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 likes | 966 Views
嘉義縣 103 年度特殊教育行為功能介入方案 實 作 工作 坊. 國嘉義大學 特教系 吳雅萍. 研習課程一覽表. 本次的課程目標. 認知目標 : 能知道特教法規的規定 能 知道行為功能介入方案的內容 情意目標 能 了解訂定行為功能介入方案的重要性 能 了解應用行為分析的實證效果. 特教法規的規定. 國內 :IEP 的內容.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 ( 關於 IEP) : 民國 102 年 07 月 12 日
E N D
嘉義縣103年度特殊教育行為功能介入方案實作工作坊嘉義縣103年度特殊教育行為功能介入方案實作工作坊 國嘉義大學 特教系 吳雅萍
本次的課程目標 • 認知目標: • 能知道特教法規的規定 • 能知道行為功能介入方案的內容 • 情意目標 • 能了解訂定行為功能介入方案的重要性 • 能了解應用行為分析的實證效果
國內:IEP的內容 •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關於IEP):民國 102 年 07 月 12 日 • 第 9 條:本法第二十八條所稱個別化教育計畫,指運用團隊合作方式,針對身心障 礙學生個別特性所訂定之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計畫;其內容包括下列事項 : • 一、學生能力現況、家庭狀況及需求評估。 • 二、學生所需特殊教育、相關服務及支持策略。 • 三、學年與學期教育目標、達成學期教育目標之評量方式、日期及標準。 • 四、具情緒與行為問題學生所需之行為功能介入方案及行政支援。 • 五、學生之轉銜輔導及服務內容。 • 前項第五款所定轉銜輔導及服務,包括升學輔導、生活、就業、心理輔導 、福利服務及其他相關專業服務等項目。
國內外法規的重點 • 若身障生有此需求,則須事前擬定行為功能介入方案和行政支援 • 要仔細描述行為問題 • 要描述出行為問題的功能(原因) • 要針對行為的功能訂出 • 生態環境改善策略 • 前事控制策略 • 行為教導策略 • 後果處理策略
行為功能介入方案的重要性應用行為分析的實證基礎行為功能介入方案的重要性應用行為分析的實證基礎
為什麼要擬定行為功能介入方案? • 行為功能介入方案或正向行為支持計劃 • 採用應用行為分析(ABA)的理論與實務來發展改善問題行為的計畫,並教導正向的行為,使個體的整體生活品質獲得改善。
應用行為分析的實證基礎 • 應用在行為問題上有很好的效果(包括:維持和類化) • 人道與倫理的考量: 零體罰的倡議與趨勢
IEP表格 • 從各縣市的表格(第四款),來檢核是否達到法規的規定? • 新北市、花蓮縣、彰化縣、有愛無礙網站 • 看看我們設計的表格(修訂自有愛無礙網站),也歡迎實作後提供我們回饋的意見。
具情緒與行為問題學生所需之行為功能介入方案及行政支援具情緒與行為問題學生所需之行為功能介入方案及行政支援
我們設計的表格 • 一、情緒或問題行為描述 • 二、過去的介入情形描述 • 三、行為功能分析 • 四、行為功能介入方案
一、情緒或問題行為描述 • 情緒/行為描述 • 具體、特定的描述(可觀察、可測量、可介入) • 出現頻率 • 出現情境 • 學校 家庭 社區 其他 • 持續時間 • 未滿一個月 一至六個月六個月以上 • 嚴重性(困擾的程度)
二、過去的介入情形描述 • 曾使用過的策略 • 過程描述 • 執行者 • 介入持續時間 • 介入後的效果 • 更為嚴重 未有明顯改善 明顯改善 其他
三、行為功能分析 • 問題行為的功能 • 取得內在刺激 • 取得外在刺激 • 逃避內在刺激 • 逃避外在刺激
問題行為的功能 • 取得 • 取得內在刺激 • 想要吃飽、睡飽、溫暖、涼快、舒服、感官刺激等 • 取得外在刺激 • 想要取得注意力(協助)、想要取得實物(食物、偏好物等)等 • 逃避 • 逃避內在刺激 • 逃避飢餓、身體疼痛、睡眠困擾等 • 逃避外在刺激 • 逃避管教(注意力)、逃避課程、逃避實物(厭惡刺激)等
如何找到問題行為的功能 • 透過功能性評量(FA)的三個步驟,可以找到問題行為的功能︰ • 從重要他人獲得間接的資料(相關人士報導法 informant methods) • 直接觀察(direct observation) • 功能分析(實驗的方法)
介紹蒐集資料的工具 • 從重要他人獲得間接的資料 • FAI • 行為動機評量表 • 直接觀察(direct observation) • 行為散佈圖 • ABC觀察表
學習判斷問題行為的功能(一) • 小花常常會用鼻子湊近老師聞身上的味道(如:頭髮水、腳趾縫),不給她聞,就會低語罵老師,只要滿足了,就會安靜幾分鐘,請問此行為問題的可能功能為? • 取得內在刺激
學習判斷問題行為的功能(二) • 在課堂上,只要老師的眼神注視著小明,小明馬上爆粗口,若老師再身體接近,則對老師吐口水,老師又連忙制止,小明便攻擊老師,請問此行為問題的可能功能為? • 逃避外在刺激
學習判斷問題行為的功能(三) • 當上課十分鐘後,小華開始拍桌子,老師口語斥責並制止,老師繼續上課,小華用頭撞桌面,老師很生氣,帶她到教室角落罰坐,小華便安靜下來,請問此行為問題的可能功能為? • 逃避外在刺激
學習判斷問題行為的功能(四) • 老師要求小萱進行拖地工作,小萱認真做了十五分鐘後,便自己把拖把丟下,找椅子坐下,老師發現後很生氣,要求繼續完成,小萱便大聲尖叫和打頭,老師更生氣了,口語斥責懶惰,轉而要求其他同學幫忙完成,小萱則坐在椅子上開始摳她的手,請問此行為問題的可能功能為? • 逃避外在刺激
學習判斷問題行為的功能(五) • 小澤會大聲發出”恩恩---”的聲音,他會趁老師不注意的時候,抓教室的積木塊開始把玩,同學發現後,將積木塊收回,他便發出更大的聲音且變得生氣,老師走過來並口語斥責,他就站起來撞牆,請問此行為問題的可能功能為? • 想要取得外在刺激
學習判斷問題行為的功能(六) • 老師發下作業後,小咪便發出哭泣的聲音,老師要求要寫完才可以下課,小咪開始哭泣,老師帶著她寫完前兩題後,小咪就停止哭泣了,老師轉而指導其他同學,小咪又發出怪聲音,請問此行為問題的可能功能為? • 想要取得外在刺激
分析問題行為的路徑 • 界定「對抗問題行為的路徑圖(CPD)」 • 界定特定的情境(問題行為最常發生的情境) • 界定前事(引起問題行為的事件) • 界定問題行為(描述仔細、具體、可評量) • 界定後果(問題行為發生之後的處理—>功能) • 界定想要的行為(期待個案最佳的行為) • 界定想要行為後的增強(選出強度最大的增強) • 界定替代性的行為(雖不滿意但勉強可接受) • 界定替代性行為的增強(和最大增強要有區別)
特定情境的CPD • 這是很有可能的:一種問題行為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功能。因此,CPD可以是針對某種特定情境的。 • 例如:剛才的個案在國語課時的大哭大叫是為了吸引老師的注意(太難不會做,但有動機想要做),但是在數學課是為了逃避課程(根本沒有動機想要做)。 • 面對不同的行為功能,CPD的設計(處理的策略)也會有所不同。 • 例如:剛才的個案在國語課的策略是要教導用替代性溝通方式表達想要「尋求老師的協助」;但是在數學課可以教導「要求休息一下」。
特定情境的CPD--續 • 這也是有可能的:即使在不同的情境都有相同的行為功能,處理的策略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 例如:剛才的個案,不管是在社團時間或是在打掃時間,根據觀察,他的大哭大叫都只有一種行為功能(吸引老師的注意力) 。 • 面對不同的情境,CPD的設計(處理的策略)也會有所不同。 • 例如:剛才的個案在社團時間是因為喜歡社團老師,因此只要社團老師讚美其他同學,他就會吃醋,於是大哭大叫以吸引老師的注意力,因此處理策略就要教導他表達「老師請過來」;但是在打掃時間,他的大哭大叫是想要吸引老師注意到他已經完成工作了,因此處理策略就要教導他表達「老師我做完了」。
特定情境的CPD--續 • 這還是有可能的:不同的問題行為在不同的情境下都呈現出相同的功能,處理的策略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 例如:剛才的個案,在學校平常下課時會對周遭經過的同學咳嗽,他是想要吸引同學的注意力。在家裡,母親反應,只要是有客人到訪,他會開始大叫並且趕客人走,他是不想要客人佔據母親的時間,是為了要獲得母親的注意力。 • 面對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問題行為型態,即使是相同的功能,CPD的設計(處理的策略)也會有所不同。 • 例如:剛才的個案在下課的咳嗽行為,老師必須教導個案表達「我想要和你玩、或請跟我玩」;但是在家裡的不禮貌行為,則要教導他表達「媽媽,我要坐你旁邊,或媽媽,十分鐘後要和我玩」
四、行為功能介入方案 • SE(環境事件) 、A(前事) 、B(行為) 、C(後果)都要有策略的支持 • 生態環境改善策略:預防不適當的行為發生 • 前事控制策略:預防不適當的行為發生 • 行為教導策略:增加適當行為 • 後果處理策略:減少不適當行為+增加適當行為 • 行政支援相關資源 • 介入時間 • 介入成效 • 後續建議
策略的整理與參考文獻 生態環境改善策略、前事策略、行為教導策略取自 鈕文英(2009):身心障礙者的正向行為支持。台北:心理。 後果策略改編自國外講義
生態環境改善策略(SE)的種類 • 改變周遭人的態度來支持個體 • 處理人員要先省思自己的態度,行為,價值觀 • 為個體營造溫暖與支持的環境 • 如:好行為樹,讚美牆等 • 改變個體的生活形態 • 提升個體的社會角色:鼓勵個案為班上多服務 • 為個體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為他建立朋友圈 • 提供個體選擇與控制的機會 • 提供個體活動參與的機會 • 準備新環境以支持個體 • 傳承行為介入策略給新環境的人員,使處理效果得以延續
前事控制策略的類型 調整情境因素 調整課程/工作相關因素 背景因素效果緩和策略 反應中斷策略
行為教導的策略 • 行為模式的教導策略 • 認知行為模式的教導策略 • 自然取向語言教學的教導策略
後果策略的三種目的 • 為了增強想要的行為 • 要怎麼做? 提高增強 • 為了增強替代性的行為 • 怎麼做到?提高增強 • 為了降低和消除問題行為 • 怎麼做到? 降低或消除增強 • 消弱 • 輕微的處罰,如: 隔離(time out),反應代價(response cost) • 再次確認問題行為功能
後果策略的設計規則 • 當做到想要行為時,… • 當做到替代性的行為時,… • 當有輕微行為問題時,… • 當有嚴重問題行為時,…
參考文獻 • 黃瑞珍、楊孟珠、徐淑芬、黃彩霞、曾彥翰、蕭素禎、鄭詠嘉(2007):優質IEP-以特教學生需求為本位的設計與目標管理。台北:心理。p.62-75 • 鈕文英(2013): 邁向優質、個別化的特殊教育服務。台北:心理。 ch7 • 李翠玲(2007):個別化教育計劃(IEP)理念與實施。台北:心理。ch8
下次的主題 • 界定問題行為: • 描述與評估過去的介入 • 評估行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