将按钮按下至第一停点,然后慢慢松开按钮回原点,吸取所需液体。 • 排液:接着将按钮按至第一停点,排出液体 • 排出残液:稍停片刻继续按按钮至第二停点,吹出残余的液体。最后松开按钮。 返回
移液器使用注意事项 • 设定量程时,切忌使移液器量程旋钮超出其标示的最小和最大量程。 • 在将枪头套上移液器时,切忌使劲地用枪砸枪头盒。 正确的方法是将移液枪(器)垂直插入枪头中,稍微用力左右微微转动即可使其紧密结合。 • 吸液时,要轻推轻吸,切忌将样品吸入移液器腔内。当移液枪头里有液体时,切忌将移液器水平放置或倒置,以免液体倒流腐蚀活塞弹簧。 • 使用完毕,把移液枪的量程调至最大值的刻度,使弹簧处于松弛状态以保护弹簧,竖直挂在移液枪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