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481 Views
校園霸凌防制的思維(一): 認識校園霸凌. 鄭英耀 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兼行政副校長 陳利銘 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認識校園霸凌. What :霸凌的定義、相關概念區辨 Who :涉入校園霸凌的角色、那些人容易被霸凌 Why :校園霸凌的成因. 問題釐清. 下列情況是否為「霸凌」 學生在操場打架 ? 叫難聽綽號 ? 不要和他 / 她一起玩 ? 霸凌行為難界定 / 難判斷 捉弄鬧著玩 / 霸凌 / 暴力的界線模糊. 教育部對校園霸凌的定義. 教育部界定的校園霸凌類別. 校園霸凌與校園偏差的區分. 校園偏差行為的定義.
E N D
校園霸凌防制的思維(一):認識校園霸凌 鄭英耀 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兼行政副校長 陳利銘 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認識校園霸凌 • What:霸凌的定義、相關概念區辨 • Who:涉入校園霸凌的角色、那些人容易被霸凌 • Why:校園霸凌的成因
問題釐清 下列情況是否為「霸凌」 • 學生在操場打架? • 叫難聽綽號? • 不要和他/她一起玩? • 霸凌行為難界定/難判斷 • 捉弄鬧著玩/霸凌/暴力的界線模糊
校園偏差行為的定義 • 偏差行為是指違反社會、家庭、學校中的法律、規範、或紀律的行為 • 學生常見偏差行為的類別: • 校園暴力及相關行為(霸凌) • 濫用藥物 • 逃學、逃家 • 自我傷害行為 • 偷竊及其它犯罪行為
校園暴力的定義 • 校園暴力是指學生(包括離校學生)、家長、社會人士等,在校內所從事的暴力行為,凡是對教師、學校行政人員、學生同儕施暴或破壞校內器材與設備者,均屬校園暴力。 • 教育部所出版的校園法律實務,將校園暴力定義為: (一)學生對學生;(二)學生對老師;(三)學生對學校;(四)校外侵入者與學校師生間,所發生之侵害生命、身體及以強暴脅迫或其他手段,壓抑被害人之抵抗能力與抵抗意願,以遂行特定不法意圖之犯罪行為(邢泰釗,1998),此定義將校園暴力視為犯罪行為。
小結:校園霸凌與相關概念的區辨 • 校園偏差行為:違反社會、家庭、學校中的法律、規範、或紀律的行為 • 校園暴力:造成傷亡、嚴重財產損失及涉及違法事件的犯罪行為,分甲乙丙三級 • 校園霸凌的要件:欺負行為、勢力不對等、傷害意圖、呈現對生理或心理侵犯的結果、其他經校園霸凌因應小組討論後認定者 。 校園霸凌及校園暴力均屬校園偏差行為。校園偏差行為較廣,校園暴力屬犯罪行為
問題釐清 校園霸凌在學校是否常見? • 我們學校沒有校園霸凌? • 很少,幾乎沒有? • 88%的校長認為學校中的霸凌不嚴重(Flynt & Morton, 2008 ) • 若以肢體、言語、關係、網路霸凌綜觀之,每間學校都有校園霸凌問題
問題釐清 • 兒福:一成經常被欺負,六成有被欺負的經驗 • 如何測量? 自陳、同儕、家長? • 是否提供定義? • 期間為何? • 選項為何? • 標準或截點為何?
國際校園霸凌現況 •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HBSC研究(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採用D. Olweus對霸凌的定義及問卷,對39個國家進行調查,以每個月發生2-3次以上為截點。 • 結果發現11、13、15歲學生的受凌盛行率分別為15%、14%、10%,三個年齡層的霸凌盛行率分別為9%、12%、12%(Currie et al., 2008)。
問題釐清 誰是霸凌者? • 少數壞學生 • 功課差、愛打人、大尾? • 有多種角色涉入,並非僅是少數頑劣份子的問題 • 霸凌乃團體歷程,涉及同儕團體成員
涉入校園霸凌的學生角色1 • Olweus的區分 • 霸凌者bullies • 受凌者victims • 兼為霸凌/受凌者bully-victims • 未涉入者non-involved
涉入校園霸凌的學生角色2 • PRO-BULLIES • 霸凌者bullies • 隨從者assistant • 吆喝者reinforcer • 受凌者victim • 挺身者defender • 局外者outsider 在旁叫囂、從旁補上一腳者,也是廣義的霸凌者
問題釐清 那些學生容易被霸凌呢? • 長得帥?長得醜? • 有錢?清寒? • 高壯?弱小? • 為何這些學生會被霸凌呢?
易受凌對象與成因分析1 • 易被霸凌的三類學生 • 言行失當者:言語/行為/態度失當而激怒他人 • 愛說八卦、說壞話、愛嗆人、叫囂、口無遮攔 • 亂瞪、亂惹人、毛手毛腳、品行不佳、做作、白目 • 自以為是、囂張狂妄、耍老大、愛炫耀、逞強耍狠 • 弱勢族群:言語溝通、動作反應、身材屈居劣勢 • 身心障礙 :身障、過動、精神病、學習障礙 • 內向順從 :老實乖巧、木訥寡言、膽小退縮 • 身材劣勢 :個子小、體弱多病、肥胖遲緩 • 異類學生:長相、條件、言行舉止與眾不同的學生 • 成績特異、表現好壞、長相美醜、家庭狀況、言行奇特、愛打小報告、衛生不佳、性取向、男人婆、娘娘腔、轉學生、復學生、原住民等。
易受凌對象與成因分析3 • 言行失當者、弱勢族群、異類學生有人際不佳的問題 • 潛在霸凌者會因為看不順眼及想要從中作樂(情緒目的)、想要提高社會地位及獲得利益(工具目的)、或基於同儕團體規範而想制裁不順從者等目的,而展現初始的攻擊行為或玩笑捉弄 • 受凌者由於力量失衡而無力反抗,加上害怕被報復而不敢聲張,這會讓霸凌者覺得受凌者很好欺負,便慢慢地得寸進尺,以致形成霸凌。 • 霸凌者、旁觀者、師長均有怪罪受凌者的傾向,認為他們要為自己的言行失當或不敢聲張負起責任。 • 師長考量霸凌成因時會納入較廣的脈絡因素,包括旁觀者姑息及冷眼旁觀、師長不介入或介入無效、家庭功能不彰、學校環境等因素