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443 Views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 师生交往的艺术.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红五 杭州市文三路 140 号 310012. 师生交往的意义 (1). 生理的人 人 社会的人 心理的人. 师生交往的意义 (2). 心理与身体系统 人 心理与环境系统 心理与心理系统 心理与活动系统. 知己 了解自己 悦己 知人 了解别人 悦人 知境 了解环境 顺境 知时 了解时机 顺时 知止 了解目标 顺缘. 山不转 什么转? …… 水转
E N D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的艺术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红五 杭州市文三路 140 号 310012
师生交往的意义(1) 生理的人 人 社会的人 心理的人
师生交往的意义(2) 心理与身体系统 人 心理与环境系统 心理与心理系统 心理与活动系统
知己 了解自己 悦己 • 知人 了解别人 悦人 • 知境 了解环境 顺境 • 知时 了解时机 顺时 • 知止 了解目标 顺缘
山不转 什么转?……水转 • 水不转 什么转?……人转 • 人不转 什么转?……心转 • 心不转 什么转?……地球照样转
师生交往的内涵 1、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和学生交往; 2、教师发出信息的方式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方式; 3、教师传递信息的方式往往决定了与学生交往 的结果; 4、交往是师生双向的交往; 5、从学生的反馈和回应中判断交往是否成功; 自我觉察练习 · ·
沟通者的誓言 无论我是否同意你的观点,我都将尊重你,都将捍卫你说出它的权利,并且以你的观点去理解,同时将我的观点更有效地与你交换。
增进交流沟通效果的因素: • 相互期待 15% • 模式技巧 15% • 相互关系 30% • 当事人因素 40% Lambert(1992)
促进师生有效交往基本条件(I) 1、同理心——与学生沟通的基础。 同理心的三个条件; 同理心不等于了解; 同理心不等于赞同对方的行为和观点; 同理心不等于同情; 2、同理对方是一种交往的立场和能力。 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去感受对方; 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世界”;
促进师生有效交往基本条件(II) 3、不能同理学生的不良后果: 学生会… *很失望、很沮丧,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 *无益的指责和批评,“我向信息”让学生反感和受伤害,出现对立; *对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产生建设性的帮助; *给学生提供了不合适的教育和价值导向,甚至误导学生。
如何传递自己的同理心(I) 1、单纯将学生的感受回应给学生; 练习 2、表达同理心的五个层次: 练习 不能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 只能领会对方十分表面的感受; 能理会对方的表面感受并能准确表达; 能理会对方深层的感受并能引导; 能理会对方表面的和深层的感受并能准确表达和引导;
如何传递自己的同理心(II) 3、在表达同理心时的基本立场: 对学生能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深的信任感; 能由衷地、开放地接纳对方的情感; 能意识到情感是能够转移、化解、消融的; 能由衷地帮助对方但不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 能接纳对方的情绪但不沉溺(或陷入)情感的旋涡; 能帮助对方从表面进入到深层、帮助对方看到自身的盲点;
如何传递自己的同理心(III) • 加强“同理心”敏感度的训练: 1、从对方的语言和非言语表达中来寻找; 2、从对方说话的用词中去体会; 3、加强和丰富自己的词汇,加强对各种感受的分辨和体会; 4、从对方的语音和语调的变化中去体会对方的情绪和心态; 5、透过对方的肢体语言来了解对方的情感; 6、不断强化自己的逻辑判断能力。
师生交往中的真诚、尊重与接纳 1、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 真诚是真实、可靠、诚实的同义词。 对学生真诚是一种教育的力量。 努力提高自己表达真诚的能力。 *自我接纳与自信; *在恰当的地点和时间、用恰当的方式承 认自己不是一个完美无暇的人; *既有“教师意识”又有“朋友意识”; *能向学生表达真诚的自我体验;
2、用尊重与接纳维护学生的人性发展: *只有对学生的尊重与接纳,才会发生有 效能的师生交往。 *能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学生是一种良好的 心理品质。 *尊重与接纳每一个学生的前提是相信每 一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人。 *尊重和接纳学生是为了给学生更多的空 间去自我觉察、自我表达、自我发展。
交往中常见的沟通错误和障碍 “我向信息”是交往的障碍: 基于个人的过强的主观意识,忽略别 人的感受,不留余地说出对别人的批评,结果造成对方的不悦。通常的表达方式为责备、命令、挖苦等。 提醒——警告、控制 指导——命令、指责 了解——恐吓、威胁 鼓励——怀疑、揶揄 帮助——质问、说教 交流——奚落、中伤
交往中可用的语言技巧(I) • 幽默: “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 *委婉: 学会语气词的使用。(吗、吧、啊、嘛) 灵活使用否定词。(认为、不认为) 以问代答。 *含蓄:只需意会,不必言传 曲表观点、巧避锋芒、暗示批评、美化语言
交往中可用的语言技巧(II) *反语: “欲进先退、欲前先后”。 *模糊: 使交流留有余地,给自己留下主动性和灵活性。照顾对方的自尊。避开敏感问题。 模糊不等于糊涂。 • 沉默: 表示自信心和力量感。引起有意注意,引导注意的方向。一种有效的批评方式。
交往中批评与表扬的语言策略 1、批评的语言策略: 反省内心的感觉是否正确; 切入话题,伺机说明批评的理由; 提出明确中肯的批评; 请对方提出解释; 请对方提出建议如何改进; 总结对方所承诺的行动。
2、表扬的语言策略: 表扬行为而不是人格(评价事而不评价人); 表扬不能廉价或过度; 通常不以人比人; 公开与私下表扬相宜得彰; 表扬应尽量公平一致; 通常在学生中“隐恶扬善、找好不找坏”; 珍惜每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表扬语言要能因人而易、随机应变; 表扬与奖励相结合。
学会观察和使用体态语言 • 眼睛 • 距离 • 角度 • 高低 • 语言呼应 • 声音、词汇 • 肢体语言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杭州市文三路140号 310012 0571- 8807-7930 (办) 130 0364 3845 Email: hongwu51@163.com 百度搜索:悠然走天下 专著《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
练习 教师1:这有什么好难过的?失败乃成功之母嘛。 教师2:你一向成绩很好,但没想到这次考 试失败了。 教师3:因为考试不理想,所以你感到比较难 过,比较失望。 教师4:因为考试不理想,所以你感到比较难 过,比较失望,也不知道以后该怎么 办,心里很混乱。 教师5:你一向成绩很好,但没想到这次考试会 这样不理想,所以感到比较难过和失望。 更不知如何对父母说,所以内心很矛盾。
练习: 学:怎么老是下雨呀?下雨天我们什么都不能玩, 真讨厌! 师:你在教室里呆得有点发闷,是吗? 学:这所学校真的不如我以前读的那所学校。那里 的同学对我很好。 师:你在这里觉得很孤单。 学:XX老喜欢在课堂上向我做鬼脸,我很讨厌他! 我以后不跟他玩了。 师:你不喜欢他上课这样对待你,所以不想跟他玩了,是 吗?
同理心 (Empathy) 站在对方的角度、立场去感知和体验对方的感受、信念和态度;能有效地将这些感知和体验传递给对方,使对方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 同理心的三个条件; 1、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感知对方; 2、了解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 3、让对方了解你能设身处地的了解对方;
练习1 1、当你的某一种个性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冲 突时你通常运用什么方式来平衡? 2、在你与学生的交往中,有什么事情无法 沟通? 3、在你身上,学生最喜欢的特质有哪些? 最不喜欢的有哪些? 4、对鼓励你的学生与你和谐相处,你做过 哪些事情?
对可能有自我伤害行为的学生的早期辨别信号 • 曾经有过自杀的企图; • 曾经有过自我伤害行为的经历; • 谈论或书写有关自杀; • 有专门的自杀计划; • 喜欢玩弄锐器、枪支等; • 正在遭受抑郁或其它心理疾病; • 曾经经历过悲惨的事件(例如,家庭成员中有人自杀); • 酗酒或者沉溺于其它物品; • 形容自己处于“无助”的环境; • 有饮食困难或者睡眠困难; • 谈论“我不在了以后……”,向人们告别; • 放弃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特殊家庭 • 离婚家庭 正在闹离婚的家庭 • 父母分居的家庭 寄养的家庭 领养的家庭 • “爆发户”家庭 “新贵”家庭 犯罪家庭 • 非婚生子女家庭 残疾人家庭 重组家庭 • 下岗职工家庭单亲家庭 流动人口家庭
教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 生生关系: 男生与女生的关系; 班干部与普通同学的关系; 学习成绩在前面的与在后面的同学的关系; 有某项特长和没有某项特长的同学的关系; 不同社会背景的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生中的小团体之间的关系;
教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 教师(班主任)与全班同学的关系; 教师(班主任)与男生、女生的关系; 教师(班主任)与班干部的关系; 教师(班主任)与普通同学的关系; 教师(班主任)与学习成绩在前面的同学关系; 教师(班主任)与学习成绩在后面的同学关系; 教师(班主任)与有某项特长的同学的关系; 教师(班主任)与没有某项特长的同学的关系; 教师(班主任)与不同社会背景的同学之间的关系; 教师(班主任)与学生中的小团体之间的关系; 教师(班主任)与异性同学的关系;
教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 教师(班主任)与家长的关系: 教师(班主任)与全班同学家长的关系; 教师(班主任)与男生、女生的家长的关系; 教师(班主任)与班干部的家长的关系; 教师(班主任)与学习成绩在前面的同学家长关系; 教师(班主任)与学习成绩在后面的同学家长关系; 教师(班主任)与不同社会地位的家长的关系; 教师(班主任)与不同性格的家长的关系;
教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 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每个学生与家长的关系; 全班同学与全体同学家长的关系; 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心理一词来自希腊语的“psyche”,,原意为灵魂。现在则指人对周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的感知与体验。 它是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和。心理不同于一般的客观事物,它属于人的内心世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FIGUE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自慰(手淫): 用手或者其它物品,刺激自己的性感地带,以获得性欲望的宣泄,或者性的愉悦。 在整个青春发育阶段,自慰是有助于人的性器官、性功能、性行为、性心理、性道德(法律)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