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likes | 415 Views
湘教版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嘉善高级中学 王根兴. 湘教版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教师专业成长 : 专家引领 同伴互助 自我反思. 嘉善高级中学 王根兴. 湘教版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一、本章的地位 二、本章课标内容 三、本章教学指导意见 四、 4.1 教学设计. 嘉善高级中学 王根兴. 一、本章的地位.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是地理必修模块 Ⅰ 的总结
E N D
湘教版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嘉善高级中学 王根兴
湘教版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师专业成长: 专家引领 同伴互助 自我反思 嘉善高级中学 王根兴
湘教版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本章的地位 二、本章课标内容 三、本章教学指导意见 四、4.1教学设计 嘉善高级中学 王根兴
一、本章的地位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是地理必修模块Ⅰ的总结 和延伸 必修模块I: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必修模块II: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必修模块III: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整个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本章课标内容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旨在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在自然条件中选择地表形态为案例,并规定学习其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应通过举实际的事例说明,而不要求做纯理论的阐述。 3、本条标准的设计思想是形成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观念。
二、本章课标内容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做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不能把全球气候变化狭义地理解成全球变暖。 3、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看待全球变暖的原因:本身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正常体现,当然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变暖的趋势起了加剧的作用。
二、本章课标内容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旨在学习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深刻认识自然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渗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二、本章课标内容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旨在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习自然灾害的目的是更为有效地防灾、减灾,所以标准除要求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危害)外,还要求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
二、本章课标内容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湘 教 版 教 材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煤炭)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洪涝)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与 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与成因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本章课标内容 知 识 结 构
二、本章课标内容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人 教 版 教 材 第四章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第四章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二章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章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章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台风及其危害,寒潮及其危害)
高考命题组长班武奇 考试中心张亚南 主编 朱翔 二、本章课标内容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标内容,教师拥有一套以上不同版本教材可能更有益. 《提升地理素养 彰显个性发展》 湘教版: 人教版: 鲁教版: 中图版:
二、本章课标内容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标内容,教师拥有一套以上不同版本教材可能更有益. 《提升地理素养 彰显个性发展》 湘教版: 人教版: 鲁教版: 中图版: “传承历史基础,尝试新的发展 ” “零起点” 《突出特色 落实理念 方便教学》
二、本章课标内容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标内容,教师拥有一套以上不同版本教材可能更有益. 湘教版: 人教版: 鲁教版: 中图版: 湖南教育出版社http://www.hneph.com/ 人教网http://www.pep.com.cn/ 地理阶梯网http://www.geoladder.net/ 地图教学网http://www.ditu.com.cn/
三、本章教学指导意见 1课时分配: 本章建议用8课时完成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课时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课时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2课时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2课时
三、本章教学指导意见 2教学要求: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 2.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3.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4.通过对案例图文材料的应用,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 5.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地制宜等基本的地理观念,增强科学发展观。 知识和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根据所学知识对典型的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与地形的关系做出正确分析;了解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影响因素。 教学中要协调好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即要处理好会考与高考的关系。
关于自然灾害的分类原则和方法目前尚不统一,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和我国灾害管理现状,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气象灾害:干旱、雨涝、热带气旋、寒潮与冷冻灾害、冰雹等 海洋灾害: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海冰、海啸、赤潮等 洪水灾害: 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 矿山地质灾害等 地震灾害: 农作物生物灾害: 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 三、本章教学指导意见 2教学要求: 案例和活动中所涉及的内容,为学生课外学习内容。不必就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各影响因素作为一个系统问题去深入探讨。 现教材已做修订: 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大致划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 原教材: 自然灾害划分为洪涝、干旱、地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农业灾害和林业灾害等。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教学时可适当补充课外资料,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但主要为学生课外学习内容。地质年代及相关数据为学生课外学习内容。 对于“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教学,也可以其他自然资源为例加以拓展说明,重在说明人类生产力水平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对于课文中“自然灾害的分类”应作适当的修正。 说明:不宜拓展,超标准,建议删除,限定深广度的内容
三、本章教学指导意见 3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只要得法” 新课程打破传统地理学科体系,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从同类知识中选取隐含着本质性因素、基础性因素的内容作为案例,透过这些案例窥一斑而知全豹,举一反三。 例如:说明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选择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说明自然条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选择全球气候变化为案例;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都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 每一节具体内容又要通过案例剖析而学习、探究。如,第一节丽江古城、塔里木盆地绿洲、四川省地形和交通等案例。
三、本章教学指导意见 3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只要得法” 任何偏离案例教学目标的做法都是不成功的! 教学内容可选取其它版本好的案例、活动、图片加以替换。 教师要改变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习惯,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参考,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依据。
三、本章教学指导意见 3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只要得法” 新课程列入了相当多的学生活动内容: 模块Ⅰ70个;模块Ⅱ75个;模块Ⅲ50个 地理必修共有195个 思考活动63,实践活动25,探究活动107
三、本章教学指导意见 3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只要得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三、本章教学指导意见 4活动: 绍兴市教研员汤国荣: 思考活动:让学生课堂个体完成 实践活动: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完成 探究活动:让学生合作讨论完成
三、本章教学指导意见 4活动: 1、结合课外兴趣小组和研究性学习,注重开展“实践”活动; P9: 观察月相(或星座) P13:参观“大棚农业”或观看“大棚农业”的录像片 P18:观测日影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 P30:常见矿物的识别 P60:调查家乡的河流 P69:调查当地的一家工矿企业
三、本章教学指导意见 4活动: 1、结合课外兴趣小组和研究性学习,注重开展“实践”活动; 2、根据活动提供的材料,精心设问和分析 (材料分析问题式教学) 3、选择恰当的“活动”,课堂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4、课内外的练习或作业;
三、本章教学指导意见 4活动: 高中地理I(必修)学生训练手册 书号:ISBN 7-5355-4345-6 出版日期:2004-08-01 作者/主编:李光辉 汪文达 责任编辑:胡茂永 开本:16K 价格:8.8元 教材活动的答案 《学生活动学习手册》,该书将于2006年8月左右正式出版
四、教学设计《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浙江金华第一中学 郭万里 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由地开展学习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性,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根据自身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是自我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四、教学设计《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浙江金华第一中学 郭万里 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一、“聚落的特点和类型” 采用以学生自主交流为主的启发讨论法。以“我们的居住地”为题,引导学生从身边悉知的居住地出发,结合聚落的图片,形成对聚落丰富的感知,再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归纳出聚落的特点和类型。 二、采用问题式教学法 带着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半坡村落”,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之上? 该地形有什么特点? 选择这样的地形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通过讨论分析学生自然会得出人类总是选择有利的地形安居乐业,地形与聚落形成关系密切的基本观点。)
第三步分析山区与平原乡村聚落的主要差异及其主要原因第三步分析山区与平原乡村聚落的主要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案例一:景观图对比 从区位、形态、规模、密度等景观角度分析差异,重点从地形角度分析其成因。 基础知识:地形这一自然条件对乡村聚落形态有很大影响,规律是(也可列表比较) 基本观点:地形深刻影响着人类活动,地形多种多样,聚落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第四步探讨地形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案例二:丽江古城 地形对局地气候的影响进而影响城市聚落的形成。 地形对河流的影响进而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地形对聚落拓展方向的影响。 基础知识:地形平坦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 基本观点: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而且通过影响其他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
五 、案例三:塔里木盆地中的聚落与交通线路 山前洪积扇是如何形成的?在盆地中是怎样分布的? 山前洪积扇水土资源分布有什么特点、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哪些便利? 盆地中的聚落分布有何特点?与地形、气候有何关系? 盆地中的交通线路分布有何特点?与地形、气候和聚落有何关系? 地形不仅影响其他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影响着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线路、农业、人口等的分布,进而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分布。 六、活动4:小结作用 除地形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 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河流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交通、人口、工农业生产水平等。 七、活动5:运用所学规律,在新的情景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给出所在地区的聚落相关材料或提供获取相关材料的途径,分析本地区聚落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四、教学设计《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浙江金华第一中学 郭万里 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计思路 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 探究学习形成新知识与技能 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1.人们选择有利地形安居乐业。 2.地形多种多样、聚落形态多种多样。 3.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而且通过影响其它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 4.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而且通过影响自然、人文因素进而影响聚落。 对居住地的初步感知(分散、不全面的、潜意识的) 举例分析所在地聚落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新课程标准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2、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 究活动 3、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 4、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5、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的信息技术的 利用
欢迎指正 谢谢大家 嘉善高级中学 王根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