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0

十八大精神与 高考命题趋势、备考理念与策略

十八大精神与 高考命题趋势、备考理念与策略. 深圳市宝安中学 孔令启 个人专著 《 尊重与塑造:我的和谐教育随想 》 (天津科技出版社) 《 自主发展:政治课教学与学生道德能力培养 》 (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课题成果)(济南出版社). 第一篇: 走进高考,欣赏高考, 感悟命题趋势. 思考之一: 近几年广东高考四个必修主观试题在考什么?. 难道不是吗?. 经济生活: 经济现象、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经济现象引发的影响、解决问题的措施. 2007 年

Download Presentation

十八大精神与 高考命题趋势、备考理念与策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十八大精神与 高考命题趋势、备考理念与策略 深圳市宝安中学 孔令启 个人专著《尊重与塑造:我的和谐教育随想》(天津科技出版社) 《自主发展:政治课教学与学生道德能力培养》 (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课题成果)(济南出版社)

  2. 第一篇: 走进高考,欣赏高考,感悟命题趋势

  3. 思考之一: 近几年广东高考四个必修主观试题在考什么? 难道不是吗? 经济生活: 经济现象、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经济现象引发的影响、解决问题的措施

  4. 2007年 (18分)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l:2001年-2005年广东省能源消费变动状况。 材料2:2001年一2005年广东省人均GDP变动情况 发展问题 (三高一低、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 发展问题与发展措施: 为什么发展 第二单元: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怎样发展: 第二单元发展中的科技、劳动者和生产关系调整; 企业经营与发展; 第三单元分配政策对发展的影响; 第四单元科学发展 材料3:广东省单位GDP能耗变动状况 注:吨标准朔毛//万元是国际通用的能耗指标。 问题:(1)材料1、材料2和材料3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6分) (2)材料l、材料2和材料3之间有什么联系?(5分) (3)材料2和材料3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启示?(7分)

  5. 2008年41.(18分)材料1: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单位:亿美元)2008年41.(18分)材料1: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单位:亿美元) 经济现象: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切入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试题立意:考查企业经营和发展、 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能力立意: (运用哲学思维方法辩证思考经济现象) 注:从贸易方式看,2007年广东省一般贸易出口增长31.2%,加工贸易出口增长18.1%。 材料2:从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从初期的1:8.11变化至2008年4月1日的l:7.02,人民币升值幅度达13.4%。 材料3:近年来,某些国家抵制中国制造的产品,除个别产品确实存在质量问题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制造”怀有抵触情绪。 材料4:自2007年7月1日起,国家取消553项“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对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降低出口退税率,导致珠三角一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转移或者关闭。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材料l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其产生的原因。(6分) (2)人民币升值对珠三角的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带来哪些影响?(4分) (3)如果你被聘为珠三角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管理顾问,请根据以上材料为企业发展提出几条建议。(8分)

  6. 2009年41.(18分)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问题。2009年41.(18分)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某村有30亩河滩地,因常发洪水被各承包农户撂荒。村委会协调将其转包给一养蟹人,农户获得每亩100元补偿款。养蟹人每年净收益8万元。合同到期后,农户见有利可图要求收回土地,但农户无养蟹技术,好处无从实现。经村委会调解,养蟹人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养蟹人之所以让步续约,是因为若不承包,收益为零,现每年只是减少了收益3000元。一年后,农户获得更多的土地补偿并参与蟹场生产,收入增加。养蟹人与农户关系改善,经营成本下降,且蟹的消费量上升,养蟹人净收益反而增加了1000元。 材料2:2003年、2007年我国收入分配状况

  7. 材料3:我国政府2008年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民生的分量越来越重。例如,在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中,2800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40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3700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材料3:我国政府2008年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民生的分量越来越重。例如,在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中,2800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40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3700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1)结合材料1说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7分) (2)材料2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3)根据以上材料,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为扩大内需提出你的建议。(7分) 经济现象:社会公平问题 切入点: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试题立意: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形成新的动力? 能力立意:调动和运用知识之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 自己“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的能力。 整合教材关于效率的相关措施和公平的有关 举措,生成答案 关于收入与社会公平、扩大内需问题

  8. 34、(2010年高考·广东卷3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4、(2010年高考·广东卷3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额行为契机,广东省政府2009年以来相继编制了促进粤东、粤西、粤北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整个规划、指导意见体系的推行,体现出广东省政府的施政更注重于地区差异的缩小,更注重于加强财政投放以促进民生的改善,更注重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更注重于发挥好政府在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中的作用。 材料二:图8显示广东省近年区域经济水平的变化状况 (1)结合材料 ,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公平和财政职能等知识,说明广东省政府施政内容的理论依据。(11分) (2)结合材料二,请你对广东经济的地区差异变化状况作出简略判断。(4分) 经济现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社会分配不公平 切入点:社会公平和财政的作用、科学发展 试题立意:全面建设小康、科学发展

  9. (2011年)材料一:中国社科院人口专家认为,中国正面临一个劳动力从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刘易斯拐点”,劳动力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在2010年至2015年处于峰值,随后将不断下降,中国经济享受人口红利的时代即将过去。(2011年)材料一:中国社科院人口专家认为,中国正面临一个劳动力从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刘易斯拐点”,劳动力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在2010年至2015年处于峰值,随后将不断下降,中国经济享受人口红利的时代即将过去。 材料二: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目前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攀升.低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原有竞争优势日趋弱化的挑战。如果不能实质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陷入经济学家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即当一国或地区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时,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少,经济增长因缺乏新的动力而速度下降或长期停滞。 (1)结合材料一,分析“刘易斯拐点”可能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影响(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为广东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出建议。(10分) 经济现象:中等收入陷阱、刘易斯拐点 切入点:归纳方式 试题立意: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能力立意: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 问题的有关信息(原因、表现),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方面 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与分析

  10. (2012高考广东卷3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12高考广东卷3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9.9%,2010年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在短短30余年创造了西方200多年才有的经济奇迹。西方经济学界以苏联、东欧为参照,不能合理解释中国改革与经济高速增长并行的独特现象,将比称为“中国之谜”。 材料二:中国经济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盲目扩张产能和忽视流通的重要作用,导致了重生产、轻消费的倾向;居民收入增幅赶不上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幅,造成了重效率、轻公平的矛盾;以高能耗、高投入所维持的增长模式,形成了重速度、轻结构的局面。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简析“中国之谜”的原因。(6分)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二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10分) 经济现象:分配结构不完善、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切入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 试题立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科学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阅卷分析:答案要点完全来自现行教材,在命题者看 来,这属于送分题,实际情况却由于考生概括 能力不够,对教材知识不熟悉,答题情况不好, 得0分和1分者为数不少。 能力立意:概括、链接能力

  11. 2013年:37、(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13年:37、(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当前,油价高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凸显,汽车消费者日趋理性,提倡环保消费和前瞻消费。这种新的消费观念催生出低油耗、低排放、一车多能的时尚新车型,并逐步引领汽车消费的新趋势。 材料三: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会急剧增加。2012年,广东人均GDP约为8570美元,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仅占13.2%,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这一比例更低至6.26%,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1)图6、图7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8分) 经济现象: 消费问题(消费观、消费方式、消费结构) 切入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试题立意: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能力立意: 运用具体知识层次,对现象进行分析与评价

  12. 备考启示:经济生活复习备考中侧重点在什么 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经济成就)——产生这些经济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经济现象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国家宏观经济有哪些影响——应该采取的经济措施或者启发是什么 注重知识的整合

  13. 政治生活:1.主体行为探究2.两个民主建设3.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问题政治生活:1.主体行为探究2.两个民主建设3.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问题

  14. 主体行为探究 (2010年高考·广东卷36) (3)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府的知识,分析材料三是如何体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11分) 备考启示:构建主体行为与要求的知识体系, 对行为和现象进行评价: 如思考政府与市场关系中,旧题新做 辨析: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 (2012高考广东卷37)运用政府责任和职能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12分) 2013年广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党的知识,谈谈党为什么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12分)

  15. 两个民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两个民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16. 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 国体、政体、基层民主制度、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制度保障 特点上 制度上 物质上 内容上 主体上 怎样发展

  17. 辩证分析我国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塑造 2011年广东(3)结合材料三,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简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和不 利国际形势。(11分)

  18. 文化发展: 侧重考查的主要问题是文化发展中应该处理的几个关系、文化发展途径与文化发展目的 2007年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5分) 2008年: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8分) 2009年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这两类文化现象有何不同?如何解决漫画中反映的问题?(8分) (2010年高考·广东卷37)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10分)

  19. 【2011年文化生活】 材料一: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9分)

  20. (2012高考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12高考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的认识。(11分)

  21. 2013年广东 材料三: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会急剧增加。2012年,广东人均GDP约为8570美元,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仅占13.2%,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这一比例更低至6.26%,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就政府如何拉动居民文化消费提出合理建议。(10分)

  22. 文化生活课程知识的主线索: 文化共性: 文化是什么(内涵、外延、特点)——文化有什么重要作用(精神力量、经济、政治、综合国力、对人)——如何发展与创新文化、依据 文化个性: 中华文化是什么(特点)——中华文化的作用(民族精神的作用、如何弘扬和培育、核心、内容)——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判断——文化选择——文化发展)

  23. 文化发展中应该处理的几个关系 1.与传统文化 2.与外来文化 3.先进、落后与腐朽、健康文化 4.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 5.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 6.文化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4. 哲学设问的几种方式思考

  25. 第一种设问:关系类 2008年:结合材料1、材料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0分) 2011年广东:结合材料二,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 2012年广东 (3)结合材料三,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13分)

  26. 需要把握的几种关系 1.哲学和时代的关系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作为要点和作为单独设问要求的不同) 5.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6.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关系 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8.量变和质变关系 9.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城镇化建设)

  27. 11.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2.创新与民族进步的关系(创新驱动战略) 1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15.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 16.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7.主次矛盾关系 18.矛盾主次方面关系

  28. 第二种设问方式:微观具体类 2009年广东:结合材料2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8分) 2011年:结合材料二,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更加具体化,对学生知识把握的要求提升

  29. 需要细化的微观具体知识要求 1.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统一性原理) 3.规律 4. 意识能动作用 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6.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北京阅卷之痛) 7.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 8.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9. 联系的客观性 10.联系的多样性

  30. 11. 系统优化法 1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3.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 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知识 15. 矛盾的特殊性 16. 辩证否定观 17.创新的意义 18.社会发展规律(学生做题的表现) 19.社会发展趋势 20.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1. 人民群众的作用 2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知识 2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途径 2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高考答案的提醒:相对性、表现、作用)

  31. 如何做到类(侧重于对方法论的考查) 2008年广东(2)结合材料3论述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 2013年36(2)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价值观的什么作用?(4分)并分析党和政府是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观的。(12分)

  32. 哲学生活中应该把握的做到类 1.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昔日之经典,至今之留恋,一种命题的大境界) 2.如何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3.如何发挥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或者主观能动性) 4.如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等(或者如何求真实务) 5.如何体现认识过程(如何追求真理的)

  33. 6.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方面: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和归宿)6.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方面: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和归宿) 7.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发展观、矛盾观等,运用前面中观知识相关体系结合材料回答。 8.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9. 如何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看问题? 10. 如何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看问题? 11.怎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34. 中观知识体系的建构 (2009广东)40(1)结合材料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9分) (2010高考·广东卷37)(2)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

  35. 帮助学生梳理出知识体系 辩证唯物论 知识线索: 世界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物质运动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物质和意识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的关系)

  36. 注意辨证唯物论四观 物质观——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是运动 的(含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 有规律的、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意识观——意识的本质、意识的特点、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基本要求(物质决定意识、发挥主观能 动性要尊重规律) 运动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的绝对运 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有规律的、反对 几种错误观点 规律观——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普遍性、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普遍性和客观性的方法论 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结合起来

  37. 认识论 核心:实践观 线索: 实践含义——特点——形式——主体—— 作用——追求(真理、认识过程) 主要含两观: 实践观:实践含义——特点——形式——主 体——关系(与认识)——追求(真理、 认识过程) 真理观: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标 准——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及其要求)

  38. 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和创新精神) 核心原理: 联系——发展——矛盾——创新(辩证否定、革命创新精神) 总的特征:联系和发展 实质与核心:矛盾 根本要求:创新

  39.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唯物史观) 核心: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线索: 社会历史观: 基础——社会生活两个方面及其关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道路——社会发展的实现途径——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价值两方面内容——评价标准——价值观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如何实现人生价值(途径)

  40. 思考之二: 考试能力上有什么要求:四个能力解析 以调动和运用知识为例 这一能力的三个方面要求: 1.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和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经典例题

  41. 【高考经典例题:以2011年文化生活为例。】 方法提示:注意知识的发散性,从教材的四个个单元整体知识进行问题的思考,学会归纳知识的全面体系 材料一: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9分)

  42. 重点提示:复习备考,要关注当前国内国际生活,知识来源于生活,要真正掌握与运用知识,就要把知识还原为生活,回归生活,思考生活,指导生活。(南方都市报的正版报道与评论)(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的详细分析)重点提示:复习备考,要关注当前国内国际生活,知识来源于生活,要真正掌握与运用知识,就要把知识还原为生活,回归生活,思考生活,指导生活。(南方都市报的正版报道与评论)(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的详细分析) 2011年考行政主管部门针对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发文“叫停”的原因,教科书上没有直接明了的观点,考生很难写到点上,更不要说写出完整的答案要点来。 试题更具有宏观性、整合性,提高了思维的跨度,善于归纳与提炼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43. 以调动和运用知识为例 2.从实际问题中推到出理论和原理(经典试题)

  44. 材料二:中国经济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盲目扩张产能和忽视流通的重要作用,导致了重生产、轻消费的倾向;材料二:中国经济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盲目扩张产能和忽视流通的重要作用,导致了重生产、轻消费的倾向; 居民收入增幅赶不上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幅,造成了重效率、轻公平的矛盾; 以高能耗、高投入所维持的增长模式,形成了重速度、轻结构的局面。 教材:增强发展协调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扩大内需促进国民消费需求。 教材: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高两个比重,差距合理范围。 教材:转变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促进经济增长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根据上述链接自然生成答案。

  45. 3.根据理论和原理的要求,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性描述或提出初步解决方案(经典例题)3.根据理论和原理的要求,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性描述或提出初步解决方案(经典例题) (2012高考广东卷3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9.9%,2010年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在短短30余年创造了西方200多年才有的经济奇迹。西方经济学界以苏联、东欧为参照,不能合理解释中国改革与经济高速增长并行的独特现象,将比称为“中国之谜”。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简析“中国之谜”的原因。(6分)

  46. (2010年高考·广东卷3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10年高考·广东卷3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额行为契机,广东省政府2009年以来相继编制了促进粤东、粤西、粤北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整个规划、指导意见体系的推行,体现出广东省政府的施政更注重于地区差异的缩小,更注重于加强财政投放以促进民生的改善,更注重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更注重于发挥好政府在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中的作用。 (1)结合材料 ,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公平和财政职能等知识,说明广东省政府施政内容的理论依据。(11分)

  47. 思考之三:学科之间没有交叉吗? 学科之间的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运用哲学思维方式思考经济生活和政治、文化生活知识,形成学科之间的综合思维能力 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影响 分析我国所处的有利和不利国际环境

  48. 思考之四:对三维目标实现的要求上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