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第四章 清領時期的臺灣

第四章 清領時期的臺灣. 4-1 清廷治臺與臺灣的開墾 4-2 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4-3 外力衝擊與建省. 4-1 清廷治臺與臺灣的開墾. 清領前期 ( 1683 ~ 1858 ) 的 政治演變. 府廳縣建制. 消極治臺. 康熙 22 ( 1683 )年, 施琅 攻克臺灣, 鄭克塽 降清引發棄留爭議 施琅上呈 〈 臺灣棄留利害疏 〉 , 康熙 接受建議保留臺灣. 棄留爭議. 4-1 清廷治臺與臺灣的開墾. 清領前期 ( 1683 ~ 1858 ) 的 政治演變. 府廳縣建制. 治臺政策 消極被動 ,為避免駐臺部隊作亂採取諸多措施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清領時期的臺灣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清領時期的臺灣 4-1 清廷治臺與臺灣的開墾 4-2 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4-3 外力衝擊與建省

  2. 4-1清廷治臺與臺灣的開墾 清領前期(1683~1858)的政治演變 府廳縣建制 消極治臺 • 康熙 22(1683)年,施琅攻克臺灣,鄭克塽降清引發棄留爭議 • 施琅上呈〈臺灣棄留利害疏〉,康熙接受建議保留臺灣 棄留爭議

  3. 4-1清廷治臺與臺灣的開墾 清領前期(1683~1858)的政治演變 府廳縣建制 • 治臺政策消極被動,為避免駐臺部隊作亂採取諸多措施 • 只許單身男子入臺,不准攜家帶眷 • 對原住民,採放任政策 消極治臺 棄留爭議

  4. 4-1清廷治臺與臺灣的開墾 清領前期(1683~1858)的政治演變 • 康熙23(1684)年,臺灣府設臺灣、鳳山、諸羅三縣 • 朱一貴事件後,增設彰化縣、淡水廳,澎湖改設廳 • 林爽文事件後,清廷始知有蛤仔難;劃淡水廳東北部為噶瑪蘭廳 府廳縣建制 消極治臺 棄留爭議

  5. 林爽文+朱一貴03:35

  6. 4-1清廷治臺與臺灣的開墾 清領前期(1683~1858)的政治演變

  7. 4-1清廷治臺與臺灣的開墾 清領前期(1683~1858)的經濟活動 土地拓墾 • 清廷在西部山腳劃界線(土牛溝、土牛紅線、界碑),分隔漢人與山地原住民,減少衝突 • 拓墾方向:沿海而內陸,南而北,進入東北,再進入東部

  8. 土地的開拓01:25

  9. 4-1清廷治臺與臺灣的開墾 清領前期(1683~1858)的經濟活動 土地拓墾 第一階段 南部山地及中、北部平原為主 第二階段 集中北部平原與臺北盆地 第三階段 進入中部山區與東部沿海 墾地執照 官府 大租戶 (墾戶) 耕地 耕地 小租戶 (佃戶) 現耕 佃農 租稅 大租 小租 耕地權 番社頭目 番大租

  10. 4-1清廷治臺與臺灣的開墾 清領前期(1683~1858)的經濟活動 水利設施 • 灌溉方式有水潭、水陂、水圳 • 臺灣三大水利工程:- 瑠公圳、八堡圳、曹公圳

  11. 4-1清廷治臺與臺灣的開墾 清領前期(1683~1858)的經濟活動 水利設施 • 水圳灌溉面積多達幾千甲,區內稻米年可二熟,單位面積生產量提高,助於貿易,人口增加 • 平埔族對土地所有權逐漸喪失並漢化 • 游耕粗放農作,轉為定耕犁耕的稻作

  12. 重要的水利建設00:52

  13. 4-1清廷治臺與臺灣的開墾 清領前期(1683~1858)的經濟活動 商業活動 • 清領臺灣後,解除明鄭海禁,頒布嚴禁漢人無照渡臺禁令,僅開放鹿耳門與廈門港對渡 • 兩岸區域分工:進口日常用品,出口稻米 • 一府二鹿三艋舺 • 行郊:類似今日的同業公會或進出口商, 不僅具經濟功能,也具有相當大的社會功能

  14. 行郊組織01:31

  15. 4-2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清領後期(1858~1895)的開港與國際貿易 通商港口開放 通商背景 • 交通樞紐、戰略位置 • 鴉片戰後列強發現臺灣商機 • 咸豐 8年(1858),英法聯軍之役中戰敗簽訂天津條約 • 開放安平(臺南)、滬尾(淡水),副港打狗(高雄)、雞籠(基隆)等通商口岸 臺灣開港 外商洋行 • 外國商人在通商口岸設立的商行稱為洋行 • 怡和、德記、寶順、和記等,顯示臺灣已是開放的商業島

  16. 新帝國主義與台灣開港通商03:05

  17. 4-2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清領後期(1858~1895)的開港與國際貿易 貿易商品 開港前 開港後 • 與中國本土區域分工 • 輸入日常用品,輸出稻米為大宗 • 鴉片成為合法商品,占臺灣每年進口總值的 57% • 輸出以茶(烏龍、包種茶)、蔗糖、樟腦為大宗 • 茶佔出口總值一半以上 • 臺北大稻埕因茶葉而繁榮一時 • 中部霧峰林家與樟腦業 • 南部陳福謙、陳中和與糖業

  18. 4-2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清領後期(1858~1895)的開港與國際貿易 開港的歷史意義 政經重心北移 • 茶葉以臺北盆地周邊及桃竹丘陵為主要產區,集中在大稻埕加工後,由淡水出口 • 淡水、基隆的經貿額,超越南部的安平、打狗 • 牡丹社事件後,增設臺北府;建省後,省城設於臺北

  19. 4-2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清領後期(1858~1895)的開港與國際貿易 開港的歷史意義 貿易括及海外 • 開港通商後,進出口遍及歐、美、澳,不再侷限於兩岸 • 出口量大增,成長迅速

  20. 4-2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清領後期(1858~1895)的開港與國際貿易 開港的歷史意義 西方文化傳入 • 西方文化透過傳教士傳入,以醫療與教育為主 • 馬偕建醫院、辦學堂 • 馬雅各於府城創辦第一所西醫院,開啟醫療傳教先聲 • 甘為霖辦「訓瞽堂」 • 巴克禮創辦5臺南神學院、《臺灣府城會報》、長榮中學等 • 蘭大衛夫婦與其創辦基督教醫院

  21. 社會文明的變遷-馬偕07:41

  22. 社會文明的變遷-馬雅各02:50

  23. 4-2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清領後期(1858~1895)的開港與國際貿易 開港的歷史意義 貿易型態改變 • 大稻埕(茶葉集散地)、大嵙崁(提煉樟腦)因應貿易發展變化而興起 • 通商口岸設立洋行,取代傳統河港如鹿港、艋舺等的角色 • 豪紳與買辦崛起

  24. 4-2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清領後期(1858~1895)的開港與國際貿易 開港的歷史意義 開港後的社會影響 • 貿易增加工作機會與提昇生活品質 • 大量輸入的鴉片造成社會不良影響

  25. 4-2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清領後期(1858~1895)的社會與文教發展 社會組織 • 清初限制男子攜眷來臺,形成男多女少的移墾社會,羅漢腳充斥也成為社會問題 • 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 漢人移民臺灣後,群居同一村莊,常沿用原鄉地名 • 漳州人:聚居於內陸平原務農 • 泉州人:沿海地區,從事航海經商 • 客家人:深入內部居丘陵地 同鄉群居

  26. 消極治台與漢人社會的形成01:09

  27. 4-2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清領後期(1858~1895)的社會與文教發展 社會組織 • 透過廟宇神明,從事信仰活動和組織 • 漳州的開漳聖王;泉州的保生大帝;客家的三山國王和義民爺 • 祭祀圈與信仰圈 祭祀組織 祭祀組織 • 唐山祖 • 開臺祖

  28. 4-2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清領後期(1858~1895)的社會與文教發展 民變與分類械鬥 民變 • 吏治不良、軍紀不佳、社會福利差,公權力不張等皆為原因 • 朱一貴事件、林爽文事件、戴潮春事件 • 主因是來自官府控制力的薄弱,遇到問題尋求同鄉共姓自保 • 祖籍(泉漳械鬥、閩粵械鬥)、姓氏(蘇黃械鬥)、職業(西皮、福祿械鬥) 分類械鬥

  29. 分類械鬥03:05

  30. 4-2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清領後期(1858~1895)的社會與文教發展 文教發展

  31. 4-3外力衝擊與建省 日軍侵台 丁日昌 1876 沈葆楨 1874~1875 • 同治10年(1871)琉球船隻船員於恆春被牡丹社原住民殺害,日本以此為藉口出兵 • 沈葆楨應戰,簽訂北京專約,割琉球賠款 牡丹社事件

  32. 牡丹社事件04:47

  33. 4-3外力衝擊與建省 日軍侵台 丁日昌 1876 • 治臺政策轉積極 • 沈葆楨認為「臺地向稱饒沃,久為他族所垂涎」、「臺灣海外孤懸,七省以為門戶」 • 強海防、廢禁令、修砲台,增臺北府與臺灣府 沈葆楨 1874~1875 牡丹社事件

  34. 4-3外力衝擊與建省 日軍侵台 • 嚴懲貪官汙吏、撫綏生番 • 北區種茶,南區種咖啡 • 架設安平至旗後的電報線 丁日昌 1876 沈葆楨 1874~1875 牡丹社事件

  35. 4-3外力衝擊與建省 建省與劉銘傳的建設 • 光緒 10年(1884),中法戰爭,清廷派劉銘傳以巡撫身分督辦軍務 • 光緒 11年(1885),臺灣建省,劉銘傳為首任巡撫 • 提出「變西法、罷科舉、開西校、譯西書」的主張 • 在臺灣主政六年,對臺灣的財經、政治、交通、國防、教育各方面,都有廣泛大膽的改革與建設

  36. 清法戰爭與台灣10:20

  37. 4-3外力衝擊與建省 建省與劉銘傳的建設 • 教育 • 大稻埕設西學堂 • 設立電報學堂、番學堂 • 獎勵留學 • 財經 • 設「清賦總局」,清理田賦、丈量土地 • 重定稅則,設「官銀局」 劉銘傳的建設 1884~1891 • 政治 • 省會設臺中(臺灣府)平衡地方發展 • 征討綏撫原住民設「全臺撫墾總局」 • 國防 • 設「機械局」,建「軍械所」 • 使臺灣防務自主 • 交通 • 設郵政總局 • 架設兩岸電報線 • 興建鐵路

  38. 台灣建省08:00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