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 likes | 1.16k Views
油菜籽菜籽粕基本知识 及产业链介绍.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2012 年 6 月 26 日 湖北武汉. 一、油菜籽菜籽粕产业链介绍. 油菜育种及种子贸易 → →油菜种植及收获→ →油菜籽收购及贸易→ →油菜籽加工及菜籽粕生产→ →菜籽粕贸易与消费. 1 、油菜籽简介. 油菜籽系十字花科草本植物栽培油菜的种子,形状为球形、近似球形或卵圆形,直径约 1.5 毫米,颜色为黄、褐及黑色。 油菜籽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没有胚乳,其营养成分油脂和蛋白质都存在于胚中。
E N D
油菜籽菜籽粕基本知识及产业链介绍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2012年6月26日 湖北武汉
一、油菜籽菜籽粕产业链介绍 油菜育种及种子贸易→ →油菜种植及收获→ →油菜籽收购及贸易→ →油菜籽加工及菜籽粕生产→ →菜籽粕贸易与消费
1、油菜籽简介 油菜籽系十字花科草本植物栽培油菜的种子,形状为球形、近似球形或卵圆形,直径约1.5毫米,颜色为黄、褐及黑色。 油菜籽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没有胚乳,其营养成分油脂和蛋白质都存在于胚中。 油菜籽主要用来生产菜籽油和菜籽粕,每吨油菜籽可生产580-600公斤菜籽粕 、350-400公斤菜籽油。
2、油菜种植历史与分布 • 油菜古代称芸苔,也称胡菜。我国青海、内蒙、甘肃一带栽培较早,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元、明以后,由于解决了冬种油菜技术问题,油菜种植才逐渐从西北高原地区移向长江流域。目前我国油菜种植已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 上世纪50年代之前,世界油菜种植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占世界总产量的95%左右。其中我国油菜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超过60%,位居第一位;印度位居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30%左右。上世纪50年以来,世界油菜种植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州、欧洲、非洲以及大洋州的部分国家开始大量种植油菜籽。目前世界五大州都有油菜种植,世界油菜籽主产国除我国外,还有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美国、以及欧盟国家的德国、法国、英国、波兰等,最近几年前苏联地区的乌克兰和俄罗斯也成为世界油菜籽主产国 。
3、我国油菜种业现状 • 我国杂交油菜品种优势利用居国际先进水平,油菜遗传改良是各种作物中最有效的作物之一,目前我国审定的油菜品种90%以上是双低杂交品种。 • 我国油菜品种众多,种业市场监管力度不够,新品种推广难度大。 • 多品种的油菜混种混收,导致油菜籽质量难以控制。我国油菜籽质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4、我国油菜种植方式 • 我国油菜种植方式有两种: • 一是直接播种:其中春播油菜大多为直播,近年来秋冬播油菜直播面积呈现增加态势。优点是节省时间和劳动力、种植成本相对较低;缺点是单产低。 • 二是育苗后移栽:主要是秋冬播油菜。优点是单产明显高于直播;缺点是费工费时、种植成本高。
5、我国油菜种植季节与分布 • 按播种季节划分,我国油菜籽可分为秋冬播油菜和春播油菜籽。秋冬播油菜一般10-11月份种植,来年5-6月份收割;春播油菜籽一般4-5月份种植,当年9-10月份收获。 • 春播油菜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陕西、甘肃等西北省份,种植面积与产量占全国比重不到7-8% 。 • 秋冬播油菜籽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一是长江流域,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浙江等省,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比重的50-60%,其中湖北面积和产量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 位。二是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和重庆,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20%-30%,其中四川最近几年已成为我国第二大油菜籽生产省。
6、油菜生长过程 • 油菜生长过程: 油菜播种→发芽→叶片生长→杆茎的生长→现蕾→开花→结荚→成熟→植株死亡变干。
7、油菜籽收获过程 • 油菜籽收获过程: 油菜收割→田中凉晒→人工脱粒→凉晒→清理去杂。
8、油菜籽收购 • 1994年之前我国油菜籽由国家统一收购和销售。 • 在国家放开油脂油料市场以后,我国油菜籽收购方式发生变化。油厂可以自主定价收购油菜籽,农户既可以选择将油菜籽卖给油厂,也可以卖给中间商,还可以与油厂或贸易商兑换菜油。由于油菜籽全部用来榨油,贸易商收购的油菜籽最终仍会卖给油厂,但因为不同油厂收购价格不同,贸易商可选择销售的渠道较多
9、油菜籽加工与菜籽粕生产 • 油菜籽→清理(筛选、除尘、去石等) →轧胚→蒸炒→机械压榨→菜籽饼→溶剂浸出→湿粕脱溶→水分调节→菜籽粕。
二、我国油菜籽生产和消费状况 1、我国油菜籽生产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油菜籽生产出现三次飞跃
社会形势变化导致油菜种植面积下降 1、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劳动力缺乏,部分地区弃种油菜现象增加。 2、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化程度低,费工费事,农民不愿种植。 3、农资和人工成本不断增加,油菜种植成本提高。 4、种植油菜与种植粮食和其他作物相比效益低,部分油菜田改种其他作物。 5、工业建设、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等大量用地,主产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008年以来菜籽产量官方统计数据低于实际产量2008年以来菜籽产量官方统计数据低于实际产量
2008-2015年我国菜籽区域布局规划 1、区域规划:着力建设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和北方4个优势区。 2、主攻方向:开发冬闲耕地,扩大种植面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力度,提升油菜生产技术水平,加快机械化生产进程,着力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加强示范基地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综合生产能力;扶持国内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生产组织化、产业化水平。 3、规划目标:到2015年,优势区油菜播种面积达到1.39亿亩,约占全国油菜总面积的95% ,平均单产138公斤,产量达到1912万吨。优势区适合直播和机械化收获新品种得到广泛应用,“双低”油菜普及率达到90%以上;商品油菜籽芥酸和硫甙含量达到农业部部颁标准,含油量达到43%以上。
全国种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 油料规划目标: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2.1亿亩以上,总产量达到3500万吨。其中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花生种植面积达到7000万亩,含油率提高1个百分点。 • 主要任务:扩大油菜生产,发展花生生产、稳定大豆生产、积极发展西北、东北盐碱地油葵等油料作物生产。 • 油菜生产主要措施:1、加强长江流域油菜优势区建设,重点开发利用南方冬闲田和沿江湖边滩涂地,扩大双低油菜种植面积。2、北方地区调整好种植结构,适当扩大春油菜播种面积。 • 完善油菜籽、大豆、棉花、玉米等临时收储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实行目标价格政策 。
未来我国油菜籽生产前景展望 • 受油菜种植成本不断提高、种植收益低、机械化程度不高以及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人工费用不断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未来我国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将难以出现明显增加,国内油菜籽产不足需的状况将越来越严重。 • 即使今后国家不断提高油菜籽托市收购价格,但由于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无法形成种植的规模效益,加上油菜种植比较效益低,我国油菜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的局面也难以发生改变。
2、我国油菜籽消费状况 受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我国植物油和蛋白粕消费量逐年增加,油菜籽消费量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受油菜籽供应量难以持续增加的影响,国内油菜籽产不足需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我国油菜籽几乎全部用来榨油,油菜籽消费增长受到国内产量和进口量的严重制约。最近几年由于我国油菜籽压榨能力大幅增加,产能严重过剩,主产区加工企业开工率一直维持较低水平,大中型企业每年开工率只有2-4个月,小型企业开工率更低 。
三、我国油菜籽贸易状况 • 1、油菜籽国内贸易 1993年之前:国家统购统销。 1994年国家放开油脂油料市场以后,油菜籽贸易方式发生变化,油厂可以自主定价收购油菜籽,农户既可以选择将油菜籽卖给油厂,也可以卖给中间商,还可与油厂或贸易商兑换菜油。 国内油菜籽贸易特点:中小型贸易商众多,大型贸易商较少;油厂直接从农户手中收购量较少,经贸易商转手的收购量较大;油厂当地收购量较大,跨地区收购量较少。
最近几年菜籽托市收购政策和收购量 • 2008/09年度:首次托市收购油菜籽,由中储粮总公司委托部分企业收购油菜籽加工成菜籽油50万吨充实中央储备(折合油菜籽140多万吨)。 • 2009/10和2010/11年度:中储粮公司委托企业收购菜籽加工成临时存储菜籽油,中央和地方油脂加工企业按托市价格收购,国家给予加工补贴。汇总数据显示,2009/10年度中储粮收购菜籽430多万吨,2010/11年度收购菜籽250多万吨(折合临时存储菜油240万吨左右)。 • 2011/12年度取消中央和地方企业脱市收购菜籽加工补,由中储粮公司委托企业收购菜籽加工成临时存储菜籽油。初步统计,托市菜籽收购量近400万吨(折合临时存储菜油140万吨左右) 。
油菜籽收购价格与四级菜油成本 说明:国标三等菜籽价格,含油率38%,水杂11%,出油率36.5%, 出粕率58%,加工费200元/吨。
今年主产区菜籽质量差异较大 • 今年西南地区在油菜种植、生长和收获期间,天气总体正常,菜籽质量普遍较好。四川地区水杂11%的菜籽含油率普遍超过38%;贵州和云南地区菜籽质量与去年相差不大,水杂11%的菜籽含油率在37%左右。 • 今年长江流域的油菜前期生长普遍好于上年同期,但受开春后气温较低的影响,开花期较往年延迟一周左右;尤其是在油菜生长后期和收获期遭受持续降雨影响,导致菜籽单产和质量明显下降。调查显示,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地区水杂11%的菜籽含油率普遍低于36%,较去年降低两个百分点左右。此外,由于农民不愿晾晒和清理以及菜籽收获期间降雨频繁,今年长江流域菜籽杂质和水分明显高于往年。
菜籽进口政策调整导致进口格局变化 • 2009年11月份质检总局发布的公告,禁止带有黑茎病的菜籽进口至主产区,不仅导致我国菜籽进口量大幅下降,也使得油菜籽进口格局发生变化。 • 过去两年油菜籽进口格局变化的具体表现是:菜籽主产区进口量将急剧减少,除山东外,其他非菜籽产区的菜籽进口量大幅增加,对主产区菜籽加工企业的产品销售带来不利影响。
放开产区部分企业进口菜籽将使进口增加 • 今年初国家质检总局考核确定了18家符合条件的进口油菜籽加工企业,其中8家位于内蒙、江苏和浙江油菜籽主产区,10家位于沿海非油菜籽主产区。逐步放开产区部分企业进口油菜籽将带动国内进口量增加。 • 调查显示,18家企业分别是:内蒙合适佳,辽宁营口渤海,山东烟台益海,江苏张家港东海、泰州和盐城益海、南通来宝、一德和海油碧路,浙江舟山中海,福建银祥、集佳和中纺;广东东莞益海、湛江中纺,广西大海、枫叶和中粮。
未来我国油菜籽进口前景展望 • 考虑全球油菜籽产量难以持续大幅增加,加上国际市场油菜籽消费需求不断提高,未来全球油菜籽供应将会保持偏紧的局面 ,我国油菜籽进口量虽然会保持增加的趋势,但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 • 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油菜籽进口量将维持在200-300万吨之间。如果今后国家调整油菜籽进口政策,全部放开主产区进口,同时允许从前苏联地区进口油菜籽,未来几年我国菜籽进口量有可能会达到甚至超过400万吨。
四、我国油菜籽加工业状况 • 1、我国油菜籽加工业两次扩张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菜籽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部分企业日压榨能力在50-100吨,超过200吨的企业很少。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受国内大豆压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影响,部分菜籽加工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2005年前后,以蚌埠花园油脂、华康油脂和宝港油脂为代表的大型菜籽加工企业先后破产倒闭。但益海和中粮由于实力雄厚,加上地理位置好和多品种生产,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2005年以来,国有菜籽加工企业普遍改制为民营或股份制企业,开始新建和改扩建原有企业,掀起了一轮建设菜籽压榨企业的高潮 。本轮扩张以湖北地区民营企业率先开始,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鼓励企业投资,中粮和沿海地区油厂先后加入, 2009年底国家调整菜籽进口政策,沿海非菜籽产区又掀起了一轮改建和新建菜籽压榨油厂的热潮。国内油菜籽加工行业的盲目扩张达到让市场不可思议的地步。
2、我国油菜籽加工业发展现状 • 汇总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规模以上油菜籽加工企业有500多家,全年菜籽压榨能力可达到5000万吨,生产能力已严重过剩。其中日压榨能力在100吨以上的企业300多家,日压榨菜籽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企业有40多家。 • 目前我国菜籽加工企业布局已从油菜籽主产区扩展到沿海非产区。在产品消费格局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生产和销售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经营和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3、我国油菜籽加工企业分布 长江流域:湖北、安徽、江苏、湖南、江西、浙江、河南等。 西南地区:四川、云南和贵州 。 西北地区:内蒙、甘肃、青海、陕西新疆等。 沿海非产区:广西、广东、福建、山东、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