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k likes | 3.88k Views
金融学教程. 以学为媒、相识成友. 第一章:引言. 1.1什么是金融 “ 金融 ” 的词源学解释 “ Finance ” 来自法语(意思为 end , debt-settle, 借贷结清 )。 中文词源来自日语,指资金融通,包括货币、信用以及相关活动(中国金融百科全书)。《新帕尔格雷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 “ 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 ” 。 金融的通俗定义:指货币资金的融通,是货币流通、信用活动及与之相关的经济行为的总称。包括货币发行与回笼,国内国际的货币支付与清算等。. 1.2现代金融学的研究内容.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公司金融(理财):财务管理与投资
E N D
第一章:引言 • 1.1什么是金融 • “金融”的词源学解释 “Finance”来自法语(意思为end,debt-settle,借贷结清)。中文词源来自日语,指资金融通,包括货币、信用以及相关活动(中国金融百科全书)。《新帕尔格雷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 • 金融的通俗定义:指货币资金的融通,是货币流通、信用活动及与之相关的经济行为的总称。包括货币发行与回笼,国内国际的货币支付与清算等。
1.2现代金融学的研究内容 •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 公司金融(理财):财务管理与投资 • 金融工程学:金融衍生品的价格与风险 • 风险管理与控制 • 金融机构运营:银行、保险公司、投行 • 金融监管 • 宏观金融政策 • 注:后二者西方并不视为金融学内容
1.3金融学学习方法与参考文献 • 熊彼特的高论:理论、经济史、统计学 • 关于理论:见1.2 • 关于历史:中外金融史和金融的现实 • 关于统计学:计量经济学 • 孔子的高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 华罗庚:从厚到薄,从薄到厚 • 听课、读书、实践 • 掌握基本思路、形成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 1、武康平,货币银行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 2、谢百三,金融市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 3、叶世昌、潘连贵,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 4、王松奇,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 5、王广谦,中央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 6、姜克波,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 7、洛伦兹.格利茨,金融工程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4教学安排 • 课堂教学:讲授、案例分析 • 课程论文交流及讲评1次 • 复习与习题课1-2次 • 教学课件、光盘
1.5考核方法 • 文献综述论文二篇占20%。 • 期未考试占80% • 题型:名词解释、单选、多选、判断与辨析、计算、案例分析、论述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 货币的起源 • 形形色色的货币 • 货币的单位、职能 • 货币制度 • 货币消亡问题讨论
2.1货币的起源 • 货币起源的考古 • 货币起源说 • 马克思的解释:生产发展-等价物分离与固定-货币(金银)的出现
货币的起源之一 • 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 • 普遍等价物的出现:布、盐、烟 • 贝币的出现(夏后以玄贝):齿贝 • (贝字在汉字中的地位:财、货、贵、贫、买、卖、赎、账、债、赊、贷) • 贝币的原因:获得性、加工性、保存性 • 珠玉(上)、金(中)、刀布(下)
中国货币发展简史 • 贝币、珠玉、金、刀布(帛) • 多姿多彩的春秋战国货币 • 铜钱(秦汉):孔方兄,半两,珠锱 • 书生浪漫的货币改革者:王莽 • 陏唐:通宝(重量单位不再) • 宋、元:纸币出现 • 明清:银、钱并用 • 民国:银本位、银元制、法币改革 • 新中国:人民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2.2形形色色的货币 • 货币的种类 • 币材的历史及其分析 • 铸币 • 良币与劣币 • 纸币与现代货币 • 电子货币与电子银行
货币的种类 • 实物货币 • 代用货币:是实物货币的延伸,需要全部准备或部分实物准备,1973年实现黄金与货币脱钩 • 信用货币:取决于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和发行的立法保障。 • 电子货币
币材的历史及其分析 • 历史上的币材:贝、龟(甲骨,西周)、铅(五代、楚)珠玉、金(商、西汉)、白金(银锡合金,西汉)、白鹿皮(西汉)、银(明清)、铜(西周后)、铁(南唐、宋)、谷帛(曹魏)、盐(唐四川)、丝麻(唐关中)、绫罗绢(唐) • 币材的选择条件:价值高、易分割、易保存、易携带、技术条件、资源条件、交易规模、外来影响
铸币 • 铸币权:个人、国家、地方豪强,年号 • 铸币方法:翻砂、压力加工 • 铸币价值标度:从重量到单位 • 铸币税
良币与劣币 • 劣币的形式:铸币时代与纸币时代 • 劣币从何而来:从发行的角度 • 贾谊-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 良币驱逐劣币现象
纸币现象 • 纸币出现的原因:货币不足-铁币出现-铁币的反动、交通不便、安全性 • 从铸币的代币券-信用发行的银行券--兑现纸币-国家发行不兑现纸币 • 无知出大难:国民党时代的发行、大跃进时代
电子货币与银行卡 • 1958年,Bank of America r发行VISA的前身BankAnericard,1966年,MarsterCard • 使用手段:ATM、POS、EFT • 银行卡:信用卡、借记卡、复合卡、现金卡 • 材料:塑料卡、磁卡(安全性低、功能简单、成本低)、集成电路(IC)卡(存储多、安全性高、联机处理、多功能)、激光卡(CD-ROM) • 功能:取现、存款、转帐、代收代付、持卡消费、信用借款、通存通兑、分期付款、一卡通
电子银行 1、家庭银行系统(银行-个人) :电话银行、视频系统、呼叫中心(电话、Web/WAP、SMS、E-mail等CTI技术) 2、电子汇兑系统(金融机构间):Commenication、Payment、Clearing 3、企业银行系统(Corporate Banking):Cash(资金回收、资金流向侦测、资金集中、资金调度)、Financing(会计、股票承保、公债)、Trading(信用证、押汇、托收)、Customer Services(存放款、人事管理、信息服务)、Office Management、Investment Banking(经纪、并购等)
电子银行 4、网上银行(Internet Banking):完善内部增值网建设是基础,采用Web技术建立新的业务模式(网上信息发布和信息传递、提供网上支付服务、建立虚拟分支机构、同业务伙伴联盟)、加强客户服务以增加资金。 5、金融信息增值系统: 系统构成包括客户信息与服务系统、信贷经营系统、金融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理财智能系统、金融监控与预警系统 应用技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
货币的单位 自然单位:1朋=10贝 重量单位:1两=24珠,1锱=6珠,400文=1贯(明)=10两(明),1镑=12盎司 银元宝(明:50两),官平:库平(府库收支银两)、漕平(漕粮折银) 失去原义的重量单位:元(银元为银七钱三);角(银角、小银元,对应于大洋,亦称毫洋,广东人叫白话为毛);分(始自吕后,五分钱);老英镑=240便士=20先令,新英镑=100便士 主币与辅币 2.3货币的单位与职能
货币的职能 • 价值尺度 • 流通手段 • 支付手段 • 贮藏手段 • 世界货币(只适用于黄金和自由兑换货币)
2.4货币制度 •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 基本货币制度 • 货币制度的稳定条件 • 货币铸造与发行权 • 近当代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变 • 欧元与世界货币的未来
2.4.1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 币材 • 货币单位 • 货币的铸造与发行权 • 本位币与辅币 • 发行基础:兑换与否
2.4.2基本货币制度 • 金属本位:以贵金属作为本位货币 1、金本位:金铸币本位(一国货币有一含金量、纸币可自由按票面额兑换黄金、金币可由持有人申请自由铸造、黄金可在国际间自由输出入)金块本位(发纸币,不铸金币亦不流通)、金汇兑本位(货币不直接与黄金挂钩,而通过确定与外币的汇兑率,间接与黄金挂钩)(布雷顿森林体制,美元在国内不流通金币,也不允许兑换为黄金,只允许持有美元债权的外国政府按美元含金量兑换黄金,类似于金汇兑本位制,1948-1971); 2、银本位制:类似金本位,缺点是价格不稳,因为产量变动太大 3、铜本位制:中国的货币本位 4、复本位制:一国同时规定两种金属同为本位币金属 信用本位制(管理纸币本位):货币供应量并不取决于该国金属存量,而取决于货币政策。 货币制度的发展: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信用本位制
2.4.3货币制度的稳定条件 • 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权来支撑 • 货币供应量要与生产和交换的实际需要相适应
2.4.4货币铸造与发行权 • 允许私铸的原因:钱荒、社会流通量太小;黄老之治、自由放任;宠幸臣下; • 国家垄断铸造制度: • 自由铸造制度 • 国家发行 • 指定发行:香港由中国银行、汇丰银行等发行港币
2.4.5近当代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变 • 宣统二年(1910)币制则例 • 1913年国币条例与国币条例修正案 • 1928-1933年废两改元 • 1934-1935金融危机与法币改革 • 法币的崩溃 • 人民币制度的建立 • 1955年人民币改制 • 人民币的可兑换问题
宣统二年的币制则例 • 发行纸币属国家特权 • 纸币发行量平时以充足准备金 • 准备金:包括现款和有价证券 • 对银行征税 • 户部银行发行的兑换券:变直形为直横并用,代表某地通行的银两或银元
国币条例及其修正案 • 1913-1914金汇兑本位制、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的争论的结果:银本位制,发行袁大头11亿枚,一般用于日常;但银两制并未取消主要用于国际收支和大宗国内贸易。旧银元(龙洋、鹰洋等)亦通用。辅币为银角和镍分币,但实际不能保持十进制,另有铜元,1银元=130-270铜元。 纸币发行由中行、交行负责,实为北洋系掌握,后各省军阀乃至县府、钱庄、银号、商店亦可发纱。外币亦大量流通,前三为法、日、英。
1928-1933年废两改元 • 两元并行的危害:银价波动对币值进而对经济的影响太大,还有就是计价太烦,储备金损失大 • 政治条件:国民政府成立、国内基本统一 • 法律条件:1929制订国币条例草案 • 货币发行权:归于中央、同时各地银炉一律停业、公估局撤消。除银元个,另铸相当于1000银元的厂条以供大额交易。 • 进步之处,统一币制,利于民生,且顺应世界潮流 • 不足之处:没有辅币,且是时世界已倾向于取消金融货币;铸费率高达2.25%,世界少见。
1934-1935金融危机与法币改革(一) • 国际背景:大萧条,金本位被放弃,美国实行白银国有,向海外购银,银价暴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通货紧缩,物价下跌,总需求下降,实际利率大升,进口大增。 • 国内背景:政治初定,财政金融实权在握 • 初步措施:对出口白银征7.75%的平衡税,国内运现银限量,且须财政部护照。 • 效果:海关出口白银减少,但私运不止。 • 决策:取消银本位,实行法币制
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 • 法币为法定偿付纸币、取消现银流通地位,取消中、中、交三行以外发纱的流通权、现有通贷由法币逐步兑换,实行一定的通货膨胀政策 • 实行白银国有,强行兑换私人银币和生银,经办单位给6%手续费,以刺激其动力 • 由中、中、交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以稳定汇率,法币1元=英磅14.5便士 • 效果: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金属货币本位,进入信用货币时代,摆脱了世界金银价格变动对币值的影响,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种条件;结束了多元发行制度,实现了集中准备与统一发行,结束了清末以来自由放任的发行政策;统一了辅币、废除了铜元和银角,建立了十进制的现代币制系统,制止了通货紧缩,恢复市面,防止白银外流,制止了贸易出超,并为抗战做好了币制准备。 • 不足之处:准备金不足,财政虚弱,发行过量,物价涨很快
法币、金圆券、银元券的崩溃 • 法币的恶性膨胀与物价暴涨:1937.6-1945.8发行量增393倍,物价涨1794倍;到1948.8.21分别达47万倍和492.7万倍; • 金圆券的破产:1元金元券=300万法币=0.22217克黄金,到1949.5,物价上涨210.2万倍,12年间共涨6.3万亿倍,而国民党通过发行共掠夺150亿银元以上。 • 银元券:1949.7.3于广州发行,只流通2月 • 垮台原因:财政赤字惊人(发债收入、税收收入6%左右),主要靠发票子过日子,政治极其腐败
人民币制度的建立 • 区域性、分散性货币及其流通制度的不足:四大币种、几百个票版,小面额 • 1950.3以前的人民币:1948.12.1,对解放区货币实行“固定比价、混合流通、逐步收回、负责到底”;对国民党货币禁止使用,用适当比价组织商民到国统区换物资;禁止外币流通和金银流通; • 1950.3-1953,改财政发行为信用发行 • 恶性通胀的治理:查封上海证交所(因银元投机)、外汇黑市、地下钱庄、提高私营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比例;紧缩银根、按约收贷、推迟财政拨付、统一高价抛低吸物资、加强工商和税收管理、推行折实储蓄,发行公债,严管现金,建立各级金库、统一调度和掌握头寸。
人民币的可兑换问题 • 可兑换的条件:经济规模、外贸规模、币值稳定性、准备金实力 • 人民币目前兑换状况:主要在东南亚,亦有人在偷偷地收人民币 • 10-15年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列美元、日元、欧元之后居第四位
欧元与世界货币的未来 • 1999.1,欧元发行:一个联合而强大的欧洲,以抗衡美元的霸权地位。 • 独特之处:超越传统边界、超越主权 • 不足之处:没有统一的欧洲中央政府,难有坚强的意志,没有国债工具,市场分割、语言障碍、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经济地位相对下降和财政困难 • 世界货币的未来:统一的世界货币,保持币值稳定
第三章 信用 3.1信用及其货币的联系 3.2高利贷 3.3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3.4现代信用的形式 3.5信用与股份公司 3.6国外当代信用制度
3.1信用(credit)与货币的联系 • 信用的定义 • 中国历史上的信用 • 信用的职能 • 信用的类型 • 国外当代信用管理制度
3.1.1信用的定义 • 原义:信任 • 信用词源:逸周书.文酌“凡赊者,祭祀无过旬日,丧纪无过三月。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国服为之息” • 现代意义的信用:未来偿还商品赊销或货币借贷的一种承诺,是关于债权和债务关系的约定。借出叫授信,接受叫受信,债务人依诺还债叫守信。
3.1.2中国历史的上信用 • 中国的信用传统:重视信用借贷和保人 • 哲言:孙武:为将五德,忠勇智信严。孔子:信则人任。言而有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 信用形式:政府信用、政府赈济、官员贵族放贷(公廨钱)、官负民债、寺院信用、汇兑(飞钱) • 信用及债务关系的保证:政府对契约的保护,担保联坐制度、债务奴、债务犯
3.1.3信用的职能 • 调剂不同货币所有者间的余缺。克服了货币收入(循环)在社会中不同类型货币单位存在的时间与空间存在的不平衡。 • 提供和创造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 实现了现在消费与未来消费相交换,克服货币收入时间上的不平衡 • 促进国有企业改制:形成自我约束机制
3.1.4信用的类型 • 企业信用:商业信用(一般是商品赊销,信用工具为商业票据)、融资信用(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及其他创新性金融工具) • 银行信用 • 政府信用:古代指赈济口粮、种子、耕牛犁,免除债务(公子鲍宋文公、公子商人齐懿公)、当代公债 • 民间信用:信用、人保
3.1.5国外当代信用管理制度 • 征信数据及评估 • 法律体系 • 政府与专业协会的监管 • 信用管理教育与科研 • 信用管理行业
征信数据及评估 • 征信内容:企业资信、消费者信用、资产信用的调查与评估 • 操作模式:政府主导(法、印、墨)、市场主导(美国),趋势为后者 • 著名公司:工商企业信用Dun&Bradstreet Crop.其编码为ISO标准,20亿美元/年,6000万企业。个人信用Trans Union,Equifax,Experian,2亿数据,可网上查询。资本(债券)信用评价(亦可对国家和金融机构评价),Moody’s Investment Service Inc(穆迪). Standard&Poor’s(标准普尔)
法律体系(美国) • 概况:17项,3/5消费者保护,FTC执法,2/5规范金融机构的市场投放,FRC执法。 • 公平信用报告法:消费者权益及信用报告传播 • 平等信用法:不受种族、宗教、年龄、性别歧视 • 公平债务摧收作业法:规范对自然债务人的追帐 • 诚实租借法:信用条款向消费者完全披露 • 公平结帐法:授信方不许预设不精确不公平条款 • 信用卡发行法:发卡盗失最多赔50$ • 电子资金转帐法:收据、通知、对帐、公开信息
政府与专业协会的监管 • 作用范围:政府主导国家更重要。 • 存在形式:信用管理协会、信用联盟 • 作用:协助立法、培训教育、颁发从业执照、科研、制订行业标准、职业道德管理、代表业界利益
信用教育与科研 • 课程体系:风险管理、市场调查、资信评级、信用管理 • 执业资格证书:CBA(初)、CBF(中)、CCE(高)(美国标准)、欧洲为4级证书。
信用管理行业 • 服务内容:产品(三种信用)、服务(金融类信用保险、保理、电话查询商品和支票的真伪和非金融类商帐追收、信用管理咨询) • 效率:15个工作日内,完全对世界200个国家和地区的有限责任公司调查。 • 输出方式:标准格式 • 注:保理是一种债权转让交易,保理商通过立即付款方式购买外贸公司的应收帐款,以使外贸公司得到流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