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450 Views
农业经济学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张忠根 Tel:0571-86971858 Email:zhgzhang@zju.edu.cn http://www.card.zju.edu.cn/farmer.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1. 农业社会资源:劳动力与资本. 7. 农业经济的微观组织. 2. 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3. 农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 4. 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 5. 农业自然资源:土地与水. 6. 农业中的科技进步. 8. 讲课内容. 教材与参考书. 《 现代农业经济学 》 ,雷海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年
E N D
农业经济学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张忠根 Tel:0571-86971858 Email:zhgzhang@zju.edu.cn http://www.card.zju.edu.cn/farmer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1 农业社会资源:劳动力与资本 7 农业经济的微观组织 2 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3 农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 4 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 5 农业自然资源:土地与水 6 农业中的科技进步 8 讲课内容
教材与参考书 • 《现代农业经济学》,雷海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 《农业经济学》(第四版),朱道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 《农业经济学》,李秉龙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杂志与年鉴 •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社科院农村所 • 《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 • 《农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 • 《中国农业年鉴》(历年) • 《中国统计年鉴》(历年)
经典著作 • [美]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99 • [日]速水佑茨朗, [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 [日]速水佑茨朗,神明善久:《农业经济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 [美]约翰.梅勒:《农业经济发展学》,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贫苦的,因而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就大体懂得了真正重要的经济学。世界上大多数穷人靠农业养活自己,因而懂得了农业经济学,也就大体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讲演”)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1
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1.1 农业的概念 •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称为第一产业。农业作为一种生产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所需的生物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过程 农业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国家、在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一般说,农业包括植物栽培(种植业和林业)和动物饲养(畜牧业和渔业)。有的国家把 “农业前部门”和“农业后部门”也划归农业部门统一管理,这样农业就成了一个由产前部门、产中部门和产后部门组成的产业系统。
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1.1 农业的本质特点 • 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 经济再生产---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与改造动生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1.1 农业的具体特点 • 农业生产资料方面-- • 1.动植物有机体是有生命的“活机器” • 2.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 3.自然力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 农业生产过程--- • 4.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具有季节性 • 5.生产空间上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 • 6.各部门具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作用 • 农产品方面--- • 7.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 8.农产品既是最终产品,又是其自身的生产资料 • 9.农产品的供求弹性较小
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1.1 S P2 Pe E P1 P3 D O Q2 Qe Q1 Q3 蛛网理论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1.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从农产品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得以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1.2 农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 产品贡献:食品,轻工业原料 • 市场贡献:日用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 • 要素贡献:资金,劳动力,土地 • 外汇贡献: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 • 农业对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的作用 • 农业的生态环保功能 • 农业的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1.2 我国农业的发展阶段 • 恢复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 • “大跃进”和恢复时期(1958~1965年) •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 • 改革开放以来(1979~)
我国的“三农问题” 1.3 “三农问题”的基本涵义 • 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 李昌平: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温家宝: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 表现: •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缺少与社会收入同步增长的机制 • 农业生产方式不适应经济全球化中的市场竞争,农产品质量不适应消费需求,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效益偏低 • 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农村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生态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我国的“三农问题” 1.3 “三农问题” 的原因:城乡分治 •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户籍管理上严格的城乡分离,农产品统购统销 • 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以维持城市人口的相对稳定,确保城市物资的供求平衡 • 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通过国家垄断收购和销售的方式,尽可能保证城市居民的供应和工业对农业原材料的需求,同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业中获取大量工业建设资金
我国的“三农问题” 1.3 •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比较利益规律的作用使大量农业优质生产要素流向城市;同时,政府的城市偏好仍未改变,大量财政资金仍然投向城市。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进一步扩大发展。 1997-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只增加695.9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5;年均增长速度不到城镇居民的一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90年代中后期的2.5:1,扩大到2003年的3.2:1(2004和2005年基本保持在2003年水平)。如果考虑城市居民在住房、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教育等方面享受的国家补贴,同时考虑农民家庭收入中包括要交纳的税费以及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实际差距约5:1-6:1。
我国的“三农问题” 1.3 “三农问题”的解决:新农村建设 • 二元经济结构的不利影响: • 阻碍城市工业的发展 • 阻碍农村自身的发展 • 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我国的“三农问题” 1.3 • 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认识: • 十六大:指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 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 • 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 的论断 •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2006年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我国的“三农问题” 1.3 •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 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二三产业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 建设农村新社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 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建立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 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培育现代新型农民 •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农民自治制度 •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永葆农村发展活力
我国的“三农问题” 1.3 •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 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 • 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 坚持正确的方向 • 切实注意工作方法 •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