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likes | 291 Views
應用社會學習理論於互動式學習活動設計對初學者學習網際網路之成效研究 The Effect of Applying Social Learning Theory in Design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on Novices’ Concerns toward Internet. 陳 明 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資訊教育學系. 1. 研究問題與背景. 師資培育之需求 29%學生認為具備足夠的資訊科技素養與應用能力來應付資訊化教學環境的需求 (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1988);
E N D
應用社會學習理論於互動式學習活動設計對初學者學習網際網路之成效研究The Effect of Applying Social Learning Theory in Design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on Novices’ Concerns toward Internet 陳 明 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資訊教育學系
1. 研究問題與背景 • 師資培育之需求 • 29%學生認為具備足夠的資訊科技素養與應用能力來應付資訊化教學環境的需求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1988); • 20%教師認為“ Very Well Prepared “來使用科技於教學環境之中(NCES, 1999); Note: 45%中小學教師擁有碩士學位(小學:22%,國中:44%,高中:66%)。 • 師資教育選修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多數最關切的問題並未在課程中得到解答。
通識課程之本質 • 基本素養與應用能力之培養 • 選修者眾多而且來自各個不同科系 => 學習互動較差
2. 社會學習理論 • 社會學習理論:主張人們大部份的學習是發生在社會環境之中,並經由觀察他人的行為表現,習得知識、規則、策略、技能、及態度等(modeling); • Schunk(1996)則指出:影響可觀察性學習及其行為成效最主要的變數是觀察者的目標(goal)及對行為最後結果的期望(expectancy);
目標是藉由 • 自我評量性反應(self-evaluative reactions)、 • 自我效能(self-efficiacy)、及 • 對學習進展的認知(perception of progress)等機制來促進學習及其成效(Bandura, 1988; Locke & Latham, 1990; Schunk, 1990)。
3. 研究目標 • 應用社會學習理論於學習活動設計,以提昇學習互動促進學習成效; • 以創新推廣(innovation diffusion)之觀點來探討互動式學習活動對在學師範生學習電腦通識課程之影響。
4. 學習內容與學習活動 • 學習內容: 電腦與網路應用(BCC, Word Processing, Spread Sheet, Graphics, & Internet); • 學習活動1. 課堂討論、單元實作 2. 電子郵件 (教師 <=> 學生) 3. 個人網頁 4. 班級網頁之討論園地 實驗組 5. 個人網頁評鑑 課堂上公開之評審, 電子郵件 (學生<=> 學生)
5. 評量工具 採用關切式採用模型(concern-based adoption model, CBAM)之關切階層量表(SoCQ),評量學習前、後學習者對網際網路使用之關切階層(SoC)變化情形。 Internal validity: .64 ~ .83 Test-retest reliability: .65 ~ .86
6. 關切階層(Stages of Concern) 自我性關切 (self concern)0. 察覺(Awareness) 1. 資訊(Informational) 2. 個人(Personal) 任務性關切(task concern)3. 管理(Management) 衝擊性關切(impact concern)4. 結果(Consequence) 5. 合作(Collaboration) 6. 再評估(Refocusing)
1. 組別與實驗處理(treatment)間並無交互作用(interaction)存在 2. 一般性學習活動與互動性學習活動皆顯著提昇學習者之關切階層 3.互動性學習活動比一般性學習活動更為有效。 F(1, 73) = 6.405, p = .014
8. 結論 1. 在電腦與網路應用通識課程上不論是”一般性學習活動”或是”互動性學習活動”皆可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2. 在電腦與網路應用通識課程上”互動性學習活動”比”一般性學習活動”更為有效; 3. 社會學習理論應用於學習活動設計,可提昇學習互動促進學習成效。
9. 致謝 本研究係由國科會科學教育處專題研究計劃(NSC 87-2511-S-003-001)補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