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likes | 641 Views
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 主 讲 人:鲁敏教授.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发展 随着现代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人类对生存环境的 危机越来越关注 。近年来,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综合治理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以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仿造自然环境,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营造优良城市生态环境的工程技术得到了发展;从而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推向生态园林建设的新阶段。.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发展
E N D
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 主 讲 人:鲁敏教授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发展 随着现代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危机越来越关注。近年来,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综合治理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以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仿造自然环境,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营造优良城市生态环境的工程技术得到了发展;从而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推向生态园林建设的新阶段。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发展 生态园林建设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构成的群落,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生态园林建设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高层次发展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发展 生态园林建设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园林绿化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将系统工程理念用于发展生态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们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城市生态环境。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2实例工程概况 (1)××公园位于××江的后滩和世博园区围栏区西南角。规划范围: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的浦明路沿××江一侧所有用地;北临××江,南邻世博场馆区,东接世博公园,西接外城区。公园占地面积约14hm2,沿××江岸线全长1.8km,驳岸线外公园湿地面积3.908hm2,绿化面积72010m2。地域范围内现状用地性质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工业固体垃圾和建筑垃圾遍地堆置,且埋藏较深,土壤污染严重:特别是××江水为劣V类水体,污染严重。原有废弃地上植物被一枝黄花植物入侵,呈荒芜景象。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2实例工程概况 (2)后滩地区拥有城区××江段的罕见天然湿地,因此,××公园定位为湿地公园.以保护、开发及利用天然湿地景观为主题,承载着湿地保护、湿地水处理、生态风景观赏和科普教育的等功能。××公园建设秉承生态、自然、野趣的设计理念,在水系生态净化技术、抗渗黏土生态河床技术等方面体现了创新性。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2实例工程概况 (3)××公园建设以“滩”的回归为基本设计概念,“双滩谐生”为结构媒介,“双滩”一指外水滩地,一指内水滩地。通过湿地、土壤和动植物群落等的保护与恢复,重现江滩湿地景观。总体布局:公园建设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梯地景观层、工业遗存层和现代休闲体验层四个功能层次。湿地生态景观层是公园规划的生态基础,担负着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生态功能,由原生湿地保护区、滨江芦荻带、内河湿地净化带和梯地禾田带四部分共同构成,并形成以“双滩谐生”为结构特征的湿地生态系统。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3水系生态净化技术与应用 (1)××公园直接引取V-V类的劣质江水作为水源,经日处理量达2400m3的内河水系生态净化处理系统后,达到Ⅲ类水质的地表水标准,以满足××公园和世博公园绿化浇灌及生活杂用水的需要。××公园的内河水系采用生态净化技术,是一个纯生态的自身维持体系。在整个公园湿地的规划中,注重水域生态系统与景观格局的相互关系,达到水系净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从××江取水采用渗渠加集水井的方式,经预处理池的储蓄、沉淀池处理、水系生物降解后流经各个功能侧重点不同的湿地系统。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3水系生态净化技术与应用 水系生物降解首先是梯田生态净化区,经过农田景观湿地土壤和生物的综合净化效果,水系进行第一次过滤净化。然后进入植物综合净化区,完整的水生植物群落结构的多种植物全方位地对水系进行系统性地第二次净化,水质得到了提升。接下来的土壤生态净化区则是以土壤空隙和土壤微生物,并辅以植物,再次对水系进行过滤净化。水系还将依次流经重金属净化区、病原体净化区、营养物净化区,针对不同的净化目的各区配置了相应强功能性水生植物。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3水系生态净化技术与应用 水系最后进入水质稳定调节区,起到最终湿地沉降与过滤作用。水质稳定调节区强调其生态景观性,使得湿地的功能搭配与净化效果达到极致;并通过具有生物膜作用的生物沸石进一步净化水质,进入净水池过滤消毒,使得水质达到预期的相应标准。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3水系生态净化技术与应用 水系生态净化工艺流程为: 取水→预处理池(蓄水、沉淀、生物降解、浮床植物)→梯田生态净化(土壤过滤、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植物综合净化(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土壤生态净化(土壤过滤、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植物生态深度净化→水质稳定调节→生物沸石净化及清水蓄水→消毒、加压(压力过滤和消毒)及为世博公园供水。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3水系生态净化技术与应用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3水系生态净化技术与应用 (2)工艺单元与技术 1)取水头 鉴于××江水质、水位变化特点,取水头采用渗渠加集水井方式,利用××江水流自然冲刷和潮位的变化自动反冲洗,达到初步处理目的。 2)预处理池 地下半潜式预处理池具有蓄水、沉淀、过滤、生物降解等功能,泥沙颗粒借重力沉淀,经浮床植物以及浮游动物降解水中污染物,去除蓝藻、绿藻和有机腐屑,使水体得到澄清,沉淀污泥用于梯田或外运。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3水系生态净化技术与应用 3)梯田生态净化区 预处理池出水流经梯田区达到灌溉与水净化作用。梯田过滤层采用土壤层、滤沙层、滤水砾石层形成多层净化,可滞留土壤,拦截、渗透不易被植物吸收的有机物。梯田主要种植水稻、莲、水芋、再力花、香蒲、水烛、千屈菜等,侧重农田景观的自然状态。水体、土壤、植物根系周围含有大量微生物,配合植物能吸收、降解污水中的化学有害物质。梯田边缘种植湿生性的挺水植物,可丰富景观效果。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3水系生态净化技术与应用 4)植物综合净化区 区内立体式种植综合吸污能力较强、净化作用全面的水生植物(抗污染先锋种),并通过底泥和水中的微生物、水生动物的配合作用,快速降解水中有害物质;同时,湿地土壤对水中悬浮颗粒产生吸附、沉降和净化作用。水生植物群落的完整性和净化能力可持续季节的衔接。充分利用浮游动物要素,经××江水驯化的食藻虫可消除由阳光、风力引起的泥浆再悬浮。沿岸浅水区种植芦苇、水葱等挺水植物;中心区种植轮叶黑藻、菹草、苦草、伊乐藻、眼子菜、聚草、金鱼藻等沉水植物,且点缀睡莲、王莲、漂浮性水植物。利用鱼类、虾类、螺类、贝类等底栖生物的不同生活特点构建食物链,利用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配合植物吸收降解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安全性生态净化。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3水系生态净化技术与应用 5)土壤生态净化区 区内主要配置芦苇、茭白、水烛等植物,鱼类、虾类、螺类、贝类等底栖生物;水中不易被植物吸收的有机组织体,被土壤过滤而滞留在土壤中,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用将其分解为易被植物吸收的无机盐和气体,从而除去水体中的化学污染物,让土壤配合植物根系,利用多层异质土壤对悬浮物进行拦截沉降;土壤层中土著性的微生物配合植物根系吸收、降解污水中的有害物质。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3水系生态净化技术与应用 6)分段植物生态深度净化区 重金属净化区:重要功能利用水生植物吸附去除水中铅、镉、汞、砷等重金属离子。土壤可吸附、沉积重金属离子。水生植物能吸收重金属离子,吸收能力排列:沉水植物> 漂浮植物>挺水植物,浓缩作用排列一般为:根>茎>叶。区内主要栽种伊乐藻、轮叶黑藻、聚草、眼子菜、金鱼藻、苦草等沉水植物,水鳖等浮水植物(限制区域),芦苇等挺水植物,并采用驯化的食藻虫引导水下植物迅速、健康成长,增强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用鱼类、虾类、螺类、贝类等底栖生物降解重金属离子。采用底部微地形和水面栽种形式,增加种植面积和延长水流程,防止二次污染。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3水系生态净化技术与应用 病原体净化区:水流经水生植物时,这些水生植物从根部释放抗生素去除病原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属和肠球菌等,同时土壤也为植物根系和微生物提供大面积接触沉降病原体的机会。区内种植千屈菜、小香蒲、花叶芦竹、水芹菜等挺水植物,荇菜及其他水面漂浮植物(限制区域),伊乐藻、菹草、苦草等沉水植物;栽种形式同重金属净化区。水中有鱼类、虾类、螺类、贝类等底栖生物,利用本身土壤表层沉淀吸收病原体,驯化的食藻虫会促进沉水植物生长和生态修复。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3水系生态净化技术与应用 营养物净化区: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无机氮、磷等营养物质。区内栽种水鳖及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限制区域),微齿眼子菜、伊乐藻、苦草等沉水植物。芦苇、黄菖蒲、美人蕉等挺水植物,栽种形式同重金属净化区。利用鱼类、虾类、螺类、贝类等底栖生物,繁殖对氮和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微生物,加速去除氮、磷等营养物。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3水系生态净化技术与应用 7)水质稳定调节区 其主要功能充分利用水生植物群落的综合水质调节作用,稳定水质。同种植物净化区相比较,此区侧重于景观性。鉴于经过一系列过滤净化后,水质基本达到要求。沿岸浅水区和中心区挺水植物有石菖蒲、金叶黄菖蒲、梭鱼草;中部区挺水植物有轮叶黑藻、菹草、苦草;点缀性浮水植物有睡莲、王莲;漂浮植物——菱。通过栽种水面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来围隔限制区域。养殖鱼类、虾类、螺类、贝类等底栖生物及指示生物。通过土著性种、生态安全性的种类、生物降解,维持生物群落食物链稳定性。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3水系生态净化技术与应用 8)生物沸石净化及清水储蓄 沸石大部分是经由火山所喷出的沉积岩,因沉积岩中的有机物被液化或汽化而产生微细的孔工作井,有大量空隙和间隙,使生物膜更容易附着,具备对有机分子的吸附性、具有过滤器、天然脱色剂和去除有毒有害物质等作用。经过前道工艺的逐级净化,水流中已无堵塞空隙的杂质。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3水系生态净化技术与应用 9)消毒、加压及供水 ××公园生态水系在最后单元增加水处理剂与设备:一是高效离心过滤和消毒系统,二是自动反冲洗过滤系统,三是投放二氧化氯(ClO2)消毒剂。为确保供水,设置水加压设备。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4“生物操纵”抑控富营养化技术与应用 (1)鉴于饮用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大,传统的直接投加化学制剂除藻效果不理想,会对××公园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不宜长用,仅作为应急措施考虑。“生物操纵”技术运用水体生态系统内营养间关系,通过操纵生物群落及其生境,达到移除藻类、改善水质效果。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4“生物操纵”抑控富营养化技术与应用 1)营养级串联效应技术。直接向水中投放顶级消费者——鱼食性鱼类,消减水体中以大型浮游动物为食的小型鱼类,增加水体中摄食浮游植物的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现存量,从而达到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提高水体的透明度,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2)营养物生物过滤技术。在内河水系中设置滤水动物的生物过滤带,通过水生动物直接过滤、吸收利用浮游植物及悬浮有机碎屑,减少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现存量,进而达到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提高水体的透明度的目的。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4“生物操纵”抑控富营养化技术与应用 (2)“生物操纵”技术的应用。 1)调整鱼类放养方式:主要措施包括调整放养品种结构,减少常规鱼类放养和弱化鱼食性鱼类的捕捞,强化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及小型鱼类的捕捞,使鱼类群落向有利于保护浮游动物资源的方向发展。施工期间分批引进白鲢、鳙鱼、鳊鱼、鳜鱼、青鱼、草鱼,清道夫以及观赏鱼类,放养在各分区,驯养投放螺蛳、萝卜蛳、环梭螺、三角帆蚌、无齿蚌等底栖动物,放养青虾、溪虾等甲壳类水生动物,恢复并延长了生态系统食物链,恢复和维持健康水生态系统,使得鱼类数量提高,既增加观赏效果,又使水体得到净化。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4“生物操纵”抑控富营养化技术与应用 2)种植水生植物:种植挺水、浮水、沉水植物,耐寒性和喜温性植物结合,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组合,提高了持续净水时间。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4“生物操纵”抑控富营养化技术与应用 ( 3)营养物生物吸收技术。在水系中种植具有净水功能的水生植物,通过植物生长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并通过水生植物对营养物和光能的竞争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从而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5抗渗黏土生态河床技术与应用 1.应用抗渗黏土生态河床技术 ××公园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景观生态水系贯穿于整个公园,水体总面积达30000多平方米。为了保证河道的设计水位可控,如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防水土工膜作为防渗层的河床,会隔绝了天然水、气的循环通道,切断了地表天然的物流、能流与生境流,不适合水系自然生态平衡的环境,还会破坏水系的景观。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5抗渗黏土生态河床技术与应用 2.技术原理与特点 (1)技术原理: 抗渗黏土生态河床技术利用天然黏土的低渗透性作为河床,铺设砾石沙层加强水体过滤,以及铺设种植土层种植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达到建设生态河道的目的。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5抗渗黏土生态河床技术与应用 利用天然黏土的低渗透性,通过黏土黏塑性、渗透系数及黏土构造层厚度的调节,可从蒸发、渗漏、降水、补水等方面达到动态平衡,维系设计常水位的要求。黏土在可控范围内的渗透性,不会完全隔绝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融,避免了“死水”的形成。在达到设计要求常水位的同时,又有其生态性。由于水系内外的物流、种流、生境流并未截断,有利于水质保持自身的自然净化调节机制作用,符合环保、节能、低投入、低维护、高效益的理念。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5抗渗黏土生态河床技术与应用 (2)与传统的河床相比,抗渗黏土生态河床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促进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互通,避免了“死水”的形成;消除了防渗土工膜老化对水体的污染;解决了因采用刚性防渗材料而导致后期净化水质的高投入低效益的问题;有利于湖底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种群的生长,建立河道内的生态系统,为低维护的水系自然净化机能的发挥奠定了基础。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5抗渗黏土生态河床技术与应用 2)利用黏土的可塑性并配合机械及人工操作,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湖底地形变化的设计要求。 3)黏土具有良好的物理吸附性及表面化学活性,配合铺设砾石与沙土,能吸附水体中的无机磷化物,对水体起到真正的净化作用。 4)建造成本低,施工简便。 5)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的新建生态河道的河床。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5抗渗黏土生态河床技术与应用 3.应用情况简介 (1)根据设计要求,经专业检测单位出具的检测结果,××省长兴县煤山、小浦两地的天然黏土符合××公园生态水系防渗工程所需材料标准(表2. 10-1)。河床铺设黏土层的设计厚度为0.6m。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5抗渗黏土生态河床技术与应用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5抗渗黏土生态河床技术与应用 4.施工要点 (1)土方开挖:河道基底的建筑垃圾、黑臭污染土等不合格土应先行置换,可采用经检测合格,即pH≤8.3,EC值0.12~0. 50ms/cm的土壤,并夯实。 (2)底土夯实(河床排水):在铺设黏土前必须排干河道基底的积水,分层铺设时应做好排水工作,层层夯实。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5抗渗黏土生态河床技术与应用 (3)回填黏土(分层碾压):根据设计要求的黏土厚度分层回填(每层350mm)回填、夯实,用机械(挖土机)来回均匀碾压,再配合人工局部修整,用蛙式打夯机纵横来回两边夯实,要求每层回填土压实度大于90%。 (4)回填砾石、种植土:对已铺设完黏土的施工段应用草包覆盖,并保持一定的湿润度,或及时回填河床构造的下道工序如砾石沙层或种植土层,以免黏土层长期暴露、水分蒸发过快而导致开裂。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6生态固土护岸技术与应用 缓滩钢筋石笼护坡结构示意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6生态固土护岸技术与应用 2.防冲刷块石抛石+石笼护坡 坡度较陡(∠l:3)江岸为防止护坡构造物受江水冲刷,采用块石抛石+石笼护坡方式。块石抛石+石笼护坡结构见图2.10-4所示。沿江边抛填较大石块,并在抛石的上游处设置挡土石笼,以起到固土作用。经技术经济比较,决定采用江上船运抛石施工,沿江抛石起到了良好的固土作用。江上抛石作业(块径400-800mm)施工应注意控制抛石顶标高不低于3.7m(考虑抛高),完成约30m长度抛石后,在抛石上游处整理堆石;为放置固定石笼留出位置,石笼顶标高控制在3.5m,石笼内填实直径30-50mm的砾石。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6生态固土护岸技术与应用 块石抛石+石笼护坡结构示意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6生态固土护岸技术与应用 3.植物生态护坡(岸) 石笼护坡(岸)完成后应及时回填砾石、种植土,种植土厚应不小于1.5m.种植花草乔木,形成生态固土护坡(岸)。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7 施工项目管理重点和难点 1.施工管理重点 ××公园工程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结合“科技世博,生态世博”要求,体现了生态环境工程和城市景观工程的有机结合;是土建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的融合。在项目组织上必须考虑项目设计理念新、项目内容多、施工工期紧、施工质量要求高等特点,在项目技术管理上,要针对新工艺、新技术需要边实践、边探索;在质量管理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优良,安全无重大伤亡事故,如期建成的目标。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7 施工项目管理重点和难点 2.施工管理难点 (1)工期进度控制难度高 ××公园工程计划工期22个月,需完成工程内容包括绿化,遭路,景观建筑、驳岸防汛岸线、老码头改建等项目,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特别是××公园是在原宝钢集团上钢 三厂沿江地域内建造,需要清除原有地上及地下构筑物。现场专业队伍交叉业多、互相制约施工现场布置和进度计划控制难度高,必须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制订详细施工计划及应急预案,确保进度计划有效实施。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7 施工项目管理重点和难点 (2)沿江湿地建设要求高 ××公园地处市中心罕见的天然湿地,施工既要保护湿地,又要在湿地上建设;施工组织设计必须编制环境保护、安全文明施工专项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土质控制、土方调配的措施。在施工中充分考虑不同绿化种植的土壤区别,运用科学的检测手段控制土壤质量,在施工前认真分析和勘察施工现场,了解原有地形地貌、检测土壤、制订出详细又周全的土方调配方案。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7 施工项目管理重点和难点 (3)工程施工测量复核难度大 ××公园与××江相接,江、河岸线相对较长,场地内景观建筑、道路绿化、内河水景、水渠、景观桥、廊架等布置形成曲线多、标高多,给工程测量放样复核带来较大难度。为充分体现设计意图。项目施工方、监理方制订了详细的实施规划,严格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施工中测量跟踪、及时复核,其中特别加强对码头前沿控制线、驳岸控制线、规划用地红线、内河标高、空中花园标高等关键控制点(线)的控制。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7 施工项目管理重点和难点 (4)分类工程监控难度大 ××公园以贯穿东西的内河为主线,水体面积为3. 11公顷,配套了亲水平台、景观桥、空中花园、遮阴廊架、净化湿地、梯田、禾田、水田等非同寻常的景观工程。景观桥和亲水平台的设计形成了河两岸的交通跨越,横向分割河流和亲水平台形成视线的集合点,是眺望河流和水面空间的良好场所。湿地、梯田、禾田、水下田又增添了繁华都市圈内罕见的乡村韵味,起到了回归自然、调节心情的休憩作用。为使景观工程达到设计的效果,工程必须进行分类监控、设置专业工程师分工负责管理。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7 施工项目管理重点和难点 (5)绿化工程量大面广,种植技术要求高 ××公园绿化种植种类多、规格多,苗木栽植对季节敏感,是有生命的活体,生长要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施工时必须按照树种植物的习性分类,集中力量适时栽植,避免反季节种植施工。严格控制场地平整、清理;绿化种植土;苗木规格;定点放线;挖穴;种植;修剪整形七个环节,执行园林栽植土质量标准、《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 82)有关规定。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8 工程结果与社会评价 1.××公园工程技术创新点 (1)首次运用天然环保材料与水体生态景观构建技术结合,创新河床改性黏土生态修复技术,满足生态抗渗和水体自净双重功能需求。 (2)改良常规防洪工程方法,建立生态护岸,具有高效净化、防汛、滴瀑水墙立体景观作用,同时解决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水面高差问题。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8 工程结果与社会评价 2.技术进步 ××公园的建设,是一个生态综合整治水土的生态园林公园成功建设的实例,在受污水体生态修复与再利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系统研究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水体生态修复与景观构建工程集成技术,将艺术融入自然景观之中,实现水体生态景观功能化,恢复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构建安全健康水体生态景观,有效提升环境质量。 水体生态原景观功能化模式,获得国内外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其水体生态净化技术水平及效果居国际领先地位;推进了园林景观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对水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具有示范作用;为城市水体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市生态性和经济性协调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板。
1.生态园林工程技术与示范工程 1.8 工程结果与社会评价 3.社会评价 ××公园是中国2010年世博会主体工程之一,体现了生态、自然的设计理念,于2009年10月底竣工。该工程体现了设计理念的领先性、工程技术的创新性、景观营造的艺术性、项目管理的先进性,具有全面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的领航作用。 ××公园工程被评为2010年度S市“园林杯”优质工程奖金奖项目“黏土抗渗生态河床的应用”,“改良挺水植物植床构造工艺”双双荣获QC成果一等奖。工程被评为2009年的“××市文明工地”;“××市节约型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