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likes | 583 Views
领导干部要学习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白山市教育局 纪砚秋. 导 言 : 为什么要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对中华传统文化遗产要有了解 中华传统文化特别精神文化,影响中国几千年发展,对中华民族整体心理的形成、文化的积淀起着主导性、决定性作用。 其核心价值: 儒家:“仁、义、礼、智、信” “孝、悌、忠、信”“忠、恕” “温、良、恭、俭、让”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上善若水、福祸相倚. 用祖先的优秀文化滋养我们的心灵,
E N D
领导干部要学习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白山市教育局 纪砚秋
导 言:为什么要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 • 传统文化 • 对中华传统文化遗产要有了解 • 中华传统文化特别精神文化,影响中国几千年发展,对中华民族整体心理的形成、文化的积淀起着主导性、决定性作用。 • 其核心价值: • 儒家:“仁、义、礼、智、信” • “孝、悌、忠、信”“忠、恕” • “温、良、恭、俭、让” •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 上善若水、福祸相倚
用祖先的优秀文化滋养我们的心灵, • 重塑中国人的灵魂 • 1、文化身份的证明 • “我是中国人” • 人的最终身份是文化身份 • 2、提升我们的品位 • 品位决定素质,品位决定高低 • 品位决定可持续,文化决定人的魅力
向祖先求智慧 • 智慧不是知识,不是技术,而是超越知识、技术之上的规律。 •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问道、求道----“以道御术” • 修正自己,构建和谐,享受幸福人生
一、“国学热”说明了什么? • (一)“国学热”的表现—— • 1、媒体、出版界: • CCTV:“百家讲坛”(定位在“国学”的阐释) • 出版界:传统文化出版物是建国以来最好时期 • 网络:丰富多彩(资源极为丰富) • 报刊:国学专栏 2、社会各界: • 论坛、讲堂:世界佛教大会、黄帝论坛。传统文化企业家论坛 • 活动:祭孔、先祖祭祀(黄帝、炎帝) • 文化教育培训:安徽庐江、南京居美馨
3、教育界: • 高校:国学院、国学专业 • 中小学:国学内容的增加,读经诵经活动 • “孔子学院”:282所,241个孔子学堂(至2009年底) • 八国集团(G8):美国81个,日本18个,俄罗斯14个,法国13个,德国12个,意大利9个,英国8个,加拿大7个(韩国18个,澳大利亚9个)。共162所,占57%。 •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符号,传递的是“仁”的精神
4、中央高层传达出的信息 • ① “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 •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 《尚书》:“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 • 《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天人合一”的理念
标志: 文化的转型—— 斗争文化----竞争文化----和谐文化 和谐:a、尊重多元; b、共存共赢; c、包容自信。 《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② 2007年十月,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③ 2009年二月,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 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奉为最高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古老的经典——《尚书》就提出“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理想,主张人民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哺育了中华民族宽广博大的胸怀。我们的民族,既能像大地承载万物一样,宽厚包容;又能像苍天刚健运行一样,彰显正义。” (暗含《易经》中乾坤二卦: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我们应该倡导: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④《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第二十九条:“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动,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第三十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第三十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5、中华传统节日的法定化 清明—慎终追远 端午—爱国主义 中秋—家庭团圆
(二)“国学热”产生的原因 • 1、对一百多年来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的反思 • 1840年鸦片战争后,革新救亡运动: • 洋务运动 科技的思考:“师夷长技以制夷”) • 戊戌变法 政治上的思考:建立君主立宪资 本主义政体 • “五四”运动 文化的思考:“打倒孔家店”和封 建礼教 • 一百多年来,中国走了一条否定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道路。 • 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现代化之路的启示
2、寻求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文化支撑 文化是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 3、寻找我们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没有科技要亡国,没有文化要亡种。 犹太民族2000年亡国不亡种的奇迹,就是文化的奇迹
4、应对人类社会一系列危机的积极运动 ___英国史学泰斗汤因比:“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___孔孟:“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大乘佛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___“协和万邦”、“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 “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理念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修身养德 不仅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价值,更有恒久的普世价值。
二、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的涵义 1、什么是传统文化(“国学”) 凡在中国本土发生而为中国所特有的学问称为国学,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
2、分类 • (1)学科: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伦理学、考据学、礼俗学等等 • (2)目录学:经、史、子、集 • (3)思想体系:儒、释、道 • 儒: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核心是“仁学”(“仁者爱人”)。中华传统文化中主体地位,正统地位。 • 道:讲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道学”(“无为”) • 释:讲人与内心的关系,核心“慧学”(“空”)
3、中华文化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 (1)类型 • 生产方式:农耕文化(精工细做) • 思维方式:综合文化(宏观性) • 价值追求:道德文化(君子人格) • 社会结构:宗法文化(稳定性) • 政治结构:大一统文化(专制性)
(2)特征 • 固守田园不远征 (长城的象征意义) • 喜欢中和不极端 (因中庸而求中和) • 追求有序反动乱 (长治久安的理想) • 不在乎公德(公共意识淡薄、公共责任模糊) • 不重视实证(缺少数字概念和真假的求证程序) • 不强调创新(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祖 先和基业都太伟大)
4、学习的途径 • 直取经典 • “经”:是纺织过程中,处于纵线上的织线,它的特点是不动。被奉为经典著作,具有根源性、典范性和权威性 。例如《道德经》《五经》《十三经》《黄帝内经》《三字经》《坛经》等等 • 提倡儿童读经
5、最具有代表性经典: ①儒: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②道:《道德经》、《庄子》 ③佛:《金刚经》、《坛经》等 医学:《黄帝内经》----讲人体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体现中国传统的生命观。 军学:《孙子兵法》----谋略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6、注意的问题: 一要用理性的态度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全盘否定和全盘吸收都不是理性的态度。 二是对宗教要把握好其思想文化体系的介绍和信仰传播的区别。
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敬老传统。 (一)、“百善孝为先”。 1、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是遵循由小而大,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国家的次序。 《大学》:“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又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孝是做人的第一本份。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 《孝经》:“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
3、怎样才能做到“孝”呢? 一要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 二要顺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三要礼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 孟懿子问孝。子告之曰:“无违。”又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 《弟子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四要养心 一是免对身体的挂心。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 二是免对出门在外的担心。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 《弟子规》:“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三是免对品德和学习的忧心。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 《弟子规》:“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4、童蒙养正,从小做起,从孝做起。 《颜氏家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童蒙须知》《朱子家训》《弟子规》
(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 子曰:“泛爱众,而亲仁”、“仁者,爱人” 2、孔子的人格理想: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里孔子把老人的问题放在第一位,就是让他(她)安身和安心。 3、儒家经典《礼记》描述的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三)、知行统一,重在力行 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有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经》) “德”(徘徊、征、徙、徐、往、待、得) “德”是一种行为,是一种“一心”“十目”的行为。古圣先贤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孔子十四年的周游列国,老子的飘然西归,玄奘法师历时十七年行程五万里的印度取经。都是大德的体现。“德”和“行”是分不开的。
结 束 语 ——我们应该骄傲。 在两千多年前东西方几大文明同时进入一个思想和智慧迸发的“轴心时代”,中华文化没有缺席,我们的祖先以高贵的身份参加盛宴。孔子名列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老子》(《道德经》)一书是《圣经》之外全球出版最多的专著,在哲学的国度—德国平均每家一本。
——我们应该感恩。 中华文化基因中的不远征,不极端,使得中华民族免遭毁灭性灾难,使我们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使得中华文化成为四大文明系统中唯一的没有中断的文明,被誉为长寿的文化。
——我们应该谦卑。 面对祖先我们永远需要虚心请教,不用费太多的力气,更不需花费很多的金钱,只要你静下心来,谦恭地走近智者,用心聆听智者的声音,智慧的甘露只要一点点,便会滋润你生命的心田。
——我们应该行动。 “孝”是“仁”的一种表现,“敬”和“顺”则是“孝”的脚步。让用心去爱我们的父母双亲吧,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在烦也要耐心去听一听父母的唠叨。在这个老龄社会里,请你也能关注你身边所有的老人,“不独亲其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当有一天你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时,你会告诉年轻的孩子:我有资格得到你们的尊重。
——我们应该坚信。 有我们中华几千年的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和丰富宝藏,有我们众人拾柴的决心和力量,道德的重建“这壶水”一定会翻开起来。每个人都来分享一杯吧!让越来越多的人血管里流淌的是道德的血液。
感谢您的分享, 让我们向祖先致敬!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