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7

海南省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 工程土地整治专项规划控制和规划设计技术讲座 李红举

海南省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 工程土地整治专项规划控制和规划设计技术讲座 李红举. 2012 年 9 月 海口市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办公室. 授课大纲. 第 一部分 土地整治及重大工程相关知识 第二部分 重大工程总体设计成果介绍 第三部分 土地整治分项工程建设标准 第四部分 土地整治分项规划设计管理. 第一部分 土地整治及重大工程相关 知识. 土地整治发展特点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 土地整治工程体系 土地整治相关政策 土地整治技术标准 土地整治工作程序. 一、土地整治发展特点. 1 、起源

Download Presentation

海南省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 工程土地整治专项规划控制和规划设计技术讲座 李红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海南省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土地整治专项规划控制和规划设计技术讲座李红举海南省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土地整治专项规划控制和规划设计技术讲座李红举 2012年9月 海口市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办公室

  2. 授课大纲 第一部分 土地整治及重大工程相关知识 第二部分 重大工程总体设计成果介绍 第三部分 土地整治分项工程建设标准 第四部分 土地整治分项规划设计管理

  3. 第一部分 土地整治及重大工程相关知识 • 土地整治发展特点 •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 • 土地整治工程体系 • 土地整治相关政策 • 土地整治技术标准 • 土地整治工作程序

  4. 一、土地整治发展特点 • 1、起源 • 土地整治是多数国家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 我国土地整治起源于3000多年前殷周时期的井田制。现代意义上的土地整治则是在建国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大规模、有组织的开展也只有十余年的时间。 • 国外土地整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纪,德、法、俄等国开展土地整治的时间较早,成效显著。近年来,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等也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土地整治工作。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土地整治的侧重点不同,程序也不同。

  5. 一、土地整治发展特点 • 2、内涵 • 内涵1: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利用目标。 • 内涵2: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毁损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6. 一、土地整治发展特点 • 3、特点 • (1)技术性强——涉及多项规划,涉及多个部门,涉及多个专业,工作环节多,利益主体多。 • (2)动态性强——不同的时期、区域和利益主体,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和工作内容均不相同。 • (3)系统性强—— • 1)工作对象:完整的土地生态系统; • 2)工作主体:多利益主体的参与系统; • 3)工作方案:多规划方案参与系统。 • (4)其他——野外作业,建设条件复杂;工程规模小,不易操作。

  7. 一、土地整治发展特点 • 4、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 • 《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3] 363号)文提出土地整治具体目标: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增加农用地面积,重点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居条件,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提出土地整治具体任务:以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为重点,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前提,稳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以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以合理利用土地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加快土地复垦。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8. 一、土地整治发展特点 • 5、土地整治类型 • (1)农用地整理 • (2)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 (3)土地复垦 • (4)宜农未利用地开发 • (5)城镇建设用地整治 • (6)整体推进或区域性国土综合整治

  9. 二、土地整治重大工程 • 1、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 •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是指:以落实区域内土地整治重大任务,或解决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能源、交通、水利等)、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发展规划等国土整治活动中出现的土地利用问题为目的,所采取的有效引导土地整治活动的组织形式。 • 土地整治重大项目或示范项目是指:规划期间,由中央财政支持省级人民政府实施相关规划或经国务院批准的,以围绕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任务,探索土地整治新方法、新技术,落实重点区域内大规模耕地整理、大面积节水增地、大幅度提高基本农田产能为目的的土地整治项目。 • 重大项目主要在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内安排。

  10. 二、土地整治重大工程 • 2、土地整治项目 • 土地整治项目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运用资金、人力和物力等投入,通过独立的业务单位组织开展的对项目区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以达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等目标的活动。 • 土地整治项目按项目类型可分为一般土地整治项目、占补平衡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等;按投资来源渠道可以分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简称为“新增费”)项目、耕地开垦费项目、土地复垦费项目等。

  11. 二、土地整治重大工程 • 3、重大项目管理职责 • 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立项,中央对符合支持条件的根据情况予以资金支持。 • 重大项目建设实行国家监管、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重大项目的组织方式和实施形式由省级人民政府研究制定,一般实行中央、省级和子项目(县级)三级管理模式。 • 一般来言,国土资源部负责对全国范围内中央支持项目建设的组织和指导;省级或市级人民政府对辖区内重大项目的实施和管理负总责,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重大项目的组织、管理和监督;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按批复的年度工作任务和投资计划具体组织子项目工程建设。

  12. 二、土地整治重大工程 • 4、重大项目管理环节 • (1)省级立项 • (2)中央立项批复 • (3)年度计划核定(年度方案) • (4)资金下达 • (5)实施管理(中期自评报告) • (6)整体验收 • (7)绩效评价

  13. 三、土地整治工程体系 • 1、一级项目划分 • (1)土地平整工程 • (2)灌溉与排水工程 • (3)田间道路工程 • (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 (5)其他工程

  14. 五、土地整治技术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 土地整治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政[2011]128号 《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1032 《土地整治工程质量评定规程》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报告编制规程》

  15. 六、土地整治工作程序 • 1、一般土地整治项目管理 • (1)土地整治规划编制阶段 • (2)可行性研究阶段 • (3)规划设计阶段(含勘测、权属调整方案) • (4)招投标阶段(监理、施工) • (5)施工阶段(三控制) • (6)验收阶段(含权属调整) • (7)后评价阶段(绩效评价)

  16. 六、土地整治工作程序 • 2、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管理 • (1)土地整治规划编制阶段 • (2)立项审批阶段(项目建议书、专题研究、可行性研究、立项评审) • (3)重大工程实施阶段 • 1)项目勘测 • 2)子项目规划设计 • 3)编制年度方案(实施计划、年度建设任务分解与落实、建立管理制度) • 4)资金拨付(年度计划核定、资金下达) • 5)实施管理(招投标、工程施工、权属调整) • 6)中期检查(编写自评报告) • (4)整体验收 • (5)绩效评价

  17. 第二部分 重大工程总体设计成果介绍 • 区域特点 • 前期工作说明 • 重大工程建设目标 • 总体规划控制 • 工程类型区控制 • 建设标准控制 • 管理控制

  18. 一、区域特点 • 1、海南省及海口市基本情况 • 海南省位于祖国的最南端,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我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也是我国冬季蔬菜、瓜果和热带作物的重要生产基地。 • 海口市位于海南岛北部,东邻文昌市,南依定安县,西接澄迈县,北邻琼州海峡。陆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设秀英、龙华、琼山、美兰4个县级区,辖24个镇、17个街道办事处、136个居委会、248个村委会。

  19. 一、区域特点 • 2、海口市地域特点 • 海口市地势平缓,略有起伏。平均海拔40m。地形基本由滨海平原、河流阶地、丘陵台地三部分组成。中部为南渡江沿江阶地,占总面积的43%;东南部为丘陵台地,西部为熔岩台地。 • 海口市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4.7℃,年平均降水量1664mm,年平均日照时数2069小时。年平均蒸发量1834mm,平均相对湿度85%。春季温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湿凉多台风暴雨,冬季干旱时有冷气流侵袭带有阵寒。自然灾害主要是台风、暴雨、春旱等。

  20. 一、区域特点 • 2、海口市地域特点 •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0.55亿元,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51元。根据海口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海口市总人口2046189人。 •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海口市土地总面积228448.29hm2,其中:耕地72477.53hm2,园地46660.18hm2,林地43015.68hm2,其他农用地7459.32hm2,建设用地44159.15hm2,其他土地14676.44hm2。 • “十二五”期间,海口市将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进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发展。

  21. 一、区域特点 • 3、南渡江流域 • 南渡江是海南省最长的河流,发源于白沙县的南峰山,经儋州、琼中、屯昌、澄迈、定安流入海口,在海口市东北部的新埠岛处流入琼州海峡,河流全长333.8公里,流域总面积7033.2km2,占海南岛面积的21%;年径流量70.69亿m3,年平均流量193.9m3/s;干流平均宽度150m。最大流量为1958年的7550m3/s,最枯流量为1976年的1.4m3/s。河道总落差703m,干流坡降0.716‰。 • 南渡江在海口市域内长7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30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0.99亿m3。项目区位于松涛水库下游,为海南省最大水库。

  22. 一、区域特点 • 4、海口市南渡江流域 • 南渡江流域下游地区主要位于海口市,同时紧邻东线高速和海口市美兰机场,每年来海南旅游的世界各地游客大多经过于此。 • 该区域不但自然环境条件优越,而且是海口市集中连片程度较高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之一,也是海南省重要的冬季瓜果蔬菜基地。 • 但是该区域靠近南渡江下游河道,长期受到河水的暴涨暴落,农田基础设施破坏严重,抗风险能力差。2010年10月上旬,该区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暴雨,农舍被冲,大量农田被毁。

  23. 一、区域特点 • 5、项目区概况 • 重大工程区为滨海台阶式地貌,南渡江从项目区中部穿过,形成中部地势低、西北和东南部地势高的台阶状地形。项目区地面海拔一般为14m~52m。 • 项目区西部、北部为火山岩沉积地貌,地表裸露岩石多,为典型羊山地区;项目区中部为南渡江汇流区,地势较低,为典型河流冲积平原区;项目区东部、南部为丘陵岗地区,丘岗、洋田间布,总体地势为南高北低,南部地形起伏较大。

  24. 一、区域特点 • 6、项目区土地利用特点 • (1)项目区多暴雨、洪水,洪、涝灾害频繁; • (2)项目区大部分区域属于羊山地区,土少石多,水土流失严重; • (3)项目区降雨丰沛,但水资源时空匹配差; • (4)基础设施老化,建设标准低; • (5)田块破碎,各类用地布局不合理; • (6)农业分散经营,旅游参与度低农业、旅游等产业化水平低。

  25. 一、区域特点 • 6、领导关注和区域发展政策 • (1)1988年海南建省,成为我国最大经济特区。 • (2)2008年4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海南考察时指出“海南在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和旅游方面要有自己的特色”。 • (3)2009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要打好特色农业这张王牌”。 • (4)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提出“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将海南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26. 二、前期工作说明 • 1、项目建议书 • (1)2010年10月25日,在“海南特大暴雨”后,海口市人民政府提出在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开展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任务。 • (2)2010年11月15日,完成10万亩建议书方案; • (3)2010年12月15日,完成30万亩建议书方案; • (4)2010年12月18日,原海南省副省长姜斯宪主持召开申报工作会,初步同意原建议书提出的30万亩建设方案,并提出向国家申请专项土地整治资金,开展海南省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

  27. 二、前期工作说明 • 2、可行性研究 • (1)可研编制从2011年3月中旬,5月底完成; • (2)2011年6月2日,可研成果通过省级评审; • (3)2011年6月30日,重大工程获得省级立项; • (4)2011年9月3日~5日,“两部”组成联合专家组,对重大工程可研和实施方案进行了现场评估论证; • (5)2011年11月4日,“两部”首次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 (6)2012年5月31日~6月1日,基于水利专项初步设计的完成,“两部”专家再次组织评审。 • 最终核定重大工程总投资31.23亿元,其中水利专项11亿元。

  28. 二、前期工作说明 • 3、总体设计工作 • 从2011年12月底开始,受海口市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开展重大工程总体设计成果的编制,经多次讨论于2012年6月底完成初稿。按照原定工作方案,总体设计包括: • (1)在重大工程规划基础上,优化农业、居住、旅游、绿色空间等布局,提出各业用地优化和控制指标; • (2)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等要求,制定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 • (3)提出子项目规划设计成果要求。

  29. 二、前期工作说明 • 4、总体设计成果 • 包括三个方面: • (1)总体设计研究报告 • (2)单项工程建设标准(下午讲) • (3)土地整治子项目规划设计规定(下午讲) • (4)工程质量评定规定(明天讲)

  30. 三、重大工程建设目标 • 1、可研批复主要指标 • (1)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8456.50公顷,整治规模21710.98公顷; • (2)预计增加耕地面积348.61公顷,项目区耕地总量保持在14631.3公顷以上,确保14064.27公顷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 • (3)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14064.27公顷,现状耕地质量普遍提高一个级别,1级耕地比例提高到20%以上; • (4)修建南渡江左岸农田防护体系,包括防洪堤、新坡人工湖、排涝泵站等,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解决区域防洪排涝问题; • (5)客土改良覆土面积2400.77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456.50公顷,项目区排水标准达到10年一遇; • (6)农田基础设施全面配套,农田灌溉全部实现节水灌溉标准,实现子项目项目区水土资源的供需平衡。 • (7)构建5大农业产业类型,包括:稻菜轮作种植区130217亩,常年瓜菜基地种植区46458亩,热作农业种植区87803亩,观光农业种植区2033亩,热带示范农业种植区10463亩; • (8)整治集约度低、环境污染严重的村庄,促进集中居住; • (9)保护林地、水域等重要的绿色空间用地; • (10)控制各个子项目的投资。

  31. 三、重大工程建设目标 • 2、总体目标 • 通过土地整治,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拓展农业产业功能,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将项目区建设成为全国冬季瓜菜基地、热带水果和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及观光农业和三次产业联动的示范区;以土地整治引导城乡土地利用布局的优化,开展新村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生态环境整治,构建具有热带特色的生态景观格局;探索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新机制,倾力打造富裕、生态、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彰显土地综合整治的效果。

  32. 三、重大工程建设目标 • 3、具体目标 • “四项”目标:耕地保有量和耕地质量、节水灌溉、农业产业、生态环境建设。 • (一)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 (1)项目区耕地总量保持在14631.3公顷(21.9万亩)以上,确保14064.27公顷(21.09万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 • (2)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规模为21710.98公顷(32.6万亩),新增耕地规模达到348.61公顷(5229亩); • (3)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力争项目完成14064.27公顷(21.09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整治任务; • (4)土地整治后,将现状耕地质量普遍提高一个级别,使1级耕地比例提高到20%以上。

  33. 三、重大工程建设目标 • 3、具体目标 • (二)水利工程保障目标 • (1)修建南渡江左岸农田防护体系,包括防洪堤、新坡人工湖扩建、排涝泵站和防洪闸工程,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解决南渡江左岸洪涝灾害问题; • (2)农田水利工程配套完善,老化失修灌排工程进行更新改造,各类灌排建筑物全部达标建设。项目区输水渠道衬砌率达到100%,渠道砌护断面及灌排建筑物实现标准化、生态化、定型化; • (3)在工程性缺水地区采用区域调水、泵站提水、管道输水等综合供水措施,在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热带示范农业园区,采用微灌节水技术; • (4)土地整治实施后,渠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85,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0,管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5,微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90; • (5)经过整治后,项目区全部达到节水灌溉技术标准,实现水土资源的供需平衡。

  34. 三、重大工程建设目标 • 3、具体目标 • (三)农业产业发展目标 • (1)构建5大农业产业类型,包括:稻菜轮作种植区130217亩,常年瓜菜基地种植区46458亩,热作农业种植区87803亩,观光农业种植区2033亩,热带示范农业种植区10463亩; • (2)年增产粮食10405.79吨,年增产瓜菜25765.30吨,年增产水果135.70吨,项目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显著提高。

  35. 三、重大工程建设目标 • 3、具体目标 • (四)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 (1)客土改良覆土面积2400.77公顷; • (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456.50公顷; • (3)修建新坡人工湖两座,总库容1054万m3; • (4)计划整治各类型村庄87个,农村居民点整治规模1638.44公顷; • (5)建设南渡江防洪堤(从官仓村到东山仔村)长约19.086km,保护土地面积61km2,保护耕地面积7.3万亩,保护人口7.01万人; • (6)保护林地、水域等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在主要道路、沟渠两测营造农田防护林。

  36. 四、总体规划控制 • 1、落实规划顺序、实现规划控制的作用。 • (1)空间结构 • (2)农业产业用地 • (3)绿色空间用地 • (4)镇村发展体系 • (5)骨干基础设施布局 • (6)土地利用分区与结构

  37. 四、总体规划控制 • 2、农业产业用地 • 通过对农用地的整治,引导农业发展方向和作物种植,发展当地优势农业产业。 • 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经济发展状况等情况下,以不破坏生态与自然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根据农产品市场需求,将重大工程区划分为5个农业产业区,即:稻菜轮作种植片区、常年瓜菜保障片区、热作农业发展片区、观光农业示范片区及高效农业样板片区。

  38. 四、总体规划控制 • 3、绿色空间用地 • 重大工程区绿色空间用地分为两类: • 一是南渡江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包括:南渡江及与之有联系的水域,新坡人工湖,水库,坑塘,水渠等,主要分布在南渡江两岸; • 二是绿色空间重点保护优化区,包括:生态公益林、草,主要位于新坡西北部、旧州岭及龙泉南部等现状林地集中连片布局的区域。

  39. 四、总体规划控制 • 4、镇村发展体系 • 依据区域空间结构、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村镇现状,确定项目区镇村等级、规模、结构。项目区镇村发展分为三个等级:中心镇、中心村、基层村。中心镇包括新坡、旧州、遵谭三个镇;中心村包括新彩、雄丰、文山等17个村;基层村251个,是指其他直接与生产、生活相关,直接参与、从事生产生活的村庄。 • 将项目区内自然村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城镇发展型4个,集聚建设型27个,乡土文化型10个,环境治理型46个,原貌保留型164个。

  40. 四、总体规划控制 • 5、骨干基础设施布局 • (1)南渡江水利专项 • 包括防洪堤工程、新坡人工湖扩建工程、防洪闸工程、南面沟排涝泵站工程和河道疏浚工程。

  41. 四、总体规划控制 • 5、骨干基础设施布局 • (2)骨干交通体系 • 1)区域交通体系 • 按照“先通达,后畅通,逐步完善”的原则,逐步构建“两纵一联络,村镇路成网”的区域交通体系。子项目交通组织要尽量与之对接。 • 2)农村道路体系 • 依据农业产业布局及田块的形态,构建“一级田间道—二级田间道—生产道”的农田道路体系,建成高效合理、功能分明、层次有序、运转灵活的道路系统。

  42. 四、总体规划控制 • 5、骨干基础设施布局 • (3)骨干灌排工程 • 规划在遵谭镇西南、东山镇北部的岭北水库北岸建设岭北提水泵站1座;在东山镇东南1.8km,岭北总干渠与南渡江紧邻处建设东山提水泵站1座;在遵谭镇黄竹分干渠北岸及新坡湖岸边以村为单位建设7座泵站;各泵站通过输水管道将水送至北部的农田进行灌水。 • 在南渡江右岸片区布置塘堰,为田间农田灌溉供水。

  43. 四、总体规划控制 • 6、土地利用分区 • 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及成因、用地发展条件、农民意愿、相关规划等要求,将重大工程区划分为八个功能区,分别为: • 1)南渡江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 2)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建设区 • 3)绿色空间重点保护优化区 • 4)东线高速沿线都市农业打造区 • 5)东部现代热作高效农业示范区 • 6)西北部火山文化保护开发区 • 7)观光休闲农业及旅游发展区 • 8)重点村镇统筹整治建设区

  44. 四、总体规划控制 • 7、土地利用结构

  45. 五、土地整治工程类型区 • 1、基本概念 • 土地整治工程类型区是指体现土地开发整理地域差异和工程组合特征的地域单元。开展工程类型区划分,为工程方案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 依据自然条件、灌排方式、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将重大工程区划分为9种工程类型区。 • 依据地貌类型、耕作层土壤条件、水资源特点、农业种植类型等,结合项目区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内容和组合方案,在工程类型区框架下,将重大工程区划分为14种工程模式。

  46. 五、土地整治工程类型区 • 2、工程类型区划分 • 9种工程类型区: • 1)南渡江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 2)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建设区; • 3)绿色空间重点保护优化区; • 4)东线高速沿线都市农业打造区; • 5)东部现代热作高效农业示范区; • 6)西北部火山文化保护开发区; • 7)观光休闲农业及旅游发展区; • 8)重点村镇统筹整治建设区

  47. 五、土地整治工程类型区 • 3、工程模式 • 14种工程模式: • ⑴条田稻米模式 • ⑵条田稻菜模式(冲垄、台地) • ⑶方田稻米模式 • ⑷台地瓜菜模式(平原区、台地区) • ⑸梯地瓜菜模式(丘陵区) • ⑹梯地治石瓜菜模式 • ⑺田洋治石瓜菜模式 • ⑻设施农业模式 • ⑼园地模式 • ⑽基础设施配建型村庄模式 • ⑾生态文化建设型村庄模式 • ⑿生态公益林模式 • ⒀生态防洪堤模式 • ⒁生态人工湖模式

  48. 五、土地整治工程类型区 • 4、工程类型区和工程模式应用 • 土地整治工程类型区和工程模式用于指导子项目区开展土地整治各项建设活动。 • 以工程类型区控制土地利用、农业产业、镇村发展方向及绿色空间布局。 • 以工程模式控制各项工程建设组合方案和主要约束指标。

  49. 六、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 • 包括以下内容: • (一)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内容 • (二)不同工程模式下工程组合方案 • (三)单项工程建设标准 • 1、土地平整工程 • 2、灌溉与排水工程 • 3、田间道路工程 • 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 5、其他工程

  50. 七、项目管理 • 1、子项目划分 • (一)划分原则 • 1)以自然地物或基础设施为界,如水系、道路等; • 2)尽量不破坏单位工程的整体性,必要时将一个单位工程划分为一个子项目; • 3)区域内工程类型尽量统一,方便施工组织和调度; • 4)区域内地貌类型和地质条件差异较小,方便施工管理; • 5)尽量限定在同一行政单元内,方便征地协调; • 6)投资量不能太大或太小,满足人员和机械转运的最低成本要求; • 7)各子项目投资量尽量均衡。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