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290 Views
線上同儕評量對國中學生 簡報製作技能學習成效之研究. 指導教授:陳明溥博士 報 告 人:林英文. 研究動機. 同儕評量的特點 可以增加學習動機、自信及能力。 對學習是有用的、有建設性的,可協助發展自我學習的自信及價值判斷。 同儕評量有益於學習。 經由評量而學習( learning by assessing) 。 可促進學生的責任感。 可增進個人在群體中的效能及人際關係。 同儕評量讓學生有機會觀察其他人的學習過程。 可以提昇學生的高層次思考。. 傳統評量. 同儕評量. 評量者. 老師. 學生. 受評者. 學生. 學生. 優 點. 教材熟悉.
E N D
線上同儕評量對國中學生簡報製作技能學習成效之研究線上同儕評量對國中學生簡報製作技能學習成效之研究 指導教授:陳明溥博士 報 告 人:林英文
研究動機 • 同儕評量的特點 • 可以增加學習動機、自信及能力。 • 對學習是有用的、有建設性的,可協助發展自我學習的自信及價值判斷。 • 同儕評量有益於學習。 • 經由評量而學習(learning by assessing)。 • 可促進學生的責任感。 • 可增進個人在群體中的效能及人際關係。 • 同儕評量讓學生有機會觀察其他人的學習過程。 • 可以提昇學生的高層次思考。
傳統評量 同儕評量 評量者 老師 學生 受評者 學生 學生 優 點 教材熟悉 學習背景差異小 缺 點 與學生學習背景差異較大 教材不夠熟悉 結 果 1.老師講的,學生不一定理解。 2.考試結束,學習也就結束了。 1.比較能了解問題之所在。 2.評量是學習活動的一部份,評量結束,但學習仍在進中。 同儕評量與傳統評量之比較
實驗目的及實驗假設 • 本實驗以準實驗研究法來探討線上同儕評量及績效回饋、更正性回饋﹒對國中生簡報製作技能學習成效之影響。 • 實驗假設: • 教師評量與同儕評量對國中生簡報製作技能學習成效上沒有差異。 • 教師評量與同儕評量在評分上沒有差異。 • 績效回饋與更正性回饋對國中生簡報製作技能學習成效上沒有差異。
名詞定義 • 同儕評量:同儕互評是一種由具有相似的學習背景,並共同修習一門課的同學互評的評量方法,這種互評的作法是希望透過不同人的看法來得到一個較一致的看法,以促進學習。 • 線上同儕評量:將作業放在網站上,利用網路可突破時空限制及可匿名性等特性,在網路上實施同儕評量。 本研究是將網路作為作業展示及接受回饋的環境。 • 績效回饋:只給分數,代表學習的成效。 • 更正性回饋:給予學習者那些地方需要改進的回饋。
教學與評量 圖1 格拉舍(Glaser)的一般教學模式(General Model of Instruction, GMI) • 教學評量的功能: • 對教師而言,可籍以做為教學成敗檢討的指標,以改進教學方法; • 對學生而言,可據以了解自己學習的情形,以改進學習方式、促進學習。 • 回饋是確保評量對學習有益的直接有效的方法,回饋與學習密不可分
同儕評量的理論基礎 • 社會學習理論中的觀察學習-在同儕評量時,學生可從中觀察、模仿其他同學的作業,而得到學習。 • Topping(1998): • 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tructivism):知識的建構是經由談話及其他互動而來的,甚至於評量者與受評者不必面對面。 • Vygotsky 的鷹架理論(scaffolded learning):這一點可以說明在互評過程中,學生提出弱點或優點或兩者都提出,是如何促進學習的進行; • Piagetian的認知衝突:參與互評的同學,程度上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他們在互評時會有不同的意見,這些不同意見會造成認知上的衝突,同儕評量時會經由互動而逐步讓意見趨於一致,以達到學習的目的。
研究設計 • 自變數: • 評量方式:教師評量、同儕評量 • 回饋方式:績效回饋、更正性回饋 • 依變數: • 同儕評量學習態度、學習成效 • 實驗樣本:以兩個國二班級的學生共72人,扣除未全程參與者10人,共62人,分成四組:
簡報製作教材 • 本教材是依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能力指標暨台北縣教師資訊學習護照測驗題庫分級內容之各項能力,自行編定而成。 • 教材本身為以PowerPoint製作之投影片,除可供教學教材之用,並可做為範例使用。 • 教材共分為7個單元: • 簡報軟體(PowerPoint)之介紹 • 簡報的背景樣式設定 • 投影片的編輯功能 • 圖片的插入 • 網路功能應用 • 簡報的列印與輸出。
作業範本 • 實驗中交給學生一個簡報檔案,內容如上圖,學生再依作業要求,自行完成作業。 • 作業要求是依電腦軟體技能檢定術科試題之方式,以本實驗之自編教材為範圍,而編訂完成。
學生作業要求 • 由實驗者提供的檔案來完成簡報。 • 請加入第一頁作為封面,必須有主題、學校名稱、班級、姓名、座號。 • 主題的字型設為標楷體、字型大小為72點、色彩為棕色、置中對齊。 • 姓名要設定超連結,當按下此超連結時會啟動Outlook Express,出現e-mail給作者的信件。 • 學校名稱上要設定超連結,當按下此超連結時會啟動瀏覽器,連到學校的網頁。 • 第二頁起標題靠右對齊、字型設為標楷體、字型大小為48點;內容部份,字型設為新細明體、字型大小為24點。 • 第二頁的背景使用填滿效果—信紙材質。 • 第三頁投影片色彩配置設為藍色背景、黃色標題字、白色項目字。 • 請加上最後一頁,並輸入”報告完畢”,並設定文字自頂飛入。 • 請在最後一頁放上校徽圖片(檔案由學校網頁上取得),校徽圖片大小為長寛各7公分,位置在相對於左上角水平、垂直均為10公分處。 • 投影片切換效果為横向棋盤式,切換時伴隨出現投影片放映機的聲音。
簡報製作評量表 • 共20項,所評量的能力,包括簡報製作軟體之: • 建立新投影片 1,15 • 文字格式設定-字體 2,9,11 • 文字格式設定-字形大小 3,10,12 • 文字格式設定-文字顏色 4 • 段落格式設定 5,8 • 投影片色彩配置 13,14 • 超連結的使用 6,7 • 插入美工圖案/圖片 16,17,18 • 設定文字、物件、圖表動畫 15 • 投影片切換效果 19,20 • 參考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能力指標暨台北縣教師資訊學習護照測驗題庫分級內容之各項能力而編定
態度問卷分類 • 共13題,前12題,學習者依對同儕評量學習活動的同意程度來勾選,等級從1(非常不同意)到4(非常同意)。 另1題開放性問題,供學生表達意見。 • 問題分類如下: • 同儕評量接受度 1,4,6,10 • 同儕評量公平性 2,5,7,9 • 同儕評量對簡報技能學習的影響 3,8,11,12 • 本學習態度問卷之信度經內部一致性係數考驗(人數為28人),全量表的Cronbach α值為.83,對同儕評量的接受度的Cronbach α值為.63,同儕評量的公平性的Cronbach α值為.63,同儕評量對簡報技能學習的影響的Cronbach α值為.58。
態度問卷 • 我很喜歡這種評量方式 • 我覺得這種評量方式是公平的 • 我覺得這種評量方式可以讓我學得更好 • 我覺得自己有能力對其他同學評量 • 我覺得自己對其他同學評分是恰當的 • 我覺得其他同學有能力來擔任評量工作 • 我覺得其他同學對我的評分是恰當的 • 我有依照別的同學的評量結果來修改作品 • 我覺得同儕評量可以和老師的評量一樣好 • 我希望能在接下來的其他單元也能採用這種評量方式 • 我覺得看到別人的作品比較好,會督促我更認真完成作業 • 這種評量方式讓我更能掌握學習的內容
評量之回饋 • 教師評量-績效回饋組:給予教師評量的分數, • 同儕評量-績效回饋組:給予同儕評量的分數, • 教師評量-更正性回饋組:給予一份評分表,將未做到的項目打“X”, • 同儕評量-更正性回饋組:給予一份評分表,綜合同學們的評量結果,將未做到的項目打“X”
同儕評量、教師評量與績效回饋、更正性回饋之學習成效比較同儕評量、教師評量與績效回饋、更正性回饋之學習成效比較 • 本實驗之兩項自變數為評量方式及回饋方式,以兩次評量之教師評量的進步分數(第二次教師評量分數-第一次教師評量分數)為依變數 • 首先以Levene法進行變異數同質性檢定,結果發現無顯著差異存在,F(3,58)=.978,p=.409,故不違背變異數同質性之基本假設。 • 再以兩次評量之進步分數為依變數進行變異數分析 • 評量方式、評量方式與回饋方式之交互作用,均未達顯著效果,回饋方式達顯著效果F(1,57)=4.204,p=.045。
績效回饋、更正性回饋之學習成效比較 • 進行t檢定 • 更正性回饋群組進步分數之平均比績效回饋群組進步分數之平均來得高,代表更正性回饋的進步幅度較大。 • P =.022可知兩者有顯著差異。
態度問卷結果 • 同儕評量接受度:本項共有4題,以平均數為2.82,接近代表同意的3,比較傾向同意,而贊同的比例(同意及非常同意兩者所佔比例相加)平均為83%,表示大多數的學生可以接受同儕評量。 • 同儕評量公平性:這部份平均數為2.82,也偏向同意,而贊同的比例平均為83%。但在評分恰當性方面,不管是自己對別人的評分或別人對自己的評分,都有83%的贊同比例,但在公平性及同儕評量可以和老師評得一樣好這兩題卻降到59%及62%,表示有21% ~ 24% 的人雖然知道評分的結果恰當,但仍懷疑同儕評量的公平性,有21% 的人雖然知道評分的結果恰當,但仍懷疑同儕評量可以評得和老師評量一樣好。 • 同儕評量對簡報技能學習的影響:在同儕評量對對簡報製作技能學習成效影響的看法這方面,平均數為3.02>3 ,代表贊同的比例平均有85% ,代表同學大多數認為:同儕評量對簡報製作技能學習成效有正面的影響。
教師評量與同儕評量在評分方面之比較(一) • 同儕評量在評分上是否有向中間集中的趨勢 • 第一次評量時,同儕評量的評分範圍是在12~98,教師評量的評分範圍是0~90, • 第二次評量時,同儕評量的評分範圍是在35~100,教師評量的評分範圍是20~100。 • 所以不論是第一次或第二次評量,同儕評量所評出的分數,範圍都比教師評量所評出的範圍來得小,因此,同儕評量在評分上有向中間集中的趨勢。
教師評量與同儕評量在評分方面之比較(二) • 評量同儕時是否會比教師評量的評分來得高 • 第一次評量時,同儕評量的平均分數是55.9655>教師評量的平均分數52.4138,同儕評量中比教師評量高的有17人,分數相同的有1 人; • 第二次評量時,同儕評量平均分數是77.7586>教師評量平均分數74.4786,而同儕評量中比教師評量高的有18人,分數相同的有8人。 • 再比較第1次評量,最低分部份,同儕評量的12分>教師評量的0分,最高分部份,同儕評量的98分>教師評量的90分 • 第2次評量時,最低分部份,同儕評量的35分>教師評量的20分,最高分部份,同儕評量的評分與教師評量同為100分, • 由此看來,確實有比較多的人在評量同儕時會比教師評量的評分來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