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供求理论. 生产理论. 消费者理论(效用论). 厂商理论. 成本理论. 产品市场理论(交换). 一般均衡理论. 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 要素市场理论(分配). 福利经济学. 需求方面. 供给方面.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一、对供给方面的概述. 1 、要素所有者,最大化行为和供给问题. 要素的所有者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消费者,但这只分析消费者的情况。 消费者是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来确定和决策其要素供给的。 具体来说,就是把自有要素在供给和自用间分配,获取最大效用。.

conni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2.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供求理论 生产理论 消费者理论(效用论) 厂商理论 成本理论 产品市场理论(交换) 一般均衡理论 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 要素市场理论(分配) 福利经济学 需求方面 供给方面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3. 一、对供给方面的概述 • 1、要素所有者,最大化行为和供给问题 • 要素的所有者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消费者,但这只分析消费者的情况。 • 消费者是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来确定和决策其要素供给的。 • 具体来说,就是把自有要素在供给和自用间分配,获取最大效用。

  4. 2、要素的供给原则 • 效用最大化原则:作为“供给”的要素的边际效用与“自用”的要素的边际效用相等。 • MU供给=MU自用 • 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 • 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

  5. 要素的供给原则 • 以劳动为例,效用最大化原则为MU供给=MU自用 • (一)MU供给分析 • 1、思路:劳动供给增加导致收入增加从而效用增加 • 2、具体展开 • (二)MU自用分析

  6. 要素供给原则

  7. 3、无差异曲线分析 • 要素供给原则也以用无差异曲线分析 • (一)无差异曲线 Y U2 U1 0 l

  8. 序数效用分析 • (二)预算线 • 1、方程 • 2、斜率 • 预算线斜率为:

  9. K U2 U1 Y* U0 E l 0 l* (三)均衡原则:

  10. 4、要素供给问题

  11. W2 W1 B A W0 0 要素供给曲线 • 工资上升,预算线斜率变大,预算线绕初始点外旋,均衡点左移,l 下降,( )上升 Y K2 PEP K1 U2 K0 G0 U1 M E l 0 l0 L0 l2 l1

  12. 更大的效用 收入 0 二、劳动供给曲线与工资率的决定 • 1、劳动供给线 一个劳动者的选择问题是如何将其有限的时间用于挣钱和休闲。这一问题是一个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问题。 我们假设劳动者追求的是最大效用,收入I和休闲R都是好的东西,那么,一位劳动者有正常形状的无差异曲线图。 休闲R

  13. 收入 I 0 R 24 休闲时数 劳动时数 • 2、劳动者面对的约束线 另一方面,一位劳动者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天只有24小时,并且工资率即每单位劳动时间的价格是由市场给定的,记为W,那么, 劳动收入=工资率W×劳动时数L =W×(24-R) 其中,R是休闲时数。如果这个人没有其他收入,那么,他的选择机会由图中直线描述。要增加收入,就必须减少休闲,每减少1小时休闲,收入增加w.

  14. 收入 如果一个人有非劳动收入I0 ,那么,他的出发点点E.这样,这位劳动者面对的约束条件是I =W×(24-R)+I0 即前述约束线向上平移I0。 I E I0 0 R 休闲时数R 劳动时数N

  15. 收入 S I E I0 0 R 休闲时数R 劳动时数N 3、最优劳动供给量 现在,我们把劳动者的无差异曲线和约束条件结合起来,说明其最优劳动供给量。像一个消费者那样,一个劳动者的最优状态是其无差异曲线与约束条件的切点S。相应最优休闲时数是R,劳动供给量是24-R.

  16. 收入 S E I0 0 4、工资率的变化和供给曲线 约束线完全取决于工资率,当工资率上升时,约束线向右上旋转,与之相切的无差异曲线随之变化,最优劳动供给量也跟着变化。每给定一个工资率,相应有一个最优劳动供给量,如此,我们建立了劳动供给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关系,即劳动供给线。

  17. s w W W3 W2 W1 o O H1 闲暇 工作时间 L1 H2 H3 L3 L2 w (1) (2) H1+L1=H2+L2=H3+L3 为什么劳动力的总供给 曲线不向后弯曲? o (3) 劳动力总供给

  18. 劳动供给线 W 当工资率较低时,随着工资率的上升,劳动供给量增加,但是,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工资率上升,劳动供给量反而减少。因此,我们有一条向后弯回的劳动供给线。 0 L

  19. 5、工资变化中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 为什么劳动供给线是向后弯回的呢? 工资率其实就是休闲的价格,所以,政如我们关于典型消费者的分析那样,当价格(工资率)变化时,会产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 一方面,当工资率上升时,休闲的价格提高了,替代效应使这个劳动者减少休闲而增加劳动和收入。另一方面,工资率的上升也使这个劳动者更加富有了,这使他希望有更多的休闲,这是所谓收入效应。在这里,这两种效应符号相反,而且,随着工资率上升,收入效应会越来强,以致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休闲反而增加,即劳动供给量减少,我们有向后弯回的劳动供给线。

  20. Y Y G G U2 Y2 Y2 F U2 F Y3 E Y3 E U1 Y1 U1 Y1 O O H2 H1 H3 H1 H3 H2 H H (2) (1) (1)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工资效应为正 (2)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工资效应为负

  21. S 工资 D:VMP=W W* 0 就业水平 N* 5、均衡工资的决定 在竞争的劳动市场中,需求和供给决定均衡工资水平.此时的就业水平是充分充分就业的就业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一工资水平上,愿意工作的人数就是N*,而失业是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的人. 均衡工资的决定因素有哪些呢?需求方面的因素有:技术、产品价格和其他要素的供给情况。 供给方面的因素有:财富、社会趋势和法规、投资和资本积累、人口。

  22. 三、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 • 1、土地的供给 • 土地的存量是自然决定的,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在一定时期内,用于出租的土地的数量则可以随地租率(简称地租)变化。 • 土地的供给线描述的是市场上的土地供给量与地租率之间的关系。 • 土地供给线的形状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土地没有保留用途;第二种情况是土地有保留用途。在没有保留用途的情况下,即除了将其用于当前生产之外,没有其他用途,那么,提供土地的机会成本为零,理论上现存土地都会被拿到市场上去,土地的供给线完全缺乏弹性的。

  23. 地租率 土地的供给线 0 数量 2、土地的供给线 土地供给量等于土地的物理存量,不随地租率变化。所以,土地供给线是垂直的。

  24. S r* D 数量 0 3、地租的决定 在下面的分析,我们假设土地的供给是垂直的.如均衡地租r*完全取决于对土地的需求。地租水平的决定因素主要有:技术和人口。

  25. 理论链接 有些经济史学家认为英国的圈地运动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 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自留地的生产率远远高于国营和集体农场,这不仅由于私人自留地种植的蔬菜和其他高生产率投入的产品。私人自留地的生产积极性很高,它不断削弱了农民为集体工作的干劲。按照不同的估算,在苏联,整个农业产值的1/5或1/3是来自私人自留地,而它仅占耕种面积的不到3%。[Dibb:“苏联农业”,第363页;Wilczynski:《社会主义经济》第123页;Robert Conquest编《苏联的农业工人》(London:Bodley Head,1968年),第114页。]在中国的自留地上(大致占播种面积的5%),估计创造了高达1/3的农业产值。[〗Prybla:《政治经济学》第350—351页;Barry H.Richman:《共产主义中国的工业社会》(New York:Random House,1969年),第544页。)]〗

  26. P MC AC P0 C VC D E G B MR Q 0 4、租金、准租金和经济组 • 地租的存在是因为土地供给线是垂直的。有些要素,如一些设施,其数量在短期内也是固定不变,租用这些设施而支付的报酬类似于地租,被称为准地租。

  27. 价格 S p E D A 0 数量 经济租 • 一个更为一般的概念是经济租(economic rent)。经济租是,提供一定数量的要素,要素所有者愿意接受的最低报酬与实际得到的报酬之差。 如图所示,提供要素的边际线描述的是每多提供1单位要素的成本,即要素所有者要求的最低报酬。假如要素价格为p,那么,经济租是图中阴影区域的面积。

  28. 四、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 • 1、资本的定义 • 由经济制度本身生产出来并被用作投入要素以便进一步生产更多的商品和劳务的物品 • 资本的特点 • 资本的数量是可以改变的,它可以通过人们的经济活动生产出来 • 资本之所以被生产出来,其目的是为了以此而获得更多的商品和劳务 • 资本作为投入要素,即通过用于生产来得到更多的商品和劳务的 • 前两个特点是与劳动和土地相区别,后一个特点则是与普通的消费商品相区别

  29. 2、利息 • 资本服务权所得到的价格被成为利率,并r表示 • 资本服务的价格或利率等于资本服务的年收入与资本价值之比,即

  30. 3、资本的供给 • 与劳动、土地不同的是,单个个人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其他人资本拥有量的情况下来增加自己的资本资源,这就是“储蓄” • 资本供给问题可归结于如何将既定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两方面进行分配的问题 • 消费和储蓄之间进行分配的问题,又可以看成是在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进行的选择

  31. C1 C1 0 W0 C0 C0 资本的供给 • 消费者的长期消费决策 我们假设一个人的财富是W0,用C0代表他的现在消费,C1代表其未来消费,利率为i,那么,如图所示,这个人可以在图中直线上安排其跨时期消费。每减少1单位现在消费,未来消费增加1+i。如果他的现在消费是C0,那么,其未来消费是 C1=(W0-C0)(1+i),这就是这个人的预算线方程。 如图所示,结合无差异曲线,我们可以说明这个人的最优选择。

  32. i 0 资本供给量 资本的供给线 在上图中,对于任意给定的利率i,对应有一个最优的现在消费C0,从而也决定了储蓄即资本的供给(W0-C0)。不难想象,在利率较低时,随着利率提高,人们愿意有储蓄,即资本供给量增加。但是,像工资的增加那样,利率的上升也有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所以,理论上说,利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利率再上升,储蓄反而会减少,即资本供给量减少,资本的供给线也是向后弯回的。不过,在我们会面的分析中,我们假设它是正斜率的。

  33. 4、资本市场的均衡 • 在短期内,储蓄流量趋向于0,而资本存量为固定不变。为研究方便起见,假定储蓄在短期中对资本数量不发生变化,即短期中资本存量固定不变。短期的资本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34. r SS S’S’ r0 r1 D Q0 Q1 而在长期内,储蓄不断转化为新的投资,促使短期供给曲线不断地右移,均衡利率水平也不断下降,最后当短期供给曲线右移到S’S’时,利率下降到r1。在r1上,储蓄量及投资量低到恰好与资本存在的折旧相等,于是资本存量就固定在Q1水平上。资本市场达到了长期均衡。

  35. 五、欧拉定理——产量分净定理 •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何规模报酬不变,则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 • 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要素的贡献(即边际产品价值或边际生产力)进行收入分配。这样,社会收入基本被分为工资、地租和利息(通常包括利润)。 • 这就是产量分净定理,因为可以用数学上的欧拉定理来证明,因而也称之为欧拉定量

  36. 当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时, • 当报酬递增时,产量会不够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 • 当报酬递减时,产量在分配给各生产要素之后还会有剩余

  37. 六、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 1、洛伦兹曲线 • 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 • 通常把人口分为5组,每组占20%,然后看每类人口占社会收入的比例,以及从低到高累计每一定比例人口占社会收入的比例

  38. 100 80 收入比例 60 收入绝对平等线 罗伦兹曲线 40 收入绝对不平等线 20 40 80 100 0 20 60 人口比例 罗伦兹曲线偏离对角线的程度描述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绝对平等线与洛伦兹曲线之间的面积A叫做“不平等面积”.当收入分配完全不平等时,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折线与对角线之间的面积A+B就是“完全不平等曲线” A B

  39. 2、基尼系数 • 罗伦兹曲线直观地描述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要对不同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或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不平等程度进行比较,我们就必须有一量化指标,这就是吉尼系数。 • 罗伦兹曲线偏离对角线的程度可以用图中面积A的大小来衡量,所以吉尼系数被定义为A/(A+B)。 • 吉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40. 收入分配资料 • 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斯提出。 • 将一国总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 • 例如,收入最低的20%人口,40%人口……等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分别是6%、18%等。

  41. 用公式表示为A÷(A+B) 2、基尼系数 Y I % 若其等于0,表明洛伦斯曲线与45度线重合,社会分配绝对公平; 等于1则社会分配绝对不公平。 A B 0 100 P % M 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 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 平均。

  42. 洛伦斯曲线 基尼系数 收入分配 a 最小 最平均 b 次之 次之 c 最大 最不平均 0.4则是 “警戒水位” 国际通用的标准

  43. 基尼系数得国际比较

  44. 中国的基尼系数: • 中国社科院发表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报告》称,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在中国已经超过0.465,逼近0.47;而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调查,中国内地基尼系数目前已高达0.53或0.54。基尼系数超过0.4就进入了警戒状态,而一旦超过0.6则意味着可能发生社会动荡。 •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在其一份研究报告中说,中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在1995年时为2.5倍,到2003年时扩大至3.23倍,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获得的各种转移支付和补贴等,实际的收入差距则约达5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