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355 Views
1 前 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1.1 呋喃香豆素简介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工作设想 1.5 创新之处. 1.1 呋喃香豆素简介. 功效 类型 线型和角型 存在形式 补骨脂素 、佛手内脂 、虎耳草素等. 1.2 选题意义. 为了得到高活性、低副反应的该类光化疗药物,需要进行结构修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大多停留在保留三环(苯环、呋喃环、内脂环)的结构,对其环系的改造不多。. 1.4 工作设想.
E N D
1 前 言 2实验部分 3结果与讨论
1.1 呋喃香豆素简介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工作设想 1.5 创新之处
1.1 呋喃香豆素简介 • 功效 • 类型 • 线型和角型 • 存在形式 • 补骨脂素 、佛手内脂 、虎耳草素等
1.2 选题意义 为了得到高活性、低副反应的该类光化疗药物,需要进行结构修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大多停留在保留三环(苯环、呋喃环、内脂环)的结构,对其环系的改造不多。
1.4 工作设想 以简单的苯酚类化合物合成新型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并进一步研究其与DNA作用的机理、对酶的抑制作用 ,测定其生理活性 。
1.5 创新之处 合成了一系列香豆素及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得到新的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2.1仪器与试剂 Perkin-Elmer 204Q元素分析仪; ruker EQUINOX55-型红外光谱仪; VG ZAB-HS质谱仪;Thermo Finnigan LCQ DECA XP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所用试剂除丙酮为市售95%丙酮干燥后再浓缩而得外,其余均为市售AR或CP试剂。
3.1 化合物结构图 3.2 合成路线 3.3 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3.1 化合物结构图 2 3 1 4 5
合成路线 化合物1的合成路线 化合物2,3的合成路线 化合物4,5的合成路线
3.3 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基本制备方法 • 合成香豆素类化合物和醚类化合物时应注意的问题 • 对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的结果
实验中的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基本制备方法是:先通过Pechmann反应由酚类化合物(本实验是用间苯二酚)合成出香豆素类化合物,再把香豆素类化合物跟氯代化合物缩合后形成醚,然后在碱性条件下环合形成呋喃环。实验中的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基本制备方法是:先通过Pechmann反应由酚类化合物(本实验是用间苯二酚)合成出香豆素类化合物,再把香豆素类化合物跟氯代化合物缩合后形成醚,然后在碱性条件下环合形成呋喃环。
在由合成香豆素类化合物时,反应中必须严格控制温度在0℃以下。而将反应物滴加至浓H2SO4的过程中,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故要在冰水浴甚至冰盐浴中进行。在由合成香豆素类化合物时,反应中必须严格控制温度在0℃以下。而将反应物滴加至浓H2SO4的过程中,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故要在冰水浴甚至冰盐浴中进行。
在合成醚的过程中,须加入少量KI作催化剂,关环的时必须先充氮气,以排出反应体系中的氧气。在整个反应体系中要保持无水无水,故实验中加入少量K2CO3来吸收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水,用作溶剂的丙酮也应为无水丙酮,是由市售95%丙酮干燥后再浓缩而得。在合成醚的过程中,须加入少量KI作催化剂,关环的时必须先充氮气,以排出反应体系中的氧气。在整个反应体系中要保持无水无水,故实验中加入少量K2CO3来吸收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水,用作溶剂的丙酮也应为无水丙酮,是由市售95%丙酮干燥后再浓缩而得。
化合物1,2,3,5未见文献报道,将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研究香豆素及其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与DNA作用的机理、对酶的抑制作用 ,并测定其生理活性。
化合物结构图 2 3 1 4 5
经测定,以4-甲基-6,7二羟基香豆素为抑制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试不同底物浓度、抑制剂浓度下的α-葡萄糖苷酶反应动力学曲线如下图所示:经测定,以4-甲基-6,7二羟基香豆素为抑制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试不同底物浓度、抑制剂浓度下的α-葡萄糖苷酶反应动力学曲线如下图所示:
致 谢 • 衷心感谢古练权老师、马林老师、黄志纾 老师和沈琼师姐在实验过程中给予的耐心 指导和热情帮助! • 鸣谢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创新化 学实验与研究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