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地理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

06/07/08. 地理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 余姚市第四中学 郑伟大. E — mail : zwd_yysz@126.com. 地理学 : 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综合性 :兼有自然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地域性 :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地理课程 : 认识地球、理解关系,掌握方法、树立观念的一门课程. 基础性 :是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课程. 兼容性 :兼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 课程性质. 地理学和地理课程的基本性质. 自然环境 各要素的 有机联系. 自然 科学. 自然现象. 综合性. 社会科学.

cret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地理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06/07/08 地理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 余姚市第四中学 郑伟大 E — mail: zwd_yysz@126.com

  2. 地理学: 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综合性:兼有自然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地域性: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地理课程: 认识地球、理解关系,掌握方法、树立观念的一门课程 基础性:是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课程 兼容性:兼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 课程性质 地理学和地理课程的基本性质

  3. 自然环境 各要素的 有机联系 自然 科学 自然现象 综合性 社会科学 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文现象 地理学性质 空间分布 空间结构 区域性 空间差异 空间联系 空间运动 空间演变 高中地理 课程性质 人地相 互关系 学习研 究方法 地球科 学知识 持续发 展观念 地理课性质 高中 地理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

  4. 培养素养50 满足需要51 重视探究52 强调应用53 注重评价54 地 理 课 程 基 本 理 念 新课程 理念

  5.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传授知识 新课程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 目标

  6. 地理事实 过程 成因 规律 发展为指导 问题为重点 关系为主线 内 容 素质为宗旨 技术为支撑 新课程设计思想

  7. .社会需求 社会中心主义 学科中心主义 儿童中心主义 . 学科体系 . 学生发展 学生素质

  8. 社会需求 . 时代性 基础性 素质 . . . 学生发展 学科体系 选择性 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

  9. 地理1 地理2 地理3 必修 共6学分 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IB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选IC 城乡 规 划选IA 旅 游 地 理 选IB 宇 宙 与 地球选IC 海 洋 地 理 选IC 环 境 保 护 选IA 选修 各2学分 高中地理新课程基本结构

  10. 内容提示 • 课程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与课堂评价(目标达成度测量)

  11. 课程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课程的一种期望”, 课程实施之前的一种预设 。 • 什么是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改革目标 地理学科课程总目标 地理课程子目标

  12. 地理课程目标的基本内涵 知识与技能:基础性目标 过程与方法:关键性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终极性目标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升华 升华 顺利促进 熟练地掌握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高效地学习 • 课程三维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14.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方法 知识技能 站立的人

  15. 内容提示 • 课程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与课堂评价(目标达成度测量)

  16. 教学 大纲 教学 目的 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德育方面三个层次 课程 标准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三个方面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相互关系 课程目标是宏观的,教学目标是微观的。 课程目标是原则的,教学目标是具体的。 课程目标是指导性的,教学目标是操作性的。

  17. 案例 目的与目标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的教学目的: 知识要求:了解交通运输网中“点”的涵义;理解点的建 设特别是港口和车站点建设的区位因素 能力要求:掌握区位分析的方法和实际运用能力;自 我探究能力 德育要求:培养爱国、爱乡的情感 讨论:这样的表述方式存在什么问题?

  18.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课文上海港的案例,使学生了解交通运输网 中的点的区位选择。 能力目标:通过交通运输网中港口区位的具体分析,让学生 掌握对港口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结合宁波港事例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港口对区 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建设家乡的热情。 讨论:与前者相比,有什么不同?

  19. 案例 三维目标的表述方式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宁波港实例,了解影响交通运输网中港口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通过北仑客运中心的迁址案例,探究交通运输中汽车站的区位选择。 3.评价宁波栎社机场的区位条件。 4.通过以上三例的分析,归纳运输网中的点的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通运输网中具体点的分析,学会将知识迁移于平时生活中的交通 运输网中的点的区位分析和选择。 2.通过北仑港图示分析,培养读图及分析能力和知识的整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本地实例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交通运输网中的点的建设对区域经 济发展的影响。 2.通过本地案例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

  20.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的教学目标 • 通过宁波港、北仑汽车站的案例学习,了解影响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 从宁波港区位分析案例中,归纳出港口区位选择的一般分析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一般 港口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 通过对宁波港建设的案例教学,增进对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了解,理解宁波“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 讨论:以上两种表达方式,你更喜欢哪种?

  21. 内容提示 • 课程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与课堂评价(目标达成度测量)

  22. 总目标(课程目标) 指向性 子目标(模块目标) 描述性 操作性 细目标(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的相互关系 • 目标定位:三维兼顾、各有侧重

  23. 地理课程总目标: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基本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具体表述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24. 模块 内容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观念目标 必 修 一 地球环境(属于认识世界的知识范畴) 了解地球环境的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认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空间感知、想象、推理、归纳、概括、图示、计算、 观察、测量 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运用联系的方法,整体的分析,比较差异的方法,客观地认识世界,辩证地看待世界 必 修 二 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属于改造世界的知识范畴) 了解人类活动的主要方式,特点,对资源的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案例分析,收集、整理信息、观察、调查、探究、实践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人地协调的思想统率知识,要求学生能尊重自然法则,顺应规律,按规律办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必 修 三 区域的发展问题(属于知识的应用范畴) 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治理和发展的原则、方向、措施 区域分析方法,案例探究方法,运用事实论证问题的方法。 用因地制宜的观点,协调互动的观点统率知识,要求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 地理课程的模块目标

  25. 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地日月关系、宇宙探测 类比、探究、观察、模型 科学宇宙观 科学精神 地球的运动 运动的方式和意义;时空对应、平立转换,计算 图示、分析和归纳、模拟、想象、推理 运动的认识、联系的观点、辩证的思维 大气环境保护 大气环境问题表现、原因 调查、测量、实验、统计 全球意识和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观念、热爱自然的情感、尊重规律的态度、对人类的负责精神、自觉的环保行为 各有侧重的目标定位

  26. 教学设计:寻找目标落脚点 (1)引入。 例,《气象灾害》一课引入: 05年9月省教育厅发出通知,全省中小学推迟开学,为什么呢?(开头很简洁,学生记忆犹新。为什么推迟开学呢?) ——我省遭遇了台风。(接下来的问题是:) ——为什么我省会遭受台风袭击?(问题1:台风的成因、活动规律、影响范围) ——遭遇台风,为什么要停课呢?(问题2:台风的危害、灾害防御) 思考:这样的引入“对应”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27. 例:《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一课各具特色的引入:例:《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一课各具特色的引入: 方式1:(新闻热点)跨省、跨国环境污染事件案例 方式2:(生活实际)水价上扬,政府召开水价“听证会” 方式3:(历史事件)世界环境日、标识和口号 方式4:(流行时尚)“2006年的第一场沙尘,比往年来得 更早一些。。。。。。” 方式5: 。。。。。。 思考:这些课堂引入的设计,共同指向怎样 的教学目标?

  28. 环节 知识内容 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城市化 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比重提高、地域扩大 宁波城市的发展历史 亲身感受和体验 发达国家城市化特征 起步早,目前水平高、进程慢,出现逆城市化 城市案例(文字资料、数据、图示;讨论、探究) 客观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征 起步晚,日前水平低、进程快,城市问题多 我国城市化运动(地图、数据) 世界城市化进程 慢----快----更快----放慢 图象、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全球视角,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 小组活动、探究 事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城市化 区域经济 (2)新课。 案例:城市化 城市化 区域经济

  29. (3)收尾。 • 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发展中国家普遍是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但往往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了许多的城市环境问题,叫“城市病”。如何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呢? • 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 带着课题离开课堂 中国的城市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又有所区别,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但,如何加快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如何安置失地农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城市化道路应该怎么走? • ——课题研究:中国城市化道路之我见

  30. 在“宁波港之歌”的乐曲声中下课 • 带着愉快的心情离开课堂有人说谁掌握了制海权,谁就占据了主动权,我们祝宁波港发展一帆风顺,大鹏展翅,为浙江的海洋大省目标扬帆起航! • 带着活动任务离开课堂 老师提供两个咸鸭蛋包装盒,一个是标有绿色食品的,售价9.9元;另一个是标有老字号标记的(高邮牌),售价7.4元。 • ——购买时,你会选择哪种品牌? 思考:不同形式的收尾,体现各自不同的 的教学目标。

  31. 内容提示 • 课程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与课堂评价(目标达成度测量)

  32. 教学目标与课堂评价(目标达成度测量) 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学习行为 教学的环境设计 • 评价什么? 多元化、全面化、多样化、激励性、差异性、过程性 • 怎么评价?

  33. 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评价 “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 例1:关于气象灾害的概念。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进行教学。 ——什么是气象灾害?(从定义出发,采用说明的方法,然后例证) ——举例说明你所知道的、发生在当地的气象灾害?(从经验出发,采用归纳的方法,得出定义) 概念教学常用的两种方法,演绎和归纳。

  34. 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1)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气象灾害的概念 (2)气象台广播:“今天晚上有偏北风3—4级,明天早晨最低温度零下1度,有霜冻”,是不是气象灾害? (3)台风消息:“今年第×号台风,今天早晨5点钟在太平洋上形成,台风中心气压950百帕,最大风力12级以上,目前台风中心正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是不是气象灾害? 如果,老师能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辩析,说明教学目标是清晰的;如果,学生能作出正确判断,表明目标达成度是有效的。

  35. “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设计: 关于水循环规律。老师的教学设计通常也是两种 ——实验演示或图示水循环过程,然后归纳总结,水循环的概念和一般规律 ——解释水循环的概念,然后图示说明,强调:自然界的水、各种环节、连续不断、运动等词语,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1)让学生画一个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观察:空间领域、基本环节、示意箭头等)。 (2)从水循环角度说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废江河万古流”蕴念的地理原理 。

  36. 过程与方法的课堂评价 关于教学方法的设计: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教师采用 ——模拟方法(实验或多媒体动画) ——图示方法(边讲边画)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评价 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用语言简洁地描述主要环流及流向。评价观察是否按顺序、有层次地展开。 在洋流模式图上添绘箭头,填注重要洋流名称。评价观察是否仔细、准确。 空白地图上,画出洋流简图,发现分布和流动规律。评价观察是否从局部到整体的宏观把握;是否运用南北半球对应比较的方法。

  37. 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气团和锋面活动过程,教师的方法: ——比喻、图示:边讲边画。 ——多媒体模拟。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评价 小组活动,让学生讨论比较:气团与锋面的区别;冷锋与暖锋的差异。评价合作学习的能力;相互沟通、协商的过程。 个人探究,根据下面气象资料,提出与气团、锋面有关的两个问题。

  38. 评价学生发掘图示信息、利用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质量等评价学生发掘图示信息、利用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质量等

  39.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堂评价 教学设计: 在中国能源状况学习结束时,教师引出《宁波能源白皮书》,在简要介绍宁波能源情况后,教师的问题是:生活中,我们可以为节能做些什么?(学生发言) 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情景,思考“节能”的行为,引发学生的节能意识和社会责任。 教学设计 在环境问题教学中,教师设计“七嘴八舌话环保”的课内活动。学生们广泛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纷纷提出对策和建议: 宣传;不送纸质贺卡,改用电子贺卡;义务植树;不用一次性塑料袋;遵守环保法;少吃野生动物;多坐公交车;垃圾分类;书本重复使用。。。。。。。

  40. 教学设计 在商业网点布局中,讨论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销售网络的启示;自然灾害防御中,例举“沙尘暴”“松花江河流污染”“印度洋海啸国际救援”“非典和禽流感”等国际合作事例,增进学生的国际理解,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全球意识。 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 怎样的途径来实现的?

  4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探究活动来内化的。新课程教材中,设计了数量可观的学生活动,大致分为三大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探究活动来内化的。新课程教材中,设计了数量可观的学生活动,大致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学生的思考活动 地球上可以养活多少人? 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也可以争论,作为知识点考查没有多大意义,但有教育价值。 这类思考活动的价值是情感培养。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促发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42. 第二类:学生的实践活动 如太阳高度的测量和经度测算 学习测量的方法,探究自然规律 这类实践活动的价值是体验,让学生亲历地理过程,观测地理现象。激发对探究的兴趣,对地理知识有用性的价值认同。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有:调查、访问、查询、收集、编制、观察、观测、实验、试验、测量、主题活动等。旨在让学生亲自感受和体验,培养育科学精神和态度。

  43. 第三类:学生的探究活动 遥感为植物健康把脉 许多因素会影响植物的光谱特征,包括植物类型、生长阶段、健康水平、土壤条件等,由植物光谱分析可以反过来推论上述生长条件。

  44. 探究: 1.在卫星图象上,怎样通过颜色差异判定植物的生长状况? 2.根据植物健康状况在反射波谱中的变化原理,遥感还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 3.简单描述遥感在某一资源普查领域中的应用原理。 这类活动的价值,主要是研究的方法、科学的态度,求真求实的精神。

  45.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我们的生存状态

  4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强烈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

  47. 地理学科课程总目标: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基本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8. 地理课程三维子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49.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

  50.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教——不只是告诉,而是引导 学——不只是接受,而是探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